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原的回声——王绪刚同志在蒲城纪事


    王绪刚离开蒲城县委书记岗位整整12年了,当地老百姓依然对他念念不忘,“老书记的人品,真是没说的!”“那是一个好人,也是一个笨官”。政去人声后,百姓闲谈时。作为一个领导干部,到底是真“为民”还是假“为民”,到底是真“清廉”,还是假“清廉”,老百姓看得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我曾在县委大院工作生活过,经历了绪刚同志为人处事的点点滴滴,感受到了他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力量和魅力所在。时光荏苒,那些感人肺腑的往事至今记忆犹新,难以忘怀。 

                        县长和他的农民朋友

    1995年11月,绪刚同志由临渭区调任蒲城县县长,初来乍到,事务繁多,忙得不可开交。一天早晨,他刚上班不久,办公室便来了好几位联系工作的部局负责人,九时许,只见一个农民模样的人,风尘仆仆地走到王绪刚县长的办公室门前,他掀起门帘,欲进又止,迟疑了半会,还是鼓足勇气走了进去。一进门,他就问道:“我找新来的王县长,哪一位是王县长?”办公桌前,一位中高个儿的中年人站了起来,说:“我就是,我就是,你有啥事?”“我叫王福生,咱县高阳镇南加碌村人,我想找你……”“不忙,不忙,先坐下,喝杯水再说,”说着亲自给王福生递上一杯热茶。王福生心里热乎乎的,心想咱一个农民,冒然闯进县长办公室,这位新来的县长竟这样热情而和气可亲。一会儿,前来联系工作的局长们谈完工作走了,王福生还沉浸在感动的热泪中。“老王,说说你来有啥事?”王县长大声地打着招呼。

     王绪刚的热情与和蔼,打消了农民与县长之间的陌生与隔膜。王福生这个历经磨难与艰辛的农民,一下打开了话匣子,话语象开闸的水,哗哗淌了出来。

     “王县长,咱高阳原高坡陡,干旱缺水,为了解决咱高阳人吃水难和果园浇排难题,我下狠心请水文队打了一眼井,井打成了,却拾了一尻子帐,为这我让女儿停了学,老妈熬煎得去世了。我如今借债无门,斗胆来求你这个县长,求你帮我度过难关。”

    “井打成了?”

    “成了。”

    “出水了?”

    “出水了,清甜清甜的!”

    “好!好!你不要难过。”

    王绪刚看过王福生递上的盖有村委会和乡政府红戳的贷款申请,毫不犹豫地作出如下批示:“县信用联社负责同志,此情况比较特殊一些,请你们核实后,贷给伍万元。”

    这位与县长素昧平生的高原农民捧着县长的批示,象捧着田地丰收的果实,把贷款申请送到了县信用联社。他好象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搭上返回的班车,心里充满憧憬,眼前展开一幅幅美好的画面。他用贷款还了帐,搞了配套设施,条条管道通到户户院落,涓涓清流滋润家家果园,春花秋实,桃红果香,他多么感激这位新来的好县长啊!

    数月之后,王福生如愿以偿。

    1996年春节,王福生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带上妻子蒸的虚虚的大油馍,自家果园的红富士苹果和当地产的柿饼、核桃,搭车到渭南给王县长拜年。王绪刚嗔怪地说:“你来就行了,带这么多的东西干啥?”

    “王县长,这都是自家出的,没花钱。”王福生不以为然地说。

    “老王,我是人民的公仆,给群众办事,这是本职工作。你是我的农民朋友,来看我可以,以后可再不许带东西了。”

    临走时,王绪刚回送了一条烟和一瓶酒,王福生回村后逢人便说,“王县长没有一点架子,给咱老百姓掏心窝子办事,这样的官员朋友值得交!”
     
                      心系万民愿  造福水圣乡

    1996年秋,当代水利大师李仪祉的侄女、省水电厅高级工程师李赋英怀揣造福桑梓的夙愿,决心改变家乡干旱缺水的旧貌,她带上全家数十年的积蓄20多万元,举家回到家乡——蒲城县马湖乡富原村,改造修复公社化时兴建的马湖抽水站。不料在施工中遇到重重困难,她丈夫许贵龙不辞辛苦,在省上专门跑资金,时任马湖乡乡长张自学多次协调解决用地事宜,但数次协商未果,这样一项大得人心,
泽万民的水利工程遇到瓶颈难题。蒲城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闻后,决定以快刀斩乱麻的方法解决问题。

