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之汉水文化研究的基本思路


 安康之汉水文化研究的基本思路

 

戴承元

 

最近十几年,在全国掀起了地域文化研究的热潮。汉水文化研究作为地域文化研究的范畴之一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在陕西的汉中、安康,湖北的襄樊等地展开了。回顾十余年的研究历程,一些基本的话题,我个人认为至今还有重提的必要。
一、汉水文化研究的视野
汉水全长1558公里,流域总面积17.5万平方公里,流经汉中市、安康市、十堰市、丹江口市、荆门市,在湖北的汉口汇入长江,泽被约50个县、市的近5千万人口。汉水流域的各县、市无论地理地貌,还是民众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方式都有明显的共性,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地域文化圈。汉水文化的研究命题也正是基于此才提出来的。因此,我们的研究工作必须树立大汉水的宏阔视野。只有从整体着眼,具有开阔的视野,才能促成汉水流域各个区位的文化研究的大联合,构筑完整的研究体系,进而全面准确地把握汉水文化的内涵、特征,挖掘汉水文化的价值,避免各自为阵,各唱各的戏,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只有从整体着眼,才能选择好有价值的子课题,也才能保证在子课题的研究中具有开放的思路,从而更好地为汉水文化研究的总课题服务。
地域文化研究切忌固步自封,沾沾自喜,缺少比较鉴别,忘了把本区域的文化放在中华文化的大视野下进行考量就妄下结论,那是学术上的短视和不严谨。只有把汉水文化放置在黄河文化、边疆文化、海洋文化中,让其对比,碰撞,才能彰显其个性,才能真正理清本区域文化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从而更好地为本区域的经济、文化建设服务。
开展区域文化研究,既是为了保护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更要为现实的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服务。因此,地域文化研究者必须要有立足现实,回溯历史,放眼未来的胸怀和视野。那种只知古代,不问当今,无视未来的研究之风是不宜助长的;相反,只顾现实,割断历史的研究更是要不得的。
二、汉水文化研究的力量构成
汉水文化研究的基本队伍还是我们区域内的文化研究者,而不是外地专家。汉中、安康、襄樊等地市每年都会迎来一批又一批的专家,这对汉水文化研究无疑是件大好事,但我们又不能有太高的期望值,他们大多有属于自己繁重的工作任务,靠他们来做系统的汉水文化研究,可能性是不大的。我们得靠自己。地域文化研究的许多领域,本地的学者也是最有发言权的。比如方言、民俗、民间艺术等方面的研究就是这样。但客观地说,区域内的文化研究人才还是比较匮乏的,而且比较分散。这得靠一定的机构来组织整合研究力量,当地政府、高校要培养吸引这方面的研究人才。可喜的是,陕西理工学院已获准成立了汉水文化研究中心,安康学院成立了汉水文化研究基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安康市地方志办公室创办了《安康文化》期刊,通过该刊聚合了安康的地方文化研究力量,也为安康的学者提供了展示研究成果的平台。去年十一月该刊又与安康学院、安康电视台文艺部联合推出了《丙戌文存》一书,融安康市2006年大部分文化研究成果、文化大事于一炉,以文存史,实在是一项义举。2007年,安康学院与安康地方志办公室联合主办《安康文化》,并计划出版汉水文化研究成果丛书。我想,2007年将是汉水文化研究的丰收年。现在汉中、安康已经开始互通研究信息,互通研究成果,下一步还要与湖北省的相关地市加强联系,争取定期联合举办汉水文化研讨会,将汉水流域各高校、各研究机构、社会研究力量聚合起来,形成汉水文化研究的合力。在研究力量的聚合上,还要特别注意新老交替,老一代的学者搜集了相当丰富的资料,年轻一代的学者视野新,有充沛的精力,又苦于资料匮乏,这就需要新老结合,优势互补。事业上要延续,要发展,就要造就一大批新人。老一代的学者要起好传帮带的作用,年轻人更要主动向老一代学者虚心求教。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出现人亡业止的尴尬局面。
三、研究的方法和态度
科学的方法,严谨的态度是从事任何科研活动都应具有的学术品质,但在近十几年的汉水文化研究中却存在着几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凭臆断下结论,二是将传说学术化,三是对史料缺少甄别,以讹传讹,四是将不该属于本区域的文化遗产强行拉入本区域。这实际上是学术精神的缺失。地域文化研究,更应该注重实地调查,一味从书本到书本就难免出错。做学问不同于写小说,传说的东西不能作为科学的论据,更不能将小说中的情节用作学术观点的支撑材料。就安康而言,客观地说,历史文化遗存算不得丰厚,更谈不上博大精深,与其向古人讨生活,不如我们着眼未来,立足当今的文化建设。
在研究步骤上,我想还是应从具体的研究入手,不要急于下结论,选择好子课题,环环相连,在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凝炼出汉水文化的内涵、特征以及对地方文化建设的现实主义。
在对待研究成果的态度上,要欢迎批评,勇于批评。学术总是在争鸣中前进的。个人的视野是有限的,那种孤高自许、目空一切的权威心态应该消除。只有学术的发展,才值得学者庆幸;也只有学术的发展,才值得学者自豪。
(
作者单位:安康学院汉水文化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