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还原视野下的华夏一统
1、雷公电母
后文将会论述,共工盖娅之子乌拉诺斯是首次统一亚非欧的大帝,为万古一帝,乌拉诺斯之后亚欧非维持了2000年左右的统一局面,到了岐伯时代被尤太联盟分裂,经炎、黄、路朝,终于在帝喾朝扫平尤太,重新统一亚非欧大陆。
古史传说里,少昊是先夏时期著名的部落,号称五帝之一。《五藏山经》西次三经称其位于西方,而此处则称少昊国位于东方沿海地区或海岛上,或许该部落曾举族远距离迁徙,今山东曲阜县城东有少昊陵。晋.王嘉《拾遗记》卷一记有白帝之子亦即太白之精与皇娥在穷桑之蒲(应是浦)坠入爱河,生少昊,因号为穷桑氏,又号为金天氏。”意思是,少昊的母亲皇娥,在穷桑的沧茫海面上,遇到了"白帝之子"(白帝正是金神)。他们"泛于海上","游漾忘归",过着超乎人世又入乎人世的生活,结果生下了少昊。
在远古,每一颗星都是用地上帝王的名字命名的,在苏默《创世史诗》中,金古(Kingu)是众神中第一个出生的,参加了她(提亚马特)的会议:她提升了金古,在他们中间她让他变得伟大……战争的最高指挥权,她放在了他的手中。
马杜克来自外层空间,是一颗新生行星,打着火嗝,还释放着辐射。“当他合唇之时,有烈焰迸发。马杜克判定了金古的命运:而金古,在他们之中成了首领,他缩小了;他将他看成是神DUG.GA.E。他夺走了他不正当的命运之签。
L•W•金在《创世七碑刻》中报告说,有三块天文-神话碑刻的碎片讲述了马杜克对战提亚马特的另一个版本,其中包括了马杜克调遣金古这件事。“金古,她的配偶,带着不用于战争的武器切掉……金古的命运之签他拿在他手里。”B•蓝德斯伯格(B.Landesberger)作了一个更为深刻的尝试,试图完全翻译这些文献,以论证金古/恩苏(Ensu)/月球这三个名字的可互换性。
关于金古的两种说法并无冲突,作为电母提阿马特配偶的金古就是巨人老子,即雷公,作为电母提阿马特之子的金古指帝喾,因继承了族长之位,被传说成提阿马特生的第一个孩子。远古“子”的意思多指后裔,创世史诗中的星神后裔,远远不是孙子、曾孙、玄孙之辈,苏默星的周期是2500多年,所以,帝喾是雷公电母两千五百年后的子孙,KINGU快读就是喾,少昊族,西方白帝,号金天氏,原来在东方海外建国,以鸟名为百官之名,后来迁徙到了西方。KIN指金天氏,所以,金古指的是帝喾和雷公,至少指两个人。埃库尔(Ekur)是苏默主神恩利尔在尼普尔的圣区,表明恩利尔可能是帝喾也可能是黎。帝喾是苏默和闪族共同的神,巴比伦把恩利尔与马杜克等同。金古的血放出来后被制成了第一批“阿美尔”,而这个“阿美尔”也就是人类。把帝喾独立出来后,金古就是雷公。金天就是金古的“金”与提阿马特的“提阿”拼成的,金天氏就是金古与提阿马特的后代,少昊是雷公电母的后代,同理,苏默是阿普苏(蓐收)与穆木的合成音,基什的开国君主后羿显然是苏默氏,共工盖娅后土在西方的后代为乌图氏,此三氏是基什王朝的奠基者和主体。大弓为夷,后羿射日意味着他有大弓,羿夷近音,后羿显然是夷族,来自西方的鲧和大禹都是夷族,他们的主神恩利尔即汉人知之甚少的黎应该也是夷族。历史上东夷迁徙比较频繁,远古的夷似乎也有移民的意思。而罗似乎应该为挪,挪窝之意。
2、巴比伦尼亚的创世纪
两河,其中一条为底格里斯(英语)、西底结(希伯来语)、伊迪古纳(苏默语)、伊迪古拉(阿卡德语)。另一条河为幼发拉底(英语)、伯拉(希伯来语)、布拉努恩(苏默语)、布拉特(阿卡德语)。这里只列举了四种音译,还有包括古波斯语、阿拉伯语等其他读音,总之说的都是这两条河,只是读音不同而已。
美索地区知名度高,粉丝多的神仙基本都在《巴比伦尼亚的创世纪》中露过脸,除了阿淑尔(Assur)。
这篇神话的小名(常用名)叫《巴比伦尼亚的创世纪》,大名是《埃努玛•埃利什》(Enuma Elish ,美索地区著名的创世诗篇,从西元前2000纪就流传于巴比伦尼亚)现在我们能看到的是亚述版本,记载在7块泥板上,所以又被称为“创世的七块泥板”(The seven tablets of creation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藏品号:ME K3473),共有1060行,一般认为是形成于西元前10世纪,不过从它对马尔都克大吹法螺来看,又象形成于新巴比伦的尼二时期。《巴比伦尼亚的创世纪》属于阿卡德神话,也就是所谓的巴比伦-亚述神话,因为巴比伦语和亚述语是阿卡德语在南、北地区的方言,都可以归于阿卡德语。美索地区还有一种主要语言是苏默语,但是苏默神话形成的时间早了点,很多美索神都还没露脸(苏默神几乎都会在相对较晚的阿卡德神话中出现,只是改了下名字而已),所以我们就选取这篇形成较晚,知名度又较高的阿卡德神话还系统介绍一下美索的群神。
《巴比伦尼亚的创世纪》是这样:起初,世界上混沌一片,天和地都没有名字,这时候只有三个神,我们称他们为神一代,简称神I。神I成员包括两男神阿普苏、穆木和一女神提阿马特。
阿普苏(Apsu)是阿卡德语,苏默语叫阿不祖(Abzu),是淡水之神。穆木(Mummu)是湿雾的化身,象征着原始的生命力,是阿普苏的参谋。提阿马特(Tiamat)是阿普苏的老婆,原始自然力和洪荒世界混沌的化身,显像为巨龙或七头蛇,是咸水之神,又被称为产生一切的母神。
光有神I三口的世界实在是太单调,于是淡水和咸水就开始搅和,这一搅和就生出了神二代,简称神II。
神Ⅱ一族最先出生的是一对龙凤胎,男神拉赫姆(Lahum)和女神拉哈姆(Lahaum),这两神发育得很快,没过多久就近亲繁殖出神三代,简称III神。神II两口子继承了他们爹妈的光荣传统,也造出了一对龙凤胎——男神安沙尔(Anshar意思是“天上的支点”或“天上的桥”)和女神基沙尔(Kishar)。这两口子发育得也不慢,很短时间就造出了第四代神,简称神Ⅳ一族的安努(Anu)。安努虽然在阿卡德神话中辈份小了点,但实力依然强劲。安努还是乌鲁克城邦的保护神,但在后来的历史中,最高神安努的权力被逐渐取代。
根据神话,安努下榻在被称为“安之天”的最高一层天国中,并且不爱旅游,由于要保持尊严,他从不离开天国,当然也不会下凡尘,最多厚着脸皮在名为“安努之路”的天空中散散步。他的原配老婆是天的阴面安图(Antu),安图的奶就是雨。安努还有一小老婆地(Ki),不过这个小老婆露脸的机会不多。
安努的下一代,也就是神Ⅴ一族的主导神名字叫恩利尔(Enlil),在苏默语的意思是“空间”,他的实力不错,甚至强过他老爸,被称为“众神之父、天与地的主宰、四方八面之主、命运的主宰”,也是美索三大主神之一。
恩利尔是空间之神,他的老婆叫做宁利尔(Ninlil),他们两口子的产量可不是一般的高,后面出现的神基本都是他们的后代,而且这些神都非常有名,象月神啦,战神啦,暴风神啦,命运神啦这些神Ⅵ一族都是产自他们两口子,恩利尔还是尼普尔城邦的保护神。
恩利尔最有名的儿子是创造神埃阿(Ea),也就是苏默神话中的恩基(Enki)。但在《巴比伦尼亚的创世纪》中埃阿被写做是天神安努的儿子,并且没提到恩利尔这个神,不过结合美索其他神话来看,还是得把埃阿归入神Ⅵ一族。
