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商品生产的“系统剩余”及其分配


论商品生产的系统剩余及其分配
 
廖仁平
 
关键词:商品生产,系统效应,系统剩余,经济学,分配
 
 :提出商品生产中系统剩余概念,模拟举例后分析其特征并导出了几个系统剩余方程式,初步阐释了合理分配系统剩余的基本原则,提示用系统科学性质的系统剩余概念代替传统机械线性思维性质的剩余价值概念将为经济学研究开辟新天地。
 
 
前言:
现代社会化商品生产就是经济系统中各要素经过一定的组织形成社会系统协同性生产,经济系统产出商品就是这种系统协同的结果。总体大于部分之和是系统正向演化的一般特征,这是经济系统产出系统剩余的根本原因。各要素不仅因贡献出自己而将价值转移到了新产品中,还因为有效的系统组织而产生了系统剩余价值。所以,新产品总价值等于要素价值加系统剩余价值,在分配这些产品总价值时,若基本公平则无剥削,否则剥削仍存在。
探讨系统剩余的产生机理及其合理分配原则等无疑是当今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理论任务之一,这种研究必将开辟出经济学新天地。
 
1 “系统剩余的定义及其模拟计算举例
1.1 “系统剩余的定义
一般正常经济生产系统中,系统产出的商品总价值量不仅包括所有投入要素的价值量,还有一个多余的价值量,这个多余的价值量就是系统效应在经济生产系统中的具体表现(总体大于部分之和是系统正向演化的一般规律,只有当系统负向演化即崩溃时系统效应才为负值;经济系统崩溃现象常见于重大政治经济危机发生之时),可将之命名为系统剩余
检索CNKI中文经济类文献发现我国学者们定性研究系统效应的文献量比较多但定量研究比较少[1-10],其中,我国学者张建华《从剩余价值到协作价值》一文[1]率先用协作价值概念(全部生产要素作为一个系统创造的价值要大于它们各自孤立地发挥作用时所能创造的价值之和, 二者之间的差额笔者称为协作价值)表示经济系统效应,但我认为用系统剩余替代这个概念能更直观地表达经济系统中总体大于部分之和这种系统效应的内涵(系统剩余中的系统本身既直接明确了经济生产的系统性,各要素间的相互协作也是系统运行时的内在本质,而剩余概念更能明确体现出经济系统中“多出来”的系统效应),因此,全面系统详细地研究经济生产中的系统剩余产生机理及其定量测度方法等将是经济学当前面临的一个重大创新课题之一。
 
