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官不易成常态能否逼退公考热?
2014年公务员所面临的“禁令”将有增无减。1月15日发布的中纪委三次全会公报中再次强调:严禁公款宴请、赠送节礼、违规消费;严查领导干部到私人会所活动、变相公款旅游;将领导干部收受礼金行为纳入重点纠正范围。并要求,在查处的同时还需点名道姓通报曝光。反腐败研究学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廉洁研究中心主任任建明向南都记者表示,从2013年中央连发禁令及此次公报来看,当官不易将会成为一种常态。(中国青年网2014年01月17日)
刚刚过去的2013年,可谓公务员的“禁令之年”。2013年以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纪委等中央部门至少出台了15个约束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各项行为的规定,涵盖了他们工作生活的各方面。禁令频频之下,一些官员感叹:公务员越来越不好当了。而在2014新年将至之际,再次对领导干部发布“禁令”并要求严查严曝,无怪乎专家会发出“当官不易将会成为一种常态”的感慨,无怪乎有人说“许多公务员都想辞职了。”
针对禁令频频之下公职人员生态,有人预言“中国将会掀起新一轮的下海潮”,也有人说“青年公务员辞职的暗流正在涌动。”但也有人认为这些都只是主观臆断,现实并不像某些人成天在网上造谣说的那样——在一系列禁令之下许多公务员都想辞职了。确切的情况是:禁令之下公务员叫苦的现象确实不少,“公考热”也依然是不争的事实。
或许正像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所说的那样,“住在城里的,想出去;住在城外的,想进来。”按道理说,公务员的各种便利没有了,隐性福利没有,“金箍”套得越来越严了,风险性也越来越大了,本该褪去原本的光环,但却为何照样是许多人艳羡的职业,公考酷热现象仍然“高烧不退”呢?笔者以为原因有三:
一是当前就业压力依然较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的《人力资源蓝皮书:中国人力资源发展报告(2013)》说,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每年需要就业的城镇劳动力超过2400万人,但目前每年只能提供就业岗位1200万个左右。而且,重点人群就业任务繁重,“十二五”期间应届毕业生年均规模将达到700万人。我国农村还有1亿多富余劳动力,每年需要转移就业800万~900万人。同时,2亿多农民工中还有很多人工作岗位并不稳固。试想,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之下,“公考热”岂能降温?
二是公考相对比较公正。公务员考录高举“凡进必考”的旗帜,并被称为“玻璃房里的考试”,招考政策、招考计划、招考职位、资格条件、报名人数等都会提前公开,使“暗箱”和“关系”操作几乎无缝可钻。这种考试的公平性、透明性,对于所有求职者来说,是其他任何职业所无法比拟的,因而也吸引了更多人报考公务员。
三是公务员职业具有稳定性。尽管诸多禁令之下公务员受到了种种限制,但在大多数人的眼里,公务员工作毕竟相对稳定,虽然收入不算高,但也绝对不算低。所以很多人是抱定“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决心报考公务员的,与其说是做公务员多好,不如说是“外面的世界多无奈”,与其说是对体制内多渴望,不如说是对体制外多焦虑、多失望。
《公务员法》解释说:“本法所称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在我国,公务员的另一个大众化的称呼就是“人民公仆”。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报考公务员的人未必都是冲着权力、隐形福利、灰色收入去的,再多的“禁令”也难以使“公考酷热”的现象降温。
尽管大家都在明嘲暗讽“公民打破头争当公仆”的壮观,尽管诸多的禁令让公务员失去了往日被人艳羡的光彩,但公务员考试依然“高烧不退”的现实告诉我们:什么时候“找份工作真的好难”的呼声消失了,公务员考试也就不再那么“酷热”了!
(李吉明2014年1月17日 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