苏默语恩基的意思是“大地的主宰、下界的主宰”,所以埃阿又被称为水神。他是美索三大主神的最后一个,不过这位子原来并不是他的,而是他从基什的保护神宁胡尔萨格女神那抢来的。
作为辈份最低的神VI一员,埃阿的实力却是一流,他缓缓念起了咒语,这种咒语对神Ⅱ~神Ⅵ来说是保护伞,但对神Ⅰ一族来说就是催眠曲,阿普苏不幸中招,睡着了。
睡着了的阿普苏失去了全部战斗力,于是埃阿走到了阿普苏身旁,拿走了他头上的王冠和名牌服饰并把阿普苏绑起来宰了,同时还给工作组的另外一位成员穆木找了份新的工作——去牢房吃牢饭。做掉了神I族大半战斗力的埃阿回到了自己的豪宅,不久后就让自己的老婆达姆基那(Damkina)怀了孕,于是就生出了第七代神,也就是后来的巴比伦主神——马尔杜克(意思是暴风雨之子)。马尔杜克先把提阿马特的尸体切成两半,把其中的一半(上半身)往上一举,当做天挂了起来。因为提阿马特是咸水之神,身体里包含了大量的盐水,为了防止水量流出过快形成洪涝灾害,马尔杜克还特别设置了看守严密监视出水量。
接着,马尔杜克在天上大兴土木,建造了“宇宙之宫”艾沙华(Esahha),大神安努、恩利尔和埃阿分别入住。安排完了三大神的住宿问题,马尔杜克开始了对天的装修工程(也就是制造天体)。
最先,马尔杜克照着诸神最酷的POSE在天上安置了星星以及星座。他把一年的12个月一分为三,也就是总共确定36颗星星(有些是星座),然后马尔杜克又在天上分别设置了安努的道路、恩利尔的道路和埃阿的道路等三个领域(大伙可别小瞧了这三个领域,它们关系到一个恒星体系以及黄道12宫的历史)。
铺完路后马尔杜克又在天的东方制造了太阳的入口,在天的西方制造了太阳的出口,接着又在天的内侧安置了恩利尔儿子月神辛,作为夜色的装饰。月神辛在月初时呈冠形,渐渐的变成犄角形,在满月的时候就跟他的儿子太阳神沙马什遥遥相对,月亮逐渐缺损慢慢恢复到原来的样子。当月神再次与太阳神遥遥相对时,是在第二十九天。
接着马尔杜克为了防止太阳神满处乱窜,又设置了其航行的道路。整完日、月、星后,马尔杜克继续废物利用,他把从提阿马特那收集来的水制成了云,雨和雾,再把提阿马特的碎脑壳制成群山,从脑壳里流出来的水就成了江海和湖泊,而从提阿马特两个眼珠流出来的两条特殊的河流就是布拉努恩(幼发拉底)河和伊迪古纳(底格里斯)河。
提阿马特胸前的两个肉球马尔杜克也没放过,被制成了特别巨大的高山,并且要使它从这里冒出丰富的泉水来。完了之后马尔杜克再用的提阿马特的尾巴(提阿马特是条大龙)制成了连接上天的“结扣”。最后,又用提阿马特的下半身创造了地。打了胜仗又创造了天地的马尔杜克意气风发,随即又规定在地上制定圣殿的祭祀仪式,并把从金古那里缴获的“天命书简”归还了大神阿努。
3、西王母神系
巴比伦尼亚的创世纪中,安(an)有三个,按出现顺序依次为Anshar、Anu、Antu,an的后缀其实是族名,shar即夏族,u即巫族,tu即图族,巫族是伏羲的后代,Anu即伏羲的后代安,就是太皞,图族的an嫁给anu,意味着两族联姻,形成了后来的巫图氏utu,夏族的安是最早的安,名字就叫安,后面出现的安都只是官名,Anshar在苏默神话中被称为安(An),是第二代神,也是最猛的一个神,是天的创造者,直接管理着天地和宇宙,一般神都称他为“父神”,男神拉赫姆(Lahum)和女神拉哈姆(Lahaum)都是拉姆氏,拉姆氏是姆大陆的姓氏,属第一代神,女神拉哈姆(Lahaum)就是西王姆,拉赫姆(Lahum)当为蚕丛。
祺(ki)也有三个,按出现顺序依次为Kishar、Ki、Enki,shar即夏族,en即有穷氏,有的意思大概是有鬼,有穷氏意思大概是有鬼的穷氏,是含有鬼族血统的人类。夏族的祺是最早的祺,名字就叫祺,她的母亲也是西王母,苏默把安与祺合称安祺,安祺的影响遍及欧洲,以至于欧洲把天使叫安琪儿。夏族在万年前就有了,巴比伦神大都有夏族系统,故安祺以后的夏族神都不加后缀shar。
淡水之神阿不祖(Abzu)是共工与蓐收的合成。咸水之神提阿马特(Tiamat)是电母与雅典娜的合称,湿雾的化身穆木(Mummu)是湿婆与西王母的合成。金古是雷公与帝喾的合成。巴比伦神话中的辈分很乱。常常把几千年前后的神混在一起。
4、帝喾登极
《海内东经》:国在流沙外者,大夏、竖沙、居繇、月支国。西胡白玉山在大夏东,苍梧在白玉山西南,皆在流沙西,昆仑墟东南。昆仑山在西胡西。按上述国中,西胡、大夏显然是对两种民族国家的称呼。大夏,据《新唐书•吐火罗传》记载就是吐火罗,在今阿姆河南。西胡应当指另一种族,从上文的方位比较可以看出,地应在阿姆河东或东南。“昆仑山在西胡西”,昆仑山该地当在大夏或在大夏以西为是。所以昆仑其地方,当在中亚(古代的西域)去寻找是合理的。这是寻找昆仑山的一条线索。第二条线索,《水经注》引用他人之言说昆仑在无热丘。无热即“乌尔”、“吾珥”,阿拉伯语是“光”的意思。不过,乌尔附近没有可以称为丘的地方,昆仑有光,“其光熊熊,其气魂魂”,当是火山喷发的现象。第三条线索,从山海经各经相关内容上看,昆仑山东南有流沙,北临大海(大泽)。那么我们在西域地区看,只有伊朗北部的厄尔布尔士山脉具有这种突出的地理现象。
此大夏即统一后的亚夏。在星战中,金古统领诸神,表明帝喾是的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在路西法之后,少昊后代帝喾扫灭尤太,统一整个欧亚非,少昊是炎帝之前的大帝,少昊朝之后,少昊一词变成了官名,以后亚非欧的大帝都称为少昊,炎帝朝之后,少昊一词变为族名,大多数帝王的名字都有这么一个演变过程,这就是后世所说的前辈以名定国、后辈“以国为姓”,所以,少昊与帝喾是两个大帝,少昊是耶和华之前的大帝,帝喾是耶和华之后的大帝,号金天氏,名喾,帝挚则是帝喾的后代,少昊、喾、挚分别是三个帝王的名字。苏默王表上区分得很清楚。
《大荒东经》:帝俊生帝鸿,帝鸿生白民,白民销姓,黍食,使四鸟:豹、虎、熊、罴。突厥语称太阳为hun,帝鸿(红、江)实际就是太阳神。它在苏默语中称“乌图”,在阿卡德语中称“沙玛什”。太阳神在古代汉语中称“昊”(又写作“皞”)。太阳,契丹语称“乃捏’,蒙古语称nar,匈牙利语称nap。在这些语言中,唯有古汉语和突厥语对太阳的称法相同。
白民指白人平民,帝鸿生白民的意思是说,帝鸿之后西方没有帝,帝位传到了东方,后弈从帝俊之臣变为尧臣,除姮娥的原因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帝鸿禅位给尧,尧为下一任帝,很自然的帝俊帝鸿之臣就变为帝尧之臣,同理,同属夷人的鲧族也是从帝俊那边过来的,帝俊为太阳神,说明他已经是崇拜太阳神的古埃及的统治者,还保有颛顼时代打下的西亚和欧洲,这些都说明,帝俊是整个欧亚非大陆的统治者,而不只是西亚的统治者,尧帝承其子帝鸿之位,说明尧帝也是整个欧亚非大陆之主,帝俊的著名先祖是帝喾,是统一欧亚非大陆的大帝,流芳万古,是他消灭了盘踞在非洲的尤太。
5、继嗣绝祀
