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融研究之一
古史年代久远,又缺乏记录工具,口耳相传,所以往往误差很大。研究古史,除了考古资料,文字传说方面就需要从“祭祀、姓氏、图腾”来分别。“祭祀”的依据就是:“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源于自然神和祖先神崇拜。上古社会“人以群分”,就有了“姓”和“图腾”。“姓”源于“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社会,基于对“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的认识,有了“同姓不婚”的制度,实行族外群婚。这样,形成了最初的“姓族”部落。一些古老的姓,大都带有“女”字部首。
“氏族”源于父系,出现在“姓族”之后的父系社会。“姓以别婚姻,氏以别贵贱”,父系社会的“氏”就是个人地位尊贵的象征;而“姓”更为重要,是部族地位尊贵的象征。就部族而言,一个“姓族”可以分出多个“氏族”,成为“同姓族团”;而一个“氏族”可以再分出多个“氏族”,却只能保持原来的一个“姓”。要取得另外的“姓”,就需要其他部族的认可,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由“部落联盟首领”赐“姓”。
上古时代只有女子可以称“姓”,男子只能称“氏”,这个原则一直持续到春秋时期,在周王族、诸侯国贵族之间仍然保留,而普通的“民、国人”早就姓氏不分了。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贵族之间也姓氏不分了。
图腾源于“姓”和“氏”,每个部族都有不同的“姓”和“氏”,古代没有文字,就在部族居住地悬挂“图腾”来代表,这也是“柱”和“旗”的源头。“柱”就是神主、图腾柱,“旗”就是“方、族徽”。
从《左传·昭光二十九年》“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的记载看来,春秋时期已经有用“五行学说”解释世界的成熟思想了。这里,句芒、祝融、蓐收、玄冥、后土乃是上古部落联盟时期的职司。句芒源于“芒种(種)”,是农耕部落负责播种的职司,少昊之时“重为句芒”;祝融源于上古保存火种的火神与灶神“烛龙”,农耕部落学会人工取火之后,主要负责观察龙星即3000年之前“黄龙星座(轩辕星座,其下为鹑火星座)”和之后的“苍龙星座(大火星)”的运行以定时节,颛顼之时“犁为祝融”;蓐收源于使用“蚌镰”(即蜃)收割庄稼,是农耕部落负责收割的职司,少昊之时“该为蓐收”;玄冥源于上古穴居,三代以前的部落仍然处于半穴居状态,玄冥负责洞穴建造,少昊之时“脩及熙为玄冥”;后土源于上古对土地的崇拜,古人生活有赖于地,后土负责山川水土的治理,共工称霸九州之时“句龙为后土”;山川水土的治理最重要就是“搭桥”,搭桥的职司叫“共工”。
所以,祝融本是上古官职,史前应该有好多位祝融,而最著名的就是其中的三位,分别出自于炎帝集团妘姓部族、黄帝集团己姓部族、黄帝集团姚姓部族。正是这三位祝融的伟大功勋,祝融从部落职司逐步成为火神、雷神和南方之神。上述三位祝融的后裔在三代时期形成“祝融八姓”,是汉族的前身华夏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有句话说“祝融子孙环附夏,至今楚越有神主”。比如,《包山竹简》等出土文物清晰表明,楚人的祖先“三楚先”是老童、祝融、鬻酓(熊)。
一、炎帝集团的妘姓祝融部族
在《山海经·海内经》有这样的记载:“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袄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穰,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另外见于《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有“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山海经·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
