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原副主任、省政协主席王生铁论汉水文化之一


 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原副主任、省政协主席王生铁同志

论汉水文化之一

    这次201110月至11月汉水文化和南水北调工程考察,今天下午结束。实地考察之后,用座谈会的方式大家谈体会、谈思路、谈见解,谈得深刻、中肯,尤其专家们讲了许多经典,我听了很受启发。

    本次考察活动是在举国上下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热潮中,在深入发掘荆楚文化的浓厚氛围里、在南水北调工程的关键时期,我们专程、专题考察汉水文化和南水北调工程。此次考察由省政协几位老同志和省南水北调办、省荆楚文化研究会联合组团。杨斌庆同志任团长、郭志高同志任副团长,部分文化、水利专家等15人组成的考察团,用15天时间,从汉水源头——陕西省宁强县至汉口龙王庙入江口全流域的考察。途经陕西的商洛、西安、汉中、安康,河南淅川,湖北十堰、襄阳、荆门、巴东、荆州、潜江、天门、仙桃、孝感、汉川、武汉,共行程4600多公里。通过查勘现场、听取介绍、翻阅资料、选读史书、专家座谈、实地访问、边走边议等方式进行考察。大家不辞劳苦、废寝忘食、披星戴月、昼夜兼程,登高山、攀悬崖、爬陡坡、入峡谷、顶寒风、冒秋雨、踏云海、穿浓雾、跨山涧、越河道、走长堤、行滩涂、驰平原、荡水库,经历了许多艰难险阻。特别是几位老专家、老同志年逾花甲,岁过七旬,不顾年老体弱,坚持认真考察。这次考察时间不长,收获很大,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取得了重要的调研成果:一是查明了汉水的源头、流域地理位置和历史变迁等基本情况。二是明白了汉水乳汁哺民、便民的天功及历史上的洪涝灾害。三是基本摸清了汉水流域文化情况及湖北段的文化家底。四是明确了汉水文化的历史贡献和发掘利用的广阔前景。五是弄清了汉水流域从古到今物产丰富、经济发达的历史和现状。六是进一步明确了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意义和取得的成绩以及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七是较深入地摸清了汉水文化深层底蕴,为今后深入发掘荆楚文化提供了更多的依据。八是在考察中广泛联系,广交朋友,扩展视野,增添了资源,为深入研究汉水文化、荆楚文化创造了条件。

    
考察情况表明:汉水流域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物产丰富、人杰地灵。汉江,是古老的汉江、神奇的汉江、壮观的汉江、兴盛的汉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炎黄子孙重要的母亲河。应该充分利用考察成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下面,我就汉水文化谈谈肤浅的认识。
    1
、汉江的历史。汉江历史久远,由于地质变迁,河流发生巨变。在一般常识中,长江、黄河是中国两大河流,其历史超过汉水。但地质和考古学界认为,在长江、黄河形成的七亿年前,汉水便在今日的甘肃东南部和陕西南部形成了,由叮咚之泉渐成潺潺之溪,继而发展成为浩荡之水,一泻数千里,横贯中国南方大地,它携风带气,泥沙俱下,恣肆汪洋地流入东海。汉水当属中国境内的最古老最大的江河。当汉水形成七亿年之后,长江、黄河才逐渐形成。长江是一条小溪,属汉水的一脉支流。地质资料表明:现在长江部分地区,在一亿五千万年前才从汪洋大海中隆起,渐渐成为陆地。原始的长江发源于现三峡地区的山地,沿着东高西低的地势,经四川、云南一带盆地底部,滚滚西流,在云南南涧海峡流入古地中海。直到距今五千万年前,由于印度大陆板块向北运动,与欧亚大陆板块相挤压,使古地中海东部逐步隆起,形成了原始的青藏高原,长江通道被堵塞。在300万年前至160万年前之间,青藏高原发生三次抬升,在距今160万年前最强最猛抬升运动中,突发抬升,终使大江东去,以青藏高原雄峰巨峦终年积雪为后盾,水势巨增,斩断汉水为其支流,长江对汉水夺袭成为主流。同时,在高原和北方地区,地质构造巨变,断裂起伏呈脉冲式增强,古湖水下切,形成泱泱巨川,万溪汇聚奔腾汹涌,构成大河穿越峡谷,形成了今天的黄河。
     
史书记载,汉水流域是华夏文明的古老源头之一。“华夏”是中国的别称。“华”,是盛开在木本植物上的花,意即美;“夏”,意即大,是大中之大,盛大。著名学者吕思勉先生在《中国民族史》一书中写道:“夏为禹有天下之号,夏水亦即汉水下流。”“先秦时代的‘中国人’称作‘夏’或‘华夏’,是因为汉水而得名。”章太炎先生说:“中国又称华夏,就因华山和汉水而得名”。

