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克利的经济学研究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在美国排名第三。这一盛名是由文理学院的经济学系和哈斯商学院的经济学家们共同努力的结果。作为全美排名第七的商学院,哈斯云集了一批著名经济学家,包括已过世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海萨尼(John C. Harsanyi,1920-2000),新制度经济学和交易成本经济学的提出者和重要领军人物、2009年诺贝尔奖得主威廉姆森(Oliver E. Williamson),克林顿时期两届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劳拉(Tyson Laura)和耶伦(Janet Yellen),上届院长、国会议员坎贝尔(Tom Cambell),现任院长、金融学家莱昂斯(Rich Lyons)等。威廉姆森和耶伦已分别在《茶座》做过介绍(见第38辑《O.E.威廉姆森的学术历程》和第56辑《伯克利的夫妻经济学家》,这里重点介绍一下劳拉、坎贝尔和莱昂斯。
不寻常的劳拉
第一次听说劳拉是在伯克利和海伦(Helen)吃饭时。海伦是企业与公共政策组(BPP group)的博士候选人,北大光华毕业,在哈斯已呆了四年多。我刚去伯克利不久,参加组里的seminar时认识了她。从她的口中,我第一次听说了劳拉,并得知劳拉不是一个一般的女人。
劳拉1947年6月28日生于新泽西,1974年从MIT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后进入Princeton任教,1977年转到伯克利。在克林顿当政时期,劳拉曾先后出任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和国民经济研究局局长,赫赫有名的诺奖得主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是她的副手和继任者。1998年,在辅佐克林顿竞选连任总统成功后,劳拉从政届退出,回到伯克利,担任哈斯商学院院长和经济系主任。但只干了三年,就被伦敦商学院聘去做院长,4年后回到伯克利,为MBA学生开设国际商务方面的课程,并兼任Morgan Stanley、AT&T和Eastman Kodak三家著名跨国公司的独董。奥巴马2008年竞选总统时,曾邀请劳拉做经济顾问。由于和哈斯的另一位大牛人提斯(David Teece)的关系不错,劳拉于2010年加入了提斯创建的伯克利研究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任特别顾问。劳拉的主要研究领域是产业竞争、国际贸易和公共政策,属于政策经济学家,曾赢得“商学第一夫人”之称。劳拉创造了两个历史第一: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第一位女主席和英国伦敦商学院第一位女院长。
劳拉和我同在一个组,但在一年半的时间内,我只见过她两次:一次是她给MBA学生做演讲,我远远地看了一下,觉得气度不凡,温文尔雅,声音很是悦耳;另一次是耶鲁的一位小伙子来我们组演讲,她意外地出现了,并坐在我对面,直到演讲结束。
劳拉的老公塔乐夫(Erik Tarloff)是一位颇受争议的作家,著有《Face Time》等。两人育有一子艾略特(Elliot)。
和蔼可敬的坎贝尔
认识坎贝尔纯属偶然。一天,我从哈斯商学院学生服务楼的教工休息室出来,在走廊里看见一个身材高大、风度翩翩的中年男子微笑着跟我说“Hi”。我故作镇定地“Hi”了一声,尾随着他到了门口。我正想献点殷勤,替他开门,他却抢先一步,把门打开,然后侧身微笑着让我过去。中午,在凯特堂(Cheit Hall)听完MBA的课出来,在楼梯上看见他和几个学生在交谈,他又微笑着跟我“Hi”。傍晚,我从哈斯的托马斯·郎图书馆出来,在哈斯商学院门口又碰到他,他主动停下来跟我打招呼。我想这个人够nice,一定要交个朋友,于是递上名片并做了自我介绍。他也从风衣兜里掏出自己的名片,双手递给我。我一看,此人原来是哈斯商学院的院长。