1.2 “系统剩余模拟计算举例
限于篇幅,本文在此仅仅给出一个经济生产系统中产生系统剩余最简明的一个模拟实例----分工合作贸易型经济系统(相对于自给自足型小农经济)中的系统剩余计算。
假定某经济体中只存在两个人口规模等基本相同的家庭----家庭A和家庭B,他们只消费粮食和衣服两种产品,每个家庭的基本衣食需求量是年需粮食15000单位、衣服1500单位。
继续假定每个家庭每年都工作3000个标准工作日(假定1个标准工作日为1个标准普通劳动力工作8小时),家庭A生产粮食是能手,每个标准工作日可生产粮食10单位,1500个工作日就能生产出全家全年15000单位的粮食需求量,但家庭A生产衣服效率很低,每个标准工作日只可生产衣服1单位,1500个工作日才能生产出全家全年1500单位的衣服需求量。家庭B生产衣服是能手,每个标准工作日可生产衣服5单位,300个工作日就能生产出全家全年1500单位的衣服需求量,但家庭B生产粮食的效率比较低,每个标准工作日只能生产粮食5单位,除去300个生产衣服的工作日后剩下的2700个工作日只能生产出13500单位的粮食,不能满足全家全年15000单位粮食的基本需要,欠缺粮食1500单位。
AB两个家庭各自独立地封闭生产,不发生交易(自给自足型小农生产系统,两个家庭共生产粮食28500单位,衣服3000单位),则家庭A勉强维持温饱,而家庭B3000个标准工作日产出的基础上则难于维持基本的衣食需求,欠缺粮食1500单位。
当某种分工合作及其相应的贸易方式产生后,假定每个家庭用于贸易的工作日为100个标准工作日。家庭A全年3000个工作日中除去用于贸易的100个标准工作日后余下的2900个标准工作日全部用于生产粮食,可产出粮食29000单位;家庭B全年3000个工作日中除去用于贸易的100个标准工作日后余下的2000个工作日用于生产粮食,可产出粮食10000单位,家庭B再用余下的900个工作日可生产衣服4500单位。
经过贸易,均衡交易之一的情况可以是家庭B2000单位衣服去交换得到了家庭A富余的9000单位粮食(贸易的均衡取决于多种因素,此不细论)。
这样一来,家庭A与家庭B每年3000个标准工作日实际所得为:家庭A—粮食20000单位、衣服2000单位;家庭B--粮食19000单位、衣服2500单位。
除去15000单位粮食及1500单位衣服的基本需求外,家庭A富余粮食5000单位、衣服500单位;家庭B富余粮食4000单位、衣服1000单位。
此模拟例子中,仅仅因为多出了分工合作贸易这一生产组织形式,经济系统从原来的较低级的自给自足型小农生产升级为有分工有合作有贸易的较高级经济系统,两个家庭在付出同样的3000个标准工作日劳动前提下(假定用于粮食生产、衣服生产及贸易活动的标准日工作中,各种具体劳动的劳动价值没有太大的本质区别,虽然这种区别肯定存在),不仅解决了温饱还有不少富余。这些富余的总量为9000单位粮食、1500单位衣服,此外,原来家庭B因为粮食生产不足所欠缺粮食1500单位也在贸易中得到了补偿。因此,经济系统从原来的自给自足型小农生产升级为有分工有合作有贸易的高级经济系统时,实际多出来的产出量应当是:粮食9000+1500=10500单位,衣服1500单位。这些多出来的量就是此模拟经济系统在系统升级过程中的系统剩余量。
本模拟举例中两个家庭总共年投入的6000个标准工作日在生产粮食、衣服及贸易中的分配可有多种组合,每种组合产生的系统剩余量都不同,实际上到底是哪一种组合取决于各种综合因素的协同作用下的市场均衡,对此,本文不细论。
 
2 “系统剩余转化为成本
经济系统中的系统剩余与成本都是相对于特定时空特定经济体而言,动态地看同一经济体的系统演化,彼时的系统剩余将部分或全部转化为此时的成本。
以生产资料为例,工业化初期,原始的各种生产资料如水、石料等几乎是无限多的,使用它们的成本就是从自然界中取回运送到加工场地的运输费用,不需要额外付出资源开发等税费成本。但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这些原来“无限”多的自然资源变得逐渐稀缺,使用它们时就得额外付出资源开发等税费成本,这些额外的税费成本当然要从生产利润中扣除,这就是一部分系统剩余转化为成本的客观原因。
再以劳动力工资成本为例,经济系统在i态时所定的均衡市场工资水平在当时可以认为是合理的,但这种工资水平不可能永远保持不变,人类经济史表明工资一般总是逐渐上涨,这些上涨的工资额度显然只能从利润中支出,而利润来源主要是系统剩余,这又自然使一部分系统剩余转化为成本。
系统剩余转化为成本是动态的,其转化方式及其转化速度主要与人类科技发展及国家经济管理政策等相关。对此,本文不细论。
 
 
3 “系统剩余定量方程的导出及其一般特征简析
3.1 “系统剩余定量方程的导出
为了简化问题,此假定一定时期内经济系统ij的资本有机构成及经济规模等基本不变,只是商品生产与组织的系统结构有所变化(比如各产业间劳动时间分量不同),当投入劳动小时总数量也保持不变时,宏观总体平均意义上考察经济系统ij间的系统剩余价值总量时,经济体单位小时劳动生产率即全社会每小时平均劳动生产率的增量P=PjPi乘以总劳动小时数量n就是经济系统从i态升级到j态过程中产生的系统剩余价值总量(此暂以Vsij表示之,实际运用中到底以哪种经济系统状态作为ij,要根据政治经济发展状态而综合确定,对此,本文不细论)。
 
:Vsij=P×n=PjPi×n    ……(1)
 
