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港通”是水到渠成


周一,中国证监会和香港证监会联合宣布,将于1117日正式启动沪港通。在月初沪港通被推迟启动后,这一声明让很多人措手不及,因为大多数国人还在关注北京正在召开的APEC会议,且中国证监会一改周五发布重要信息的常态。于是,有人认为这是香港特首梁振英见到习近平总书记时当面争取的,实际内情不得而知。

 

但我看来,将A股、港股互联互通开闸的时点选在APEC期间,或许早就计划好了,这与APEC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建立全方位互联互通的主旨是一致的。沪港通将成为APEC的成果和试点,未来将会在更大范围推而广之,所以不用意外。

 

香港市场通过与内地市场互联互通,能进一步巩固它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也明确了它作为离岸人民币中心的地位,市场的活跃程度和总体规模将得到大幅提升。同时,沪港通可以缓解上海自贸区给香港带来的竞争压力,两地可以携手进退。

 

沪港通打开了中国资本项目有限开放的新通道。如果中国资本项目不开放,香港市场缺少人民币计价的投资品,沉淀在香港的人民币转不起来,其离岸人民币中心难以有效确认。香港金管局总裁陈德霖几年前就曾告诉我,香港虽然存留了很多人民币存款,但利用率和收益率很低,如果不开拓人民币计价的投资品市场,则境外的人民币还会回流内地。显然,这也是两地资本市场互联互通的主要动力。内地的上市公司能够在港交所联动交易,会充分满足离岸人民币拥有者的投资和交易需求。

 

 

港交所谋求港股与A股互联互通的想法由来已久,应该在20096月聘请内地投行人士李小加担任港交所总裁之前就有这样的动机。李小加上任之后每年都会提及港交所与内地互联互通的规划。记得几年前我走访港交所时,恰逢港交所总裁李小加和上交所时任总经理张育军召开联合新闻发布会,当时谈及的主要内容就是沪港金融合作和A股港股互联互通。这一计划之所以进展缓慢,一直拖到今天,主要碍于人民币资本项下没有开放,两地资本市场跨境交易和跨境监管不健全,加上保守力量的反对和担忧,互联互通被长期搁浅。

 

几年里,中国加快了资本项下开放力度和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国际清算银行最新调查报告显示,2013年人民币在全球的交易额已经排名第九),内地对资本市场国际化和资本定价权的意识越来越强烈。尤其是,中国已从资本短缺国变成资本充裕国,对资本市场的需求逐渐从融资转向投资和资源配置,内地很多富有的个人已经开始谋求资产的全球化配置,这对香港金融服务业无疑是最好的机遇。

 

港交所似乎也早已做好了准备。港交所在2011年就已经允许企业以人民币发行股票,2012年推出了全球首只人民币可交收期货合约。目前在港交所旗下市场交易的人民币计价产品已经多达112只,短短几年经香港处理的人民币贸易结算总额已经攀升至2013年的3.8万亿元。显然目前这112只产品难以满足沉淀在香港的近万亿人民币(今年1月份的数据是8930亿元)。人民币要想真正实现国际化和境外沉淀,就必须要拓展离岸人民币的投资功能。

 

再从国内投资需求和资产配置的角度来看,适度放开对内地个人投资者的限制也是大势所趋。其实,早在20078月,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就已经公布了《开展境内个人直接投资境外证券市场试点方案》,拟在天津试点推出内地个人直接投资港股业务,即曾经炒得火热的“港股直通车”。但内地许多学者和官员强烈反对,认为中国资本项下开放的时机还不成熟,而此举无疑是在资本管制上开了一道口子,资金的流入流出将难以控制,法规和监管、投资者和市场的承受能力都还不完善,而且当时A股估值普遍较港股高,他们担心“港股直通车”会成为单向的资本流出,投机港股,造成A股大失血。

 

今天这些担忧已经基本消散。在“沪港通”的刺激下,A股和H股之间的溢价在逐渐缩小,互联互通未必就是单向的资金流出。现在停留在境外的人民币资金已经不在少数,恰恰需要投资标的和回流机制。虽然沪港通还存在税收等诸多不明确之处,但规则估计会在未来一段时间逐渐明确。

 

从香港股市的构成和市场交易状况来看,从2007年起,內地公司(包括H股)的成交量就一直占据整个香港市场成交量的三分之二以上,已成为香港资本市场的主力军,为香港投资者和全球投资者分享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成果作出了巨大贡献。最引人注目的是,H股曾一度与中国的GDP走势极为吻合,代表了中国经济走势的“晴雨表”,原因是曾在香港上市的H股公司大部分都是中国的垄断型资源国有企业,能够代表过去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放开让国内投资者购买估值、定价相对合理的H股也没有什么不妥,况且很多优质的H股目前仍未在内地上市,多一个投资渠道未尝不可。

 

从市场竞争的角度来讲,两地互联互通既可弥补彼此的不足,给香港带来新的资源和新的空间,倒逼A股市场快速学习和适应国际化规则,也能促进交易所之间相互竞争,尤其给“卖方市场”特征明显的A股市场带来巨大的危机感。如果不增强市场吸引力和不提振市场信心,在有了多元化的选择之后,内地投资者没必要死守A股一棵树。中国已经不再是资本短缺的时代,市场的功能和定位必须要想着如何满足投资者、如何提高市场效率,而非单一的圈钱融资。

 

从这次两地对沪港通的态度来看,香港的交易所、券商等机构的积极程度远高于大陆,他们积极宣传A股市场规则,邀请专业人士讲解,在投资者教育方面的工作值得上交所和国内券商学习。而大陆投资者目前对港股市场的了解还很不充分,仅仅停留于官方对沪港通消息的发布,券商除了拉客、开户,并没有太多主动服务的意识。投资者只有熟悉规则后才敢于参与,只有投资者赚钱,券商才有可能赚到增值服务的收益。虽然内地市场监管部门和券商不太情愿让大陆客户的资金外流买港股,担心分流A股资金,但大陆投资者跨境配置资源和分散风险的需求已经无法抑制。聪明的券商应该尽快培养跨境服务的能力,尤其要提高对投资者的增值服务能力。

 

目前A股市场的投资文化还很不成熟,比如投资者往往喜欢买价格低的股票。其实股票的价值并非简单看价格。如果去看看香港市场,遍地都有几分港币的股票,而这些股票很少有人去碰,因为基本面不好的股票没有最低只有更低,反而那些价高的蓝筹股在香港更受追捧。因此,A股投资者的风险教育工作任重道远,需要下大力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