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丹河谷组群生态发展谈路径决定成败


  

导读:大政方针已定,落实就是铁定。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一股风气漂浮不定,无论大官中官小官,言必称思想,行必凑原则,对于最为关键的路径问题却轻视淡定。要么常规惯性简单从事,要么胆大妄为“政绩工程”,更有甚者南辕北辙背道而驰,你方唱罢我登场,你方升迁带走思想原则,我方收拾那些不可收拾。此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浪费之风早该休矣!而对路径的敬畏慎重、科学确定,则是发展生产力的践行之要。

 

    首先我对这个研讨会表示热烈的祝贺,第二对远道而来的专教授表示衷心的感谢,第三作为承担汉江生态经济带总体规划的单位,特别对丹江口、老河口和谷城三地政府表示崇高的敬意。你们提出的命题“丹河谷”组群生态经济发展试验区是我们这个规划最需要的东西,契合汉江生态经济带主题,而且三市县主动合作,相互协作,共同探讨试验区先行先试,这个毫无疑问为以后规划的实施和实践的探索开了一个好的先例,所以对你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借这个机会我想谈谈发展路径问题。

 

我们现在不缺少指导思想,不缺少基本原则,也不缺少对重大意义的理解,同时也不缺少规范的分析,缺少的是实施的路径,往往很好的东西,由于实施路径的问题,导致方向完全错了。比如某省“三万”(万名干部进万村做万事)活动,本来是很好的下基层为民服务工程,可是个别地方把“三万”活动的钱拿去给好生生的池塘糊满水泥,糊了水泥生态就死了,所以这个路径就导致方向颠覆性的错误。再比如说美丽乡村,中央这个政策非常好,方向本来有纠偏的意思,针对大拆大建劳民伤财破坏传统文明的所谓新农村建设,结果有的村庄大搞水泥广场、水泥路面,然后迁村并村都把老百姓迁到大马路两边,吃尾气,听噪音,蒙灰尘,小孩子经常出事故,土不土洋不洋的楼房成排上线,祖国山河一片徽,没有一点地方历史的传承和文化特色,没办法养鸡养猪,然后开个政绩工程的现场会就完了,错误地把这理解成美丽乡村、社会主义、城市化社区。这实际上是对新农村的毁灭和破坏,我看连旧农村都不如,因为旧农村还保存了几千年的传统农耕文明的一些核心要素,包括聚落形态、风俗。我们要改变的不是这种形态,要改变的是落后的功能,是厕所、空调、上网的wifi等,也就是说要让农民享受现代功能,而不是改变原生态的形态,改变这么美丽的几千年沉积的农耕文明聚落状貌。一味学城市还八不像,这种所谓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适得其反,跟中央倡导的“山水乡愁”背道而驰。而且目前这种错误路径还大行其道,到了不可遏制的地步,现在要找一个原生态的村落非常困难。

我前几天刚从河南重渡沟村回来,这是我带回的资料,待会儿送给主办方。这个村3671445人,30平方公里,耕地300多亩,人均耕地不足0.3亩,比“丹河谷”要少。原来村民个人年收入不足400元,现在村接待游客68万人次,收入六千多万,人均收入2.1万,40%的家庭拥有小轿车,农家旅馆床位一万多张,土特产的商店270多家,农副产品加工销售185家,从上海打工回来创业的农民工开川藤工艺品店,40多种竹编工艺品,从东南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回乡的马宁革,学设计的,开了手工艺品制作店。汪洋副总理去年五月到这个村说这是一个典范。几年前我们这个小地方哪个村不比河南的这个村强,可是现在哪个村不比河南老兄这个村差呢?就是我们还没有找到比较好的路径。再看看整个栾川县,资源禀赋与我们无法比,可以说比我们差远了,可是人家路径选择的是生态文化旅游,县委书记亲自主抓实干干到点子上,结果几年下来,生态文明建设落地开花结果,现在全县有5A级景区2个,4A级景区7个,还有8个精品度假区,8个生态风情农庄,6个风情小镇,7条生态观光走廊,接待游客781万人次,收入30.7亿元,占全县GDP19.4%,全县34万人超过10万人做旅游。

