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资源的保护和继承亟待加强


 民俗文化资源的保护和继承亟待加强 

李家成 

    21世纪是中国正式步入“知识经济”的世纪,也是全人类“保护民族文化,发扬民族精神”的世纪,更是民俗文化“传承·融合·创新·发展”的世纪。伴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展的保护“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活动,世界各国掀起了申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我国还公布了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各地的民俗文化研究、保护、提升也进入了一个小小的高潮。安康亦涌现了一批民俗文化的开拓者、研究者,并发表了不少民俗调查和论述文章。我市的民俗文化保护和发展也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果。
    但恕直言,安康的民俗文化研究、保护、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对滞后。首先,普查并未广泛深入地开展起来,群众更未参与进来,民俗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底子不清,哪些该保护、该提升心中无数。其次,抢救保护民俗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不到位,形势十分严竣。如享誉陕西的汉阴杰出皮影制作艺人刘同茂,一生制作了皮影11000多件,大都流散在各地和海外,未留下影像资料,这位世纪老人2005年辞世前,曾希望将绝技传给后人,始终未能如愿。又如,前不久被中央电视台《乡土》栏目采风组称为全国难觅的皮影表演艺术大师、汉阴人李兴儒,能演120本传统戏,“文革”前曾代表陕西参加西北五省区皮影木偶戏调演夺得大奖,他不仅能双手执8兵将同时对打,每个角色姿势动作惟妙惟肖,而且他将汉调二黄与皮影戏表演融为一体,生、旦、净、丑俱能演唱,尤善旦角,唱腔脆柔甜润,疑为天籁。可他己75岁高龄,也面临绝艺失传问题。而且,要不是中央电视台采风组实地采访报道,亦是“养在深闺无人知”,没人去过问。第三,开发、提升民俗文化更谈不上。当全国许多地方存在民俗文化过度开发的情况下,我们却未开发或未很好开发,在许多旅游景点和农家乐看不到多姿多彩民俗文化的展示,至今无民俗文化村、无民俗博物馆,不少节庆活动缺乏民俗文化底蕴。第四,民俗文化研究还未提上正式日程。虽然我市己有一批民俗文化探索者、研究者,但他们都是自发的,无组织的,游兵散勇式的,经费是自己掏的腰包,看不到政府对他们关心和支持的影子。
    中国著名民俗学家
刘魁立先生说:“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可以这样讲,民俗文化是凝聚民心、团结民众的重要精神纽带,民俗文化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基础,保护安康民俗文化就是保护安康的根。所以,我们要充分认识发展提升民俗文化的重要意义,将其扶位,摆上正确的位置,列入市、县、镇(乡)的议事日程。下大力气搞好民俗文化资源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实施专业人员和群众相结合,运用田野作业的方法,弄清安康民俗文化家底和可申请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此基础上,加强对民俗文化资源的保护和继承,加强对民俗文化资源的优化整合。进而推进民俗文化的创新发展,加快民俗文化发展理念的创新,加快民俗文化发展机制的创新,加快民俗文化发展品牌的创建,加快民俗文化发展体制的改革。各级政府应营造促进民俗文化发展提升的良好环境,完善民俗文化发展的政策规章,强化民俗文化发展的资金支持,营造民俗文化发展的社会氛围,加强民俗文化发展的人才培养,将”传承·融合、创新、发展”落到实处。开展民俗文化旅游,举办民俗文化节,建立民俗文化村、民俗文化博物馆或资料库,使民俗文化为地方经济建设、旅游事业发展及和谐社会建设服务。应组织专业和业余的民俗文化研究力量,深入开展安康民俗文化的研究。建立健全市县区民俗学会、民间艺人协会,发挥学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政府给以必要的资金支持,创造必备的条件和宽松环境,引导他们深入开展各种课题的民俗文化研究,并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服务。
    安康民俗文化藏量丰富,且多姿多彩,具有独特个性和地域魅力。人们有理由相信,只要认识到位、措施到位、落实到位,安康民俗文化的研究、保护、提升和发展定会有个崭新的局面!
(作者单位:汉阴文化旅游广播电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