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盐道(一)
◎ 王晓群
北斗七星迷失方向的地方
大巴山文明历史可以可追溯到上古时期人类起源,很早先民就活动在这一带。山川草木、鸟兽虫鱼为打猎捕鱼生活方式提供了优越的条件。瑰丽的传说、历史学者的缜密考证、至今尚在的斑斑遗迹一直在告诉我们———这里曾经创造过文明与辉煌。但许多无法破译的古朴与神奇使人早早把它淡忘,就连北斗七星也会在这里迷失方向。当我们带着几分好奇再次注目它时,只有沿着那条被历史风化的盐大路去整理依稀的思绪,在历史繁乱的硝烟中追忆曾经的辉煌。
《山海经》中记载:大巴山最早在虞夏之时就已呈现出一派“不绩不经,服也,不稼不穑,食也”的繁荣景象。当地的土著氏族先后建立巫国、庸国、卢国等。在漫长的岁月中,巫国凭借自己的盐资源和经济实力日益壮大,逐步在经济上、政治上统治了其他诸侯国,形成在大巴山相对独立的巫咸国。古巫咸国建都在大宁河与后溪河交汇处的大宁厂。《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中记载:“当虞夏之际,巫臷国以盐业兴”。天然盐卤泉自宝源山洞流出,盐泉从崖壁飞流而下,形成独特的瀑布景观,也是中国唯一的盐瀑。有“一泉流白玉,万里走黄金”之谚。巫咸的本意为制盐工匠,盐对于人的生活和需要来讲具有非凡意义。经济的崛起促进文化的繁荣。早期的巫文化便赋予了这里浓厚的宗教色彩。《山海经·大荒西经》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丰沮玉门,日月所入。有灵山,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巫文化的天文、乐器、医道、巫舞奠定了巫风的存在与后来的发展。《说文》曰:“灵,巫也。”古今学者认为灵山即巫山(古巫山泛指大宁河谷地两边的山)。
大巴山水系发达自然资源丰富,劳动产品充沛,人们不需要过度劳作即可生活,人际生存尚不激烈。巫咸国特有的经济资源对周边产生强大的吸引,有很多的强大的部落先后来这里定居开发。先是舜帝子孙的一支系定居大巴山建立庸国,统一大巴山诸国传播夏王朝经济文化。随着食盐不断向人们生活渗透,经济开发速度加快,庸国成为居大巴山掌握特殊资源的国家雏型。江淮巴族受洪水威胁徒迁大巴山东南汉水流域建立巴国。逐渐强大的巴国联合秦楚灭庸。战乱不断,烽烟四起。在生存与占有、守护与掠夺的不断战争中弱肉强食,最终褚国灭,巴国兴。
《后汉书·南夷西南夷列传》说:巴郡,南蛮郡……。《华阳国志》记:“巴族开疆域,‘东至鱼腹,西至僰道,北至汉中……。’”
巴国成为诸国政治舞台最活跃的力量。他们的政治、军事、经济活动打破了大巴山闭塞状态,以其倔强的性格和不同的经济生活方式掀起的轰轰烈烈经济大开发,创造大巴山全盛时代。性劲勇,善歌舞,最早以白虎为图腾。在巫文化的基础上发展仙神鬼道之巫风,长期演变成为全民性风俗活动。“信巫鬼,重淫祀”“有病信巫不信医。”在生活方面“尚滋味、好辛香”“甘其味、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这种自然朴素的生活,顺应自然规律,以求得个体生命的自由发展。力求与自然合一的生存观已成为大巴山文化的传统。
巴国的文化也随着最初商品盐源源不断向周边输出,影响着大巴山,也影响着华夏民族。
“凡天下强国,非秦而楚,非楚而秦。两国敌牟相交争,其势不两立。”到了先秦时代,秦楚地广势强,经济昌盛,文斌纷华,也具有较高的文化成就,在我国文明史上写下了极其灿烂的篇章。秦国与楚国都十分清楚地看到巴国在天下统一过程中的经济和战略地位。特别是巴人的“盐巴”对秦楚产生强大的吸引和依赖。这既是他们的严重威胁,又是他们必争的焦点。楚国在这种强大的威胁下,于公元前611年一举灭掉巴国的东南汉水流域,并设置汉中郡,也切断秦地通商通盐大道。
秦人缺少盐,楚国占领盐泉控制秦国。公元前316年,秦国“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后又扫荡大巴山残酷灭掉巴国。大将白起夺取了盐泉,结束了楚国对巴国经济资源的控制。巴人被迫放弃自己家园,流离失所。一部分北迁成都方向,一部分迷失在云贵高原。
靠盐兴旺、发达,直到兴邦、立国,靠盐的经营而建立起盛极千年的庸国、巴国后又因盐而引来楚、秦相争,遭至战祸,直到灭亡,即所谓因盐而兴,又因盐而亡。美国著名学者恩斯明格说:“食盐在人类历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为了盐曾发生过战争,有些王朝因为得到了盐而得以建立,另一些王朝因为得不到盐而崩溃,甚至人类文化也是在盐的周围发展起来的。”这是一个独具慧眼、洞察古今的论断,它是解读大巴山历史奥秘和变迁的一把有力的钥匙。
可惜这些早期文化未能载入华夏文化的史册,后来随着巴国的灭亡而消失,成为历史研究的断层。数千年历史形成的鲜明个性,也使五光十色的文化在繁衍进程中逐渐埋没和遗失,给后人带来许多无从解开的谜团:大巴山是因巴人而得名,还是巴人因大巴山而称巴人;周易是否源于巫风?道教为何与巫风兼蓄融汇;巴人墓穴何以悬于峭壁之上;武王伐纣巴人怎建奇功;以及秦灭巴后巴人究竟是怎么突然失踪在历史红尘中?昨夜星辰中除了可闻出的一点盐咸,其曾经的许多光斑我们已无从考证。(待续)
(作者单位:建行安康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