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的魅力


管理的魅力

韩雪亮

管理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有关这一点在很多教科书里都提到过,在很多考试中也经常以论述题的形式出现。从事管理学学习算起来已经有7个年头,却始终解不开管理学的面纱。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来阐述这么多年对管理学的感受,那么白居易《琵琶行》中有句再贴切不过了:“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管理学是系统的科学,更是无可比拟的艺术。从事保险工作一年来,经常借用一句话来诠释保险——“很多产品是看到了才相信,而保险是因为相信了才能看到”。现实中的工作情形也印证了用这句话来形容管理也恰到好处,可谓异曲同工。管理最大的魅力在于它的不确定性:角色的不确定性、情境的不确定性、结果的不确定性。

角色的不确定性

从管理的角度来看,在角色上不外乎两类:其一是管理者;其二是被管理者。通常情况下,这两类角色也会因情形而相互转换。无论何时何地、身处何职,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被简单地划为一种角色。当然上述说辞也并无定论,正如不确定性也是基于相对性才能够成立。作为一名刚刚从事工作的新人,在很多情况下自觉不自觉地被列为被管理者,也自认为是被管理者。当外来的把一名新人定位为被管理者时,如果新人自己也将自己仅仅定位被管理者,那么将注定走在被管理者的路上。作为初涉职场的新人在行为凡事低调,但内心必须“强大”。唯有足够强大的内心才能为自己打开未来之门,开启真正的职业生涯。这是其一。此外管理首要的是自我的管理,从对自己负责的层面上来看,任何一个人都要承担起管理者的角色。在工作场合,指挥棒无疑掌控在领导们的手中,具体的工作当然有下属来执行完成。在执行任务中执行者显然已经成为管理者,因为执行结果的好坏显然由执行者来负责。

情境的不确定性

当一个人生下来的时候,就注定在一步步迈向死亡。这个过程显然是确定的,然而在这条路上的“风景”却是不可知的。作为兼具科学理性和艺术色彩的管理,在实践中所遇到的情景更是充满了不确定性。近些年来的招聘中的岗位也囊如了类似于“管理培训生”的名词。在招聘宣导时企业往往号称以后备干部来培养,但真正踏入职场后作为应届生面对现实总会显得一脸茫然。即便是招聘岗位明确,进到公司后有时候也会遇到南轩北辙的情形。公司招聘信息上现实的是财务,进入到公司后却被分到业管中心做售后服务,而不是财务室或理财中心。诸如此类的情况,比比皆是。作为弱势群体的应届生,在僧多粥少的大环境下更无反抗之力。宛如昨天的自己不知道自己今天会从事什么行业一样,今天的自己亦不知明天的自己会走到哪里。对于个人而言,我从未想过有一天自己走上工作岗位后带的第一支团队居然是公司刚刚从农村招聘过来的妈妈级人物,甚至还有些奶奶级人物。面对这支完全一脸茫然的、没有任何底薪的新人,如果严格按照泰勒的逻辑来执行,显然从一开始将会注定走入死局。对于公司来说,希望能够招的来、留的住、育的成;对于新人来说,更多的是希望掌握挣钱的工具、能够早挣到钱,对新人育成体系中很多制式的课程并不感兴趣。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既要考虑的公司的政策,又要兼顾新人的感受。同样的工作在其他兄弟单位,很多都没有能坚持到最后,甚至是连开展都未曾开展。在此背景下,作为入司不到一年的新人,硬是扛到了最后。虽然管理情境存在种种不确定性,但在日常管理中总有着一定的规律可循。比如,“爱,是人力资源管理最大的魅力”。在面对比自己年长的管理对象时,尊重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每一个人都是要“面子”的。人,会因遭遇惩罚而不配合、甚至反抗,但不会因为爱而远离。人之所以不配合,不是因为不喜欢,而是因为管理方式存在问题。正所谓在不确定的情境中,没有不好的员工,只有不懂、不会管理的管理者。

结果的不确定性

付出不见得会收到预想的回报,但没有付出一定不会有理想的回报。尽管前进的道路上有着种种的不可知,但管理势在必行。在初试牛刀为期不到2个月的时间里,虽然一直在坚持,也对结果有所预期,但从未想过自己能够带领18为新人在这片陌生的土地、经济很不发达的地方创下佳绩。其中,长险举绩率高于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季度长险人均件数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14件;长短险人均件数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08件;人均FYC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600多元。从在12家单位的排名中来看,在4项考核指标中3项排名第二、1项排名第一。作为这项工作的履职者,一直都在尽力把该项工作做好,把新人管理好、育成。如果没有达成理想预期,当然要负主要责任;如果达成理想预期,功劳自然是大家的。基于本期工作的具体情况,个人从未想过领导带来的不是些许嘉许、而是询问下期准备怎么办?结果的不确定当然亦非开始对管理效果的预期的不定,还有达到理想后给执行者所带来的结果的不确定性。

 

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对于从事管理学习与实践的人而言,其最大的魅力在于其不确定性。当一切都是注定的时候,其乏味也是必然;当一切都充满这不确定的时候,其越能引人入胜。“一别行千里,来时未有期,月中三十日,无夜不相思。”也正是如此,才引得无数人人为此而折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