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打造福州成为有福之地
曾祥裕(赣南杨公风水培训网)
福州这座城市让我迷恋,迷恋它的美丽山水,迷恋它的淳朴民风 。每次 到了福州总会新结交到一批热情好客的朋友。风水是客家人的共同民间信仰。如果你有风水这样的一技之长,在福建客家人聚集的地方,你会受到尊重。
一个城市的风水格局由山水构成。
福州在闽江下游,四周被群山峻岭所环抱,东有鼓山,西有旗山,南有五虎山,北有斗顶山(莲花峰)。福州城内于山、乌山、屏山“三山”鼎峙,城内城外七山雄踞。其格局符合风水中的四神位( 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自闽越王无诸建都城于福州,二千多年来福州一直是福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相传福州建城也有东晋风水大师郭璞的贡献。晋太康元年(280年),晋武帝在吴建置的建安郡地,增设晋安郡,辖地相当于现在福建的东南沿海地区。太康三年,任命严高为晋安郡守。严高到任后见旧城狭小,不足以聚众,即着手选择新址。他原计划将新城建在白田渡,又嫌不是坐北朝南,于是以地形图向著名地理风水学家郭璞求教。郭璞指着旧城南面的小山阜说:“是宜城,后五百年大盛。”
据《福州府志·卷四·城池》记载,郭璞在《迁城记》中写道:“桑田为海,人事更改……鸟出木空,千载不昧。前有双眉,重施粉黛。溪涧水来,尽归于海。主揖其客,客住主在。稳首东日,高山镇寨……”。
严高得郭璞指点后,即着手建晋安郡城。北起今鼓屏路小山阜,南至八一七北路虎节路口;东起湖东路丽文坊口,西至鼓西路渡鸡口。设五座城门,城外均有护城河,规模较冶城为大,后代因城扩大,故称为子城。
福州为有福之地得益于占据“三山一水”好风水。“三山”指于山、乌石山、屏山。“一水”指闽江。意指“城内三山鼎立,闽江东流入海。”这种风水格局被有识之士所赞许。
明代学者王世懋在《闽部疏》中写道:“天下形势,易辨者莫如福州府,诸山罗抱,龙从西稍衍处过行省,小山坐其中,乌石、九仙(于山)二山东西峙作双阙。其外托东山高大,蔽亏日月,大海在其外,是谓鼓山。西山迤逦稍卑,状若展旗,曰旗山,以配鼓。其前则印山若屏,似人巧凑泊而成者,然犹未睹水所经宿也。登道山(乌石山)以望,则大小二水,历历在目。大江从西南蛇行方山下,南台江稍近城而行。大江复从南稍折而东北,南台江水合之,汪洋弥漫,东下长乐入海,其山川明秀如此。”
明代学者王应山在《闽都记》中写道:”三峰峙于域中,三绝标于户外。甘果方几,莲花现瑞。襟江带湖,东南并海。二潮吞吐,百河灌溢。山川灵秀所都耶。逢兵不乱,逢饥不荒。沙合路通河口,海滨邹鲁,而自古记之。”至此,学者认为明代福州城的选址得天时、地利、人和,为最佳风水。其关键在于避风藏水,城内有树木茂盛的三山,可避风;城外有江河湖塘,可以藏水,福州成了天造地设的人间福地。
曾祥裕考察福州名人故居
有福之地,更少天灾人祸。为何福州自古以来没有大的兵灾?
