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移动互联网花样翻新热热闹闹之际,互联网BAT的霸主地位,TABLE(T-腾讯、A-阿里巴巴、B-百度、L-雷军、E-周鸿祎)们的傲视一切,仿佛是历史的终结,以至于从投行、媒体总是传来“创业者放弃平台梦”之类的嘲讽。其实平台是什么稀奇事呢?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平台、小平台,无处不平台,所谓放弃平台梦,究竟是不懂装懂还是无病呻吟?
巨无霸们真的那么安全吗?中国互联网的TABLE格局真的到了Too big to fail(大而不能倒)的地步了吗?
格力董明珠与小米雷军的10亿赌注,恐怕只有董明珠自己相信她会赢。为什么三年的小米,比20多年的格力更被普遍看好?
没有人是傻瓜,格力在空调白电行业的霸主地位小米肯定无法撼动,但是就增长潜力来说,1000亿元的格力,要向哪里去寻求年均50%的增长空间,才能抵挡住小米每年100%的增长势头?
小米的100%甚至更高的增幅从何而来?可以简单地推算,小米只要在手机、电视、数码、小家电获得足够的优质产能,仅凭设计与品牌的力量,就可以轻易突破1000亿元规模门槛。这就是小米能做到,而格力即使搭上阿里系的渠道(淘宝天猫)也无法做到的事情。
小米模式潜力的本质是什么?很多人还是被所谓的互联网基因迷惑。小米的成功是由于对互联网新环境的嫁接,但是说小米的持续成功,也就是从手机向其他产品延伸也能获得消费者追捧的原因,还是因为互联网基因,未免有点张冠李戴。
规模化企业都不缺顾客,也不会缺所谓顾客参与的产品研发,但是不断让消费者尖叫的,绝不是因为企业与粉丝进行了多少接触互动,而是企业是否拿得出杀手锏:将被消费者认同的品牌风格融入其中的新产品,也就是我在《产品炼金术》中所说的“风格化产品”。
小米的幸运在于,短短三年,就将小米品牌之魂清晰完整地建立了起来,这个品牌之魂的内核叫“为发烧而生”,外形是简约流畅的风格,这是从索尼开始到苹果一以贯之的“极简”美学风格的附体重生。在中国消费电子品牌里,只有小米做到,联想、华为、TCL、魅族、OPPO等,都有一两款产品碰到这种风格的边,但是都被淹没在杂乱风格的更多产品的海洋里。
小米的成功是品牌化的成功,这种品牌化以系列产品的形式集中体现,反过来形成小米的品牌个性,这就是风格化产品,也即风格化品牌。
一个不仅有粉丝,而且可以用明确的美学风格识别区隔的粉丝,才是品牌有价值的顾客财富。品牌没有风格,粉丝也是乌合之众,不会“聚集”购买势能与市场影响势能。
小米成功的核心,互联网基因只是充分条件,品牌化才是必要条件。互联网特性或基因都容易学,品牌风格却是非经时间淬炼不可形成,就像炼剑者反复淬火一样。学小米的,如果不能让时间倒流,必然只能学其形而无其神。因为这个神,即小米成功之本,或者说小米模式的本质,不是互联网或社交化电商,而是耐克的品牌驾驭产品!