《史记•楚世家》:“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这里所说的重黎不是指重和黎,这一时期就象吴回、康回一样,人的名字改用两个字表示了。《淮南子•原道》:“昔共工之力,触不周之山,使地东南倾,与高辛争为帝,遂潜于渊,宗族残灭,继嗣绝祀。”此处所言之共工氏,指西方的共工氏,与尤太集团勾结谋反,高辛氏帝喾灭之,重黎诛共工氏不尽,系指东方的共工氏被包庇,未除尽,后在尧舜时还有共工氏,但祭祀已绝,西方共工氏的祭祀在吉萨三塔,蛇身人面像为叛乱的共工氏首领康回所建,帝喾杀康回后,将蛇身人面像也一并毁去,此即”继嗣绝祀”,共工氏起源于共工,柏皇时达到鼎盛,帝喾时绝祀,但并未覆灭,现在中国有很多姓都是共工氏的后代,并非如近古史书所说,共工氏一味干坏事,专干坏事的部族是不可能兴盛几千年的。帝喾之后的共工氏很少干坏事。既然帮凶都要除尽,帝喾对主犯尤太自然不会好到哪里去,那时的尤太基本除尽,仅仅只有星星之火,并且忘记了自己的历史,以致于尤太人把神的诞生日定在4709年前,至少漏掉了5000年的历史。西方则将前4713年—1月1日的中午12时为儒略日的起点。前4004年—北爱尔兰阿玛夫大主教詹姆士乌舍尔创立的日历中,确定当年10月23日前夜为创世纪起点。爱尔兰大主教在1664年颁布法令宣布生命创造于西元前4004年10月23日上午9点,任何持异见者均被认为是异端。
继嗣绝祀就是说,其后代已经不祭祀祖先,纪念共工的蛇身人面像被毁,希腊神话中共工被抹去,将其事迹记在了乌拉诺斯头上,由于丈夫被删除,人们为了自圆其说,将盖娅误传为乌拉诺斯的妈妈兼妻子,撒克逊神话中共工也被抹去,God不再专指共工,而变成了大神的泛称。吉萨三塔内的文物也被清空,留给我们的只是三座空金字塔。考古学家在狮子人面像附近挖出了康回纪念先祖的小雕像,即是佐证。康回的著名先祖就是共工。在东亚,共工的正面事迹也多被抹去。
yhwh此名号是由“神”的自我称号。在被掳(充军)归乡期以后,犹太人不敢直接念神的名字。在文字上不加元音,避讳的在YHWH旁标示“adonai”(意为“我的主”),读经者要自行加上元音颂读。西元前3世纪~前1世纪时,希腊文七十士译本更把YHWH直接改写作kurio(LORD),日后之众译本亦随此传统。新约中引旧约经文部份是根据七十士译本,故整部新约只见以主kurio称神的名,而不见YHWH之音译或意译的名。西元7世纪唐朝的景教中文古籍里,将YHWH(及其相对之叙利亚语Ievha)译作“序娑”。
耶和华是16世纪时首度将经文上方写型Yahweh的子音Y-H-W-H与下方之读型adonay的元音a-o-a,合成的(hybrid word),但现在无法得知原文是否此字此音。芮次荆认为,或当时人将原卷印字之子音YHWH与下方加注之元音a-o-a(撷取自adonay的元音),按一般希伯来语文惯例:右.上.下.左,子音.元音.子音之读序,合念成Yahovah耶和华。1700多年以来,大多数的译本都错误地改作adonay,英、美文件更以4字母均为大写的LORD译之,以便和只大写第1个字母的Lord(主)有所分别。然而中文基督新教界惯用的和合本是循ASV本译作耶和华(Jehovah),天主教的圣经思高译本则奉罗马教廷正朔以拉丁文意译作“上主Dominus”。YHWH是选民对立约神的专名称号,天主教及基督新教尚无统一译名。
现代一些新出版的中文译本,仍旧译作耶和华,惟天主教的牧灵圣经音译Yahweh作雅威。天主教及一些基督教现代译本仿LXX本,将Lord直译成中文作“上主”(注意:“上主”与“天主、上帝、神”God,是2个不同的字源)。希伯来文无J音,而德文无Y音,故在2种文字译名/音时,往往是Y、J互相换用。近代的基督教圣经译本里,则将YHWH四字神名音译“Yahovah”中译作耶和华。历代不同的圣经译本及著述,均载有YHWH之读音与意义。依谐音取义,芮次荆译作“永为”(直译:他为,意思是他永在)。
神的名字在《圣经》的希伯来语原文里出现过6828次,但犹太人因《十诫》中有“不可妄称耶和华你,神的名”的诫命,因此文献中不标元音(或标上"adonai"的元音作为提醒),而只写4个子音字母,一般称为“4字神名”——英语的yhwh、法语和德语的JhwhHWH、拉丁语的IhvhH。
犹太人因传统缘故,神的名只留下4字神名——yhwh,4个只有子音字母而没有了对应元音字母。中世纪时犹太学者为希伯来语的4字神名标上元音时,使用“adonai”的元音符号,(希伯来语单词的辅音写在中央而元音(元音)写在辅音的上面或下面,以不同组合的点和短线表示,所以可以在“yhwh”下写“adonai”的元音符号)。当时圣经抄本这样写之目的,乃提醒犹太裔读者要念成“adonai”(意为“我的主”)。而早期圣经译者翻译时,便直接地把辅音和元音拼在一起,而成了“YaHoWaH”(翻译就是“耶和华”)。
近代圣经学者为寻找神的名字的正确发音,通过对照古代希腊文的旧约译本(希腊文有标示元音),以及当代一些非犹太人对该词读音的描述,提出了各种可能比较接近正确的念法。现在较为广泛接受的念法是"YaHWeH",中文译成“雅威””。无论如何,现今在常用的中文圣经译本,神的名字有译作耶和华、耶威或雅威。天主教最常用的圣经译本多接纳和采用雅威为神的名字;基督新教则采用耶和华为神的名字。
《出埃及记》中,上帝交给摩西的十诫,开篇就讲:“你不得信奉除我以外的其他的神”。可见,当时还存在“其他的神”?旧约当中的“上帝”,在原版希伯来圣经中并非单数形式,而是复数形式,即,“神”,并不是那一个,而应该称之为“神们”。所以,摩西的上帝是孤立的,可能是YHWH联盟中的最后一位幸存者,或为该幸存下来的半神的后代,所以,一神教的原意并非说世界上只有一个神,而是说YHWH方只有一个神,对立的LFNM方则还有多个半神,否则,犹太人就不用逃跑啦,而是直接取代埃及法老管理埃及啦,让作为王子的摩西继承法老之位,不管是对犹太人还是埃及人都是说的过去的。由此推断,在出埃及之前,埃及人畜死头胎之后,在LFNM与YHWH之间曾经爆发过一场半神之战,死头胎那么大的事情,埃及人信奉的LFNM半神不会不管,而管的结果就是摩西的上帝只剩下唯一的一个—-景教唯一神序娑。古埃及当时也写了一本圣经,应该记载了这次战争。摩西的十诫实际上意味的是YHWH联盟的结束。在旧约中,YHWH出现的持续时间达数千年,表明YHWH是一个神联盟名,而不是一个神名,半神的寿命达不到几千年,阿修罗道不是永生的,远古的神之间常发生战争,半神们要寿终正寝是很难的。摩西的神不敢昭示形象,显然是在战斗中受伤毁容了,远古的神并不忌讳显示形象,毁了容的神把失败的形象给尤太人看,只会让沙漠中走投无路的尤太人丧失生存下去的勇气,这个尤太神可不是与我们现代人无关,祂利用尤太人献祭的少女传宗接代,祂的后代就是尤太阴谋的幕后主使,现在控制着世界金融,世界金融并不是美国控制,而是尤太家族控制的,希特勒有感于德国人民辛辛苦苦做事却没钱,展开种族屠杀,目的就是想消灭这个幽灵般的家族,解放世界金融。