这一段话说明“祝融”乃是部落联盟首领某代“炎帝”的第五代子孙,出生于“江水”,有个儿子成为“共工”;共工有个儿子“术器”虽然看起来呆头呆脑的,却是个治理水土的专家,“江水”就是他治理的;共工的后裔有个叫句龙的成为了“后土”;而后土有个儿子是负责计时的,称为“噎鸣”;噎鸣不但会计时,还最早发现了岁星的十二年运行规律;后土还有个儿子信,信的儿子成为“夸父”部族的首领,也称为“夸父”。帝喾高辛氏就是出自于这个“夸父”部族。
这个祝融部族真是功劳巨大,因此在“黄帝”取代最后一代“炎帝”成为新的部落联盟首领之后,仍然让祝融担任“祝融”的职司。“昔黄帝得蚩尤而明于大道,……得祝融而辩于南方”(《管子·五行》)。
“祝融降处于江水”,古称为江水的有两处:一处是大江,即岷江和下游的长江;一处就是“鸿水”,古时江、鸿通用。鸿水在哪里?《吕氏春秋》有记载:“昔上古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河出盂门,大溢逆流,无有丘陵沃衍、平原高阜,尽皆灭之,名曰鸿水。禹于是疏河决江,为彭蠡之障,干东土,所活者千八百国,此禹之功也。”
《淮南子·本经训》也有记载:“舜之时,共工振滔鸿水,以薄空桑。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江淮通流,四海溟涬,民皆上丘陵、赴树木。舜乃使禹疏三江五湖,辟伊阙,导廛、涧,平通沟陆,流注东海。鸿水漏,九州干,万民皆宁其性。”
《荀子·成相》则是这样记载:“禹有功,辟下鸿,辟除民害逐共工。”
所以,鸿水就是指的黄河中上游位于龙门之上的巨大堰塞湖,也称为泑泽、阳盂。黄河中下游以南就是黄帝时期的南方,正是炎帝的地盘。祝融及其后代共工曾经多次治理,虽然小有所成,但是没有最终解决问题,直到大禹治水,鸿水才得到控制。
《左传》记载“郑,祝融之墟也”,祝融及其后代共工也有一支从吕梁山迁移到今天的郑州附近了。位于禹州市西南30公里禹、郏、汝三县市交界处有个神垕镇,“垕”就是“后土”的意思。炎帝本姓姜,祝融、共工当然也是姜姓部族。但是这个祝融应该另外别姓为“妘”,也许就是黄帝另外赐的姓。
妘姓非常古老,出于沄水。沄水就是沇水,媪水是其支流,下游称为济水(㴉、泲)。济水在山东入海,后为黄河所夺才成为黄河下游。《書·禹貢》導沇水,東流爲濟,入于河。兖州就是沇水下游,《尚书·禹贡》:“济、河惟兖州”。另外,《山海經》支離之山,濟水出焉。“出常山房子贊皇山,東入泜。”这是河北济水。
妘(允)姓国有鄢(邬)、桧(郐)、路、偪(逼)阳、陆浑之戎等,除陆浑之戎一度迁移到西域塞外的瓜洲之外,其他部族世代居于“祝融之墟”郑州一带偃师、密县、鄢陵和济水流域山东峄县。东周春秋时期的陆浑国,就是一支允姓之戎迁回河南居于嵩县伊水所建立的小国。所以妘(允)姓虽然不是黄帝十二姓,却是“祝融八姓”之一,应该是上古炎帝、黄帝时期火正祝融的后裔无疑。
这个妘姓祝融部族就是炎帝后裔,是姜姓的别姓。周代武王灭商后,分封上古圣贤后裔,祝融后裔妘姓郐国就是其中之一。《诗经》“桧风”就是郐国的乐风。桧国大致包括今密县、新郑、荥阳等嵩山以东、荥阳市以南的双洎河中上游,国都在密县与新郑间某处。桧国在西周末期被东迁移的郑国郑武公兼并而灭亡。
二、黄帝集团的己姓部族
1.己姓出于“黄帝十二姓” 己姓也是非常古老的姓,出于“黄帝十二姓”。己、几、计、记、季、纪、丌都是通用的古字。《山海经》记载“中次九经岷山之首,曰女几之山。”黄帝集团出于西部的戎狄部落的氐族,氐族的根据地就在岷山、陇山(六盘山)、昆仑山(贺兰山)一带的姬水流域,姬水就是黄河上游甘肃段。因此,黄帝集团的己姓就来自于“女几之山”的氐族。
《国语》晋语四记载“司空季子曰:同姓为兄弟。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唯青阳与夷鼓皆为己姓。青阳,方雷氏之甥也。夷鼓,彤(肜)鱼氏之甥也。其同生而异姓者,四母之子别为十二姓。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唯青阳与苍林氏同于黄帝,故皆为姬姓。”这里有个小错误,“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应该有二人是重复姓,而“青阳”既与夷鼓同为“己姓”,又与苍林氏同于黄帝为姬姓,所以这里面必定有一个“青阳”是错误的。而“青阳”就是尚书记载的“皇帝清”,是姬姓无疑。所以,己姓“青阳”应该是黄帝另外一个儿子“昌意”之误。