    1997年3月,一个飘着小雪的周末,县长王绪刚带领县委、县政府、县纪委、组织部、土地局、水利局的负责同志,首先来到正在修复改造的四级站、三级站和二级站,看望李赋英和水利工地上正干得热火朝天的群众。王绪刚握着李赋英女士的手,感激地说:“感谢你为家乡人民造福!”李赋英连忙回敬道:“感谢县领导支持!” 王绪刚一行一一察看询问了工程进展情况,征询了所遇到的困难,便驱车来到西头乡政府,召开现场办公会议。王绪刚县长严肃地说:“修复和改造马湖抽水站,这是造福马湖和西头人民的好事,沿途各村庄应大力支持。土地局下周一完成工程征地,水利局周五定桩划线,随后正式开工,期间谁再阻拦作梗,以破坏水利建设论处。”

    现场办公会议的决定,犹如一场春风,融化了人们心头的寒冰。李赋英轻装上阵,马湖抽水站工地欢歌笑语,热火朝天。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在这个大喜的日子,洛河水穿塬爬坡,从水源地一级站穿过二级、三级、四级、五级抽水站,直奔东岭山顶,干旱了数千年的东岭山沸腾了。马湖村两委会班子带领群众在东岭山上举行了隆重的庆典仪式,蒲城报为此刊发通讯“干疙瘩塬上的庆典。”

    热情的马湖人民,感恩县委、县政府对修复马湖抽水站的支持,初秋的一天上午,马湖群众敲锣打鼓,来到县政府送来一块牌匾,上书“恭送王绪刚县长   心系万民愿,造福水圣乡”。

                     一幅红对联   一曲清风歌

  1998年腊月21日,我刚从县委大灶上吃完早饭,到房子放下碗筷,出了房门,突然看到县委书记王绪刚的单元门前贴了一幅对联,大伙好奇地走上前去一看,上联是:不收礼从我开始,下联是:不送礼从你开头。横额是:共倡新风。我不由打心眼里赞叹,这真是一步拒收礼的高招。

    晚上,我无事到王绪刚房子闲聊,谈及门上的对联之事,他说:“我1995年刚来蒲城时,就给自己约法三章,下乡吃饭一律到机关食堂用餐,不准上酒,更不准到街道饭店进餐。我个人身体力行,试图用自己的行动感召带动大家,后来觉得收效不大,蒲城人热情大方,对中秋节和春节尤为重视。去年中秋节前的一个晚上,我正在客厅看报,听到有人敲门,半会就没有开,过了好一会还在叫,我没有办法,只好开门,一看是一位乡镇书记领着一个副职提着东西来送礼,我把他们挡在门口,说‘东西拿回去吧,可能你还在你镇上的小商店赊着帐,把这东西退了,买上两桶油,两袋面粉,去慰问两个贫因户有多好!你要办什么事,上班时间办公室来,只要符合政策,不违犯原则,我能办的尽量办,组织派我来就是给大家办事的,这不是经商,没有交换的悔棋’。”

    谈到贴对联,绪刚同志说:“现在离放春节假还有五六天,有些人提前行动,弄得你很不好办,我把对联一贴,一些人一看这就不来了。到腊月二十六假一放,我和老婆孩子就到兰州我哥那儿过年去了。有些人想通过春节送礼办事,一看我不在就不送了。这实际能起到一个抑制的作用,说实在话,我这是在逃避啊!”

    我瞅着他那煞有介事的神情,说:“王书记,你想倡导一个风清气正的环境,确实也把方子想扎了。”

    后来,在与王绪刚的一次闲聊中,他说要做廉政干部,就要做好不再升迁的准备,没有了“想法”,反而可以静下心来把工作干好。他在蒲城县这几年,没登过一个在位领导的家门,没请过一个能给他带来“好处”的人吃饭。有人说绪刚同志人笨,用的都是笨办法,但这个笨办法产生了明显效果,蒲城官场上的“送礼风”被刹了许多,干部工作作风扎实了许多,这些都得到了老百姓的肯定。群众是反腐败最坚实的基础。笨人往往是老实人,笨办法往往是硬办法,反腐败就得多用这个“笨”字。

                           退钱风波

  天有不测风云。1999年初春,绪刚同志在一次外出途中,因下雪路滑出了车祸,被转至西安一家医院治疗。消息传来,令人震惊。人们都十分关切他的安全与健康,盼望着他能早日康复出院,重返工作岗位。好多部门、乡镇的领导和同志都纷纷前去探望。

     王绪刚出院后上班的第一天,就把有关人员分别叫到办公室,逐一将钱退还。紧接着在县委礼堂召开的全县干部大会上,他就此事公开说:“我这次因病住院,看望的人很多,有的人还带了土特产,我对同志们的关心表示感谢,但有的同志拿来了钱,送给了我的家属和护理的同志,有的我知道,有的我不知道,我看病国家报销,不用同志们的钱,大家的情谊我领了,现在,这些钱和礼品都存放在县委办行政组出纳处,我郑重告诉大家,本月30号中午12点前,各人送东西赶快取走;如果不取的话,只好上交给财政了。我没有别的想法,只是希望共产党的江山千秋万代。”会场上掌声
一片