顺便说说人祭,人祭分为活祭和死祭两种,活祭就是不杀死人,把那个活物直接献给鬼神,杀死了再献给鬼神就叫死祭,即使在祭祀仪式中才杀死也叫死祭,活祭过程中,祭品是死是活,完全由鬼神处置,祭师自始至终无权杀死祭品,活人祭祀的结果是,那个作为祭品的活人完全消失,找不到尸体,这才是真正可以验证鬼神是否享用的祭祀,而死祭则是迷信,是那些不能真正与鬼神通灵的祭师敷衍民众的方式,玛雅人祭实为死祭,可以起到减少人口的作用,但并不是通灵之法。
穷鬼以为,yhwhH在希伯来语圣经原文里出现过6828次,历经两千年以上,木火巡的任何神寿命都不可能有这么长,这个名字应该不是神名,而是联盟名称,与苏默的纳非联盟NFLM对立,yhwh对NFLM,就像二战时期的轴心国对同盟国一样,YHWH含意是“自有永有的”或“成事者”,《圣经(吕振中译本)》多改意译“永恒主Everlasting Lord”,正如我们今天认为祖国万岁、华夏历史悠久、开天辟地时就存在一样。Y=尤,H=回,共工氏康回?尤太主神的名字就是计都,正如蚩尤战败后黄帝把他当作战神一样,没有战败的计都自然要成为比战神更高等级的星神,对应柯伊伯带,产彗星,也主战争,封他为基督星有视其为扫把星之意。
yhwh在《圣经思高译本》——《旧约》约出现50次。在附录2第2章(甲1)指出:“天主的名字:最主要的是:‘El.Elohim’中文译为‘天主/上帝/神’和‘Jahve’中文译作‘上主’、‘自有者’或‘雅威/耶和华’。‘Elohim’是世人以理智给最高神起的名字;‘Jahve’是人由启示才认识的天主/上帝/神的名字,是天主/上帝/神自己启示的名字。‘Elohim’亦可以指其他的神,‘Jahve’则只用以指唯一永生的天主/上帝/神。”
起源于叙利亚的景教可能与亚述有渊源,其历史不逊色于犹太教,称唯一神为序娑,应该是尤太联盟的最后一个朝代的第一代君的名字,前朝都不能定义为永生,因为历史证明了它不是永生,只有被绝灭遗忘了历史的朝代才被定义为永生,因为没有活人能证明它已经灭亡,总结这些名称,尤太联盟YHWH在黄帝之后,至少经历了计都、Elohim和序娑三朝,以与纳非联盟的黄帝姬朝、路朝、加朝对应,序娑朝被帝喾终结。计都之前,尤太也有朝代,就是尤弥尔朝,弥尔应该只是一个职务或尊称,按国人习惯,应该称为尤朝,蚩尤起源于冰岛的火山,显然是尤朝遗民,后加入计都朝,按北欧神话,尤朝总部应该在冰岛。埃利,就是冰岛之意,到了计都朝,消灭北欧、打败末代炎帝后,在美索建都,美索名称埃利都和欧倍拉就是从冰岛移植过来的,欧倍拉文化实际上是最早的尤太文化与颛顼文化的混合物。
西元前3世纪~前1世纪时,希腊文七十士译本更把YHWH直接改写作kurio(LORD),kurio就是帝喾,表明古希腊也把帝喾当神,帝喾在苏默为伊西库尔,被商周作为先祖祭祀,绝灭尤太集团,击溃帮凶共工氏,显然是欧亚非共主。帝喾一统大荒,必然废除原有历法,采用新历法,推断帝喾一统之年为西元前4121年,德国历史学家爱德华•梅耶将这一年确定为埃及历法的起点。由此算来,从前5509年,到前4121年,远古尤太在大荒立朝达1388年之久。这个时期才是尤太的辉煌时期,旧约云犹太是上帝选的子民,道理就在这里,大洪水之后的尤太历史,与当时的主流民族相比,谈不上辉煌,说是上帝的眷顾显然言过其实。
帝喾在苏默被称为伊西库尔(Ishkur)。雷鸣是其声音,闪电是其武器。人们虽然惧怕他的毁灭力量,但也爱戴他,因他降雨并带来丰收。在《吉加美士史诗》中,他在恩利尔命令下具体指挥降洪水淹没大地。恩利尔就是中国典籍中的移民总管黎,在巴比伦和亚述语中,帝喾是风暴之神阿达德(Adad)。所以,帝喾是雷公电母的后代,雷电当属火,为火神。昊即太阳,少昊意味着后来的太阳,就是苏默太阳神乌杜(Utu),其神庙称作埃巴巴尔(Ebabar),配偶为阿亚(Aia)。闪族太阳神为夏马西(Shamash)。所以,首代少昊帝的名字叫乌杜(Utu),不是帝喾,更不是帝挚。
诺亚洪水前后,苏默人都是美索不达米亚的主人,紧跟着苏默人到达美索的是从叙利亚一路开过来的从事游牧行业的阿卡德人(Akkadian),他们是闪族的一支,长的跟现在的阿拉伯人差不多,长脸钩鼻,多须发,语言为阿卡德语。
拿头发来说,苏默人自称是黑头人,暗白种人和黄种人的头发颜色都是黑的,而且苏默人是暗白种的可能性要大于黄种。除了发色,还有一个重量级的相似之处,那就是医术。苏默的医术跟后来的巴比伦,亚述的跳大神医病完全是两码事,跟我们的中医倒是十分的相似。凉山彝族认同的统一自称为“诺苏”,可直译为黑色的民族,和苏默人的自称相同,居延为黑水,岷、汶、若在羌、彝和古汉语中是“黑”的意思,藏语中那曲是黑水,《太平御览》卷七十九引《河图》:“瑶光之星如蜺,贯月正白,感女枢幽房之宫,生黑帝颛顼”,似言生于若水的颛顼为黑发白皮,后羿善射,应为夷族,夷字由大弓两字组成,且音近羿,后羿是苏默王国的缔造者,远古位于西方的帝王都带过东夷,所以,苏默族应该就是夷族。彝族很多人认同的苏颇似乎同苏默。古代南方的百濮似乎也是夷族。夷族图腾是龙虎,表明其既为西王母后代,又为女娲后代。
虽然彝族的自称繁多,但演变的脉络是清晰可寻的。因为,以“诺苏颇、纳苏颇、聂苏颇(尼苏泼)、尼颇、撒尼颇”作为自称的彝族占川、黔、滇、桂四省区总人口的半数以上。从方言来看,上述自称都属于分布在东部方言区、北部方言区、南部方言区和东南部方言区;自称“倮颇、罗罗、纳罗、腊罗、鲁泼”的彝族都属于彝语中部方言和西部方言区,人口占彝族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左右,这部分彝族的自称与龙、虎图腾崇拜有关;另自称为“倮颇”的,都属于倮、黎、栗、勒、俚同音异写,彝语的意为野外、山上,即居住于山上的民族,其语言和习俗都与自称倮倮泼的较为接近。无论自称“尼颇”还是“栗颇”乐于接受“尼泼”这个彝族的较早的自称。因为从彝语来看,彝族自称的第一个音节的声母大都为n(()、或l,“在彝语里普遍存在声母n(()、或l通用的现象。”所以,彝族自称虽然繁杂繁多,但归结起来就是一统三大自称体系:一统,即“尼”是彝族最早的统一自称:三大自称体系,即尼泼自称体系、倮(罗)泼自称体系、俚泼自称体系。这三大自称体系是通过彝族最早的统一自称“尼”函变并衍生为繁杂的彝族自称体系的。
中国古代称彝族各部为诸罗,彝人多自称罗罗,想来彝族与罗睺有关,毗湿奴除了打败乌莎斯和蚩尤的先祖牛族外,还消灭了罗睺,罗睺死后其部众分为两个部分,一部逃往冰岛,其后代基督复仇成功,这一部分就是阿修罗,印度神话很明确地把罗睺基督都称为阿修罗,北欧神话亦云修罗与阿修罗通婚,罗睺部众的另一部分是亲阿修罗的修罗,可能投靠了蚕丛和西王母,融合之后,在基督登陆战败后东迁,成为彝族和蜀族.罗罗的意思应该是罗睺手下的修罗.远古的星名一般对应一个神或半神,罗睺神应该是确实存在的,他是基督的先祖,作为不大,要是有大作为西王母显然不会接受其部族归降,只是因为他的著名后代基督才榜上有名,所以罗睺只用于命名太阳系的盖,但并不作为星神.太阳系的皮壳在古天文中叫盖,盖中的星统称罗睺.
