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诚信中国的几点思考
十八大提出,要“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诚信,本来是做人做事的最基本要求,如今却成为稀缺资源,而且日益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障碍之一。金融本质上是一个信用产业。经济决定金融,一个国家、一个区域、一个行业的诚信状况也极大地影响着金融业的发展。“金融生态”概念的提出和“金融生态城市”的评选受到热捧,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诚信之稀缺性。建设诚信中国,实在是一件刻不容缓、重中之重的大事。那么,如何建设诚信中国,除了依赖社会民众和政府官员的觉醒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要有一套推进诚信建设的体制机制。我想至少要抓好以下四点:
第一,加强透明度建设。如果说经济领域最核心问题是价格,那么在政治领域和社会领域,最核心问题就是透明度。透明度提高了,一切无可隐匿,腐败分子无处可逃,种种黑幕无法掩盖,阳光了,透明了,也就简单了,相互之间也就信任了,不必要再仇官、仇富,再没有无穷无尽的猜心思,耍心眼。果能如此,那是多么美好的一幅场景啊。要透明,首先要解放表达,传媒很重要,同时还要支持微博等各种新媒体,有点小负面的东西也不怕,让大家放开了说。再就是该公开的要公开,该保护隐私的要保护隐私。比如官员,收入是可观察的,财产公开就有很必要,公开了可能会有一些灰色的成分,但灰色毕竟不是黑色,还是有一定的容忍度,应引导民众正确理解。再如企业财务报表,上市公司的财报就必须公开,虚报瞒报的要负法律责任,因为这个虚报瞒报实质上就是洗劫民众财富。邓小平说,看来许多问题最终要靠科技解决,随着网络化特别是移动互联技术应用的加快,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的许多重大难题,可能轻而易举地就解决了。
第二,要大幅度提高违背诚信的成本。诚信是一个底线,要让违背诚信的人四处碰壁,无路可走。过去是熟人社会,谁办错了事,会抬不起头,现在进入陌生人社会,谁也不管谁,一切礼义廉耻好像什么都无所谓了,甚至在一些区域,大家会以骗人为荣,以不会骗人为耻。在市场经济下,如何重建熟人社会的道德秩序,采取怎样的措施让失信者实实在在地受到惩戒,是一个需要深思的题目。
第三,要把科技手段用于诚信建设领域。通过科技,把由于条块分割、横向封闭、各自为政造成的散存在各个“信息孤岛”的公民资料打通,形成一个诚信资料库,可查,可用。现在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太狭隘,与公安部门的身份证信息尚不能无缝对接,给老百姓取钱造成很大的麻烦。如此一个幼儿园级的超小小问题还屡屡发生,可推断在全国有多么巨大的信息资源浪费,又有多少顽固的部门利益和地方利益的飞扬跋扈在残忍地侵蚀着我们国家的运行肌体。建议征信要独立,阻碍征信信息征集的要追究刑责,使用要充分,该用而未用的也要追究刑责。
第四,政府高级官员要做好示范。打铁还要自身硬。从政治局做起,一级做给一级看,上行下效。对下级要严格,纵容一个人,很可能会危害很多人,甚至毁掉一个国家。薄熙来事件极大地打击了中国民众对党和国家的信念,官员公信力面临极大挑战。只有全党、全国、全社会都说真话,让说真话的人有安全感,不搞因言获罪,不搞文字狱,让传媒真正发挥好揭示真相的作用,这样诚信建设才能真正走上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