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我国各项金融改革稳步推进


 

  备受瞩目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日前胜利闭幕。在三中全会召开之前,社会各界就对中国下一步的经济改革充满期待。其中,“金融改革”被寄予厚望,市场亦对金融改革相关具体内容普遍抱有预期。

  但与此前市场期望值有较大反差的是,公报中明确关于金融改革的提法只有一句,即“完善金融市场体系”,而此前各界较为关注的金融改革具体内容,包括放开市场准入、利率和汇率市场化、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和资本项目可兑换等内容均未出现在公报中。

  为何公报没有过多谈及金融改革细节?有关专家就此表示,虽然公报对金融改革着墨有限,但这并非意味着金融改革不重要。比如,十六届三中全会公报对于金融改革论述同样不多,但是回顾过去十年,我国金融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而金融改革推进的速度以及深度则是有目共睹。

  总的来看,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之所以对金融改革着墨较少,首先是因为关于金融改革的相关纲领性文件此前早已确定或发布。党的十八大报告已对未来五年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作出全面而周密的部署——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等,可谓勾勒出“金融改革蓝图”;今年7月5日,国务院又下发《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被业界称为“金融国十条”,引领金融改革进入深水区。

  其次,公报中较少提及金融改革字眼,恰恰是因为市场各界对金融改革的认可度和接受度较高。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指出,中国金融改革当下已步入深水区,深化金融改革已成共识。客观地讲,与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国企改革等“硬骨头”相比,金融改革应该是当前各项改革领域中阻力最小、效果最好的。毕竟国内金融市场的市场化程度较高,前期基础较好。

  再次,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金融改革步伐已经悄然加速。具体看,2013年5月初,国务院提出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操作方案的设想后,“资本项下”放开搞活、有序管理成为趋势,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实质性加快;7月,央行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盘活存量资金;9月初,时隔18年后重启国债期货交易,意味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市场化建设进一步完善,成为加速金融改革的重要一环;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其中,试验区内有关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先行先试的安排,意味着金融改革开始进入深度试验;10月25日,贷款基础利率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正式运行,进一步夯实了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

  种种迹象表明,近期我国金融改革明显提速,市场化脉络日渐清晰。金融改革相关内容在公报中少被提及,恰恰因为金融改革实质性提速正在现实中发生。

  我们也注意到,本次公报中“市场化”正成为改革的关键词。对近期诸多金融改革举措进行梳理可以发现,尽管这些改革分属不同领域,但其背后均有着共同的指向,“市场化”也正在成为金融改革的关键词。

  “当前,进一步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的宏微观条件已基本具备。在贷款利率管制取消后,存款利率虽然制度上没有放开,但众多理财产品也变相突破了存款收益率,我国距利率市场化仅差最关键一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已逐步完善,汇率接近均衡水平,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正逐步发挥。未来,要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继续深化金融改革。”来自农业银行的宏观分析师表示。亚洲开发银行高级经济学家庄健也就此认为,只有坚持市场化导向的改革,进一步释放金融体系活力,才能有效分散金融风险,并为实体经济转型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记者: 牛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