言至此,尤太的族系差不多清楚了,YHWH是一个多民族联盟,Y:尤族+欧倍拉牛族,两族在北欧神话中就已融合,H:喉族(罗睺的阿修罗,基督所在族),W:乌莎斯的鸟族,H:哈提的犬族和芬离尔的狼族,
基督时期,尤族进驻欧倍拉,喉族驱逐末代炎帝,进驻埃利都,蚩尤本部兵马全部在北欧战死,到东方后只能带乌莎斯族作为嫡系主力,由于都是鸟图腾,蚩尤东迁后领少昊族,蚩尤战败后,乌莎斯的鸟族阿修罗融入中华,与少昊的鸟族修罗一体。牛崇拜的苗族应该是蚩尤本部移民过来的。印度的牛崇拜人口也不少,这表明基督朝在雅利安人之前就征服过印度。
尤即犬子,狄为火犬,火即南,狄应该就是位于南部的犬戎荤粥,秦汉时就已汉化为翟姓。
严格地讲,安努纳奇(Anunnaki)的苏默文明是炎黄文明,与基督文明同时期且同地点,之后是基什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与中华文明同期但不同地点,再后才是巴比伦文明和希腊文明,希腊文明是现代文明的奠基者,其远古文明划归苏默文明。
巴比伦是“冒犯上帝之城”,这个上帝应该是指后弈,巴比伦文明是与基什文明对立的文明,两者不能作为同一个文明,苏默文明与基什文明以诺亚洪水为分野。基什文明与巴比伦文明以亚述夺权为分野。中华文明指大洪水后的东方文明,不包括炎黄,属于华夏文明,但,华夏文明的内涵要远比中华文明丰富,基什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和希腊文明都从属于华夏文明。华夏文明就是纳非联盟NFLM的文明,尤太广告文明则是yhwh的文明,至少经历了乌莎斯->尤->基督->序娑四朝。按照印度毗湿奴斩罗睺分出计都神话,计都就是基督,那么YHWH就是阿修罗,NFLM显然是修罗。
前文已述,6000年前炎黄羌族东西亚一体,按苏默王表,帝喾帝挚时代,夷族一统天下,炎黄羌夷四族一体,帝俊时代,白种人融入,雅利安和日耳曼人一统天下,五六个大族一体,大洪水之前还有哪个民族可以抗衡?所以,帝喾之后、大洪水之前的亚非欧是一个统一的联合国。
帝喾收拾尤太和康回后,康回残部后代逃往中亚,与当地的后土后代共工氏合流,大洪水后建立埃兰王朝,后发展出回教,故回教与基督教天主教有共同渊源,回教的夏文明元素比基督教略多一些. 哈里发塔(英语:Burj Khalifa,阿拉伯语:برج خليفة),又译哈利法塔,原名迪拜塔,是位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迪拜境内的摩天大楼,为当前世界第一高楼与人工结构物,高度为828米(2,717英尺),楼层总数169层,造价达15亿美元。动工于2004年9月21日,从2007年初开始已有玻璃帷幕安装,金属外墙于2007年6月开始施装,2010年1月4日正式完工启用。隔年邻国沙特阿拉伯宣布拟建造高达1600米的王国塔(Kingdom Tower),高度将更胜哈里发塔,预计2020年完工启用。
在古阿拉伯世界中,哈里发为“伊斯兰帝国领袖”之意。而目前迪拜所属的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总统,同时也是阿布扎比酋长,名字正好即是哈里发。之所以临时改以“哈里发”为迪拜塔重新命名,乃是感念哈里发的金援救火,让迪拜得以在惊爆倒债危机后,惊险度过偿债难关。其实,Khalifa源于西方共工氏首领康回Khafa,哈里发塔是康回的纪念塔。夏马风就是中亚及波斯湾一带一种寒冷的西北风。风的名称源于美索古代的夏族,哈里发塔傲立于夏马风中,有回回傲夏之意。
吉萨三塔原来的狮身人面像头戴皇冠,额套圣蛇浮雕,颏留长须,脖围项圈。经过几千年来风吹雨打和沙土掩埋,皇冠、项圈不见踪影,圣蛇浮雕于1818年被英籍意大利人卡菲里亚在雕像下掘出,献给了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胡子脱落四分五裂,埃及博物馆存有两块,大不列颠博物馆存有一块(现已归还埃及)。像的鼻部已缺损了一大块,据说是拿破仑士兵侵略埃及时打掉的,实为讹传,它是被朝圣游客中世纪伊斯兰苏菲派教徒砸掉的。这些苏菲派教徒显然是认为某些文字和伊斯兰教义有冲突才砸的,没想到砸了老祖师爷的像,因为康回的事迹并未写入古兰经,但个别回教精英却知道他。
依诺彝族(古时叫夷族)男子服饰
彝族男子以上装紧身为美,多为黑或蓝色。双袖及胸襟均刻意绣饰,大襟右衽。窄袖,裤以裤脚宽大为突出特点。俗称大裤脚。
石灰石板
早王朝三期,约西元前2500~前2300年
乌尔(伊拉克南部)
H.26.030cm;W.22.860cm;Th0.220cm
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
藏品号:ME118561
雕塑中带头帕的人与彝族服饰相近。彝族的一支哈尼族有着不逊色于现代科技和古苏默人的水利技术,哈尼梯田改变了当地的气候,使之永无干旱,西南大旱之时,哈尼族丝毫不受影响,在苏默,有一种职业叫书吏,“书吏”不但是对会写字的人个体的称呼,同时也是对整个书写行业的称呼,所以我们能把书吏们称为“码字一族”。“码字一族”有自己的行会,拜书写之神纳布为祖师爷,外加两个神级护法(“学问的保护神”),“宇宙万物的书吏”女神仙尼达巴(Nidaba或尼萨巴Nisaba)和她老公“印章之神”哈尼(Hani或哈亚Haya)。要说“码字一族”牛还真不是盖的,活着的时候有三大仙罩着,就是挂了也能找到靠山,“阴间女王”贝丽丝丽(Belitsiri)在下面掌管的就是文字和亡灵“码字一族”。
彝族毕摩认识三星堆的神秘符号,彝族玄学与汉族玄学同源,远古夷族曾经主导世界文明,引领东西方至少千年,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诺亚洪水后,夷族大能:东方的大禹、西方的后羿都是救世主。有理由认为,苏默语是一种古夷语。
黄帝破蚩尤之后,衰落的少昊部族西迁融入苏默,帝喾在西方崛起,亚夏和苏默是世界上所有非尤太文明之根。今天的中西方各种远古典籍,包括旧约、古兰、吠陀,都源于苏默。
古埃及在美尼斯之前没有王,因为整个欧亚非大陆有共主尧,没有人能够称王,但这并不代表那之前的古埃及就是分裂的,只是在欧亚非末代大帝舜之后,由于末灾导致地域阻隔,人口剧减,欧亚非共主已经无力统辖整个大陆。尧帝晚年的末灾导致了西方的无主局面,整个世界的格局为之改变。
尧舜消灾只在东方,由于尧舜救助西方末灾不力,西方损失惨重,中央失去西方的信任,舜帝因此从大帝变为小帝,舜帝虽为大德,但不是大帝,只是东方之帝,从舜帝开始,版图急剧缩小,东西方缺少交流,以致于渚夏之后,东西方文明各自独立发展,形成了多元化的文明格局。大洪水过后,东西方各自称王,东方典籍中把西方的王称为后,名中带“后”的人一般是去过西方的,如后土、后羿、风后、后稷,夏商周重礼道,只称王而不称帝,礼崩乐坏之后,又出现了很多“帝”,但此帝已非彼帝。
自1万年前现代人种诞生以来,亚非欧文明可以分为5个大的阶段:
1乌拉诺斯之前,华族和夏族各自为政。东西方分别从女娲和西王母两帝开始。
2 乌拉诺斯—炎帝,华夏一统亚非欧
3黄帝颛顼时代--帝喾,欧亚非大陆有华夏和尤太两大势力,亚非欧未统一,各大帝只是华夏联盟之帝,东西方并未统一,但华夏两族是统一的。
4帝喾—帝尧,华夏一统,亚非欧只有一个联盟。
5帝舜以后,世界多元化,夏禹只拥有小九州,在大九州中只占一个州—神州,远远不是欧亚非大陆之主,在未来的预言中,欧亚非大陆至少还有数千年的分裂史,所以说,秦始皇远不能与帝喾相比。
6、亚夏编年史
美索不达米亚文献很清晰地告诉我们第十二个天体是一个充满水的行星。在《创世史诗》列出的这个行星的五十个名字里,包括了一组形容它充满水的名字。基于A.SAR一词(意为“充满水的君王”),“他建立了水的分级”,这些名字将这颗行星描述为A.SAR.U(意为“崇高、明亮的充满水的君王”),A.SAR.U.LU.DU(意为“有着丰富内涵的崇高、明亮的充满水的君王”),等等。