2. 己姓昌意 昌意见于《山海经·海内经》,“流沙之东,黑水之西,有朝云之国、司彘之国。黄帝妻雷(嫘)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趾)。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竹书纪年》也有记载:“昌意降居若水,产帝乾荒。”乾荒即“韩(乾、幹)流(荒、芒)”之讹。“流沙之东、黑水之西”的朝云之国、司彘之国和若水都在“女几之山”附近。昌意是嫘祖之子,生乾荒,乾荒生帝颛顼,而帝颛顼是己姓(后面有证明),所以昌意也是己姓。
3. 己姓夷鼓 夷鼓是肜鱼氏之甥,肜鱼氏是西部渔猎民族,黄帝时期在昆山以东的泑泽周围。仰韶文化渭河类型就是一个以鱼图腾为主的部族。西周初陇山东部的小陇山有弓(弔)鱼国,首领鱼伯知在昭王晚年被西吴(古夨国)灭国,后裔再迁移到昆仑山下,即《穆天子传》之中的余之人。
4. 己姓雒国 《山海经·海内经》记载“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始)为鯀(弔鱼)。”骆明,就是雒明,是以“雒”为图腾的部族,雒即鵋䳢,是一种有角的怪鴟。白马就是河马,河马古代称为“龙马、黄能、水虎”,白马是以“龙马”为图腾的部族;《龙马记》曰:“龙马者,天地之精,其为形也,马身而龙鳞,故谓之龙马。高八尺五寸,类骆有翼,蹈水不没,圣人在位,负图出于孟河之中焉。”
此“鯀”不是大禹的父亲崇伯鮌,崇伯鮌的鮌来源于“玄冥”之官职。鯀为弔鱼,就是钓鱼,是一个动词,说明雒明、白马是个渔猎部族。“鯀”在《山海经·大荒南经》还有记载:“有人焉,鸟喙,有翼,方捕鱼于海。大荒之中,有人名曰驩头。鲧妻士敬,士敬子曰炎融,生驩头。驩头人面鸟喙,有翼,食海中鱼,杖翼而行。维宜芑苣,僇是食。有驩头之国。”讙兜,亦作驩兜、驩头、讙举、讙头,是以长嘴的鹳鸟为图腾的部族,居于豫西南地区的熊耳山、伏牛山地区。见于《山海经·中山经》“又西三百五十里,曰讙举之山。雒水出焉。”在出土文物之中,鸟纹主要流行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以豫西南地区最为常见,比如汝州阎村的“鹳鱼石斧图”就是代表,说明豫西南地区鸟图腾集团一度非常强大。
屈原《天问》记载有“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嫔?冯珧利决,封豨是射。”说的是夏代东夷有穷氏首领后羿射河伯封豨、抢走河伯之妻雒嫔的故事。雒嫔就是雒国伯的女儿宓妃,称为“洛水女神”。这说明雒国位于雒水流域,是个一等部族“伯”,己姓。另外,现河南洛阳城东有白马寺,“龙马负图”处位于孟津县会盟镇雷河村。这说明雒明、白马、鲧、炎融、驩头、雒伯用都是己姓雒国的首领。
雒国在尧、舜时期被征伐,讙兜部族流放到南方的崇山峻岭,后裔融入苗蛮部落。《庄子·在宥》:“尧于是放讙兜於崇山,投三苗於三峗,流共工於幽都,此不胜天下也。”雒国一直到夏代还存在,见于《竹书纪年》“帝芬…十六年,洛伯用与河伯冯夷斗”。《归藏易》:“昔者河伯筮与洛战,而枚占,昆吾占之,不吉”。河伯封豨当为夏商时期黄河流域下游的诸侯国之一,曾与黄河中游的雒国首领雒伯用发生战争,战争之前问卜于另外一个诸侯国己姓昆吾,卜的结果是“不吉”。
5. 隗姓河伯国 上古存在两个河伯国,河伯国就是“河国”,属于一等部族“伯”。一个河国名为“冰夷”或者“冯夷”,位于昆仑山附近的泑泽。泑泽是在大禹治水之前,黄河龙门上游现河套地区贺兰山(古昆仑山)东边存在的一个巨大堰塞湖,被称为“阳纡、阳盂、西海、从极之渊”,被称为是“河源”。见于《山海经·海内北经》“从极之渊深三百仞,维冰夷恒都焉。冰夷人面,乘两龙。一曰忠极之渊。”《庄子·大宗师》“冯夷得之,以游大川。”《淮南子·齐俗训》“昔者冯夷得道,以潜大川。”《禹本紀》“河出崑崙,崑崙其高二千五百餘里,日月所相避隱為光明也,上有醴泉瑶池。”《山海經》“西南四百里,曰崑崙之丘,是實惟帝之下都。河水出焉,而南流東注於無達;赤水出焉,而東南流注于汜天之水;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醜塗之水;黒水出焉,而西流于大杅。是多怪鳥獸。”
