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全会-基于资源和所有权的稳定性
昨日,经济学家厉以宁在京发布新书《中国双重转型之路》,书中提出设立国家资本投资基金,此前厉以宁也多次提出这一观点。这一观点与刚刚公布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中对国有经济体制的改革表述基本一致。此外,厉以宁认为城镇一体化应该通过改造老城区、建设新城区和新社区的方式实现。
此前,厉以宁曾撰文建议国资委从直接管理企业,改为按照行业成立国家投资控股公司,以提高资本配置的效率。今年10月,他在民营经济论坛上再度提出这一观点。
昨日,厉以宁解释,国有资本体制改革应该从两个层次考虑,高层次的是国有资本的配置,低层次的是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在国有资本的配置上,国资委应停止直接管理企业,而通过设立一些国家资本投资基金提高资本的配置效率。这些基金可以在新兴产业增加投资,而在产能过剩的行业将资本撤走,最终就可以实现有效的资源配置效率。
而在低层次上,厉以宁指出,国有企业应该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在建立完整的董事会、监事会和股东大会等企业法人制度之后,国资委或其他政府部门再试图介入国有企业的管理就是不合理的。
厉以宁指出,最终国家对于国有资本的控制力应该体现在对国有企业的股份控制上。如果扶持一个产业的发展,就增加股份,如果产能过剩,就撤出股份,这种做法比直接干预企业的效果更好。
- 2013年11月17日 02:50 北京青年报
从以上内容,有以下几个问题:
1. 经济控制和战略控制
国资委并没有失去控制,而是从原来的过程控制变成结果控制。国资委实际上是所有国企的最大股东,它实行的结果控制是经济控制。这种资金被控制的新的状态使国企内部原来的战略关联性中断,原有战略控制的程度也会因经济控制而降低,变得要依赖于国资委(的经济控制)。就管理而言,国企遗留下来的股东和代理人(董事长、CEO等)紧密的治理关系很难改变。从外部招聘经理人?外部经理人不但要经营生意,还要懂得经营政治关系才行。
企业的战略控制强调效率和资源共享,资源就需要具有同质性,就不能对太多异质性行业内的企业进行全面有效的战略控制。能够对不同行业的国企进行控制的是运用共同财务标准的经济控制。
战略控制、财务控制、战略与财务混合控制的问题。原则上,战略控制能够用来管理业务系列,这些业务系列是资源共享的,或者通用资产,而管理者是懂得的。财务控制则用于那些不相关的多种业务系列,而总部的管理者对这些业务不熟悉。虽然混合控制逻辑合符情理,但是很难应用,因为战略控制和财务控制系统被认为是互不相容的。每个系统的便益会被另一系统的便益所抵消,战略控制系统的共享和协同优势被财务系统的竞争压力给抵消了,后者强调各业务单位对各自的损益负责,进行独立核算;反之亦然。这样,造成了多元化系统控制的低效率。不足为奇的是,最可能运用上混合控制系统的公司看来要重组,特别是面临环境不确定性的情况下。
厉以宁提出的国企治理框架是将原来国企混合控制的模式进行分离,即成为企业层面的战略控制和产业层面的经济控制,具有结构和层次的特点。剩下的问题是作为最大股东的国资委或者国家资本投资基金如果经常性介入国企的经营决策(因为有这可能),并且是从绩效结果,而不是过程来评估企业的绩效和作出资源配置的决定,那么,国企的经营将是短视的、自上而下的。
2. 基于稳定性的社会经济
不管是国企,还是民企,良好的社会经济绩效跟稳定性有关。
基于资源主导权的稳定性。多数:少数比例的管理。在深入改革过程中,合适的经济战略应具有有效的资源整合能力。基于重要资源的支配能力非常适合于考察社会经济的稳定性。如果在市场中国企一方掌控或占有了主要的资源,那么其他民企参与方就会依赖于它,以此形成市场经济的稳定。国企可以选择给出或者拒绝给出重要的资源,也可以运用这一选择作为与其它市场参与方谈判的一个筹码。在这种情况下,占有资源主导权的国企的盈利能力对于其它市场参与者都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基于所有权的稳定性。50:50比例的共同管理。该研究课题是关于控制力-绩效的关系,然而跟上述前提不同。控制力是基于所有权而不是资源,结论也就不同。当研究重点从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时,就会发现占优势的控制力和良好绩效之间的关联性并不强。而按50:50的所有权比例共同治理市场的方法,比起多数:少数的国企和民企的所有权比例来,具有更多的机会共同持续发展。当国企和民企利益各方的所有权是平等的时候,双方都承受着保障自己投资的压力,去为共同市场准备必要的设施。这样双方都致力于社会改革的成功。
原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经济学教授张维迎告诉记者,现国有部门资产比重是42%,但是产出比重为27%,增加值比重为30%,就业比重只有20%。“国有企业大量地占有资产,但贡献却不成比例,如果释放到民间一部分,就会增加新的资源。”
战略管理观点。多数:少数比例的管理。但是从战略管理的领域来看社会改革的绩效问题,我们会增加更多包容性的维度,来考虑社会改革的绩效问题,会得到不同的观点。如果国企和民企双方在管理程序、系统、结构、和在文化上存在共同点的话,多数:少数比例的管理这种控制力结构是否可行呢?我们持肯定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