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届菲律宾2013年亚洲男子篮球锦标赛结束,中国男篮最终获得第五名,这是中国男篮一队自1975年首次参加亚锦赛以来38年历史最差成绩。
在我记忆中,在80年代中国男篮和韩国经常拼得非常之壮烈,常常是两支球队争第一名,让我们“气愤”的是小小的韩国队却经常给我们制造了大量麻烦。
1986年汉城亚运会男篮决赛,终场前4分钟中国队落后韩国队12分,生死时刻,当时主帅钱澄海果断换上张勇军做最后一搏,张勇军在两分钟内连中4个三分球,用 “三分雨”征服了比赛,瞬间扭转乾坤最终帮助中国队逆转夺冠,堪称灭韩第一功臣。
当年中国队有着综合优势,我们比伊朗技术好、比韩国个头高。内线一直中国队的优势,早年有穆铁柱、单涛,再后来有移动长城,再接着就是亚洲第一的姚明。外线也一直是中国优势,由于有内线高个头“撑腰”,外线投起球来胆量更大,当年的匡鲁宾、王非、张勇军都曾经是“名震天下”。现在呢,我们没有伊朗的冲劲,也没有韩国细腻,两头不靠了。
当年,中国队综合能力最强,除了当年菲律宾拥有几名归化球员让冠军旁落一次外,中国就是“独树一枝”。
而今姚明突然伤退,内线优势荡然无存,其实上次在武汉的比赛,中国男篮已经是捉襟见肘;外线呢,失去了内线支撑,再加上外线球员青黄不接,朱芳雨之后鲜有让人放心、眼前一亮的角色。于是败给韩国一点不怪,虽然败给中华台北仍然让人不懂。
资源
扬帅讲过:中国男篮队员就知道过人、投篮和扣篮,而不知道防守。这里面有点推卸责任的意思,却是事实,既然有大个头,既然大家都喜欢得分,何乐而不为呢?有大个不用岂不是有点傻?当然现在不同了。
早年间中国男篮是幸运的,我们一直有大个头、大块头。现在中国男篮是“不幸”的,大个头非老即小,关键时刻站不住桩。
篮球业内人士早就明白,CBA仅仅是表面的繁荣,外援的大量引入,特别是进攻型球员的引入,比赛真的好看了,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内前锋的成长。
与企业的管理相类似,资源是管理的前提,必须看菜下饭,仅讲人定胜天不现实,实事求是才是正解。
渐进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理性分析下来,中国男篮的病其实早就来了,只是不知、不觉,或者是明白有病,却讳疾忌医。
从管理学上讲革新是好于革命的,革命的代价非常高昂,同时风险也大。而革新呢,成本要低得多,“不知不觉”中进步、每天进步一点点会积累成为巨大进步的,一个硬杠杠是当事人真心想改,敢于面对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