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三沈”诗与文
戴承元
岁次丙戌,序属三秋,安康学院中文系师生七十余人执弟子之礼,俱鲜花之仪,恭祭沈氏士远、尹默、兼士三位大师英灵。
文曰:
大哉三沈 祖籍吴兴 诞于汉阴 游学东瀛
设坛北大 泽被后生 著书立说 化育人文
士远志远 学通古今 神会老庄 天下称名
尹默工墨 继武书圣 月夜赋诗 导引学林
兼士坚士 铁骨铮铮 说文解字 追步许慎
一山三峰 耸立入云 道德文章 千古彪炳
我等后学 仰慕景行 肺腑誓言 区区之诚
三沈功德 催我奋进 笃行慎思 明理诚信
遨游书海 传承文明 创造新知 不辱使命
中华飞腾 天降大任 铁肩道义 长空一吟
丙戌年八月十七日敬撰
精心塑造三沈名片
周龙田
“三沈”文化研究,已经成为安康对外的一张名片,这有赖于汉阴文化人热心的不遗余力的研究介绍。他们有一个宏大的图景,力争把“三沈”文化建成集文化研究,爱国教育,文化展示,旅游开发,对外宣传于一体的“三沈文化博物馆”。安康学院发挥自身的优势,推波助澜,锦上添花。抓住“三沈”文化研究的课题,充实汉水文化研究的内涵,创建特色学科,把陕南历史文化,秀美山川介绍到全国乃至全世界。为此安康学院和汉阴县委、县政府已经筹备在2007年9月10日至12日召开全国性的“沈兼士诞辰一百周年暨‘三沈’学术研讨会”。届时国内外学者云集,群贤共聚一堂,精研“三沈”文化,共商文化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的蓝图,真是可期可盼。
然而,作为三沈故里的学人,最应珍惜“三沈”留给我们的文化财富。精心钻研,细致梳理,勘校研究,发掘“三沈”文化的历史价值是我们的责任,但目前“三沈”研究中有许多值得注意的倾向。求全责备并不是要否定大家的功劳,而是为了把“三沈”研究做得更扎实,结出更大的硕果。我们敬仰“三沈”,但却不必过分溢美,称沈尹默为新诗第一人,最早的散文诗作者,值得商讨。如果认为沈尹默是第一个做新诗的人那就错了。沈尹默最早发表新诗是1918年1月的《新青年》第四卷第一号上。其实在此之前,1917年2月《新青年》第二卷第六号,已发表胡适的白话诗八首,1917年6月《新青年》第三卷第四号,胡适又发表了白话诗4首,但沈尹默确实为新诗最早的尝试者之一。而“五四”文学革命前后的白话诗创作处于尝试阶段,大部分诗都呈现散文化的倾向,并不是沈尹默诗中独有倾向,因此,此说并不妥当。到是沈尹默在传统诗与白话诗之间的借鉴探索,很值得重视。至于作为《新青年》杂志的编辑之一,据沈尹默自己回忆他当时只是挂名而已,由于自己的眼疾,他请钱玄同与刘半农代编。自己并未参加《新青年》编辑的实际工作。
沈尹默身为传统文人,但思想开明,坚持正义,积极支持变革,为蔡元培执掌北大最得力的助手,也是北大中文系的首任主任(当时叫
沈尹默在“五四”运动中,站在爱国学生之中,反对北洋政府的卖国行为,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和敢于反抗黑暗的内在品质。但是要说“五四”运动是沈尹默在暗中策划,筹措得当似为不妥。因为“五四”运动的爆发有着历史变革力量的累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和北洋政府在巴黎和会上卖国行为的刺激,并且是以学生为主的学生运动,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教授,他肯定给了学生们思想上的影响和舆论上的支持是存在的,但把他当作组织者,目前还缺乏史料佐证。
汉水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三沈”能从安康走向北大,走向全国和世界,于他们早年的人生经历必不可分,探讨陕南生活对他们一生的影响,是“三沈”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但是探究中,对汉水文化的界定,却不能见“汉”就是汉阴,见“阳”就是安康,特别是《诗经》和《楚辞》中的诗篇,带有民间诗歌的特色,不是局于某地某时的作品,把它明确归为陕南,却也值得探讨。
“三沈”是汉阴的财富,也是安康人的骄傲,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宏扬中华文化,建设安康地方文化,发展安康区域经济的大事,我们要用虔诚的心来用好这笔财富,精研深究,把他变成陕南和安康学院的金字招牌。
(作者单位:安康学院;潘世东转载于安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