苏默人一直坚信第十二个天体是一个充满生命气息的绿色星球;的确,他们称它NAM.TIL.LA.KU,意思是“供养生命之神”,他同样还是“耕作术的传授者”,“谷物和草药的创造者,是他让蔬菜发芽……他打开了井,分配大量的水”──“天与地的灌溉者”。
中国神话常常把神和帝王与天上的星星对应起来,甚至认为星就是神,神就是星,按中华古风,上面的话应译为,大帝,水德,发明农耕、谷蔬、草药和水利。查中华典籍,蓐rù:陈草复生,引申为播种,收:收获庄稼,蓐收的意思是发明农耕、谷蔬和水利。蓐收,水星神,手持曲尺,掌管秋天。显然,苏默古籍中的这个大帝就是蓐收。A.SAR.U中有蓐音,阿普苏中有收音,南方人常把苏读为收,合星名A.SAR.U和神名阿普苏,即得蓐收之名。上善若水,甜水神阿普苏就是蓐收,蓐收对农业和医药的贡献显然比神农早得多。
《山海经。西次三经》又西二百九十里,曰泑山,神蓐收居之。泑[yōu]山即黎巴嫩山西南端。黎巴嫩山主峰卡尔纳特-骚达山(绍达峰)海拔3083米,为地中海东岸山区的最高点。
苏默《创世史诗》引子《伊奴玛•伊立什》(Enuma Elish,意为“当处于顶点”)描述了太初宇宙:我们星系的诞生。
当处于顶点之时,天堂还没有被命名,
在那之下,结实的大地还没有名字;
一切皆无,而最初的阿普苏(AP.SU),它们的创造者,
穆木(MUM.MU)和提亚马特(TIAMAT)──她生下了它们所有;
他们的水被混合在一起。
水里没有芦苇,没有沼泽。
众神之中,没有谁出现,
万物没有名字,没有既定之命运;
接着就是这样,在它们之间,有了神。
在广阔空间中,“诸神”──行星们──出现了,有了名字:最初的阿普苏:意为“从一开始就存在”,意思是蓐收是始祖神。在此史诗中,巨人老子的地位很低,说明老子不是王,蓐收才是亚夏之王,亚夏的第一代王无疑是西王姆戴胜,蓐收显然是第二代西王。
穆木:意为“出生者”,即第二代神,MUM.MU中的MU代表西王母,说明她是西王母的女儿,史诗中的故事在之后讲得很清楚,穆木是阿普苏最信任的助手和使者,她应该是水星神蓐收的老婆。蓐收是先当后再当王,远古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提亚马特,意为“生命处女”,处女生孩子,意味着男方是神,表明她和神生了很多孩子。阿普苏和提亚马特的“水”混合在一起,文献里讲得很清楚了,这不是长着芦苇的水,而是原始水域,宇宙最基础的生命摇篮。
巴比伦伪版《创世史诗》第一场走到了结尾,有了一个由九个行星和一个太阳组成的星系:
太阳──阿普苏(AP.SU),“从一开始就存在”。
水星──穆木(MUM.MU),阿普苏的助手和信使。
金星──拉哈姆(LAHAMU),“战争之女”。
火星──拉赫姆(LAHMU),“战神”。
??──提亚马特(TIAMAT),“给予生命的处女”。
木星──基莎(Kishar),“结实大地上最重要的”。
土星──安莎(Anshar),“天国最重要的”。
冥王星──迦迦(GAGA),安莎的助手和信使。
天王星──阿努(ANU),“天国的他”。安莎的第一个孩子
海王星──努迪穆德(艾/恩基)(NUDIMMUD),“灵巧的创造者”。阿努的孩子
按《第十二个天体》里这个星神谱,阿努(ANU)应该是蓐收的孙女所生,希腊神乌拉诺斯之子。海王星艾能够在太初之水中下咒,消除阿普苏的神力,史诗将其比喻为“将睡意倒向阿普苏“,甚至穆木,阿普苏的助手,也无力动弹,“脱下了阿普苏的王冠,卸下了他的光环斗篷”。艾即爱,引申为造人之神,似乎是东方最高统治者女娲,绝不是蓐收的后代,在中华神话中,蓐收起先是东方的神,后来去东海,再后去西方,倒是与这个神谱有些符合。蓐收的行迹与后土相同,说明当时的蓐收应该是随后土征战的后勤部长,既有赫赫战功,又有统帅经验,故能升为帝。
苏默帝王表棱柱
《苏默王表》是研究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特别是研究苏默人政治史的极为重要的文献资料,《表》共提到四个民族(苏默,阿卡德,古提和阿摩利),记载了从“王权天降”到伊新王朝(西元前1993年~前1730年)各阶段的王位更替情况。记载《苏默王表》的泥板书大部分是伊新王朝后期的产物,不过其原版是在古提时期结束时,也就是乌鲁克乌图黑加尔时期编纂的,伊新王朝的属于再版。虽然《表》把各时期的君主一个个挨着,码的整整齐齐,不过在苏默时期,城邦并立,君主中的一些其实并不是相连,而是处于同一时期。
数字3600在苏默语中被写成一个大圈。表示行星的词──SHAR,意思是“最高统治者”,同样还有“完美之圆”“完整的圆”的意义。同时,还代表着数字3600,后世学者们解释为三千六百年,笔者分析后得到的结果是半个玛雅纪……此处省略10000字。西王母的果园中种植有“生命之树”,每3000年便长出代表长生不老的桃果。桃果在中国神话中的意义相当于西方的苹果,是令众神得以长生的“神的食物”和“不死的神肴”(ambrosia),在波斯它被称为haoma、在埃及被称为sa。埃及的sa就是苏默shar的简写,SHAR读夏,这个3000年的周期,就是3600和半个玛雅纪2562.94年的中数,流行于东南亚的小乘佛教中也有一个2500的周期数,从这个数字可以看出,西王母部族、苏默、古埃及、雅利安在远古是一体的。
最高统治者的一个完整过程就是一个朝代,这三个词的一致性──行星/轨道/3600──不能完全看成是巧合。苏默统治者的统治时间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无一例外是SHAR的倍数。这表明一个SHAR就是一个朝代,华夏远古有天人对应的传统,天体的一周对应地上的一个朝代,SHAR在天上表示尼比努运行一周,在地上则表示经历一个君主。苏默把一个朝代称为一夏,SHAR就是夏,苏默后代夏启的夏有继承苏默之夏的意思,周朝的周也有同样的意思,只是采用不同的字表示,以别于夏朝而已,北宋时的党项族又复古为夏。
在诺亚洪水以前,一夏严格表示一代,而朝则用开国君主的名字表示,君主的部族改变就是改朝,同一朝的各代部族相同,就象夏商一样,各代君主用甲乙丙丁表示,当天干地支都用完之后,气数尽,必须禅让给其他部族,所以编年史不必记载各代君主的名字,只要记载首任君主的名字即可,与夏商周不同的是,改朝并不改国号,各朝的国号都是a-sar,国号对应疆域,因为诺亚洪水前各朝疆域变化不大,不必改变国号。
按苏默的60进位制,3600就是1度(角度),1度对应一个朝代,则1个圆含有360个朝代,按每240个朝代对应1个玛雅纪,则1个圆=2562.94年*3=7688.82年,这是亚夏和其后继者苏默的总气数,历史似乎证明了这个预言的正确性,所以一SHAR就代表1代君主,学者们把1shar当做3630年或3600年人文历史的说法显然是错误的。除“shars”外,还有一个单位是“ner”,为600,似乎指600个工作日,按一年300个工作日,600就是2年,故1ner=2年。
贝罗苏斯(Berossus),巴比伦的祭司、史学家和大学者,提到了大洪水之前地球上的十位统治者。在总结贝罗苏斯的文字之后,亚历山大•波里希斯托(Alexander Polyhistor)写到:“第二本书里讲述的是迦勒底十位君王的历史,以及他们各自的当权期,它们由一百二十个Shar’S(下文将解释)组成,或是四十三万二千年的时间;直到洪水。”
阿比德纳斯(Abydenus),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的学生,同样引用了贝罗苏斯笔下的十位前大洪水时代的一百二十个SHAR’S的统治者。他弄清楚了这些统治者和他们的城市都是位于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
