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天使的足迹


  从去年感恩节到今年母亲节,财子把大部分业余时间投入了一项非营利机构调研课题——“银发世界的两极分化”,深入到美国社会的多个层面感受人口老龄化浪潮对第一大经济体的结构性冲击。等到财子可以回到太平洋对岸再次常住的时候,应该同样会在第二大经济体做类似的调研,那是本世纪全球范围内社会风险管理领域的最重大课题。

  今天财子顶着在初夏里显得过于热烈的加州阳光,去天使之城的周边地区参加一些颇有热度的爱心活动,回到线上似乎还是怀着满腔的热情,即便在清凉的夜风中也难以冷却。随手翻开半年来的英文调研笔记,Lily Yeh这个名字多次映入眼帘,那是很值得海外华裔青年崇敬的一位长者——财子眼里的“银发天使”。这里只是简要记述这位“赤足艺术家”(Barefoot Artist)的足迹,相关主题的纪录片正在筹划拍摄,到时必定会成为新一代志愿者的活教材。

  叶蕾蕾出生于贵州省贵阳市,其父是抗日名将、远征军198师师长叶佩高。去年9月,在云南腾冲光复68年之际,叶蕾蕾与兄长叶祖尧也专程前往出席公祭活动,并为腾冲第一职业高中校园内的叶佩高将军铜像揭幕,而她在那里留下的“唤醒创造力”工作坊也让自己作为一个“社会艺术家”有机会实现超越父辈的理想。

  叶蕾蕾7岁时随家迁居台湾,在台湾成长的14年中,学习国画,尤其擅长山水,这对她以后的创造有深厚的影响。1963年她从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后到美国宾州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改研艺术创造,取得硕士学位后,在西切斯特(West Chester)大学和费城的艺术大学执教三十年。

  1986年叶蕾蕾开始了一项新的工作,用艺术转换环境和社区,在北费城一个非洲裔贫民窟,她建立了艺术和人文社区“怡乐村”(The Village of Arts and Humanities)。谈起当初投入社区改造的心路历程,叶蕾蕾表示,她不是去服务别人,而是这些社区的人帮着她一起完成梦想。

  当初得到费城艺术委员会的微薄补助款,许多人都劝她不要做这么吃力不讨好的事,但她心里只有一个想法,“如果心里这么美好的小小火花熄了,别的就甭提了。这是我一生里最大胆的一次决定”。她相信道家“物极必反”的道理,愈是破落的地方,愈是可以转变,创造美好。而生活在贫穷、暴力阴影下的孩子内心都渴望天使的守护,于是她指导孩子们利用瓦砾碎片作为马赛克材料,在公园里转化为各种想象中的天使。

  叶蕾蕾说,“这些贫民区的居民有人吃不饱、有人吸毒,我没办法解决社会问题,唯一能做的就是用艺术开辟一片新的土地,用艺术带来希望;在这块美的园地里,所有人都是平等的。”经过18年的不懈努力,叶蕾蕾用艺术、教育和园林建设,终于将一个肮脏颓败、毒品泛滥和被人遗忘的地方,变成一个全国知名、生机勃勃和充满希望的美丽社区。

(在美国多族裔社区宣讲“让艺术走进生活”的理念)

    “怡乐村”转换的范围包括二十多条街,14个公园里都能看到社区人士和小朋友的集体艺术创作,美丽的壁画和花草随处可见,每年至少有1万青少年受惠于“怡乐村”所举办的各种艺术活动。如今的“怡乐村”已成为全美社区改造和艺术人文理想付诸实现的典范。

  1994年叶蕾蕾带着“让艺术走进生活”的理念开始云游世界,在许多贫困地区开展创造性的艺术工作。2004年她离开费城的“怡乐村”,成立了一个志愿者组织“赤足艺术家”(Barefoot Artists, Inc.)。因她的工作而受益的地方包括非洲的肯尼亚、加纳、象牙海岸、刚果、卢旺达,南美的厄瓜多尔,格鲁吉亚共和国和中东的叙利亚和巴勒斯坦。