此式中的PjPi分别表示经济系统ij中单位小时的平均劳动生产率。
 
若要体现出ti~tj期间的不同时段经济系统系统剩余产出分量对总量的贡献情况,则要运用其积分表达形式。
当经济系统从i态向j态演化时,其平均劳动生产率P是动态变化的,显然,P与多种因素相关,可将之定性地表达为P(x1,x2…)
在任意经济系统中的每一时刻,经济系统在dt时间内的产出值为P(x1,x2)dt,仅仅凭一般经济常识就可知P(x1,x2)是一个连续函数且每一时刻都有一定数值与之对应(这种对应的结果是待定时空中经济系统各要素相互协同结果的经济性表现,它与时间本身的关系是间接的,这种间接性主要表现在经济要素集合(x1,x2…)本身与经济系统所处时空相关联),所以系统在titj之间的∫[ti:tj]P(x1,x2)dt是可积分的,其定积分结果的经济学意义就是系统从时刻ti进化到时刻tj时的总产出价值。若用Pi表示经济系统i 中的单位小时平均劳动生产率,Pi×n的意义就是在经济系统i 中,n小时数量劳动创造的综合价值总量(既包括titj之间经济系统投入的劳动小时量为n小时社会必要劳动本身的价值,又包括其转移的其它生产要素折合价值量,),若设这个量在经济系统j中为成本(通货膨胀得到校正后的实际成本),则从∫[ti:tj]P(x1,x2)dt扣除这个成本后,余下的就是经济系统从i态向j态演化过程中产生的“系统剩余”,即:
 
Vsij=∫[ti:tj]P(x1,x2)dt Pi×n          ……(2)
 
(2)式也可表达为
Vsij=∫[ti:tj]P(x1,x2…)-Pidt         ……(3)
P(x1,x2…)-Pi)的经济学意义就是经济系统效应在特定时空中所致的平均劳动生产率的“净”增值。
 
就某具体产业而言,可设其平均劳动生产率函数为p(x1,x2…),则此产业系统从某一定态i向定态j演化过程中的“系统剩余”产出量应为vsij
 
即:vsij=∫[ti:tj]p(x1,x2…)-pidt        ……(4)
 