大禹治水,劈开龙门的吕梁壅塞,河水下流,阳纡逐步变小变为沼泽地,并在西周时期完全消失。《吕氏春秋》有记载:“昔上古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河出盂门,大溢逆流,无有丘陵沃衍、平原高阜,尽皆灭之,名曰鸿水。禹于是疏河决江,为彭蠡之障,干东土,所活者千八百国,此禹之功也。”但是河伯国一直到战国时期还存在,就是《穆天子传》里面的河宗氏,河宗氏又称为“䣙人”,出于隗姓鬼方氏部落,最后被赵武灵王灭亡。
另外一个河伯国位于黄河中下游的开阔地区,就是封豨国、豕韦国、韦国。故址在今河南省安阳滑县境内,古代为黄河故道地。韦国与己姓昆吾同为夏代侯伯,具有替夏王朝征伐的职责。
夏代的商国与河国同处黄河下游,关系比较好,彼此合作比较多。见于《山海经·大荒东经》“有人曰王亥,两手操鸟,方食其头。王亥托于有易、河伯仆牛。有易杀王亥,取仆牛。河念有易,有易潜出,为国于兽,方食之,名曰摇民。”《竹书纪年》“殷王子亥宾于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绵臣杀而放之。是故殷主甲微假师于河伯以伐有易,灭之,遂杀其君绵臣也。”
夏代初年,东夷有穷氏首领后羿篡夺夏王朝的领导权,河伯封豨作为夏王朝的侯伯起兵讨伐后羿,却被后羿箭射,并抢走河伯之妻雒嫔。雒嫔就是己姓雒国伯的女儿“洛水女神”宓妃。这个时候的雒国伯、河伯国是联姻诸侯国。少康中兴之后,有穷氏失败,河国也随之复兴,重新成为夏王朝的侯伯。这段时期,河国与雒国关系恶化,导致了“帝芬…十六年,洛伯用与河伯冯夷斗”的事件。河伯国首领也称为“冯夷”,延续了河套地区“河伯国”的称号,应该也是出于隗姓鬼方氏部落。
另外,封豨就是河伯国图腾“大河猪”,也称为“天豕、豨韦”。豨韦是天河(银河)的河神,北斗九星(维斗)之母,天地运行的守护者,见于《庄子·大宗师》“豨韦氏得之,以挈天地;伏戏氏得之,以袭气母;维斗得之,终古不忒;日月得之,终古不息。”《西游记》中“猪八戒”又名“猪悟能”就是以“河伯封豨”作为原型的,“能”也是“豨韦”的别名。
龙也是猪的别名之一,猪龙的形象在红山玉猪龙就有体现,河伯国以猪为图腾,本身就是个养猪大国。《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载:“陶唐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孔甲赐之姓曰御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氏曰御龙,以更豕韦之后。”《竹书纪年》云:“孔甲元年,废豕韦氏,使刘累豢龙。”《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范宣子)“匄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这里的豢龙氏、御龙氏、豕韦氏都是养猪的部族。
夏代末期,商汤伐夏,韦国阻挡商汤西进,被商汤所灭。殷商时代,河伯后裔居于怀邑(今河南省武陟县),称为殷商之民。《诗·商颂·长发》记载有“韦顾既伐,昆吾夏桀。”河伯自此以后称为真正意义的河神,见于甲骨卜辞中就有“其求年于河,雨”、“庚辰贞,日有食,告于河”的记录,河乃商人对黄河之神的称呼。商代的侯伯豕韦国是商代大臣巫咸在原河伯国所建立的己姓诸侯国,已经与河伯没有关系了。西周初,周武王把殷商之民“怀姓九宗”赐封给晋国国君唐叔虞,河伯后裔回到晋北,后裔与鬼方氏其他后裔一起成为“隗姓赤狄”。
6. 夷鼓就是雒明
前面所述,黄帝己姓有二子夷鼓、昌意,所以,出自雒明、白马的己姓雒国不是出自昌意系,而是出自夷鼓系。夷鼓就是雒明,见于《山海经·西山经》“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钟山。其子曰鼓,其状人面而龙身,是与钦䲹杀葆江于昆仑之阳,帝乃戮之钟山之东曰摇崖。钦䲹化为大鹗,其状如雕,而黑文白首,赤喙而虎爪,其音如晨鹄,见则有大兵。鼓亦化为鵕鸟,其状如鸱,赤足而直喙,黄文而白首,其音如鹄,见则其邑大旱。”