后来才得知此公是著名的货币学派代表人物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1912-2006)的高足,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曾任美国国会议员,联邦贸易委员会竞争局局长,加州财政部长等职,是加州乃至美国著名的政治家。克林顿闹丑闻时带头提名弹劾的就是此公。2002年,坎贝尔从斯坦福大学法学教授任上被聘为哈斯商学院院长兼商学教授,为在职MBA学生开设商法课。
坎贝尔是我所见过最和蔼、最没有架子的院长。记得有一次苹果公司的一位高管在院长系列讲座上演讲,富国厅(Wells Fargo Hall)挤满了人。坎贝尔做完开场白,已经没有空位了,愣是倚着窗台站了一个小时。
2008年7月,哈斯的院长要换届。坎贝尔提前1年放出口风,表示任期届满后无意连任。为此,伯克利专门组织了一个16人的院长遴选委员会,经一年酝酿,选出了新院长莱昂斯。在2007-2008学年结束时的全院表彰会上(在哈斯的小院里举行,很是随意,没有坐席),坎贝尔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讲。会后,我们几个中国来的访问学者特意找到他,要求和他合影留念。他爽快地答应了,并热情地和我们交谈。也许我们是唯一在他即将离任时找他合影留念的。暑假里从当地的报纸得知,坎贝尔将去一所私立大学任特聘访问教授一年,并有意竞选加州州长。
2008年圣诞节前,我给他去了一封信,把我们的合影随邮件寄去。过了几天,收到他的回信,很短:“The joy was mine to have known you,Hanmin,and I wish you great success for all the years to come(认识你很高兴,汉民。祝将来事业有成。)”
天资聪慧的莱昂斯
美国的大学和国内一样,也是山头林立,帮派盛行(尽管没有国内严重)。为了保持公允,院长和教授往往要从外面聘任,自己培养的学生很难在本校获得聘任。不过,莱昂斯是一个例外。
莱昂斯生于1961年2月10日。1982年,莱昂斯提前从哈斯拿到商学(金融方向)学士学位,然后去MIT修读经济学,只用了三年就拿到了博士学位。在外漂泊10余年后,32岁的莱昂斯选择了重返伯克利,先后担任哈斯商学院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教授,并于2004年被聘为Sylvan Coleman金融学教授和负责学术事务的副院长。在坎贝尔应施瓦辛格之邀去洛杉矶担任加州财长的一年里,莱昂斯任执行院长。坎贝尔回来后,莱昂斯挂名行政副院长,实际上去了Goldman Sachs公司,担任首席学习官(chief learning officer)。
莱昂斯是个天才,不仅学问做得好(他2001年的专著《汇率的微观结构思路》打破了传统的汇率研究的宏观经济学思路,在学术界很有影响),而且课也很受学生欢迎,曾6次荣获全院MBA、EWMBA和MFE年度优秀教学奖(每年只有一人获奖)。1998年还荣获伯克利最高教学荣誉——杰出教学奖。
莱昂斯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是请GE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杰夫·伊梅尔特来演讲。那天晚上,哈斯的大礼堂里座无虚席,很多平时难得一见的教授和MBA学员早早来到礼堂,静候聆听世界最大电气公司一把手的精彩演讲。伊梅尔特的演讲和众多美国企业领袖一样,幽默而风趣,朴实而智慧。莱昂斯也为能请到这样的大腕而兴高采烈、得意洋洋。接下来,莱昂斯对哈斯的课程和教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2008年我回国后,曾收到哈斯校友办公室的一封邮件,称莱昂斯将于12月份出席哈斯在新加坡举办的关于中小企业的研讨会,邀请我们前去见面。遗憾的是因琐事缠身,当时没有成行。2011年,伯克利亚洲企业中心在上海半岛酒店举行“创新制胜(leading through innovation)”国际研讨会,中心主任何德华教授盛情邀请我参会,并特别说明威廉姆森教授和莱昂斯院长届时也将莅会。为了见一见这位院长,同时也拜会一下威廉姆森(2010年“威廉姆森中国行”活动时曾在深圳招待过一次),我和同事专程去了上海,并在哈斯校友的招待晚宴上见到了莱昂斯一行。莱昂斯给我的感觉是,很精明、很干练,演讲短小精悍,不善客套,整个晚宴期间没有敬酒。
莱昂斯和妻子珍妮芙育有两个孩子:杰克和妮科尔。
(原发于《经济学家茶座》201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