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曾作为陕西省重点招商项目、投资2亿多元的阿房宫景区,在运营13年后将面临拆除命运,取而代之的是规模更大、耗资更多的阿房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巨大投资化为泡影,阿房宫景区的“短命”令人唏嘘。当年建景区时,各方都有想法:地方政府想要招商引资做项目,开发商想通过旅游业谋求经济效益,当地百姓也希望借此改善生活环境。但经济发展和现实需求,终究与文物保护发生了冲突…(4月1日《人民日报》) 作为仿造的景点,阿房宫的建是粗放式决策的结果;这样的人造古迹和古城西安的文化气质是不相称的,当年的建的确是个错误。尽管如此,仿建阿房宫已经存在13年,投资2亿元,占地680亩,就这么轻易给拆了,浪费太严重,决策很轻率。
不管拆与建,无论是为了旅游营收还是基于遗址保护,成本经济是必须恪守的原则,问计于民是决策天平上不可或缺的砝码。不经济,民不平,仿造阿房宫的倒掉,就充满了尴尬意味,难免让人和古代阿房官的毁与建联系起来。穿越千年的讽喻,活生生地呈现出来---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
历史上的阿房宫,始建于秦惠王,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再建,其子二世胡亥即位后续建,然终秦之亡,这一庞大工程亦未完成。据《三辅黄图》载:“阿房宫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宫未成而亡,始皇广其宫。”汉唐时代,阿城犹存,唐后湮灭。有基本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秦朝二世而亡,除了始皇帝父子二人的残虐暴政,还在于这对父子大兴土木,奢侈无度,尤其秦始皇帝的修长城、建陵墓和巡游各地,动摇了帝国根基,惹怒了民情民意,以至于陈涉大泽乡振臂举义,天下群起而应。阿房官,从秦王国到秦帝国,三世而修,足为秦大兴土木的典型标本。
古代阿房宫的历史教训是:豪奢亡国。正如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所述:“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秦时阿房宫的命运,后人援引太史公《史记·项羽本纪》“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认为阿房宫毁于一炬。然2002年考古发现,阿房宫遗址没有任何火烧痕迹,项羽当年烧的是咸阳宫。考古实证证明,阿房宫建筑群规模宏大是事实,但这一宏大工程终秦三世也未建成。现代人对阿房宫的想象,源于唐朝杜牧《阿房宫赋》的艺术描摹。而杜牧此文,也是借古讽今,讽喻其时唐敬宗大兴土木的。
古人有重修文化遗迹的传统,但也仅仅局限于名楼胜迹和名刹古观,这是修文善治盛事,但绝无复建豪奢亡国宫室传统。复建阿房宫和重建古城之类,为现代人乐此不疲。如果仅仅是资本所为,而且经过权力规划和民意考验,存在就是现实,有一定的合理性。遗憾的是,西安仿古的阿房宫,当年是以政府招商的项目开建,而今又以保护文化遗址的政府意志拆除,权力主导的倨傲和随意,让人难以释怀。一建一拆,受损的不仅仅是投资者的商业利益,还有政府的公信力。
拆除仿古阿房宫,恢复阿房宫遗址的文化原生态,也给城市治理者带来了挑战。阿房宫遗址,面积达到11平方公里,保护其文化原生态,就可能呈现荒凉空置的景象。因为历史的阿房宫,根本就没有建起来,原本的阿城建筑也已经湮灭于历史的长河中。按照西安市去年的《阿房宫遗址保护规划》方案,阿房宫遗址是要建立展现秦文化及秦代历史风貌的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和城市中央森林公园。可见,在阿房宫遗址上,拆除一个仿古阿房宫,还要要建一大批新的仿古建筑。如果是这样,还不如阿房宫仿古建筑更契合遗址的历史文化特点呢。
秦帝国的阿房宫,在杜牧的长赋抒怀下,变成了奢靡误国的讽刺符号;现代人在阿房宫遗址上拆与建的折腾,又算什么呢?
阿房宫隐喻的文化讽喻与现实尴尬
评论
编辑推荐
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