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们应邀到了多间加工制造型企业考察,为他们的转型升级、提高企业价值把脉、出主意。面对出口增速趋缓,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这些整机代工厂商或零部件生产厂商无不面临一个转型升级的难题,希望摆脱市场被动的局面。或者受到了众多专家学者的观点影响,这些企业把加大自主研发力度,创立自己的品牌,生产销售自有品牌产品作为转型升级的手段,将产业链低端的生产制造环节向两高端的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挺进。
然而,这一路径却是走得非常艰苦:一方面,随着科技进步,企业研发的技术门槛正在不断降低,通过研发创新实现突破性变革也变得越来越困难,因而产品正日益同质化;另一方面,品牌非一朝一夕能建立起来,客户价值定位、营销渠道构建面临人员、观念等各方面的挑战。而原来,加工制造型厂商只是受委托生产,客户需求别人已确定好,原型设计也是品牌商做好的,甚至整个产品的设计,都不用考虑——照葫芦画瓢即可。市场经验的不足,使自我品牌商品的销售业绩远远低于预期。
我们认为,生产制造环节向两高端的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挺进的转型目标没有错,但是如何实现?转型升级的路径是否有选择呢?
我们先来看未来有竞争力的企业具有哪些特征。深圳溢海投资顾问公司在研究了多个行业标杆企业以及未来企业发展驱动力变化趋势后,为未来的成功企业勾画了三个重要的特征:未来成功企业需要整合跨界技术,提供融合更多的服务的产品以及建立强有力的业务品牌。
整合跨界技术:产品技术日新月异,行业内的技术创新已不能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而跨界整合技术为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提供了一片新天地。在信息化、生物技术、纳米技术这些技术大趋势下,众多专有技术的跨行业应用,为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新价值。如将纳米碳管材料应用于纳米涂料中,可显著提高涂料的韧性以及导电性能;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在家电上,生产出智能化家用电器;在传统意义上的室内设计、建筑设计、工业设计和平面设计中,光电、科技、信息等都有不同的界限,将这些元素跨界整合在一起,在一个空间里用新的手法将它呈现出来,作品便是一个新产品,新生命。
融合更多的服务的产品:我们时常听到一句话:音响无价,电视有价。一部音响,可以卖到天价,而市场上的电视,价格差距并不大,厂家生产一部电视赚的钱比不上一件中档的衣服,原因就是电视是一个标准化的产品。要产品卖出更多的“溢价”,产品必须具有较大的差异化。差异化体现在哪些方面?产品功效?产品外观?产品质量?产品服务?最容易实现且最有增值空间的是服务差异化。在美国,产品包含服务的价值占了商品总价的60%,英国约30%,而中国,服务占商品的价值还不到10%。一些领先企业已开始挖掘服务的价值,如家具企业,将技术与文化创意的融合,生产出来的产品便多了故事,卖的不仅产品,还根据家具使用环境,提供家具组合创意设计和定制的产品;飞机发动机不是按产品卖,而是按使用小时付款;复印机提供商不仅提供复印机,还提供文件管理服务。
建立强有力的业务品牌:这方面不用多说,同样是卖咖啡的,星巴克就是卖得多、卖得贵。
从未来成功企业上面分析的三个特征来看,除了研发、品牌因素,还有产品服务化因素。加工制造型企业转型升级,是否先向研发和建立品牌发展呢?我们前面已说过,这一路径发展并不平坦。如果向从产品服务化开始,是否走得更顺畅呢?
加工制造型厂商的产品服务化与自有品牌制造商的产品服务化定义是相同的:向价值链下游提供更多的服务,提供结合产品和服务的捆绑式销售,实现产品价值最大化和差异化;不同点在于服务的内容和形式有所不同。加工制造型厂商的产品服务对象是面对下游企业——如整机生产商、贸易商、零售商等企业客户,当然,也可以是面向终端用户,如提供维护服务;自有品牌制造商的产品服务化内容面对的是终端客户——既有企业,更多的是个体消费者。加工制造型厂商既可以通过市场调研、需求分析、产品设计、产品创新等价值链前端的工作活动,为下游厂商提供更高层次的生产制造服务,也可以代替下游厂商,提供产品安装、维修、升级、回收等价值链后端的工作活动,以满足顾客的服务需求。这样,加工制造型厂商逐步从后台走上前台,借助原有的业务关系,打通了研发、市场这两个业务通路。
在这过程中,加工制造商与终端客户之间的互动关系将需更加密切,以开发出更符合顾客需求的交付产品。加工制造商价值链地位的转变,建立研发能力和品牌也将是一个顺理成章的事情。不仅如此,加工制造商还将通过产品服务化过程,完成从聚焦于产品,到提供基于产品的增值服务、提供脱离产品的专业服务转变的“三级跳”。
在整个转型升级过程中,加工制造商需要以顾客为导向,进行制造系统的全面变革与创新: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思维变化、新的价值主张提炼、企业营运模式变革、内外组织流程再造、创新与变革能力建立等。尽管这也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过程,但相比立即向研发和品牌制造商转型的过程,产品服务化过程可以利用原有的客户资源,发挥原有的制造优势,相比于建立品牌的漫长过程,产品服务化过程务实而不缺少智慧,对企业的冲击较小。更为重要的是,产品服务化也可为企业建立长久的竞争优势——提供差异化的产品与服务奠定了发展基础。
因此,我们建议那些需要转型升级的加工制造型企业重新思考转型升级的路径,寻找适合自己的突破口,而不是一开始就去实施向两高端的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挺进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