《产品炼金术》里解释了耐克从男性运动市场切入休闲、儿童、女人、老年等不同细分人群的市场路径、策略与成功原因。只有清晰明白品牌之魂(产品之魂)的企业,才知道如何让新产品与潜在消费者沟通,找到品牌之魂与消费者心灵对接的关键按钮(Key Button)。小米无疑已经找到了这个按钮。如雷军半真半假地说要做小米豆浆机、以及透漏的智能家电构想,哪一个方向都意味着巨大的增量潜力。
小米要感谢苹果。自乔布斯以后的苹果,越来越会赚钱,却越来越令市场失望,苹果的产品之魂已经不在品牌之上。这三年的苹果是吃老本,恰好给了小米大发展的战略空窗期。如果未来三年苹果不能推出改变一切的惊艳产品,小米在数码家电产品里的横冲直闯就可以所向披靡,小米赢得这场10亿元赌注的概率还真是99.9%。小米在与格力对赌,但小米的对手根本就不是格力,而是打盹的老虎苹果。
嘿,说大者先死,怎么岔这么多到小米格力赌局上?小米就算赌赢,格力也依然是优质品牌。其实两者的赌注,并不是10亿元这个虚数,而是正在到来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个规律:工业化时代的规模,正在成为一个包袱。
格力包括董明珠个人,是中国工业主义精神的典范,这种强硬的工业精神,在互联网武装的新工业主义面前,实际上没有招架之力。可以假设,小米如果推出智能空调,格力即使把“掌握核心技术”喊破天,也阻挡不住小米空调毫不费力地进入85后人群的新家。更可怕的是,小米可以将空调卖到成本价之下还有盈利机会,格力就没有这种战略纵深,就像乐视与传统电视厂商的竞争格局一样。
小米模式现在还没有真正发挥威力,反倒是2013年的乐视,预示了新模式品牌对传统数码家电制造业洗牌的前景:传统的电视机品牌,在乐视与各路“硬促软模式”的电视势力(广电系、电信系、互联网系)面前,不仅丧失了定价权,而且在丧失自有品牌权,最后完全沦为拥有用户电视品牌的产品制造者。也就是说,独立的硬件家电品牌,现在已经进入死亡倒计时,包括格力在内!
大者先死,不是指规模化企业的彻底消失,而是指这些规模化企业在新的商业环境下,将面临被斩首的命运。以董明珠的风格,格力即使三年后落败,也不会为小米代工空调,但是中国庞大而过剩的其他优质产能,却会争先恐后地争取小米们的订单。
2013年圣诞节前后的几则消息,更是让“大者先死”的咒语响起:金丝猴被好时收购,《新闻晚报》2014年元旦起停刊。一个是在市场中跌爬滚打出来的民营企业,一个是国字号的老牌报社,一个选择出嫁,一个选择安乐死。看似并不关联的两宗事件,其实都蕴含着一个道理:规模化如果不能持续增长或盈利,反而是危险的。或者说,必然要变。
好时并购金丝猴,对金丝猴的所有者来说是一笔好交易,但这个交易背后的问题却是:中国民营企业,一代创始人对于二代接班人的不确信,才会动了套现的念头,如果还在稳健增长,谁会出售企业呢?而好时以看似有点傻的价格收购金丝猴,岂不正反映老牌食品企业对管理与市场的底蕴与自信?规模化企业的滞涨,比初创企业的起伏,显然让经营者有更大的危机感。大者先死,正是陷入停滞泥潭的规模企业的宿命。
《新闻晚报》又说明什么呢?恐怕更恐怖:《新闻晚报》的停刊,敲响的是2014年中国纸媒大洗牌的丧钟——在政府转型、互联网冲击的背景下,国家也不会白搭钱去养一群准官僚,当年砸三铁的国企下岗潮,将波及名商实官的新闻传媒业。首先是纸媒,然后是电视台:这些喉舌已经不再是国家机器的看门狗,舆论战场已经转移到互联网、大数据等,这些喉舌养不住了。
但官媒的停刊停播潮并不代表纸媒、视频的没落,恰恰相反,一批新生的纸媒、视频品牌反而会迎来春天。官媒的消亡不代表纸媒行业的没落,而是预示着媒体业进入内容的新陈代谢时期。那些内容空洞、拾人牙慧的纸媒,规模越大,岂不必然要最先死亡?天漏了,雨点先砸到个高的头上。
其实,大者先死才是自然律(Law of Nature),大者恒大,大鱼吃小鱼,大者安全等其实是一个幻象:大者死亡的速度,自然比新生及成长者夭折的概率更大、速度更快。新生及成长即使有夭折,也未必致死,而大者的唯一结局,却只能是死亡。
品牌与生命或许遵循同一个自然律:要么足够大,大到Too big to fail;要么保持合适的规模,甚至刻意保持小规模,可以活得更久一些,也更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对于大及规模化,我们不应害怕,但也确实无需崇拜。大者先死的宿命,告诉我们要警惕低含金量的规模;小而美、小巨人,则指示了商业的另一个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