丹河谷我做了一些浅显的调查,可以说感觉很好,发展非常快,工业也是蓬勃兴旺,这个毫无问题,而且之后还应该继续发展,包括农业和第三产业。但是生态经济恐怕下一步要加强,要在路径上寻求更多的突破。这次轮值论坛,谷城县主办,是丹河谷组群改版后的第一次论坛,由城市群综合建设转向生态经济发展,所以对一些大的战略谋划加以讨论也是有必要的。我建议下一次丹江口主办这个会,直接来讨论路径。我调研时也发现丹河谷有些美中不足,而这些美中不足恰恰也是路径问题,比如谷城的某一种历史名茶,茶工厂茶作坊建在高速路出口,省道旁边,路径就有问题。茶文化喜静不喜动,路口是一个川流不息嘈杂的地方,还尘土飞扬,品茶就应该选择优雅洁净的地方,比如半山腰或某个僻静处,建筑物也应该有茶楼的感觉。老河口也有一些毛病,政府有时也不能太放任,引进一个养老项目,但是老板把它建在汉江岸,还有沙洲上,湿气大、河风大,老人能不怕?还破坏了岸线景观。政府应该做控规,对公共生态资源的私人化占领说“不”。生态经济产业是一个初生产业,老板没有经验,需要政府部门组织专家来帮助他、指导他,路径错了最后适得其反。丹江口也一样,名义上是旅游港,实际上是个小镇,特色欧土杂糅,与沙陀营历史文化毫不沾边,这也是路径错误。所以我今天特别强调路径决定成败,甚至决定生死。

在丹河谷城市组群共建共享上,我具体提这么几条建议。

一、共享自然生态。丹河谷共享汉江、丹江口水库、国家级汉江湿地、各种污染防治、南北交界的气候优势。我们第一要共享自然生态,这条路径是组群发展的一个自然禀赋,比如汉江湿地,现在谷城那一块是国家批准的汉江湿地,可是丹江口、老河口与之毗连的湿地没有共享这个牌子,我建议马上做一个方案到北京去汇报,扩大湿地范围,因为本来就是一体。

二、强化人文生态。比如,强化丹江口的道文化,特别是武当文化和智者乐水的文化;强化老河口的梨花文化,主要是古代从随枣走廊垂直北上边境,古人离别伤感文化,故事很多的;强化谷城的神农文化,炎帝神农部落生在随州,在谷城种植五谷杂粮,在枣阳建都,雕龙碑遗址可以佐证,然后到神农架搭架采药,尝百草,得茶以解百毒。这些都可以联动。总而言之就是要强化人文生态,要挖掘内核,要演绎延伸做出文化产业。

三、共建有机生态。打造中国有机谷,民以食为天,现在很难吃到放心菜,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共建有机生态,毫无疑问就抓住了市场最需要的。襄阳在这个方面率先启动了,我们不能局限于南漳核心区,因为舌尖上的安全,这个市场需求巨大而紧迫。

这三个生态中有一个概念提请各位注意,就是生态应该包括我们自己,认识到人是这个生态中最重要的一环,因此自始至终强调以人为本。现在所谓的新农村建设,所谓的城镇化,主要问题是没有以人为本,是以物为本的。大家羡慕欧洲小城镇,可是我们在做背离欧洲小城镇的事,背离中央倡导的事,这一点尤其要注意。

在路径上,我建议丹河谷组群先从这三个方面做起:

1、从环境卫生做起。现在到处脏乱差,尤其农村,垃圾处理采取“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这是城市垃圾处理的路径,农村的垃圾处理路径不应该这样。比如说农村垃圾首先要减量,倡导不用一次性用品,塑料杯、塑料碗、一次性筷子、鞋套等。招待客人喝茶要用传统的瓷杯、丝瓜瓤子热水洗,消毒柜消毒。垃圾绝大部分不是腐败分子,而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或者说是划错的右派分子。资源要分类,各种能卖钱的东西分别积攒起来卖钱,然后有毒的东西,比如用过的注射器等医疗垃圾送到城里处理,有机的厨余东西沤肥。搞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工程,既增加社会负担,又消耗能源,形成二次污染,这个路径是方向性错误。