      2
、汉水的源头。汉水发源于我国南亚热带气候分界线的秦巴山脉西端,一边流入嘉陵江,一边流入汉江,故有“秦岭分别,武昌相会”之说。它的干流有南源、北源和中源三个源头。我们这次翻山越岭,穿云破雾,涉水跨涧,脚踏泥泞实地考察的是南源,出自宁强县境内玉带河,汉源镇赵家河村箭竹岭上天柱峰的玉珠泉、云汉潭;北源名沮水,源自甘肃境内;中源,也是正源的嶓冢山石牛洞,位于大巴山系宁强县的烈金坝乡江源村。在石牛洞口有座钟乳石,壮如奔牛,牛臀部有八个莫可辨认的大字,传说是大禹治水成功,勒石记功的“禹书”。在牛腹下有一线清水流出,这便是汉水的源头。三源由融化之水、洞中之水、山顶之水形成涓涓小溪,汇成大河,流入汉中沔县境内,古时亦称“沔水”。又因流经襄阳后下泄入长江,故又称“襄河”。

    3
、汉江的位置。由于历史的变迁,现在汉水是长江中下游最大的支流。从地理位置看,汉水地处长江、黄河之间,它不仅是壮大长江的支流,更是融通南北的纽带,并且是东西不可缺少的桥梁。气候条件南北兼有。这些条件使汉江有其独特的自然生态和能兼融南北文化的能量。它不仅能养育远古生命,更能培养悠扬不断的文化基因。汉江从陕西宁强汉水之源到汉中古沔县形成河道,经汉中、安康、十堰、荆门、潜江、天门、仙桃、汉川、汉阳龟山北、汉口龙王庙入长江,全长1577公里。汉江干流丹江口以上为上游,河谷狭窄,长约925公里;丹江口至钟祥为中游,河谷较宽,沙滩多,长约270公里;钟祥至汉口为下游,长约382公里。两旁有巍巍长堤盘踞沿岸。汉江较大支流有褒河、任河、旬河、夹河、堵河、丹江、南河和唐白河、蛮河等。

    4
、汉水的流域。汉江头枕秦岭,怀抱巴山,手挽武当,身靠神农架,腹怀汉中、南阳、江汉三大平原。气候南北兼有,位置融通南北,横贯西东。汉江流域面积为17.43万平方公里,涉及甘、陕、鄂、豫、川、渝6省市的20个地(市)区、78个县(市),无论是流域面积还是人口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发展较好的区域之一。

    5
、汉水和汉族。汉水自远古形成,在汉中古沔县形成河道,经汉中下泄至郧西,有天(汉)河水注入,续泄经汉川、汉阳至汉口入长江。在秦末楚人反秦的战争时期,项羽封刘邦为汉王,秦降楚后的楚汉战争刘邦获胜后改楚为汉,建立汉朝。随之,国人称汉中、汉朝、汉水流域的人为汉人、汉子、男子汉,形成汉族、汉语、汉文、汉文化以至汉剧,由于汉中与汉族之间有着汉水天然的联系,现在“外地汉族人到汉中称为回老家”。

      6
、汉水的贡献。考古资料表明:远古的汉水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之优,滋润万物而生,动植物繁茂,一派生机。更重要的是人类早期活动繁衍之要地。可以说汉水是生命之源,意同长江、黄河,可作为中华民族的摇篮。汉源沔水的“沔”,意为浩荡之水,亦可释为你,沔与奶同音。奶即奶,因此可以说沔水意即奶水,沔水哺育浇灌一方苍生,是为母亲河,乳水哺育着汉江流域广大民众。事实说明:汉水滋润远古生命,乳哺两岸民众,悠扬文化基因,培育各类名人。汉水,为战争屏障,泄洪之江,陆为狩猎之场,水为鱼跃之池,给人们以灌溉之利、舟楫之便、沃野千里、庶民殷富、风景优美、人杰地灵,为人类社会做出巨大贡献!

      7
、汉水的经济。由于汉水流域自然条件优越,出产丰盛,经济发达。汉水,是楚国立国创业的源头和发祥地。楚人通过“筚路蓝缕”,艰苦创业,扩大疆域,发展到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一派繁荣。汉中地区曾支撑刘邦建立汉朝。汉水两岸山丘,上献巨财,下藏贵宝。三大平原,出产丰盛,民众殷实,为历朝历代财源宝地。新中国建立后,生产力大大解放,成为我国粮仓和农副产品重要基地。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汉江沿岸各地正在竞相发展,有潜江、仙桃、汉川三市财政收入各十亿元以上,以带动经济社会发展。(潘世东转自《世纪行》201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