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工作有所变动,有了大量的空闲时间,2014年还真的不想写《小说月报》简读了,既然有了时间,也就继续写下去,谁让自己喜欢这本杂志呢。
这一期的小说,说不上失望,也说不上有多么惊喜,用“平淡”两个字来概括,也可能有失偏颇。
中篇中,能一步步吸引我读下去的是张策的《青花瓷》。本以为是围绕着青花瓷来写的小说,可是读下去却是一个家族的兴衰史。其实用青花瓷来做小说的名字也挺有寓意的,一个大家庭就像青花瓷,保护好了就是一个价值亿元的古董,而一旦保护不好,就很容易破碎。可以说刘家是一个很容易破碎的家庭,每个人都那么冷漠地面对这个家庭,其实我想不通作家为什么这么处理这些人物,刘大夫和他的几个孩子,面孔都那么模糊,无论冯婉如做得多么好,他们也不知道感恩。我挺喜欢冯婉如这个人物的,作家对她的刻画也下了很大的功夫,很多的细节描写将冯婉如烘托的栩栩如生。只是有一两处我有点不明白,冯婉如不给饥馑年代侄子一家人食物,而侄子带人来砸她的家,为什么要替她保护那一对青花瓷呢?侄子是记恨冯婉如,还是不记恨她。人物的转折有些突然。另外可以肯定的是这篇小说的语言和讲述,讲故事能把人吸引住,我觉得小说就成功了。
作为头条的《蓝名单》,也许是看多了作家杨少衡类似题材的小说,我觉得并没有把我打动。作家故意设置了一个悬念,说来说去,其实就是想告诉人们官场上的那些事。心机过密的简增国,为了保护儿子的前途,宁可用十年牢狱之灾来交换,脑袋瓜子是不是灌水了,他们把当官看的也太重了。殊不知,十年的时间能改变多少人和多少事啊?即便腐败与儿子无关,他就能确保儿子的前途不受他的影响吗?看来他还没真正懂得中国的社会关系。另外,我一直觉得作家的语言里缺少点什么,对比一下迟子建的语言,我想读者可能会感觉得到。但是一个作家的叙事模式是不好改变的。
另两个中篇,葛水平的《天下》讲述的虽然是两个贫苦人物的命运史,时间跨度大,社会变革含量大,可是却没有阅读的快感。2013年12期还有她的一篇《花开富贵》,《小说月报》连续选她的两个中篇,按我的思路,她的小说肯定是有其长处的,我不怎么喜欢,只是一厢情愿吧。龙一的《新女性的挽歌》,这样的小说不好写,写好了很难。要读懂也需要费点精力。以前我曾认真地读过他的《潜伏》,后来看电视剧,我觉得小说版的《潜伏》不如电视剧的《潜伏》好看。区别在于,电视剧冲突多曲折多,而小说则稍嫌平淡。这篇小说延续了《潜伏》的风格,但没《潜伏》好看。
这期的小说中,有一两个短篇倒是让我很喜欢。读完《空隙》,心里好像被什么挠了一下,一种生活的温暖就那样浮上来。《包尔希勒草原的风》,虽然是以两条线的叙述方式,但是主题却很清晰。这篇和上面几个中篇一样,也是时间跨度大,也是写人物的命运,但却有了悲怆的气氛。我觉得老人的儿媳是一个亮点,它告诉人们在这个冷漠的世界上还有人没有忘记那些为国家做过贡献的人们。《跑药》我也喜欢,看作者介绍的时候,我忽然记起多年前曾在《散文选刊》上读到的作家的那篇《故乡在晚风中》,直到现在我还是很喜欢那篇散文,它很对我的胃口。现在看作家的小说,依旧很对胃口。小说语言洗练,有一种“小情趣”。南翔的《抄家》依旧很不好懂,需要思考,也不一定想明白。《谁在说话》,依旧是当前浮躁社会的深刻描写。另外我还注意到了河北作家刘荣书的《流水场景》,我觉得他可能是河北小说界即将升起来的一颗新星。(1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