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怎样写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应该怎样写?我谈几点看法:
 
1.判断研究报告质量的标准是什么
投资者在选择投资对象时最关心的是什么呢?是一个行业或企业的发展前景。因此,能否准确地判断行业或企业的发展前景,应是评价研究报告的最重要的标准。其次才是,论据是否充足,分析是否周密,表达是否清楚。
 
2.信息收集和分析。
搞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资料,大量收集信息,力求全面,准确,及时。中国过去搞计划经济,不重视市场信息,以致国人不愿意花钱买信息,当然也就没人愿意去收集整理信息,以致现成的好用的信息库实在太少。而收集整理信息是个辛苦活,单调乏味,耗精力,工作层次低,不像分析和建模那样高雅,许多人往往不愿在此多花时间。在信息尚未收集充分时就作分析判断,这就造成有些研究报告看上去水平很高,实际上价值很少。这里有一个例子:周教授是我国知名的经济学家,在宏观和行业分析方面颇有建树,发表过很多好文章。1998年9-10月间周教授带着金辉去考察科龙,回来写了一个报告,使用了杜邦分析等方法,预测了科龙5年的业绩,很看好科龙。周教授还把该报告作为楷模,要我们学习。结果到2000年,科龙就出现巨额亏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难道1998年当时没有迹象吗?可见不下功夫全面深入收集信息,即使有深厚功底的高级经济学家也难免作出错误判断。真实的信息往往来自基层,只有放下架子,多跟基层干实际工作的人接触,才能得到有价值的信息。在现在的条件下,我觉得一般应把80%的时间用于收集整理信息,20%的时间作分析判断。当然若将来信息收集容易了,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分析。
 
3.如何发现年报中的虚假信息。
自从有了股票市场,就有了企业披露虚假信息。有一百多年连续股市历史,法律监管制度较健全的美国尚有安然等欺骗投资者的上市公司;具新兴市场和转轨经济双重特征的中国,更不能指望披露虚假信息的上市公司会绝迹。而且随着监管力度加大,它们做假帐的水平会越来越高。如果年报的数据是虚假的,则依据这些数据做投资价值分析就容易失误。因此分析判断上市公司年报的真实性,准确把握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是一份企业研究报告必须要有的内容。上市公司的会计师在做假帐时必然会考虑到如何骗过分析师的分析,因此用常规的分析方法往往难以发现其中虚假信息。企业是法人,但其行为同自然人很类似(刘纪鹏语)。判断企业是否说假话的方法同判断人是否说假话的方法也是类似的。
1.我们对熟悉的人容易判断其言词真假,因此要判断企业的真假就要充分地了解它。一个企业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必然要跟社会个界发生关系,它的真实信息就会通过各种渠道散发出来。真正了解企业的是: 企业的员工,竞争对手,合作伙伴,产品用户,大股东, 会计师事务所,工商税务等. 要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企业的信息,而不要轻易相信权威、名人、领导对企业的判断,并非这些人没水平,而是因为他们未必真有时间去了解企业。
2.不同的企业做假各有各的招. 识别真假没有固定的程序和方法。最有效的办法是寻找其披露的信息中的不合逻辑、不合情理、不合常识、不合实际的地方。低水平的做假会计师会在年报中留下一些自相矛盾的陈述,如银广夏。高水平的做假会计师则可以把年报做得几乎天衣无缝,如东方电子。但水平再高的会计师,假帐作多了,也总会露出马脚。只要下功夫,加大信息收集力度,就可以发现露洞。不放过每一个细节,是发现露洞的法宝。
 
4.如何实地考察
实地考察是成本较高的信息收集方法,但往往能得到极有价值的信息。它有助于分析师     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为判断提供最有力的证据。实地考察前应熟读年报等各种公开信息,全面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尤其要把已在年报中发现的问题熟记于心。到了目的地后要尽量多跟各种人接触,如上面提到的企业的员工,竞争对手,合作伙伴,产品用户,大股东,会计师事务所,工商税务等. 一般应该作好充分准备后再接触企业的高层, 同企业高层接触应观察其言行举止,风格作派。因为企业高层的风格往往就是企业的风格。企业往往不愿意让别人看到它不好的一面, 因此要尽量多看些地方,尤其是平常没人去过的地方更应该去,因为它们不设防。应利用股东大会等访问者多的机会去企业, 减少企业对你的防范. 有条件的话要通过录音,录相,照相,复印等手段收集证据。实地考察常犯的错误就是,到了企业后一下子接受到很多信息,就容易觉得满足,以为信息收集够了,等到回来一分析,发现还是有些问题没搞清。再去考察又要增加成本,后悔当初放弃了机会。因此实地考察时对信息收集要做到不厌其烦,不放过每一个机会。
 
5.分析师的素质
如果企业提供的信息是全面、充分、真实、及时的,那么依据经济学的知识判断企业的投资价值并非难事。但恰恰是我们往往得不到合乎上述条件的企业信息,这样判断企业的投资价值就成了一件非常艰难,需要丰富实践经验才有可能做好的事情。独立思维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和对数据的敏感,是优秀的分析师必备的素质。成为一个优秀的分析师既需要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也需要敏锐的形象思维能力;既要能跟财务数据打交道,也要能跟各种人打交道。其工作状态有时象科学家,有时象记者,有时还象侦探。基金经理和分析师都研究分析判断企业,但他们的不同是:基金经理只需要说服自己,感觉是其决策的主要基础;分析师的工作是要说服别人相信自己的结论,要把研究报告卖给别人。只有拿出充分的证据、理由和分析,才能说服别人。分析师也需要感觉,敏锐的感觉往往是研究的先导和支撑艰苦研究的精神力量。但千万不能把研究停留在感觉上,光凭感觉就作判断。应经常问自己:我看到的是事实真相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