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温降温寻常事 又到国考报名时


  一年一度,金秋十月,从2014年10月15日到24日,“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的报名日再次来临。近年来,国家公务员考试被正式和非正式的媒体不无揶揄地奉为“国考”,可见其影响之大。从报考人数看,自2009年“国考”突破100万大关以来,2014年“国考”又突破150万大关,国家公务员的职位看上去真是炙手可热。

  2015年的“国考”,到10月20日(第6天)已经报名的人数是418518人。与2014年国考报名同期的546711人相比,报名人数减少了128193人,约占23.45%。如果从公布的拟录用人数看,2015年的22248人比2014年的19538人要多出2710人,大约增加了14.00%。上述数据的一减一增之间,是否说明“国考热”已然开始降温。不过,按以往的经验,后期的3—4天,是国考报名人数的激增期;尤其是最后一天,可称之为爆发期。何况2015年“国考”的报名时间要比2014年“国考”多出了一天。所以,升温还是降温,现在就下结论恐怕还为时过早。

  然而,国考热是否降温,被一些网民将其与反腐倡廉的成效相联系,建构起一个非常简单的思维逻辑——热则腐败,冷则清廉。然而,平心而论,这样的线性思维、牵强附会着实有点令人哭笑不得:

  首先,“国考热”的升温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密切相关。因为大学扩招的影响,2009年,大学毕业生人数超过了600万,以后几年仍然连持续增长,5年后的2013年竟然突破了700万;相应地,200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的报考人数也首次超过了100万,以后连续几年都在130—140万,而到2013年则突破了150万。从以上数据看,显而易见,“国考热”与就业形势的严峻呈正相关关系。2014年的大学毕业生人数又创新高,达到727万人,那么,“国考”的热度又会是怎样的情形呢?还是拭目以待吧。

  其次,应该指出:“国考”报考者大多是当年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因为就国家政策而言,国家公务员考试对应届毕业生是有特别优惠的。譬如,2015年国考“仅招录应届毕业生”的职位有6516个,招录12401人,占比56%。媒体评论:“这基本上是给应届生在本次国考中谋求的最好‘福利’”。在就业形势的逼迫下,又在优惠政策的刺激下,可以说,很多大学应届毕业生就是抱着“明知考不上”但“不考白不考”的想法报名的。从以往的媒体报道看,大多在热炒报考人数暴涨。但实际上,每年的弃考者并不在少数。2009年以来,每年弃考者的比例都在20—35%之间。其中2010年、2011年和2014年,弃考人数都高达三分之一以上,绝对数达到50多万人。这说明,暴炒报考人数塞给受众的,其实并非全部真相。

  再次,大学毕业生涉世不深,其中图谋走仕途乃至梦想升官发财的人不能说没有,但应该只是少数,决不能以偏概全。大多数人报考公务员,其实首先求的是安稳、有保障。当今中国职场的一个发展趋势就是“全员合同制”,近年来这样的趋势已经延伸到事业单位。“合同制”给人的感觉,就是个人的发展前景不确定,有风险;而如今绝无仅有仍然保留“正式身份”的恐怕只有国家公务员了。如果进入公务员队伍,即使不求有功,但只须不犯错误,安安稳稳地度此一生,目前来看还是没有问题的。何况随着年龄和资历的增长,公务员职位提升的机会还是要大于其他工作。据观察,在大学毕业生中,其实女生的国考热情要比男生更高,这可以作为一个例证,因为她们市场就业的门槛更高,而求安稳、求保障的思想更甚。

  总而言之,不分青红皂白地把“国考热”看成是一种不正常的社会现象,尤其是简单地将“腐败”与此相关联,实际上是不无偏颇的。如果放眼世界,在金融风暴和经济危机的压迫之下,“公务员热”还是一个“发展中”的普遍现象。有媒体报道,在韩国、印度,甚至美国、法国都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尤其在西方,公务员原本并不怎么受待见,但因经济压力和社会张力日甚,出于趋利避害的动机,也有更多的人开始以求安稳、求保障的心态欣然接受了。所以,无论“国考热”升温还是降温,还是以平常心以视之。因为其本质上,“国考热”可能与大学生的“考证热”并无根本差别——仅是进入职场的路径依赖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