“据说地上的第一个王是阿诺努斯(Alorus)……他统治了十个Shar’S。在他之后,阿拉普鲁斯(Alaprus)统治了三个Shar’S;来自盘梯-比布伦(panti-Biblon)的阿米拉努斯(Amillarus)继承了王位,他统治了十三个Shar’S……在他之后的阿麦仑(Ammenon)统治了十二个Shar’S;他是盘梯-比布伦的。接着是来自同一个地方的美加路努斯(Megalurus),统治了十八个Shar’S。接着是道斯(Daos),督导者,管理这片土地十个Shar’S……后来还有其他统治者,最后一个是西斯特拉斯(Sisithrus);所以所有十个君王,加起来是一百二十个Shar’S。”
雅典的阿波罗托罗斯(Apollodorus)同样以类似的方法来解读贝罗苏斯的史前记录:“十个统治者一共当政120个Shar’S(相当于432000年),而且他们之中每一个的当政时间都是按照一个Shar是3600这样的单位年来计算的。”随着苏默学的兴起,贝罗苏斯所指的“古书”被发现并被破译了;这些苏默国王清单很明确地记录了十位前大洪水时代的统治者,他们从“王权由天国下落”开始统治着地球,一直到“大洪水淹没地球”。
一份被称作W-B/144号文献的苏默国王名单,记录了五个地点或“城市”的神圣统治。第一个城市,埃利都,有两位统治者。文献在他们两人的名字前加上了前缀“A”,意思是“先祖”:
当王权由天国下落,埃利都首先有了王权。在埃利都,阿鲁利姆成为了王;他统治了28800。阿拉加尔统治了36000。两位王统治了它64800。之后王权传了出去,那些地方的统治者被称为EN,或者“主(lord)”:
我扔下埃利都;它的王权被带到了巴地比拉(Badtibira)。在巴地比拉,恩门路安纳,统治了43200;恩门加安纳,统治了28800;圣杜姆兹,统治了36000。三位王统治了它108000。
清单上接着列出了之后的城市,拉勒克(Larak)和西巴尔(Sippar),以及它们的神圣统治者;最后,是舒鲁帕克(Shuruppak),一个有着神圣血统的人类是那里的国王。
以上片段摘自《第十二个天体》,阿诺努斯(Alorus)就是希腊神话中的乌拉诺斯,共工与盖娅之子,后土在西方的异母弟,是他带领纳菲力姆(即纳非联盟),扫平了亚特兰蒂斯势力,统一了亚非欧,乌拉诺斯统一亚非欧之后,自然是亚非欧共主,东方神话中,历女娲、伏羲、女娲氏三代之后,似乎没有可信的继任者记录,此时,东西方已经统一,不需要分别设立君主,故乌拉诺斯在东方是第四代君,称为柏皇,而在西方,之前已历戴胜、蓐收两代君主,乌拉诺斯是第三代君,由于乌拉诺斯是鬼神混血,不是纯正的神血统,故被西方苏默称为地上之君。尽管如此,他仍然不愧为万古一帝。
尧帝时,由于发生末灾洪水,导致东西方连接道路被毁,交通断绝,神血经过5000年稀释,半神人极少,人类已经无力建立统一的亚非欧王朝,舜帝禹帝和后来的渚夏商周秦都不是亚非欧大陆共主,只是东方的王,所以,尧帝是整个亚非欧大陆的末代大帝。后世帝王没有一个够资格称为大帝。称大帝者至少要统治3洲的一半。元首的追求就是如此,夏朝之后,恐怕只有窝阔台够资格称大帝。
下面列出各大帝的时间顺序和推测的中华帝王:
阿诺努斯(Alorus)──10代,即希腊神乌拉诺斯,柏皇,共工与盖娅之子。
阿拉普鲁斯(Alaprus)──3代 帝夋、禺号、淫梁
阿米拉努斯(Amillarus)──13代,来自盘梯-比布伦(panti-Biblon),太昊(首代太昊名叫太昊,是帝,若干代后变为官名,不是帝,只管首代太昊的所有分支部落,故太昊是伏羲后代,但不是伏羲,称王后另有名称,不可用前朝名称)。Biblon即太昊居所。
阿麦仑(Ammenon)──12代,来自盘梯-比布伦(panti-Biblon),少数民族传说盘瓠也是王,panti即盘瓠所在。盘瓠系盘古后代,盘古和海神禺强(又名冬神玄冥)是姆大陆沉没之前的神,不在王表中,太昊与少昊两朝之间如无间断连续执政,则不用改朝,少昊之名亦不可能产生。故其中必有一个非昊系部族执政。
美加路努斯(Megalurus)──18代,来自盘梯-比布伦(panti-Biblon),西迁的少昊(首代少昊名叫少昊,为帝,若干代后变为官名,只是少昊族的大族长,只管首代少昊的所有分支部落,故少昊不是帝喾,但少昊族长帝喾升为帝后继续当本族族长仍可称少昊)。Biblon即少昊西迁前的居所。
道斯(Daos)──10代 道朝,道之起源
其他统治者,佚──n代 廪君?
西斯特拉斯(Sisithrus)──1代
阿鲁利姆(A.LU.LIM)──8代,首都埃利都,利姆即烈山氏或曰厉山氏,炎帝朝,不含岐伯,岐伯为西方主管,但不是帝。
阿拉加尔(A.LAL.GAR)──10代,首都埃利都,加尔就是姬,亦为高阳氏,阿拉即安拉,帝的意思,姬朝即黄帝朝,含颛顼高阳氏。GAR应译为姬。
恩门路安纳(EN.MEN.LU.AN.NA)──12代,首都巴地比拉(Bad-tibira),路[西法]朝。
En-Men-Ana某些版本作Kichu-Ana。这个名字在略多于一半的版本中出现,在别的版本中却没有。当为黄帝时期貙部落的酋长后代.
恩门加安纳(EN.MEN.GAL.AN.NA)──8代,首都巴地比拉(Bad-tibira),GAL指高辛氏,帝喾不是该朝的第一代君,但8代帝中含帝喾。GAL应译为高,以与东方典籍中的高阳氏、高辛氏对应。
杜姆兹(DU.MU.ZI)──10代,首都巴地比拉(Bad-tibira),帝挚
恩斯帕兹安纳(En.sipazianna/En-Sipad-Zid-Ana)──8代,首都拉勒克(Larak/Larag),柏灌
恩门杜兰纳(En.men.dur.anna)──5代又5ners,来自Zimbir[似为淄博],首都西巴尔(Sippar),似为巴蜀之地的三星堆,开明王杜宇。据说,都江堰系统早在李冰之前就在进行,先有开明世鳖灵治水,接着是大禹—涂山氏完善,最后由李冰完成。《山海经•海内西经》卷十一“开明兽,类虎而九首,皆人面”,开明王大概是西王母后代,有9个中央部族。大禹时代的帝王已经没有“怪物”,被《山海经》描述为“怪人”者,都应在尧帝之前。故杜宇是大洪水之前的大帝。
乌巴图图(Ubartutu/Ubara-Tutu)──5代又1ner 帝俊,首都舒鲁帕克(Shuruppak/Shuruppag),祭司尹寿所在部族,有说尹寿是乌巴图图之子的。
Zin-Suddu这个名字在略多于一半的版本中出现,在别的版本中却没有。帝鸿
另一个苏默文献(W-B/62)将拉尔萨(Larsa)和它的两位神圣统治者也加入了这份国王名单之中,苏默文献的最后两朝大帝是帝俊和帝鸿,帝鸿之后是帝尧。《山海经》“帝俊生帝鸿,帝鸿生白民”,帝鸿之子显然是民不是帝,说明帝位已经让出去了,白民就是白种人,似乎意味着帝俊帝鸿都是白种人,苏默人是黑头发的白种人,帝俊帝鸿应是苏默先祖。上表的准确称谓应该叫《苏默帝表》,以与诺亚大洪水以后的历史年表《苏默王表》相区别。
从以上解释可以看出,苏默语的发音和古汉语的音很相近,从发音就可以猜出远古帝王的名号,而阿卡德语则与汉语发音没有对应性,因为阿卡德语多是从苏默语意译得到的,所以,与汉语差异很大。
有个叫L.S.斯塔夫里阿诺斯的美国哥们在他的《全球通史》中有这样一段话:“最早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伟大创建者——苏默人,似乎既不是印欧人的一支,也不是闪米特人的一支,这一点很奇怪。他们的语言与汉语相似,这说明他们的原籍可能是东方某地。”
在日照天台山的一侧有一女巫谷,谷中有一女巫墓,女巫墓旁也有一甲骨文石刻,似乎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甲骨文作文!
