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去行政化需要的不是口号而是实际行动


  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30年来最年轻的校长陈吉宁谈到高校去行政化问题时表示,高校是学术的地方,学术能力不强的教师必须离开学校。陈吉宁透露,“我在清华开中层会,院长、系主任总坐在第一圈,处长都坐在后排。如果有大教授,他肯定是坐在最前排的,这是清华的一个传统。在清华有一句话:学生是老虎,教授是神仙,校长是条狗。这就是清华文化。”(京华时报3月9日)

  有舆论对陈校长的话大加赞赏,认为这体现了宝贵而清醒的去行政化意识。这就太不了解近年来高校去行政化的现状了,对于大学的行政化,不缺政府部门官员和大学校长的表态,教育官员和校长批评得十分深刻,表态十分高调的多了,可鲜见有实质行动。观察大学是否去行政化,不要只看校长的表态,而要看其具体行动;不要看大学的外在,而要看其基本的制度。

  清华确实有尊重教授的传统,当年梅贻琦当校长时,就说“校长,其实就是给师生搬凳子的人”, 并有流传自今的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可是,如果只把传统的传承停留在表面,或者一直把名言挂在嘴上,却不付诸实践,这并不是真正的坚持传统、尊重教授和学术。

  梅贻琦先生当时的话,一方面出于他对办大学的理解,另一方面则是大学的制度使然。学校的基本办学制度“学术自治、教授治校、学生自治”,决定校长就是给教授服务的,大学就是汇聚大师、培养大师的地方。在这样的制度中,校长是不可能凌驾于教授之上,想命令教授干什么就干什么的。有这种想法的人,根本当不了校长,就是当了校长,也会很快因干涉学术自治而被赶下台。

  而陈校长所处的办学环境却不同。首先,他是由学校的上级主管部门部门任命的,且有着副部级的行政级别,严格说来,他的首要身份不是大学校长而是官员,从选拔、任命、考核的机制分析,他必定先对上级负责,在对师生负责。其次,今日的清华,和其他大学一样,尚未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对外,学校没有办学自主权,对内,学校行政掌握着教育资源和学术资源的配置。

  在这种情况下,陈校长所称的“如果有大教授,他肯定是坐在最前排的”传统,更多是形式上,这在其他大学里其实都存在,比如,学校开会时,两院院士必定坐在前排,以此体现学校领导对院士的尊重。殊不知,校长和院士群体,正代表当前大学的行政权和学术权被少数人掌控,另外,院士的评审,也出现严重的行政化和利益化的问题,院士出任校长,行政干部(以校长、副校长为主)评审院士,成为近年来大学校长任命和院士评审的一大特色,也饱受社会舆论诟病。

  陈校长被任命为清华校长,因其年轻和不是院士,曾成为舆论焦点。在这么重要的学府,选拔没有院士头衔的人担任校长,改变了传统的选拔标准,但陈校长否会在担任校长期间,申报并成功当选院士,不得而知。需要注意的是,过去两年中,已有多位新任校长主动宣布在担任校长期间,不再从事学术研究,不申报院士,而陈校长却没有做这种承诺,我国的大学校长管理制度,也并没有对此做出明确的规定。

  而在去年12月,陈校长在西南联合大学建校75周年纪念大会上的发表讲话,提出弘扬西南联大优良传统,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他具体谈到,“要继承发扬西南联大爱国报国的光荣传统,不断增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责任感”“要继承发扬西南联大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努力探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发展道路”,“要继承发扬西南联大精诚团结的优良作风,努力开启包容合作的时代新风。”可却只字未提成就西南联大伟业的“学术自治,教授治校”基本制度,这是一所大学要成为现代大学,继而创办一流的基本制度。

  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已经把这作为重要的改革,提到取消学校的行政级别,制订大学章程,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可纲要颁布至今,实质性的行动却没有。如此,去行政化的口号喊得响,大学则有可能在行政化方向上越走越远。这是社会舆论必须警惕的,要督促大学走上正确的改革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