风水研究者从专业角度分析:福州古城东面鼓山似鼓,西面旗山似旗,鼓反在旗之前,有倒置之憾,然而这正是福州没有兵灾的征兆。从历史上看,福州没有发生大战事,确是吉祥福地。北面莲花山为风水宝山,阻挡北方南下寒流,夏天可上山避暑,可作为福州的后花园。唯独南面的方山,形式五虎,俗称五虎山,虎头朝向福州城,在风水上认为不祥。于是为化解此煞,特精制两只大石狮(也有说三只),置于南门两旁,狮头朝向五虎山,避免五虎伤人,此乃化煞之举。
古人建城讲究中轴线。全世界最长的城市中轴线在哪儿?也许不少人不知道。
这条最长的中轴线就在北京城。从北京的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一条贯穿南北的中轴线,历史上,这条长达7.8公里的城市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到钟鼓楼,汇集了北京古代城市建筑的精髓,见证了北京城的沧桑变迁。建筑大师梁思成这样赞美这条中轴线:"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是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
这条中轴线始于元朝对大都城的规划设计,至明清两朝形成了现有的规模。 整个北京城的布局体现了以皇室为主体的思想。一条中轴线从永定门、正阳门、天安门、太和殿、景山到钟鼓楼,将外城、皇城和内城串联起来。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平衡对称、高低有别、错落有序,形成一幅独有的壮美画卷。
同样福州城也有一条中轴线,福州古城建筑自北向南形成南北中轴线的形势。也就是今天福州城的八一七路,从地图上可以看到这条中轴线的来龙去脉。这条中轴线从屏山开始,经鼓屏路、东街口、南街、南门兜、茶亭街、洋头口、中亭街,其实贯穿了整个福州城市发展的轨迹。这种形胜历经2200多年不变,即使近代增辟了许多新线路,也离不开这样的态势。
中轴线是主导一个城市的生气,不少重要机构的建筑聚于此。在中轴线的城北有屏山作依靠,在屏山正北城墙上建楼,称作样楼,后改名镇海楼,为全城制高点。从镇海楼向南,即是全城最重要的寺庙华林寺。镇海楼与华林寺上下呼应,成为城北最主要的风水宝地。镇海楼历经多次重修,于1970年被拆毁,现在重修成功,风水果然大好。从华林寺向南,即是城隍庙。福州府的城隍庙是都城隍,为全省最高级别的城隍。从城隍庙往西南不远,即是布政使署,为全省行政长官公署,全省行政事务,在此决断。从布政使署向南,即为鼓楼。这里是全城的中心,风水穴位所在。
福州古城风水格局美丽,不仅在于藏风聚气,而且在于水源丰沛。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其游记上就明确写着,福州是他所游历过的中国城市中桥最多的美丽水城。福州是我国内河密度最大的城市,城内 42条、总长达99.3公里的内河纵横交错地滋润着这个城市。福州不仅内河众多,而且闽江、乌龙江交汇而过,水质清澈、水量大,如今的闽江两岸更是风景秀丽、景色怡人。福州的海岸线长,有可建万吨以上泊位的天然良港10多处。
古代为官者的风水意识强,晋代的福州父母官严高很有见识,疏导了西北面山上的水流。他利用因筑城取土而被掏深的城郊东北和西北的洼地,开凿成东湖和西湖,绕湖一周各二十里。西湖东临城墙,西南有大梦山、象山,西北有五凤山环绕,农田间杂其中,既防涝又防旱。西北山上溪水汇集湖中,灌溉农田。东湖集东北山上流下之水,旱季灌溉,雨季储水以防涝东湖在城东北,今新店、琴亭、斗门一带,浮村山是东湖的中心,湖前、湖塍村是东湖留下地名,湖今已无存。两湖以五凤山的续脉龙腰山为界,如两颗绿色明珠,调节气候,绿化环境,生产食物。这是当时最大的水利工程,既使福州城西北面山峰成为风水宝地,龙脉所在,又使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福州城从此成为山清水秀、物产丰饶的安居福地。
“南方才子北方将”,我观察到因水而灵动的城市,有利于培养读书人。 江南水乡文人多。如浙江培育了诸如鲁迅、朱自清、茅盾、巴金、徐志摩、王国维、梁实秋、郁达夫等文豪。同样,福州多出读书人,闽中状元、榜眼、探花无数。在我脑海中浮现出一串福州俊才的名字,如五代开闽的王审知,南宋爱国名相李纲,近代民族英雄林则徐,启蒙思想家严复,文学家林纾,辛亥革命烈士林觉民,海军元老沈葆桢,“二七“革命烈士林祥谦,文学大师谢冰心,科学家侯德榜、高士其、陈景润等等。仅20世纪下半叶,从福州盆地及周边5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走出了40多位两院院士,福州籍院士数目位居中国榜首。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人们生活的幸福指数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息息相关。 风水造就福州成为有福之地。有福之人心态好,从从容容过日子。福州人的生活节奏很悠闲,街上行人没有广州人那般快节奏。生活在此地的人随遇而安。福州人向来不急不躁,安稳悠闲,对待工作,既能吃苦,也知道适时变通。他们为自己生活在有福之地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