2、从污染治理做起。我们都在谈面源污染、点源污染。我说一个污染,大家都会心惊肉跳。我们中午吃饭肯定要吃肉或者蛋,可是你到农村去看看,凡是臭气熏天的地方就是养鸡场、养猪场。环境不好,24小时呼吸恶臭的动物,血液循环的不仅是氧气,还是毒气,肉和蛋的品质也不会太好。听说发达国家有像养婴儿一样饲养动物的,我们的规模养殖至少应该做到无臭饲养吧,技术上一点问题都没有,经济上也可行,问题恐怕出在具体踏实的工作上。所以从污染治理做起,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事,丹河谷组群先做起来,我们以后就到你们那里吃肉,住下来。散养鸡、散养猪现在也难觅其踪,可以林下果田大发展。丹江口桔园大面积散养鸡做得不错,还配套养狗养鹅,防老鹰和黄鼠狼抓小鸡。还有工业污染,盯住大户,下决心达标。

3、从生态村镇做起。我们搞绿色幸福村,搞文明产业镇,已经起步,初见成效。绿色幸福村应该是风貌古朴、功能现代、产业绿色、文明回来。产业绿色不仅仅是农产品,还包括乡村现代服务业,甚至包括有的研究部门今后到那里搞总部,美国总部主要在村镇,大学在镇、硅谷就在农村。世界500强去年开年会有75家在浙江村里开,莫干山的裸心谷。所以这种生态村今后产业绿色不仅仅是农产品,也不仅仅是乡村现代服务业,还包括城市里很多可以下乡的业态,包括炒股票,炒股票不需要在城里。北京现在很多研究所都要下乡的,正在拿方案,北京不堪重负,现在有些东西可以不蜗居在北京,他们愿意下乡,包括养老。总书记正式参加孔子诞辰2565周年纪念活动,而且高调讲话。为什么?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其实我们的文明非常高尚,要让这种高尚的文化回来,文明复归,这样的绿色幸福村就是我们旅游休闲、养生、甚至乐业、养老的地方。如果丹河谷全部做成这样的村庄,光湖北省的市场都满足不了,何谈全国市场,这是一条非常可行的路径。我们打造广水的桃源村,郧县的樱桃沟村,计划三年,现在才干了一年多,结果不得了,打工老板回来了十几个,农民工回来了,现在有的农户一年能赚一百万,广水桃源村给了80万一年,连续给三年,但是县委吴书记整合各方面资金,村庄环境整治、农村电网改造、扶贫道路,小农水治理等,都整合在这个村庄。我们不搞传统规划,是把一幅图铺在地上,请画家来做设计,一户一设计,连水库大坝也设计成景点,现在很多武汉的文化人士到那里开辟婚纱摄影基地,大学的设计与画家租房居住,旅游,农民从打工的东北回来,在家赚钱,在家为城里人提供心灵的安乐窝。以前说城里反哺农村,不对,应该是城乡互哺,现在,也到了我们农村拯救城里人于雾霾、于烦躁、于道德沦丧、于美帝国主义唯利是图的一味市场经济迷途之中。我曾经在四祖寺和净慧法师交流,请教社会迷茫、诚信缺失的原因是什么?他说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不行的,应该倡导适度利润。我读的西方经济学,市场经济都是这句话,企业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追求利润最大化意味着唯利是图,最后就必然只有诚信和坑蒙拐骗两条路径,而坑蒙拐骗恰恰还占了多数。没有节制,没有道德衡量标准,光靠法律永远不能根除,因为法律一是滞后于实际现象的,二是法律不可能规制一切,只有道德才能规制一切,道德没有边界,法治是有边界的。那么这个产业文明镇,我就建议要打造内生产业,就是镇本身就是赚钱的机器,就像凤凰古镇一样,别人送钱来。所以每个镇一定把自己的特色文化做出来,把特色建筑做出来,把内生功能做出来,让这个镇本身成为城里人来享受的场所。

这是我今天给研讨会抛出的一块砖,路径决定成败。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