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用评估体系需要高标准专业性


  最近,中国铁路总公司被一家名为诚信的评级公司获3A信用评级,遭大众质疑,认为中铁总公司的债务是否被低估?或者是政府为了减轻中铁总的债务包袱,真的免去了过去铁道部遗留的债务。先不说评级公司是否专业性地评估新企业的信用等级,按理说,中铁总是全新注册的大型国有企业,还未满一年,信用体系还没完全建立起来,评级公司不应该急于下结论,可以说明数据不足,待评估信用等级。如果是要延续铁道部的财务评估,那也要经过政府审计后,明确债务剥离是否?而大众的知识已经了解铁道部的债务情况,信用评级公司还要给予3A信用评级,这显然要么是延续政府的强势,而不是企业化经营评级,或者他们的专业知识还不如大众化(不应该),太不合情理。如果没有准确的数据分析为基础,最好还是不要人为地下企业信用评级,误导机构投资者或个人投资者,也可能误导政府决策,或者是政府行政意识有意把中铁总推给银行,让银行承担风险,明显地造假,这样人们对政府的诚信都会有疑问。

  另一条消息,审计署继2011年普查公布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后,2012年11月至2013年2月又对36个地方政府本级2011年以来政府性债务情况进行了抽查。根据昨日公布的审计结果,36个地方政府债务余额38475.81亿元,2年来增长了12.94%。我们先不考虑这些地方债务是否增加中国金融系统的风险,但是很多地方债务都是没有经过专业信用评级,而是长官意识为了增加GDP,大量地投资基础建设,也没有考虑还债能力,很多地方银行也迫于政府的压力,根本不会考虑风险,本来银行就是政府控制的,另一方面银行也潜意识地认为政府的项目风险性很小,无论风险的大小,至少需要评估一下。美国加州曾因为财务危机申请破产保护,而银行也因为加州的地方债信用等级被降而需要支付更高的融资成本。而在中国,是否不需要考虑这些风险及融资成本,因为银行,政府,项目等等都是政府的需要和控制。我个人认为地方债还是需要有权威专业评估债务的等级,也需要根据不同等级来计算融资成本,真正地让投资人明白投资风险,地方债也可能成为垃圾债,现在很多企业也希望发行公司债,信用评级真的需要也要让人信服,这是需要有很强的专业知识,而不是靠人为因素决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