    但随后发生的事却大出绪刚同志的意料。蒲城县乃至整个渭南市都传扬开了,各种非议扑面而来:有的说他不给人面子,把蒲城干部的感情退远了;有的说这是做样子,是沽名钓誉;更荒唐的说法是:你这么做,其他领导还敢不敢生病住院。一些朋友和好心人也对此不解:你这是何必?如果不退,谁也不知道你收了多少钱。这件事后来传得越来越离谱,甚至有传言说他收了200万元、400万元,退的只是个零头。

    负面影响远不止于此,一些“同僚”明显同绪刚同志疏远了,在基层干部中进行的民意测验,绪刚的得分很低,在县级领导中排名靠后。其实大家不是对绪刚同志的工作不认可,问题就出在退钱上。作为领导干部,他做了最起码的事,只是想为县里的干部做个表率,但却造成了另外的效果。绪刚同志终于明白,许多人可能不是不想廉政,而是不敢廉政。

    让人欣慰的是有关领导、新闻记者到蒲城就此事微服私访时,老百姓一片赞誉。后来,这件事在陕西日报头版做了报道,听说省委一位负责同志看了后甚为感慨,说这样清廉的同志应当当一个典型宣传。他责成有关部门详细了解,如果属实,应当好好抓一下这个样板。几天后,省报下来一个记者组,在与记者的谈话中,王绪刚多次谈到,正常的事变得不正常,不正常的事反倒习以为常,腐败顺理成章,不腐败却太难了。做廉政干部比做腐败干部需要百倍的勇气。在蒲城调查了半个月,形成的典型材料有好几万字,而绪刚同志却婉言谢绝了宣传的好事。

                        一双布鞋的故事

  2001年开春,在召开的全县“察民情、解民忧、谋发展”活动动员大会上,县委书记王绪刚拿出了一双布鞋,引来400余名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好奇的目光。

    只见他举着布鞋动情地说:“这是高阳镇复升村一个名叫张茍子的村民给我送的。为什么要送布鞋给我呢?这就是老百姓希望我们这些领导干部能经常下基层走走,听听他们的声音,帮助他们解忧患,谋发展!”

    事情还得从1997年说起。高阳镇复升村,俗名叫“圪塔塬”,地处我县西北部,与铜川、白水交界,三面环沟,一面依山,交通极为不便。村民想上趟县城,就得翻山越沟几十里到镇上搭车。遇到下雨或大雪,就只好呆在家里,干着急出不了山。村里人形容说:“山穷水穷人更穷,大事小事都难成”。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声传到这圪塔塬上时,年近不惑、高中毕业的4组村民张茍子再也坐不住了。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一封《关于尽快改变我村贫穷落后面貌的具体规划》的信件送到了县委书记王绪刚的手中。

    次年元月,副县长鱼茂胜受王绪刚委托,到复升村现场办公,帮助村上解决实际问题。

    1999年8月13日,王绪刚再次前往复升村现场办公,帮助群众依托当地资源,寻找致富门路。此后,一份《关于发展秦川牛养殖的可行性报告》转到了王书记手中,王书记当即批示有关部门在政策许可范围内给予支持。

    目前,在县、乡两级政府的扶持下,复升村秦川牛养殖已初具规模,全村170户养牛300余头。张茍子自己也种了草,选了场址,想办一个百头肉牛饲养场。

    至此,县委书记王绪刚已先后多次深入复升村。村民们被领导的关怀感动了,送来了绣着“人民公仆:情系穷山僻壤,伟业千古流芳”的锦旗。去年腊月,冰天寒地,张家山里更是山风呼啸。可张茍子的妻子张茹亚坐在热烘烘的土坑上,心里热乎乎的,她一针一线、密密匝匝地纳着一双普通而又不平凡的条绒布鞋。这双鞋是送给王书记的,它饱含着老百姓对人民公仆的浓浓敬意,更代表了山里人的殷殷希冀。

    用张茍子的话说:“山沟里路不好走,有一次车上不来,王书记步行上山。城里人穿的皮鞋不好走山路,穿布鞋走山路稳当,不怕滑。”因此,这双布鞋就成了书记百姓心连心的‘牵引链’。”

