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品经济社会之中,我们似乎已经陷入了无钱寸步难行的境地。有钱就感觉信心百倍,没钱就倾向自怨自艾。有钱就不自觉地踌躇满志,没钱就很自然地无奈落寞;有钱就会趾高气扬,没钱就会低三下四。
其实每个人都很清楚,有很多东西都比金钱有价值,比如真情,骨气、比如立场、原则。那些在古代文人士大夫,那种宁可饿死都不食周粟的气节,都是把内在气质看得比外在浮华享乐重要得多的。
值得悲哀的是:当今已经没有人再去歌颂蝉的精神,在这种浮躁的时代,那种即使喝露水都能保持高风亮节的人,已经被视为沦落到酸腐并难以自保的程度。
在成熟并且有责任感、使命感的人看来,物质是基础,但不是最重要的事。因为既然人的生命注定会结束,人的身躯都注定会成为尘土,那么人在世间所努力赚取的财富,就将全部随之成空。既然把财富传给子孙,反而会让他们努力的欲望降低,那么离开世界的时候把一切物质财富都带走,倒也来得干净。
当一个社会将精神与传统,对心灵与情感都踩在脚下的时候,当物质凌驾于一切之上的时候,就是本末倒置,甚至将自己生命的意义与存在的价值虚无化,行走在世间,不知不觉,后知后觉,当发现自己生命无多的时候,会感觉到自己存在的卑微。
在世俗的压力之下,都市里的人都在习惯性地抱怨: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钱不是问题,但问题是没钱。当人们无奈地在以物质财富作为成败的唯一标准的时候,把对金钱与物质财富的追求作为生命存在的意义与终极目标。
在这样的时候,人就成为金钱的奴隶,不是追着金钱在奔跑,而是被金钱拖着前行,其悲惨程度,如马匹的尾巴后面绑上的扫帚,这种关系是太可悲了。
我们面对金钱与梦想的问题,当你能解决了金钱之外的问题,钱自然也就乖乖的来了。
是把你的钱花在软性资源上,还是硬性资源上;是花在有形投入上,还是在无形投入上;是放在人力资源上,还是放在硬件设备上;是放在自身价值沉淀上,还是放在虚幻的形象梳理与拓展上。这个问题与企业自身的定位、当下所面临的竞争状态,以及未来可能会面临的状况而决定的。
当你认为跟你在一起的人,只是为了钱,那么你就会很尴尬。如果你用自己的方式证明这一点,势必会让自己得到一个人财两空的悲惨结局。
就如一个敏感的女人去怀疑并用私家侦探验证自己的老公出轨并背叛一样。除非是这个女人已经下定决心离婚,并已经为自己找好了归宿,否则所得到的结局必将会是悲剧。
不要试图用钱去诱惑并评判别人的言行,更不要用钱作为追随你的人的唯一可以期待的报酬,因为当你们之间彼此亏欠的只是钱的时候,钱的问题虽然不好说,但却是好结清的。
金钱赚来之后都是要花的,对金钱的尊重,更多的是体现在如何让它来,以及如何让它去,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取得了不义之财是无论如何都要付出惨痛的代价的。
当你把实现梦想所需要的资金问题解决了,就需要全面而理性地去考虑预算如何制定,以及如何进行执行落实,并有效评估执行效率以及进行不断完善。
在任何时候都要坚定地保持自己的信心。失去了信心,有再多的钱都没用。因为失败的阴影会一直徘徊不去。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理性思考的问题有很多,比如当企业陷入困难的时候,你在做什么?是否曾经尽量力挽狂澜?是否在尽量在企业内部传递积极正面的氛围?即使外界的环境无法改变,是否能做到不为外界负面情境所影响,而坚持自己内心的平和淡定,不浮躁不慌乱。
企业因何陷入困境?究竟是哪方面出了问题?是决策问题?还是管理问题?是市场问题,还是技术水平问题?是所提供的原本就是超出了自身的能力,还是客服承受力不够强?是平台方面的问题,还是流程方面的问题?
当你卖东西的时候,是用商品与服务换回钱,但当你想买东西的时候,就是需要把钱再转化为商品与资源的。
企业的生存需要兼顾造血机制与输血机制的。创造现金流与利润被成为企业的造血机制,利润与品牌认知是企业生存的基础,而基于生存与稳定成长,得到别人的投资,那称为输血机制。企业要想得到发展,各方面机制都不能偏颇。
输血机制的形成靠的是卖公司,卖未来的希望,而造血机制的形成,靠的是卖产品,卖当下的价值。招聘并留住员工的时候,卖的是公司的稳健与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