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慕历史的轨迹,矫正未来的方向(10月7日)
关键词:追思历史 民国
进入新的世纪之后,随着国学热的再度升温,我们越来越多地重新翻起对历史的关注与研究,其中最为经常被提及的是民国时代。我们从对历史的追思之中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当下与未来,从那些早已尘封的历史的追思中汲取营养。
原本对历史的追思,对先贤的追慕,都是在心智成熟之后才会去做的事情,经过建国之后三十年对文化层面的摇摆与破坏,随后的30年经济建设以及国际化的冲击之后,灵魂与精神层面的建设不仅没有被强化,反而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足而不断受到侵蚀。
当代从对十年文化浩劫的声讨到对民国时代的追慕,就如民国时代的学者追思万历的张居正,明代大儒追慕宋朝的程朱理学的成就一样。
我们因何怀念民国?初步分析,原因大约是民国是我们所能想到的最近的建国之前的时代,而且民国时期确有很多值得我们羡慕的,对民国的追思只能说明我们对当下的不满。
追思民国的人,大体都是学院里的文人学者或者动辄沉溺在书斋中的人,或者有点附庸风雅的小资情调的白领,那个时候意识形态无须统一,思想无须以政治为核心风向标,即使从幸福的婚姻生活中红杏出墙,个人生活有瑕疵都不必担心被社会舆论所谴责。
民国时代可以单纯地做个有独立精神的学者,不管是传承国学还是学兼东西,都会得到高等学府的尊敬,民国时代的教授是可以骂校长的,校长是可以骂教育部长的,教育部长是可以对总统指令说“不”的。医生与教师的灵魂还没有被金钱腐蚀。
民国时代虽然也有叛逆,但正统思想还没有被批判得体无完肤,德先生与赛先生还没有对中国传统思维核心进行本质的替换,国民都有强烈的爱国倾向,即使是腰缠万贯的华侨与实业家,都会以家资抒国难,遇到诸如思想、资本以及商品、信仰之类的侵略,都会义愤填膺、拍案而起。
在民国时代,即使军阀混战,目不识丁的“丘八”出身的军阀都会对有气节的文人礼遇有加,在加诸罪名的时候都会有所忌惮;即使再强势的“卖国”政府,都不敢强硬到漠视民意的程度,即使在形式上不能广开言路,至少对来自学生、市民、工农的游行请愿,都持容忍的态度,报纸与图书之类的出版物的监管相对宽松。
我们已经被压抑太久,不管是让人难以忘却的十年文化浩劫,还是越来越沉重的国际压力,由于信仰空白所形成的信任危机,我们都对不确定的未来充满了恐慌,我们宁愿从历史之中寻找答案,希望从历史中找到支撑自己的根基。
在追慕之中,我们寻找内心所失落的那些宝贵的东西,这并不全然算是逃避现实,而更包含深沉的诉求,“以史为镜可知兴替”,我们无法左右历史的变迁,至少可以在对历史的追慕之中,尽量让自己保持不至过于偏移而迷失心性。
其实就如孔子追慕周文王,孟子追慕尧舜禹汤一样,春秋战国礼崩乐坏,诸侯纷争,在国号的变迁中,也总是体现出推崇历史的倾向性。每个时代都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当下的不满,对美好事物的期待。
其实民国并非文人学者的乐土,也留下了很多值得诟病的劣迹,只是我们当下的堕落让我们感觉自惭形秽,虽然他们做到了思想与学术上的相对自由,生活也大体无忧,但至少名士自风流依然让很多后人颇为不齿,但或许纠缠在名士之间的暧昧关系,才恰恰是最为吸引眼球的。
我们更需要做的不是对历史环境的艳羡,而是从未来回顾当下扪心自问。当我们的后世追思我们这一代的时候,能被他们记住并缅怀追思的,又有哪些呢?
贾春宝
2014年10月7日星期二
电话:13301122671,(010)89581930
网络微博:http://www.chinavalue.net/MiniBlog/
http://t.sina.com.cn/jiachunbao
价值中国专栏http://bekings.chinavalue.net/
新浪网专栏 http://blog.sina.com.cn/beking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