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原副主任、省政协主席王生铁
论汉水文化之二
(8)汉水的文化。上述各点均属汉水文化。本题从精神文化研究,以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交融看社会发展的思维方式,以知识理性和现代审美情趣切入文化视野。这次考察,许多惊奇发现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汉水文化底蕴十分丰厚,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在中国和世界都占有重要地位。其内容可归纳为十个方面:
一是早期生物文化。从远古生命的出现、演进,到人类诞生,汉水流域都非常明显。如河南西峡县和湖北郧阳、郧西、丹江口等地发现有大量而密集的恐龙蛋化石群和恐龙骨骼化石。郧县青龙山柳陂镇恐龙蛋化石群,经专家论证,距今6000万年到1亿年。这是我国乃至世界地质古生物学的一次重大发现,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科学价值。丹江习家店出土的古剑齿象牙化石,为世界上最大的剑齿象门牙化石,距今约80万年。遍居的动物群应有相适应的植物供养。说明远古生命文化之丰。在汉水上游秦巴山中至今还有大熊猫、朱鹮,可谓动物活化石;神农架称华中屋脊,海拔3380多米,现还有白色动物、金丝猴以及野人之谜,在全球动物世界里是一个永久追寻的话题;植物圈里世界已绝的乔灌木在秦巴山区和神农架仍有60多种,这些地带且具有“天然中药库”的称谓。又如郧县出土的头盖骨化石距今100万年,考古学家称之为“郧阳人”,这一发现对研究人类的起源与发展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轰动了世界古人类考古学界。再如:郧县梅铺龙骨洞出土的猿人牙齿距今75万年。郧西安家白龙洞也发现有猿人牙齿,年代与龙骨洞相当。
这些充分说明汉江不仅历史悠久,超越长江、黄河,而且从远古时代起,汉江流域就是水草丰盛、气候优良之地,适宜生命繁衍,是生命奇迹出现的地方,在远古生命繁盛的基础上孕育了古人类,是人类和人类文明起源的重要地区。
二是文物及遗址。郧县学堂梁子旧石器时代出土文物距今一百万年。丹江口石鼓后山、房县樟脑洞、陕西汉中梁山都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丹江口乱石堆出土的旧石器时代文物距今约5000年;陕西汉中西乡李家村、何家湾新石器时代遗址还发现距今约7000年稻谷遗存,郧县青龙泉出土新石器时代文物。天门石家河和京山屈家岭出土距今约5000年的文物。陕西城固、洋县从1955年——1990年多次出土大量的商代青铜器。安康铜矿出土春秋时期文物,距今约2500年左右。
中原夏、商文化曾发展到汉中上游地区,这一带分布着密集的古方国。进入周代,楚国与 楚文化在汉江流域兴起并发展壮大,创造了辉煌的楚文化,留下了众多古遗址遗物。郧县辽瓦子店古遗址,涵盖新石器时代晚期,夏、商、周、汉、唐、宋等几大时期,遗存相当丰富,堪称一部人类地下通史。特别是发现了楚文化起源的重大线索,是早期楚文化研究的重大突破。襄阳、谷城、南漳等地区则是楚文化研究的核心区域之一,对研究楚国社会、组织、政治结构和楚文化发展具有重大价值。考古发掘以及史料证明楚章华台遗址就在潜江龙湾。还有钟祥明显陵和明代梁庄王墓、郢靖王墓,出土大量稀世珍宝,一件来自“西洋”的金锭,是郑和下西洋的见证,称为郑和时代的瑰宝。
众多文物遗址充分证明长江流域 (含汉江流域),不仅是生命摇篮,而且是远古人类和人类文明起源之地,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从远古到近代,中华民族在汉江流域诞生、繁衍、发展、壮大,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
三是政治中心。汉水流域在各个历史时期曾兴起过许多政治势力,并成为政治中心。
传说时代的古三苗是南方极为强大的势力,现在一般认为,屈家岭、石家河文化是古三苗所创造的文化遗存,屈家岭遗址和石家河古城是当时统治中心。汉江是楚文化的源头和发祥地。史书记载:“楚祖封于周,号为子男五十里”,周成王封鬻熊的后代熊绎于丹阳,与古鄀国相近,在丹淅附近,就是现在的丹江口水库区。随之,“筚路蓝缕,辟在荆山”,在现在南漳一带奠基,后在宜城平原建立根据地,楚国从此发展壮大,成为南方大国。事实说明,汉水流域是楚国立族、建国、创业的地方。
