“中国月饼”的对垒隐喻


  中秋节期间,月饼又开始行销。突然传来的消息说,法国、德国等15个国家禁止收寄中国月饼。

  《武汉晨报》9月9日报道说,武汉的月饼厂商很受伤。因法国驻汉和武汉留法人员都很多,一家公司特地生产了5000盒法国芝士月饼投放市场,努力付诸流水。另一家食品企业的销售总监说出口下滑6%,前几个月馅料出口200多万美元,没有问题,做成月饼怎么就禁止入境,难道中国月饼不如外国造?他百思不得其解。

  我也百思不得其解。到现在为止,我只看到禁止中国月饼入境的新闻,但不知道为什么会被禁止出境,不知道“中国月饼”是指中国生产的月饼,还是指中国月饼这样一类食品样式,不知道法、德等国境内生产的月饼是否可以销售,以及是否有特殊的产品要求。

  我所知道的只是有15个国家明确禁止收寄中国月饼。国家虽然是15个,题材却是法国和德国,即“欧盟国家”。而15个国家中的另外13个,虽有名单开列,却被一笔带过,就像这些国家很不重要一样。

  我细看了一下,这些国家算是遍及亚非拉,情况各不同。赤道几内亚、尼日利亚、乍得、喀麦隆、布隆迪、加蓬、埃塞俄比亚、苏丹、利比亚、缅甸、泰国、哥伦比亚、瑞典、德国、法国,我看除了奥运会和联合国大会,还很难有什么事情能够让这些无论哪方面情况都有巨大差异的国家列在一起。消息还说,美国、澳大利亚也对中国月饼入境提出了高要求。

  什么道理啊?没有正式解释,于是就有了各种非正式的解读。有经济解读:这是各国为了占有月饼市场,从而不约而同地对中国月饼封杀了。我不明白,在这些国家月饼有多大的市场,他们要这么看重,何况月饼只是“一年卖一天”的产品。

  有政治解读:这里面有着重大的政治利益。但只是一句话而已,这些国家跟中国的关系并不一致,完全不足以形成一个针对中国的政治利益集群,法国与苏丹、利比亚与德国、瑞典与缅甸,在与中国关系上有何共同政治利益可言?何况为一点月饼来对抗中国,岂不是搭错了线吗?

  有贸易解读:这是提高了绿色壁垒,干预自由贸易。我虽然没有更为吃惊,却也完全不能赞同。禁止收寄月饼的国家里面,有肚子没搞饱的国家,有被实施国际禁运的国家,还有好几个在战乱中不可自拔的国家,能够搞什么“绿色壁垒”呢?欧盟有很高的食品安全标准,我们经常理解为“绿色壁垒”,但它到底应该叫绿色壁垒,还是应该叫食品安全门槛,我看也是大可商榷的。总不能说我们认为吃了没事,别人也该这么认为,我们很难达到,就叫壁垒。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在农村随便吐口痰没事,在城里随便吐痰就不文明,你不能说这是城里有行为文明壁垒,而只能说城市生活有城市生活的行为文明门槛。

  有文化解读:这是因为他们不希望中国的节日搞得影响太大。这真是一种深谋远虑的说法,但我估计想象未免太深谋远虑。我听到中国文明在全世界大受欢迎、孔子学院全球开花的消息,还没听说中秋节在全世界越来越时兴的事情。既然别人连孔子学院、汉语热等都没有横生枝节,难道偏偏一个没什么人过的中秋要百般不爽?担心中国节日影响太大,为什么,因为月饼太好吃了吗?

  还有运输解读:这是由于食品的保质期不长,不方便寄,扔来扔去容易损坏,寄送也怕投诉多,如果寄运过程出现了相关质量问题退来退去很麻烦。这个解读好像有些道理,但出口月饼,未必只有邮政快递一种方式啊,据说哈根达斯都可以从美国运来还好好的,月饼总比冰淇淋好运。“禁月”令到底是禁邮寄,还是全面禁止入境?

  总之,15国“禁月”的新闻令人摸不着头脑。一个马马虎虎的新闻,一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报道,让人徒费猜测。但给人留下的印象,是“法德等国禁止中国月饼入境”。于是,月饼风波的标题下,一个含有对垒意味的隐喻也就此产生:先进的欧洲国家针对中国又有禁止规定。实际情况是什么,这似乎不重要了,在崛起与遏制的话语构造中,真实情况确实是无足轻重,而把对垒的隐喻呈现出来,却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