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要轻言“中日战争”?


 

前不久在凤凰卫视做客时,提了一个观点:等北京的空气质量超过东京,等中国的义务教育水平超过日本时,中国就战胜了日本。后来把这个观点贴上微博,引发争议。有人觉得这说法理性,有人觉得这说法太软弱。 

 

这个观点的核心在于,中国面对日本,在因为钓鱼岛问题满腔怒火之前,在因为靖国神社问题满怀愤懑之前,必须对历史、现实和未来有清醒的认识、判断和预测。

 

从东亚的历史看,中日两国并无两强并立、对等交往的历史,古代中国强而日本弱,于是日本虚心学中国;近现代日本强而中国弱,日本侵略中国,给中国带来巨大灾难。

 

对于那段给中国以及亚洲人民带来灾难的历史,日本也有过反省,日本的左翼力量也一度相当强大。但是,和德国相比,对历史的反省不彻底,不像德国人那样对纳粹坚决、彻底的反省,也没有像德国一样,在20世纪60年代有过全民的反思,正因为法西斯的土壤没有清除干净,才会屡屡出现高官、名人否认侵略、美化侵略的无耻言论,像麻生太郎在副首相的位置上公开表达学纳粹的观点,在德国一定会身败名裂,不得翻身,而在日本却安然无恙。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日本对历史的反省没有进步,而是在退步;这个国家整体右倾、保守化的趋势十分明显,这不得不令人担心。普通日本人,或者不关心政治,或者胆小怕事,不愿招惹极右势力。我以前在东京大学就中日关系发表演讲时,措辞比较强硬,结果竟然没有反对之声,一问方知,为了防止右翼力量破坏,主办方没在校园发海报。再加上媒体的保守化,导致年青一代对那段给亚洲人民带来苦难的历史知之甚少。

 

这就是日本在对待历史方面的现实,而在对待中日钓鱼岛争端方面,日本也是持强硬态度。日本对历史问题的态度和整体右倾,是中日政治关系冷淡、国民相互不信任增加的根本原因。钓鱼岛问题则像个定时炸弹,随时都有可能让两国变不喜欢为敌对,甚至兵戎相见。

 

战争,不是好的选择,但在中日两国,都有不少鼓吹战争的声音。

 

今天,中国在GDP等数据方面超越日本,有人认为中国已经完成了对日本的超越,有乐观者觉得中国比日本强了,中国的海空军也可以把日本的海空军斩落马下。

 

事实不是这样。在科技、教育等方面中国依然落后于日本,中日正处于你追我赶、各有短长的时候。这种状况,中日都没有经历过。作为曾经的帝国,日本对中国的快速发展不舒服,有些羡慕嫉妒恨,因此大肆炒作“中国威胁论”,在钓鱼岛问题上把自己扮演成受害者,在国际社会争取帮助。随着美国重返亚洲,美日同盟更加坚固。面对美日联盟,中国其实不具备优势。

 

除了实力的对比,更应该理性地看待战争。战争不能带来什么,久战而国利者,未之有也。在领土争端时,不穷尽政治、外交手段前,不要轻言战争,这是一个基本的常识。因为战争不能带来任何好处,当年日本侵华,无论是侵略者还是被侵略者,都损伤惨重;反而是战后的和平发展,互惠互利,给两国人民带来了实惠。

 

放眼未来,假如中国保持稳定发展,自己不乱,超越日本是必然的,就像当年美国超越英国一样。也就是说,中日之争,时间在中国这边,中国不必着急,不必为了一口气或是面子和日本兵戎相见。

 

未来中国强大了,也不要用战争解决问题,而是应该用利益联系各国,用道义取得支持。

 

最好的方式,莫过于效法德法,在对历史取得和解后,共同推动地区的协同发展,打造“亚盟”。现在,这看起来相当于天方夜谭,但今后,无论多么曲折,都是一条防止战争、缔造东亚长久和平的道理。(作者为外交与国际关系智库“察哈尔学会”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