显然,全部具体产业的“系统剩余”vsij之和应等于社会经济总系统的“系统剩余”Vsij
 
实际经济系统中各要素投入量及其组合结构等都在动态变化,这决定了系统剩余产出机理的复杂性,其数学标化等处理技术也颇复杂,对此,本文不细论。
 
3.2 “系统剩余的一般特征简析
一定量商品生产规模条件下,系统剩余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特定生产力系统本身的演化。它与商品生产组织、管理水平、科技状态、资本土地劳力等投入以及其法制文化状态等综合协同相关,从本文AB两个家庭经济模拟例子中可初步看出,经济系统从低级态演化成高级态过程中,会有一个相对多余的系统剩余产生。
宏观总体相对地看,商品生产过程中,可用一定时期内各要素均衡价格作为计算下一生产周期内生产成本的基础,下一周期内的总产出扣除其成本后就是其系统剩余,这种系统剩余就是其纯利润。
考察特定时空中的一个生产周期,其成本包括投入的所有生产资料(包括原材料、中间产品、机器折旧等及其相关资源补偿性研发成本)价值及其劳动量价值(直接生产者、管理者和社会协同性间接服务者们的全部社会化劳动量价值,假定这些劳动者们的工资水平刚好处于比较公平的均衡成本水平状态)。商品产出总价值量中剔除这些成本价值量后,就是这个特定时空经济生产周期内,经济系统各要素协同产出的系统剩余价值量。就本文AB两家庭模拟举例中的例子而言,家庭A与家庭B每年合计6000个标准工作日的劳动价值量就是该经济体投入的全部成本(这个成本的物质表现就是自给自足型小农经济系统生产中的总产出即:粮食28500单位,衣服3000单位;为简明计,本模拟举例中没有计量各种生产资料消耗成本),而经过分工合作贸易型系统升级后,该经济系统相对于没有分工合作贸易的原自给自足型小农经济系统产生的系统剩余就是粮食9000+1500=10500单位,衣服1500单位。
类此,可以限定各种产业的生产条件后,确定出不同产业或关联产业群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系统剩余产出量。对此,2006年,赵树宽[5]应用索洛余值模型及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等对吉林省六大产业群间的系统效应产出等进行了实证研究尝试,顾元勋[7] 在动态制造联盟中的系统效应模型研究中,以最小完备单元图为基础,考虑单元之间的线性和非线性作用,得到了对应的系统效应模型。
一般说来,各产业发展是不平衡的,其劳动生产率表现为不同的增率(有时甚至会出现某些产业劳动生产率暂时下降现象),但人类经济系统的正常演化过程中,动态统计平均地看,不同产业的生产率会先后逐步提高,所以,系统剩余总量的增加遵循螺旋上升规律。
本文模拟举例中,家庭A与家庭B每年都要用100个标准工作日进行贸易。这个贸易劳动本身虽然不能生产出额外的粮食和衣服,但它是连接两个家庭经济生产分工合作系统性地实现系统剩余的必要劳动,所以,从系统论角度总体性看,贸易性劳动也是经济系统总价值实现的必要条件,它与其它生产粮食衣服等劳动一样,除了具体劳动形式不同外,就抽象的劳动价值量凝结而言,没有太大的本质区别。此理类推到现代社会化合作性政治经济系统可知,当今人类社会系统中所有必要的工作岗位都在为系统的正常运行贡献自己的劳动,所以,各岗位除了分工的不同外,其劳动性质本质上没有任何差别,都是人类政治经济系统正常运行所必须,它们都有资格平等参与系统产出总价值的分配(虽然社会系统中也存在着大量看起来象是无效的岗位,但理性社会必会以系统剩余最大化为目标来动态调整各劳动岗位,所以,动态地统计平均看,社会系统中各岗位基本上都是必要的,即使存在暂时的冗员,也是人类经济系统中理论认识与实际实践局限本身不可避免的)。
此外,从本文模拟举例中可知,系统剩余是有分工有合作有贸易的高级经济系统相对于自给自足型小农生产经济系统同样劳动量投入时多余产出的产品量,所以,一般说来,当投入劳动量及其它生产要素相同时,经济系统j与经济系统i之间产出量间的相对差值就是其系统剩余值。
假定经济系统j与经济系统i之间投入的各要素相同,主要是为了便于直观性理解,如本文中AB两个家庭模拟经济系统生产举例。实际经济系统中各要素的动态投入量相同的可能性不大,这种差别可经数学处理而得到一定程度的标化等校正,相关生产函数及其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及实证研究如文献[11~13]等可对此提供理论启发及技术工具。
 
3.3 生产函数与系统剩余的关系简析
生产函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假定x1,x2顺次表示某产品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q表示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则生产函数可以写成:q=q (x1,x2)
系统剩余是扣除要素成本后要素间协同产生的系统效应部分,即vsij=∫[ti:tj]p(x1,x2…)-pidt
对比分析q=q (x1,x2)vsij=∫[ti:tj]p(x1,x2…)-pidt,可得q=q (x1,x2) =∫[ti:tj]p(x1,x2…)dt
其中,q (x1,x2) 中的(x1,x2)p(x1,x2…)中的(x1,x2),虽有相同部分,也有不同部分,且其函数形式一般也不同。
显然,系统剩余源于总产出,是总产出中扣除成本后的纯利润。
 
