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的正解:争夺制脑权
武汉一直号称是中国最重要的教育基地之一,高校毕业生人数全国第一,科教综合实力全国第三。2011年末,全市共有幼儿园785所,小学623所,普通中学380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14所,高等院校85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79所,居全国第二,在校大学生人数逾100万,是全世界在校大学生人数最多的城市。
人才多,武汉好好地用过吗?武汉真的是重视知识,重视创新吗?
在这里,我首先给大家讲一段亲身的经历。早在2000年,笔者就在武汉写出了一部《制脑权》,笔者将这本书寄给武汉市有关领导、开发区以及高校(武大、华科)领导。居然没有得到“脑矿资源最丰富的武汉”人的重视和认可。这不是 作者的悲哀,却是武汉的不幸。武汉的决策者迷信外国人以及所谓北京的专家,“外来和尚好念经”。而对自己本地的专家没有给予应有的尊重。
当然,我说这件事并不表明我的观点百分之百正确。没有引起重视,也跟我“推销”不够有关。制脑权理论的影响力没有体现出来,导致武汉今天在人才问题上依然还在摸黑走弯路。
十年以后,武汉在人才激励等方面的所谓创新,仍然没有超越笔者在《制脑权》中所提出的基本思想。从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就可以看出,武汉讲创新,讲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主要问题在于它严格局限在“技术人才”方面,武汉的人才概念主要还是搞形式主义。对于社会科学、管理学以及人文科学方面的人才和创见,武汉仍然是重视不够。
我不禁要问一个问题:这样的城市,会因为引进了几个搞技术的专家,盖了几栋高楼,就自动演变成国际大都市吗?
现在,各地政府都在花钱搞人才工程,用纳税人的钱引进了一些“顶尖人才”,而某些人才正好利用各地政府求才心切搞投机。笔者参加过项目评审,就发现了这样的现象。所以,我更加坚信一点:政府太有作为本身就是过度干预的表现,同时,也是狭隘、低效率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