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舍弃


逻辑

北京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李士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上,关于政府正在研究全天候施行机动车单双号限行的讲话,虽然仅仅是一句话,却引来了大量热评。

这些言论中既有赞成的——毕竟空气污染实在太严重了,并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如此的环境污染此时不动手治理,后果很严重;议论中更多的是质疑,里面不乏名人,特别提出了政府决策不够严谨——对于如此影响民生的大事,既缺乏足够详细、透明的研究报告做依据,也没有做足够的配套部属,公仆没有表现出对“主人”的足够尊重。

理性

李市长发表这个言论时,我正在现场。当时,他抬了一下头,相对“随意”地讲了这个说法,表态相当口语化,与前后的书面语言有很大差别,有理由认为他最多算是“透口风”,随意讲讲而已。

更何况李市长讲这话时,强调的是市政府在研究这些意见,并没有讲是否要真的施行全天候机动车限号,也没有讲何时施行以及在什么地理范围内施行,从这点看大家有点儿过于敏感了。

大家的质疑也并非没有道理,记忆中北京市就有过至少两次类似的“失误”:最早的一次是实施机动排放黄标,到了开始实施的时候,车证没能如数印制出来,只能向后延期;再一次是出租车调价,到实行的时候讲价器没弄完,结果打出租时还能凭手气:同车不同价。如此的决策确实不够严谨,让人不舒服。

 还有一说就是北京的雾霾形成机制不清,根据多数人的逻辑判断这应该不难,依托于如今的高科技化验技术,东西南北、河北天津、山上山下,不同位置、不同高度取样一下应该就能有结果了。否则倘若真实施了全天候的单双号限行,雾霾仍然是“阴魂不散”,那可如何是好。

当舍则舍

北京的雾霾形成中,气候变化是重要因素:刮风少、气温高、湿度偏高等等。但机动车数量多、行驶速度慢、排放多肯定是其中重要因素,且不管是不是最重要的。

假如证明了单双号限行能够解决雾霾问题,我举双手赞成限号——既可以提高空气的质量,还可以通过骑车、步行“被动”提高运动量,对于身体绝对是身利大于弊的。

还是那句话,在健康受到威胁的时候,如果非得舍弃点什么的话,那少开一半时间的机动车肯定不是最差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