                       县委书记的文学情结

    文字是心灵的窗户。绪刚同志从小酷爱文学,小学毕业时全乡会考,他的作文《拾麦》得了全乡第一名,从此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1978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高等学府,四年大学中,他除学好专业课外,业余时间全泡在了图书馆里,阅读了大量中外文学名著,打下了扎实的写作和文学功底。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省委组织部工作,在省委党校进修期间,写下了许多清新的诗歌,1990年春,他作为省直下派干部到临渭区任职副书记,1991年春,回到阔别四年的故乡,他以赤子之情,写下了《情系槐花沟》。这片儿时的乐园,那充满静谧幽香魅力无限的摄像般的画面,把读者带进了一个令人神往的境地。后来,他还以深情的笔触,写出了怀念故乡的散文《那原·那沟·那水》,激发和引导人们为创造美好生活而迎接困难,战胜困难,创造卓越。

    1997年8月,王绪刚担任蒲城县委书记,翌年春,蒲城县永丰烈士陵园,突然栖息了百万只候鸟,清晨四方飞走,傍晚集汇洛河边,黄昏安栖陵园。这一“天地鸟人相融合一”的壮丽景观,成为三秦大地一道奇闻,每天下午从四面八方涌来观鸟的人有数万之众,王绪刚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条自然界的珍闻,更是一曲环保的壮歌。现场观察,其内涵必然丰富,因势利导,对事业大有裨益。他以所见所闻写下了散文《观鸟》,生动地描绘了这一自然奇景。在文章末尾,他感慨地写道:“我欣慰地感到,在我们这块神奇的土地上,鸟儿尚且能够组织得这样严密,相聚得如此和谐,何况我们人呢?全县73万人民一定能团结奋斗,勇于开拓,为着我们既定的目标,胜利地跨入灿烂的21世纪。”

    2000年9月,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生死抉择》在蒲城上映后,在县城引起了继《泰坦尼克号》上演两年后的又一次轰动。除因为全县正在开展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党政机关、单位、学校有组织的观看外,更多的观众是寻常百姓,他们是自动购票观看的。虽然影片长达两小时四十分钟,但观众始终全神贯注,被剧情所吸引。县电影院、工人俱乐部的同志介绍,每场演出,到一些动人之处,观众都报以热烈掌声。这是近年来国产电影上映时很少看到的现象。

    王绪刚看完电影《生死抉择》后,在《蒲城报》刊发了观后感《正义是一定能够战胜邪恶的》,他分析认为,这部电影之所以受到观众的如此厚爱,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抓住了新的历史时期我们遇到的一个热点问题——引起全党上下、全国人民关注的腐败问题。影片给人以强烈震撼和深刻警示,主题十分鲜明,并且自始至终贯穿一条主线,这就是:尽管腐败问题十分严重,但有党中央的领导,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有各级纪律、监察机关的“一抓到底”的工作,“党内决不容许腐败分子有藏身之地”,正义是一定能够战胜邪恶的,反腐败斗争必将取得决定性胜利。

    他在文章的最后号召,当前,我县正在按照党中央、省委、市委的部署,在全体领导干部中开展反腐倡廉警示教育。我期望全县的领导干部都应该从《生死抉择》中受到启示。经常想想我们活在世上为了什么,在领导岗位上应该做点什么?时刻问问自己是不是很好地履行了人民公仆的职责,是不是无愧于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严格要求自己,要求亲属,要求身边的人员,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做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也许有人认为,一个官员,特别是县委书记,工作对象很直接,事情千头万绪,冗余在身,哪有时间爬格子写散文。而对于文学,王绪刚同志自有他的体会:“毛泽东同志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号召全党特别是领导者要“学一点文学”。这是他从事的伟大事业得益文学之后的经验之谈。因为文学能陶冶人的情操,排斥一些比较世俗的东西,对人能有所升华,她是高尚的,神圣的,一个领导者要像先贤一样,知识涵量更高一些,感情更丰富一些,和人民群众的心更贴近一些,文学就不仅是一种个人的爱好了,更是有利于工作的武器了。以后不管工作多忙,文学将伴我终生。”

 

     距离蒲城县城南不远,有条东西绵亘的坡原,当地人叫它南原,每逢开春后,繁花似锦的紫荆花竞相盛开,自成一景,县志上称之为紫荆原,据考因唐代音乐家吕才埋葬于斯,故又名“吕原”。它像一条巨龙,遮挡着远方的寒流,忠诚地守护着家乡的安宁,默写着庄户人的春秋。是啊,春秋轮回,岁月如歌,音乐家的琴弦虽已不存,但千古苍凉的紫荆原犹在!你听,一曲荡气回肠的弦律回响在历史的长廊,见证了世道人心,引导着人们崇尚和向往真、善、美的东西——它们深藏心灵深处最柔软的地方。

                                  (此文系与刘耕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