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父亲,他对孩子的教育倾注了诸多心血。一天,这位父亲站在庭院里,孩子“趋而过庭”。父亲说:“站住,学诗了吗?”“没有”。孩子回答。父亲说:“不学诗何以言(你不学诗你怎么会说话)?”。“是,孩子回答后“退而学诗。”又一天,这位父亲又站在庭院里,孩子又“趋而过庭”。父亲说:“站住,学礼了吗?”“还没有”。孩子回答。父亲说:“不学礼何以立(不学礼你怎么做人)?”“是”,孩子回答后“退而学礼。”这位父亲即是孔子,这位孩子既是他的儿子孔鲤。孔子教育孩子的方式被誉为“过庭语”,一直被流传下来,成为父母教育孩子的典型范例。
有一位母亲为了让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也花了好多心血!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孩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这位母亲看到了,就皱起眉头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于是,这位母亲就带着孩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孩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这位母亲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孩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这位母亲很满意地点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这位孩子即是孟子,他的母亲被尊称为孟母。“孟母三迁”教育孩子的故事一直流传下来,教育着一代代的中华儿女。
如果说孔子对孩子的教育是注重启迪心智,解决孩子学什么,为什么学的问题的话,那孟母的教育则着重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和受教育的环境,虽形式各异,但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当下,国家一直提倡素质教育,着力提升孩子的综合素质,但如何提升,却一直在探索中。教育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种类型,从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来看,学校教育无疑是其中最关健的一个环节,一个好的教师、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乃至好的同学都会对一个人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也是至关重要的影响。一个人的成长蜕变或消极堕落往往来自于身边一些细微环节的影响,教育在其中也起到了较为关键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的教育水平高低决定着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的高低。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学校校长本身教育理念的更新到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乃至学生学习环境的营造,都需要逐步完善并注重与时俱进。这是一个创新、创造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引进先进经验吸收再创新的过程。新时代素质教育既要注重启迪学生心智,解决类似孔子担心的孩子学什么,为什么学的问题,也要积极为学习营造良好环境,解决了类似孟母的对孩子成长环境的顾虑问题。
像孔子和孟母那样去教孩子
评论
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