4 “系统剩余合理分配原则简析
经济系统生产出的全部商品价值量,除了补偿各要素的成本性投入外,系统剩余部分就是经济体的纯利润,它理当由这个经济体所属的国民们合理分配。到底如何分配这些系统剩余才算合理?原则性地讲,若能兼顾基本公平,还能保持经济体系统的生产活力,就可以认为是基本合理。当这种合理分配基本实现之时,就是剥削现象基本消失之日,此时的社会经济系统中就只存在着协同配合关系了;反之,不当得利者仍存在着对受损者的剥削。 
宏观地讲,在以人为本的价值体系中,基本公平的要求就是要让全体国民们都能平等地享受系统剩余;保持经济体系统生产活力的要求决定了又不能绝对平均分配系统剩余。折中办法之一是经过一定民主程序,定出一个大致的积累比例及其奖励比例后,再由全体国民们平均分配余下的系统剩余
微观地讲,具体到一些部门或企业层面,要适当规定管理者们及高级技术人员们收入的最高限额和一般工人最低收入及福利条例等
为了鼓励更多的创新活动持续地对经济体进行帕累托改进(帕累托改进的通俗说法之一可以是:利人利已或利已不损人),创新时代,收入要向那些创新成功者们倾斜(倾斜的最高边界就是统计平均而言创新活动的净正产出价值量),同时还要保护创新失败者们的基本权益以保护创新的可持续性。国家创新体系的投资建设与维护完善将是各国政府一项长期日常任务。
不同所有制度下,系统剩余分配策略不同。
在公有制度中,系统剩余分配主要由国家政策指导下进行的直接分配方式为主,消费与积累及奖励等都可以由国家经过一定民主程序后确定一个比较合理的比例。管理得好,既可确保基本公平又可激励天赋高者的持续努力,进而可以促进人类总体福利水平。但若因民主法制不健全而致管理不当,则可能导致公有制度下的制度性偷懒大锅饭、寻租性腐败等综合成本居高不下。
在私有制度中,系统剩余分配方式主要由国家制定指导性政策,企业主们按市场行情进行灵活分配,工会等组织维护工人权益而面向资方进行政治经济和平博弈。在宪政民主实施较好的国家中,这种博弈常常可以达到一种合理的均衡,但在那些发育不良的资本主义初期国家中,弱势的劳工们应得的系统剩余必然有一部分会被资方及权贵们以各种借口剥夺。
 
5为什么系统剩余的分配必须以人为本?
在人类政治经济复杂系统中,所有经济要素中只有人才能提供活劳动也只有人才需要消费,其它的要素都是没有灵魂的,这些的各种形态皆为不同的劳动量之凝结结果(纯天然存在的物即原始生产资料也得通过人类的发掘或收集等劳动才能到达生产场所),所以,所谓生产资料及资本等经济要素本身只是结晶性或沉淀性劳动的表现。在新一周期经济生产中,这些虽然也是产生系统剩余的必要条件(财富之母),但它们除了应当获得等质性补偿外(这种等质性补偿是广义意义上的,包括了平均风险补偿和替代性补偿等,社会对们进行等质性补偿的目的是为了经济体可持续发展,对此,本文不细论),不应当再额外参与系统剩余的分配,因为们本身是不消费的,若其参与分配,实际是们的拥有者们分得更多的系统剩余
当然,物的管理及保存本身也要耗费劳动,这些劳动价值量也是系统协同生产所必须,所以它们也会转移到新商品中去,这些劳动与其它劳动有同等权力参与系统剩余的分配,其分配的具体方式在不同所制经济体中是不同的。在公有制经济体中,由国家确定这些劳动者们的工资福利;在私有制经济体中一般是掌握并管理这些们的人们用其进行市场交易时获得合理利润。
在新一周期经济生产中,们(财富之母)实际上在与劳动结合过程中得到了动态保质,因为这些若不投入生产过程,会自然损耗。所以,当各种生产资料在一个经济生产周期后基本得到了等质性补偿,则这些生产资料相当于被经济系统免费保存了下来,而持有这些物的人,在得到了其保存管理劳动价值量的报酬及本身价值量的补偿后,并没有任何损失。
所以,系统剩余的分配必须以人为本才算合理!
 
6 “系统剩余剩余价值异同简析
系统剩余概念与劳动价值论的剩余价值概念,二者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系统剩余剩余价值相似之处在于特定经济系统某生产周期内,系统剩余量大时,其剩余价值量一般也比较大,反之则反。科技革命制度革命及管理水平提升等无非都是为了用更少的投入产出更多的价值,实质就是促进经济系统继续向更高级形态演化,进而在演化过程中产出更多的系统剩余量或剩余价值量。
系统剩余剩余价值不同之处则主要是其产出机理不同。系统剩余是系统中多要素协同性总体大于部分之和的那部分多出来的产量,这部分多出来的产量既以各生产要素为基础,又不是各生产要素自动产生的,所以它不属于任何单一生产要素,而是属于生产周期内投入的全部生产要素。剩余价值主要源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一般专指一定生产周期内劳工们获得工资福利等所必须付出的必要劳动时间之外(如何计算劳动力成本耗费,不同时代不同福利政策情况下,这个成本将很不相同,且其计算也比较难,但也并非难到不可能模糊性地计算得出,对此,相关研究文献很多,此处不细论),劳工们多余劳动创造的价值量,这些多余劳动创造的价值量在马克思看来完全由劳工们的劳动创造而与系统效应无关并无偿地被资本家们占有了。
 