与楚同时期的还有庸国、彭国、谷国、鄀国、绞国、麇国、罗国、卢戎、百濮、邓国、申国、吕国、谢国、权国、郧国、州国、蓼国、贰国、轸国、厉国、曾国、唐国等方国、族群。楚在春秋战国时期灭方国60多个,许多在汉水流域。西周时期,古褒国在今汉中勉县附近。古巴国在今城固、洋县一带。古庸国在今湖北竹山一带。古麇国在今郧县一带。古邓国在今襄阳北的邓城遗址。古谷国在今谷城。古绞国在今丹江口附近。古鄀国在丹淅下游地区。古卢戎国、罗国在今宜城以西。申国、吕国、谢国等在今唐白河以西。汉江东北地区则是周代著名的汉阳诸姬所在。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封地为巴、蜀、汉中三郡,都南郑(今汉中),后以此为基建立汉朝。定军山等地为建立蜀汉起到了关键作用。杨坚的封地在随州,因而命名他新建立的国家为“隋”。
政治是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的集中体现,政治中心是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地理等综合发展才会出现的,这些从古到今众多的政治中心表明了汉江在中华文明中的重要地位。
四是神话故事。20神话传说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根须,它深藏着民族文化的特性,汉水流域流传着丰富的民间神话。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在华中屋脊—神农架和房县、荆山一带发现《黑暗传》,被誉为是一部“汉民族创世神话史诗”,集上古神话之大成,有上百个神话人物、数百个神话故事,其绝大多数不见于经传,或只为零星残篇,在《黑暗传》中则全部组合起来形成了一个整体,对中国神话系统的复原和建构,对于探索汉民族创世神话发展的线索具有稀世珍宝的意义。它以诗歌的艺术形式,以写实的艺术手法,传承着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造人、精卫填海、三皇治世、五帝创业、夸父逐日、祝融正火、神农尝草和共工触山、刑天争神等动人故事,讴歌着华夏祖先的丰功伟绩。如女娲炼石补天造人的故事在竹山。据《史记》等古籍记,圣明女娲又称女希氏、女娇、女娲娘娘,凤姓,与中华民族始祖伏羲是同胞兄妹,《山海经·大荒西经》郭璞注: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女娲神话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全国各地关于女娲的神话故事有247个,对女娲所在地呼声最高的有6个,即河北涉县、陕西平利县、河南周口女娲城、山西赵诚侯村、甘肃秦安拢城镇、山西泽州县金村镇,尽管理由各异,但目的相同,目标一致,都在争夺传说的起源地。至今流传汉水流域的女娲造人、女娲补天、女娲惩罚商纣王的故事比较生动形象,联系到地方风物的是在汉水流域的庸国(即今竹山境内),其用于补天的五彩石就是竹山的绿松石,珠圆玉润、晶莹剔透 、五彩缤纷。其劳作痕迹有四:一是文峰乡皇城村的“分城山”;二是潘口乡境内的“筑山”;三是竹山与白河交界“圣母山”;四是“宝丰镇”女娲山,都有籍可查,有据可依。竹山民俗、民情的各种形式都有力的证明,汉水流域与女娲传说有不可割裂的联系。郧西县传说有天河、汉河、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故事。后人挖掘民间传说故事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建汉河七夕公园。汉水下游的孝感市,因山东人董永在此卖身葬父,孝心感动天,七仙女下凡许配董郎,故称孝感。
神话是反映古代人民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原始理解的故事和传说,表现了人们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是哲学、宗教等的起源,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文明的起源。希腊神话对西方文明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不了解希腊神话和希伯莱神话,就几乎无法了解西方文明,中国神话和中国文明的关系也是如此。神话传说本身还是艺术的瑰宝,往往是现代艺术创作的源泉和背景。汉江流域丰富的神话传说表明:汉江流域不仅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之地,而且汉江文化是今天发展、创作现代中华文化的宝贵资源。潘世东转自《世纪行》201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