  通过“赤足艺术家”的独特运行机制,叶蕾蕾建立了一个新的工作模式和典范社区工程,引领各行各业的志愿伙伴一起为受助社区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新生活。其中最重要的两项工作包括在北京蒲公英(民工子弟)中学的“从环境到心灵的转换工程,”以及在非洲卢旺达西部如格约瑞村(Rugerero)与1994年全国大屠杀的幸存者全面合作的“卢旺达痊愈工程”。

  在北京的民工子弟学校,叶蕾蕾带领孩子们用手中的画笔进行着从未有过的体验,从让孩子们在图画本上画出心中最喜欢和最想表达的东西,再根据孩子的原创整体创意两面大墙壁的丙稀壁画,到孩子们蘸着浓浓的颜料在墙上涂抹。经过短短的三天时间,学校简陋的墙壁上盛开出神奇美妙、闪烁着太阳光芒的花朵,孩子们每个稚嫩的心灵因此而充满渴望、兴奋不已,每张冻得红红的小脸欢笑着,体会到亲手创造的幸福。创作中自然欢快的气氛感染的不仅是孩子,校长、老师、闻讯而来的记者和美协少儿美术艺委会主任都忍不住动起笔,那专注认真的样子和孩子们毫无区别。

  在卢旺达的如格约瑞村,叶蕾蕾带领着志愿伙伴和当地居民,将一个有一百多家无望、无资源的村子,转换成了一个充满了生机活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温馨社区。为了安抚这里数千幸存者心中的沉痛的创伤,她建造了一个庄严和美丽的纪念公园,为他们带回了为人的尊严和对未来的希望。同时,经过她不懈的呼吁和感召,“赤足艺术家”的大量国际志愿者也一起带进了太阳能,学生医疗服务团,清洁用水,小额贷款,养羊与耕种,本地村民的艺术陶器制作,以及衣服制作等不同领域的配合。

(在台湾台东成功镇重安部落倡导社区艺术创作)

  如今年逾古稀的叶蕾蕾堪称美国艺术界的华人之光,她的艺术创造和她在世界各地贫困地区的工作为她赢得了广泛的尊敬和多项的荣耀,其中包括1999年美国麻州艺术学院荣誉博士,2000年费城艺术大学荣誉博士,2002年麻州州立大学荣誉博士,2004年宾州维纳罗拉(Villanova)大学荣誉博士,2007年纽约州斯拉克斯大学荣誉博士,2009年美国科技综合学院最高荣誉金奖,2011年宾州莫尔学院荣誉博士,布如诺基金(Bruner Foundation)的都市郊区建设金奖,福特基金(Ford Foundation)改变世界领袖奖。

  典范与荣誉绝不是叶蕾蕾所追求的初衷,但获得的高度认可却向世界证明了艺术具有的超凡力量,它可以使一个人或者一群人的生命重新获得意义和价值,它对生命和社会的心理修复能力可能已超越了单纯的艺术范畴。无论在“怡乐村”还是在肯尼亚,叶蕾蕾的足迹和成就告诉我们:艺术如同天使翅膀一般温柔的力量,可以抚平受到创伤的家园和心灵,超越种族和地域的文化平等与尊严,还有因希望和自信而带来的崭新生活方式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叶蕾蕾说,“我是一个学艺术的人,但却成了社区发展的核心人物,这让我觉得艺术不是装饰品。如果你非要问到底是什么促使我去做成这件事情,那只能是父母所教育我们的道家、儒家、佛家的思想,它促使我去发现内心的自我。对我而言,这不是一项社会工作或是慈善事业,而是完善自我的一段路程。”

  在这位不断完善自我的艺术家眼中,“艺术不应该局限于博物馆的陈列或艺术家个人意识的表现,其潜在的社会价值应该在普通民众的生活中不断地显现。让艺术走进生活,是每个艺术家的使命。”而她所创办的“赤足艺术家”志愿者组织已经成为践行这一理念的强大动力源,也希望获得全球华人社会有识之士的更多支持。
   

  “赤足艺术家”网站:http://barefootartists.org

  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

(在德国法兰克福机场等待转往非洲卢旺达的误点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