7 剥削的演化
马克思时代,系统论科学尚不发达(有零星系统论思想观念出现但没有正式提出系统论理论),所以马克思无法用系统剩余来解释商品生产中利润的来源。但马克思用他的天才直觉发现了剩余价值理论,并在此基础上用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占有解释了资本家剥削的本质(当然,马克思的这些解释中仍有片面之处,比如他比较轻视资本家管理劳动等的价值量,同时,因受当时科技知识的局限,马克思或许无意识地将部分系统剩余也当成了剩余价值),这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不失为一种相对较有解释力的经济理论。
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资本主义发展早期那种野蛮的单一的绝对剩余价值剥削方式(此种剥削方式中,劳工们不但没有得到多少系统剩余,还会无偿地为资本家们付出多出自身工资价值的剩余劳动价值,比如一些血汗工厂…)有所缓和。特别是民主化过程中各国工会力量的日益壮大,使得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工人阶级的福利也通过合法博弈而得到了较大提升,这种提升一方面原因是绝对剩余价值的剥削程度有所降低甚至于完全消失,另一方面则是劳工们通过各种博弈在有些时候也能分配到一定量的系统剩余
当今经济生产体系中,因劳动力成本的计算比较困难而致剩余价值的计算仍比较难,所以单纯的剩余价值剥削理论的解释力有所减弱;高明的资产阶级迫于各种人道主义等压力,不得不逐步将野蛮单一的绝对剩余价值剥削方式转向主要对商品生产中的系统剩余掠夺;因为这种掠夺更隐秘因而也更少阻力,但当今维护资本家们系统剩余掠夺有理的各种要素分配理论仍然掩盖不了其剥削的本质(此类研究文献中一般不用系统剩余分配这个概念,而提倡全要素参与分配),因为事实上,仍有不少巨富们获得财富的方式并不合理!权贵们因能优先掌控各种生产要素而在分配时取得优势而致的分配不公现象仍大量存在。
 
8 结束语
系统科学已经诞生近八十年了(如果将贝塔朗菲1937年提出的一般系统论原理算成是系统科学的正式诞生日的话),其科学性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其原理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而人类社会经济系统本身无疑就是一个巨大的复杂系统,其中各要素结合后的协同演化过程中充满了系统复杂性特征,所以,在现代经济研究中引入系统概念,用系统剩余来描述商品生产协同过程中的系统效应是顺理成章的事。当今的剥削现象,更多的可能存在于对系统剩余的不公平分配过程中(不排除在一些血汗工厂中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绝对剩余价值”剥削现象),深入研究其中的各种现象及规律是经济学面临的重大新任务之一。
 
 
 
 
参考文献
[1] 张建华. 从剩余价值到协作价值[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1,04:326-329.
[2] 程建华. 管理劳动创造商品价值的理论分析[J]. 生产力研究,2005,09:17-18.
[3] 朱妙宽. 深化对社会主义剩余价值的认识[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4:71-74.
[4] 杨文进. 关于资本本质与内涵的一种解说[J]. 经济评论,2003,02:23-27+31.
[5] 赵树宽,李艳华,姜红. 产业创新系统效应测度模型研究[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05:131-136.
[6] 王琼,魏全. 都市旅游的系统效应[J]. 山西建筑,2006,23:30-31.
[7] 顾元勋. 动态制造联盟中的系统效应模型研究[J]. 系统工程,2004,04:1-6.
[8] 郭霞,陈永丽. 技术创新的系统效应[J]. 系统辩证学学报,2003,04:54-57+65.
[9] 彭成武. 系统效应——一切经济工作的着眼点[J]. 新疆社会经济,1991,02:67-69.
[10] 欧阳晓慧. 论连锁经营的系统效应[J]. 商业经济研究,1997,09:44-45.
 
 
作者声明:本公益探讨文,欢迎无偿转发!
 
2013819 于乌鲁木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