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载,在成都,有一位父亲“不供女儿上大学”的言论近日引发网络热议,这位父亲认为,上大学将是一笔“失败的投资”。相关的调查显示,在10000多名网友中,竟有七成对这位父亲的言行表示支持,理由是“读大学不是唯一出路,在哪里都可以学习”。
近年来,一直有一个担心,即是否会出现新的“读书无用论”,并屡次撰文发出警告。但是,另一方面,却又无奈地看着与这种中国高等教育相关的负面态势在发展、在蔓延、在渗透。这位父亲的言行及网友的支持,可算是一个小小的集中爆发。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人口素质的提高对未来中国的发展前景至关重要。最近网上热议的另一个话题,就是中国的老龄化进程以及中国人如何养老的问题。一些专家学者反复强调老年赡养比,即“几个人养几个人”的问题。但是,事实上,养老的问题,不是“几个人养几个人”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分配的问题。一个社会怎样赡养老人,取决于两个影响因素:其一,这个社会生产的物质财富有多大规模?其二,这些财富将怎样分配?根据预测,2035年前后,中国人口老龄化达到峰值时,劳动年龄人口依然有8亿多,这是一个非常可观的绝对数。当中国老年人越来越多,而劳动年龄人口越来越少的时候,劳动生产率就成为决定的因素。当前,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只有美国的1/12,只有日本的1/11,提高的空间是很大的。但是,劳动生产率能否提高,则取决于中国人口素质的提高,而人口素质的提高则有赖于教育水平的提高。
在党的最高层面的历史文献中,已经屡次提到要将作为“人力资源大国”的中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国”的问题。但是,这个目标似乎至今仍然很遥远。当我们的高等院校扩大招生,使更多的年青人能够上大学时,却又出现了“就业难”而且越来越难的大问题。当代中国的社会心态,是急功近利的。既然接受高等教育对就业并没有明显的好处,那说这是“一笔失败的投资”又有什么错呢?
由此可见,问题可能出在中国教育本身。中国教育与社会需要的不接轨,也一直饱受诟病。中国教育的问题很多,但最关键的有二:一是以“选拔尖子”为目标而牺牲了绝大多数学生利益,二是以“标准答案”为手段而扼杀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创造力。不改变这样的教育模式,受害的绝大多数学生及其家长当然会感到“读书无用”。
当然,还有更高层次的社会缺失,那就是在“官本位”至上的中国,“专业”及“专业技术人员”普遍得不到重视和尊重。高等教育就是培养专业人才,而专业人才是一个社会创造物质财富的中坚力量,但在中国这样的理念却形不成共识。在官场,仍然是“万金油”理论盛行。在专业领域,专业人员则受制于行政人员。因此,“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中国的教育依然是一个以官场得意、仕途升迁为目标的现代科举制度。但官员在数量上毕竟是“一小撮”,于是大多数人读书就必然“无用”了。
在教师节,写下这样一段文字,心情是沉重的。但是,呼吁又是必须的:中国的教育体制非改革不可,中国的行政体制非改革不可。不改革,就在20年后,中国必定没有出路。
“读书无用”正在成为一种可怕的现实
评论
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