这记载的是黄帝升天之后的事情。钟山就是昆仑山,现在的贺兰山。黄帝死后就是钟山之神;钦䲹又叫堪坏,是“神鸟”,与“白虎”陆吾同是昆仑山守护神,见于《庄子·大宗师》“堪坏得之,以袭昆仑”;葆江就是祖江、帝江、大鸿、浑沌,本是黄帝“四相”之一,在黄帝之后被推举担任华夏部落联盟首领;黄帝子鼓和堪坏合谋杀害了帝江,结果被继任的华夏部落联盟首领帝清(即黄帝之子青阳)擒住处决;鼓和堪坏的部族被流放。钦䲹部族的图腾是“大鹗”,一种鱼鹰;鼓部族图腾是“鵒鸟”,因为鵕鸟乃是秃鹫(火凤凰),所以此处鵕应为鵒(雒)之讹,鸱枭的一种。
6. 颛顼、老童和祝融
根据《山海经·大荒西经》“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有芒山。有桂山。有榣山,其上有人,号曰太子长琴。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生太子长琴,是处榣山,始作乐风。” 和《山海经·大荒西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日月山,天枢也。吴姬天门,日月所入……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可以基本确定黄帝、昌意、乾荒、颛顼、老童、祝融(重、黎)、长琴(噎)的己姓世系。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颛顼氏有子曰犁,为祝融。”这个“颛顼氏”不是帝颛顼,而是“老童”。老童之子“黎”担任帝颛顼的“火正祝融”之官。《包山竹简》“楚人的祖先是老童、祝融、鬻酓。”也说明了这一点。
7. 绝地天通
帝颛顼的一项重要功绩就是“绝地天通”,所谓“绝地天通”就是对上古巫鬼教进行宗教改革,统一民众和部族信仰,集中话语权,部落联盟首领同时也成为首席大祭司。
《国语.楚语下》:“及少皞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为巫史,无有要质。民匮于祀,而不知其福。烝享无度,民神同位。民渎齐盟,无有严威。神狎民则,不蠲其为。嘉生不降,无物以享。祸灾荐臻,莫尽其气。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书·吕刑》:“乃命重黎,绝地天通,罔有降格。”在这项“绝地天通”的过程中,老童之子“黎”直接面对民众和部族主持调解与征伐,无疑是最困难的工作,因此功劳也最大。
至于“南正重”,“重”一向是东夷集团少昊部族的“四叔”之一,长期担任“句芒”之官,源于“芒種”。见于《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少皞氏有四叔,曰重、曰该、曰脩、曰熙,实能金、木及水。使重为句芒,该为蓐收,脩及熙为玄冥,世不失职,遂济穷桑。此其三祀也。”帝颛顼“绝地天通”是在“少皞之衰、九黎乱德”之后,“南正重”的工作是“司天以属神”,句芒乃是“木正”负责播种,他们似乎是不相干的两回事。所以,典籍有“老童生重及黎”的记载,南正重不是少昊氏部族而是帝颛顼部族,应称为“南正鐘”。
8. 老童就是陆终
见于《山海经·海外北经》记载“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綮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大荒北经》记载“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竭。是烛九阴,是谓烛龙。”其中的钟山、章尾山和在《穆天子传》出现的舂山,都是昆仑山的一部分,是昆仑山北部的最高峰,而昆仑之丘乃是昆仑山南部比较平坦的地方,昆仑山就是今天的贺兰山,都是“天山”的意思。
上面所见的“烛龙、烛九阴”乃是上古轩辕星座和鹑鸟星座的总称。轩辕星座又称为黄龙星座,就是现在的狮子座,主星又称为“轩辕十四”;鹑鸟星座就是“南朱雀”,由鹑首、鹑火、鹑尾三个星次组成,二十八宿的“柳宿”就是鹑火的主星,位于“轩辕十四”的正下方;所以,轩辕星座和鹑鸟星座是连在一起的,合称为“烛龙”。见于屈原《天问》还有“日安不到?烛龙何照?”
