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当避融资饥渴症


  中行近日宣布拟发行600亿减记型合格二级资本工具,以补充该行二级资本,此前以及年初的时候,中信银行工商银行分别提出了300亿元和600亿元的金融债、二级资本工具的融资额度;招商银行近日也获批接近300亿元的配股再融资方案。在金融领域去杠杆引发银行间资金紧张局面尚未终结的当口,银行巨额再融资压力再度对紧张的市场神经产生冲击。

  市场的直观反应是:银行资金紧张局面继续被证实,再融资压力凸显。这种冲击同时是多元的。

  融资方式的改变是此次市场关注的重点之一。我们注意到,相对于直接股权融资补充核心资本,更多的银行选择二级资本工具方式进行融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定义的二级资本属于银行的次等资本,包括未披露准备金、一般损失准备金、从属有期债务、债权/股权混合资本工具和次级长期债券(原始发行期限5年以上)等。二级资本融资主要为债权性质,某些项目也具有债权股权混合性质。《巴塞尔协议》规定商业银行二级资本在资本中的比重不超过50%,《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规定二级资本不得超过核心资本的100%。而多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多以股权方式再融资,二级资本工具融资较少,同时二级资本方式融资程序相对更简便,因此,商业银行选择二级资本融资似乎具有更易于被行政监管通过的发行效率优势。

  而对具有资金需求的银行而言,其不选择直接股权融资方式的原因,除了发行效率与监管考虑之外,则应当还有市场方面的原因。A股市场持续的低迷,银行股估值一再被压低,目前普遍的市盈水平只有5-6倍的水平,使得更多的银行失去了通过增发方式融资的主观动机(招行的配股再融资只是往年计划的延续)。同向对比来看,银行股几乎处在市场估值的最低端,股市二级市场低迷是主要原因,但同时更有人们对行业准入管制放松将导致银行业竞争加剧、银行业垄断利润将趋于平均化等方面的预期变化因素。

  再融资时间节点还使人们联想到我国银行业改革进程。此前,我国宣布放松民间资金进入银行业的准入管制,民间资本可以发起设立包括农商行等在内的特定类型的金融机构,同时,央行此前也宣布取消贷款利率下限,预示利率市场化改革也处在朝着由行政管制向市场化决定方向转变的推进过程之中。应对行业与自身规模扩张,部分银行希望在未来竞争中占据先机,而扩大再融资现象似乎也无可厚非。

  但当前阶段性的困局是,股市处于低迷期,巨额再融资给股市带来新的压力;同时,市场也提出疑问:银行再融资扩张能否使得银行继续保持业绩的高增长?

  第一个问题影响股市场二级市场活跃、再融资与投资功能的发挥,当前的市场是“厌恶”的;而市场对后者的心情却是复杂的:仅从行业成长来看,再融资如果能够带来投资的效益提升应当受欢迎的,但扩展到整个社会层面,原本就存在超额垄断的银行业利润继续扩张,将挤占全社会其他行业作为资金使用者的盈利空间,这显然不利于全社会层面的资源流动与资源配置优化,也影响社会分配公平问题。

  因此,从行业健康与规范发展角度来说,商业银行需走出融资—补充资本金——扩充信贷——再融资的模式,避免融资饥渴症。这需要管理层加快金融市场的对内对外开放,以打破垄断,倒逼银行在市场竞争中转型升级,同时逐步清除不合理过度管制与政策壁垒,在扩宽居民投融资渠道、丰富居民的选择自由的同时,也促使银行植入真正的服务市场的理念,在竞争中探寻差异化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