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民族心里因素


  俄罗斯民族是一个民族主义十分强烈的民族。这种民族主义是在俄罗斯靠军事扩张使其版图逐步扩大、国家逐步强盛起来的长期历史中形成的。俄罗斯原本是欧洲东部边缘一个幅员中等偏下的国家。在俄罗斯最初形成统一国家时〔瓦西里三世(1505~1533年)〕,其领土面积只不过280万平方公里。但后来经过历代君王的不断征战扩张,到了1917年沙皇统治寿终正寝时,俄罗斯已成为横跨欧亚大陆,东西长10 000余公里,南北宽5 000余公里,总面积2 000余万平方公里的世界第一地理大国。在这部长达几个世纪的历史中,武功赫赫、战绩辉煌的军事扩张胜利世代相传地把民族主义的烙印深深地打在俄罗斯人的心理和性格上。

    这一根深蒂固的大俄罗斯民族主义主要内涵包括:疆域的扩大和军事的强盛培植起来的强国自尊意识;长期对外封闭造成的孤立自得意识;专制主义传统熏陶出来的顺从权威意识。在这些意识中“强国自尊意识”是最核心和最主要的意识。
    大俄罗斯民族主义的历代沙皇统治中一直被用作巩固政权的政治思想工具。而在苏维埃政权时期,这一民族主义不仅没有被彻底地清算和消除,反而在一定程度上还有所发展和加深。在苏联国内民族关系中,当局和舆论总是把俄罗斯民族称作“伟大的母亲”,而把非俄罗斯民族称作“伟大俄罗斯民族的忠实儿子”。在国际关系中,总是以“老大哥”和“救世主”的身份自居,而把别的友好国家视为“小兄弟”和“被拯救者”。在外交事务中,总喜欢教训和指挥别人,在谈判中常常把对方的含蓄和谦虚当作软弱可欺,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即使是“新思维”的发明者戈尔巴乔夫和独立民主俄罗斯的“奠基人”叶利钦,当其政治经济局势陷入困境时,也乞灵于俄罗斯民族主义的特殊效能,把“俄罗斯爱国主义”作为整合民心、扭转局势的武器。就连当前国内外评价都很高的新总统普京也依然把“维护国家利益”、“国内目标高于国外目标”、“捍卫大国地位”的目标作为俄外交的主要方针。
    俄罗斯人的民族主义不仅表现在政治上,也表现在经济上和日常生活中,在昔日同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联系中,他们标榜的是“无私的国际主义援助”,而实际做的却是不放弃民族私利和对别国的控制。在同异族交往的日常生活中,总喜欢强调自己的民族情趣和风俗习惯。可是,长期以来在俄罗斯一直把“民族优越感”说成是“民族自豪感”,把“俄罗斯民族主义”说成是“俄罗斯爱国主义”。这种过分的“民族自豪感”和狭隘的“爱国主义”是以排他性为前提的,即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存在与发展视为对本国和本民族存在与发展的威胁。特别是在俄罗斯社会转型动荡时期,政治经济危机连续不断,其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仅与昔日的另一个超级大国已无法相比,就是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也相形见绌,就连原来的“小兄弟”也超过了自己而走在了前头。这是许多“大俄罗斯民族主义”情绪严重的人所无法接受的现实。于是,那些“大俄罗斯民族主义”的特性就以新的表现形式非理性地甚至反常地外化出来。他们对别的国家由居高临下到排斥和反感,对外部世界由泰然处之到怀疑和戒备。在同中国的经贸合作中,把正常的易货贸易说成是“吃亏贸易”,把必要的资源出口说成是变成了“原料附庸”,把极其需要的劳务进口说成是来自邻国的“人口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