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大MFA全国首开“社会应用表演学”课
安徽大学艺术学院MFA班自2012年暑假后的新学期开始,在国内开创性的设立了“社会应用表演学”的课程。研究生们经这一学期的学习、研究,不但对国内外流行的“人类表演学”、“社会表演学”等学科有了深刻的了解,并对国内社会各界普遍得到逐步重视的政府官员“政务礼仪”和企业家们“商务礼仪”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以及“艺术表演”、“娱乐表演”和各类职业性表演有了创新性、专业化的认识。
在“社会大舞台”中,每个人都有一个或多个“社会身份”或“社会角色”。正如“人类表演学”、“社会表演学”研究中指出的那样,人类社会职业的不同分工,造就了人们不同的职业性表现——即社会角色的规范性表演,不同的职业、身份、角色;还包括男女“性别风格化重复表演”对社会稳定的重要意义等,都有着各式各色丰富的表演。
据专家的不完全统计,仅在我国从事各类“表演”职业的从业者、就业者已达到就业人口的15%以上。随着文化产业和相关服务业的发展,从事“表演”职业的就业人口还在进一步扩增。专业的表演者,除了戏剧、影视、音乐、曲艺、杂技、模特、体育等之外,像各种会展、选美、展销、广告、宾馆、会议、商场、导游、空姐、列车员和大多数的服务员……都是不同行业中“表演”职业的从业者、就业者。
表演——普遍到:过生日和祝寿等的礼仪聚会;大学院校、各级党校、中小学、幼儿的教师和受教的学生(课堂表演在中学英语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较为典型);媒体记者的采访和被采访;企业招聘的面试双方;情人约会……;
表演——特殊到:美国总统的选举现场、候选人的演讲;国宾礼仪的仪仗队、国庆阅兵的检阅全过程;官员出国访问、外交官、政府机构新闻发言人的应答表演;国民的“走出去”和国人对来访的外国人的各种“接待”,各项礼仪活动,都不能没有各种职业的表演……。
科学实验、科技产品的应用也经历了表演阶段。当前的科技产品促销的表演以及高新科技及其产品应用到景观(水幕激光电影-比3D更炫的电影)现场的当众表演等等,也都是“表演”。
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华文明传统中的“礼仪文化”、“礼乐文化”和“礼俗文化”等对人类文明的建设、发展有着重大的贡献,也是世界文明发展史中的宝贵文化资源。尽管在现当代“礼仪文化”和“礼乐文化”、“礼俗文化”等都有了崭新的内容和形式出现,以及娱乐化的趋势。其中还是要有“表演”。
MFA们在学习、研究中,也注意到当代社会表演现象五花八门的新发展,已经引起了价值观冲突、互动、调谐等多方面的问题。换句话说,身处一个信息迅速传播、海量信息源走向社会化、个人化从而使得信息量急剧膨胀的世界,人们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流、交往,对表演的理解和身体力行,必然存在一个普适性或称世界性的问题。
这也催生了一些边缘学科、跨学科研究的新领域、新创意、新学科的出现,像影视表演学、音乐表演学、体育表演学、表演语言学、表演心理学、表演形态与生态环境的研究,以及高考表演培训、政务和商务礼仪表演培训、各类职业表演培训、广告表演从业培训、表演性健身和表演性医疗实业等新行业的出现,等等都具有“表演”大展身手的余地。
安徽大学艺术学院MFA们经这一学期的学习、研究,打开了视野,拓展了思维,对“社会应用表演学”的理解充满了学研的兴趣和乐趣。研究生应该冲击社会应用较前沿的新学科,为社会发展服务。(刘娜 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