昆仑山是黄帝的都城,黄帝死后成为钟山之神,也有传说是升天成为“黄龙”,其实就是把轩辕星座作为黄帝在天上的象征,称为“烛龙”;那么,在地下立的神主就是“钟山之神”了。这里钟山、章尾山、舂山都应该统一为鐘山。前面所说的“钟山,其子曰鼓”就是说明“鼓”是“鐘山之神”黄帝之子。
《山海经·西山经》记载“又西一百九十里,曰騩山,其上多玉而无石,神耆童居之,其音常如钟磬,其下多积蛇。”耆与老、陆古字通假,童与鐘、重、锺、螽也是通假字,因此,耆童就是老童、陆终、陆螽,统一称为“老鐘”。鐘也是“鐘山之神”黄帝后裔的标志。
老鐘善于使用钟磬,司天属神也是钟磬齐鸣,所以“老童生重及黎”是正确的。黎音離,離与雝通假,雝音“融”。離即離朱,就是赤乌、朱鸟、朱雀,即所谓“上古四神”的“南朱雀”,朱雀称为“日中神禽”,又名踆乌、阳乌、金乌等。老童、重及黎乃是黄帝集团以“朱鸟”为图腾的部族,统一称为“鐘離”。
“黎、犁”通常被认为是蚩尤的“九黎”后裔,“九黎”是牛图腾部族,以妊姓为主;鐘離是鸟图腾部族,己姓为主;黎、離两者有明显的区别。《穆天子传》记载的西域重雝氏就是在“騩山”地区,应该是老鐘、鐘離的后裔。
9. 帝高阳
屈原是楚国王族,在《离骚》自称为“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说明“楚国王族”是帝高阳的后裔。而《包山竹简》等出土文物清晰表明,楚人的祖先“三楚先”是老鐘、祝融、鬻酓(熊)。老鐘又是黄帝、昌意、乾荒、颛顼的后裔,那么“帝高阳”到底是哪一位?
首先,应该排除老鐘、昌意、鬻酓(熊),因为他们没有担任“帝”,帝就是“部落联盟首领”。其次,应该排除黄帝、乾荒和颛顼,因为与帝高阳的年代不合。《史记》、《大戴礼记》都是根据《世本》把帝颛顼和帝高阳合二为一,不足为信。“颛顼氏”的意思就是帝颛顼的子孙,所以帝颛顼自己不能称为“颛顼氏”,而帝高阳属于“颛顼氏”是无疑的。
根据“祝融(黎)生太子长琴”, “祝融”黎应该担任过部落联盟首领,他应该就是帝高阳。也就是说,楚人祖先是这样排列的:黄帝、昌意、乾荒、颛顼、老鐘、祝融(鐘離、帝高阳)、…、鬻酓(熊);鬻酓(熊)属于轩辕氏、颛顼氏、祝融氏、高阳氏,出于姬姓,本姓己。“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也可以解释为“我是帝高阳的后代,我那个先祖叫做祝融(伯庸)”。
10. 高阳八恺
鐘離是帝颛顼的孙子,担任“祝融”帮助帝颛顼完成“绝地天通”这一重大举措之后,帝颛顼去世,鐘離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称为“帝高阳”。帝高阳时期,“部落联盟”逐步壮大,来自四方的东夷、氐羌、戎狄、苗、黎各族都相处较好。如嬴姓、偃姓少昊集团,鬼方氏穨姓部族,帝俊仲容部族等都有加入高阳氏族的。见于《左传·文公十八年》记载:“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苍舒、隤敱、梼戭、大临、尨降、庭坚、仲容、叔达,齐圣广渊,明允诚笃,天下之民谓之八恺。”八恺之中,庭坚是己姓;苍舒,出自少昊集团舒鸠氏,偃姓;隤敳,出自鬼方氏,嬇姓。尨降即殷代诸侯逄伯陵的祖先,姜姓。
“帝高阳”时期及以后直到帝高辛前期,鐘離的子孙世代担任“部落联盟”火正之职,“鐘離”也成为“火正”或者“祝融”的代名词。《国语·郑语》:“夫黎为高辛氏火正,以淳燿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其功大矣。”帝高阳还有个叫九婴或者拘瘿的部族,九婴即九阳,被误认为是九个太阳。陶唐氏帝尧时期,九婴部族占据凶水(今滹沱河)区域,制造下游的水患,帝尧乃使羿征讨九婴于凶水之上,国灭。
(潘世东转载于武陵君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