石刻的内容如下:女巫魂兮,灵游林兮;守我家兮,老祖尸兮。万年睡兮,帝俊生兮;子炅鸷兮,祖羲和兮。行人安兮,神赐福兮。
译成今文为:我是阴魂未散的女巫,象幽灵在密林中漫步;守卫着昔日的家园,看护着先祖的尸骨。我是沉睡万年的女巫,出生在帝俊的国度;太昊少昊是我的晚辈,羲和女神是我的祖母。好心的路人放慢脚步,你会得到神灵的祝福。
这首诗说帝俊是太昊的前辈,按编年史,帝俊是阿拉普鲁斯(Alaprus),拉是埃及太阳神,帝俊族是太阳崇拜,而乌巴图图的乌为金乌,是苏默太阳,觉得《山海经》要可靠一些。
《山海经•大荒东经》载:“有五采之鸟,相向弃沙,惟帝俊下友,帝下两坛,采鸟是司。”义为:有两只五彩鸟,相对而舞,是帝俊在人间的朋友,帝俊在人间的两个祭坛,便是由它们管理的。这里的五彩鸟,实际上便是神话中的“凤鸟”,它与帝俊有着极为亲密的关系,应是帝俊部族的崇拜物。更主要的是,战国以来,人们称日中神鸟为“俊鸟”,何新《诸神的起源》云“俊鸟”便是帝俊,为太阳神的代名词。帝俊之“俊”又可写为“夋”,这字在甲骨文中实为一个鸟的形象”。也有人认为帝俊就是甲骨文中提到的殷商高祖夔。
帝俊也是商代殷民族所奉祀的天帝,甲骨文称为高祖夋(与莒国犁比公祭祖碑文一致)。他本是殷民族的祖宗神。他的形状甲骨文作或,画的是鸟的头,猕猴的身子,一只足,手里似乎还拄着一根拐杖。这种形象和西方的奇肱国人相似,与古埃及透特神相似,一般而言,半人形象比全兽形象历史久远,半人都是佩戴了高科技装备的人,这些装备技术失传后,图腾演变为全人、全兽或全鸟形,俊的图腾是凤,夋qūn,古音俊,行走迟缓的样子,意味着虽走路迟缓,但可以飞行,这是飞行技术退化所致,穿戴这种装备的帝夋属半神,而凤鸟图腾的帝俊没有飞行装备,与普通人无异,故在祖先的名字夋旁加一个人字为自己命名,意思是祖先是神,自己是人,所以,帝夋和帝俊是两个帝,年代差距甚远,夋在帝喾前,而俊在帝喾后,两者不在同一朝。日照天台山女巫墓中所说的帝俊应为帝夋,《山海经》中提及帝俊最多,有一部分是写帝夋,应区别开来。
《山海经》记载帝俊系统的部落有10个:
1有中容之国,帝俊生中容,中容人食兽、木实,使四鸟:豹、虎、熊、罴(《大荒东经》)。
2有白民之国,帝俊生帝鸿,帝鸿生白民,白民销姓,黍食,使四鸟:虎、豹、熊、罴(《大荒东经》)。
3有司幽之国,帝俊生晏龙,晏龙生司幽,司幽生思士,不妻;思女,不夫。食黍,食兽,是使四鸟(《大荒东经》)。
4有黑齿之国,帝俊生黑齿,姜姓,黍食,使四鸟(《大荒东经》)。
5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姚性,黍食,使四鸟(《大荒南经》)。
6有襄山,又有重阳之山,有人食兽,曰季厘。帝俊生季厘。故曰季厘之国(《大荒南经》)。
7有西周之国,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稷,稷降以百谷,稷之弟曰台玺,生叔均(《大荒西经》)。此西周之国是周朝的先祖,西意是欧亚非大陆之西,并非后世所云中原之西。《山海经》称周文王、周武王的周朝王室是台玺、叔均之后。而不像《史记》记载的是后稷的直系后代。《山海经》对远古历史的记载似乎比《史记》更精准。同后羿为西王一样,弃亦为后,为中亚之王,而启则是东亚之王,大洪水后的欧亚非大陆格局似乎分为欧洲、古埃及、美索、中亚(含印度)、东亚五大块。这可能是五行的由来。发明五行的目的是传播末灾数理至少5000年,由于五行术上合天文、下符地理,是预言的解密密码,故能传播至今,感谢先贤们的良苦用心。国产现代哲人孤陋寡闻,斥之为迷信,殊不知现代也有一门学问,叫密码学。难道“素质”就是选择性遗忘?西化就是只引进西方人的生活方式?曾经令我们民族蛋疼的西方科技我们学了多少?既学习西方科学,又继承传统文化,比之只学习西方科学,是一个1+1〉1的简单问题,难道现代疑古主义者连这个小学生都明白的简单道理都不懂?这些人究竟是智人,还是只有8岁小孩智力的猩猩?用这些人主导文化,显然只会普降全民族的智力。
8有儋耳之国,任姓,禺号虎子,食谷(《大荒北经》)。
9有牛黎之国,有人无骨,儋耳之子(大荒北经))。
以上所及中容、白民、司幽、黑齿、三身、季厘、西周、儋耳、牛黎九国,加上殷商,便是十国。其中儋耳、牛黎两国虽未明言为俊所生,但禺号虎生儋耳,儋耳生牛黎,而帝俊生禺号虎,所以可断定儋耳、牛黎均为俊的子孙之国。
在这些国家中,除中容与季厘二国“食兽”之外,其它都注明“食黍”或“黍食”。且中容、白民、司幽、黑齿、三身诸国均“使四鸟”,这四鸟便是虎、豹、熊、罴。因上古鸟、兽同为动物,故虽是兽,但仍名之曰“鸟”。
《山海经西山经》云:“长流之山,其神白帝,少昊居之。其兽皆文尾,其鸟皆文首,是多文玉石。实惟员神磈氏之宫,是神也,主司反景。”这里的员神磈氏是落日之神。少昊原来居住在东方,在他迁移后,他的余部建立起了少昊之国。当少昊西迁之后,氏族将原来东方的地名也带到了西方,所以在后代传说中,东西方均有所谓的扶桑、穷桑等地名,这些都与这场氏族大迁移有关。
以上国君未冠以帝字者都只是一帮之主,万国之主才是帝,排除这些国君后,可以推出帝系,《海内经》帝俊生禺号,禺号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为舟。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为车。此处的帝俊应更正为帝夋,禺号、淫梁为继任帝,共历三代。三代之后,帝位传给太昊。与日照地区天台山女巫墓甲骨文作文吻合。舟车是太昊时期吉光和番禺的发明,与河姆渡舟的年代不冲突,这充分说明正确解译后的苏默王表和校正后的山海经就是远古的正史。
“帝俊生晏龙,晏龙是为琴瑟。”“帝俊有子八人,是始为歌舞。”这些已经足够了,舟、车、歌舞、琴瑟、百巧、种植,从食到行,从劳作到歌舞,无不闪烁着智慧之光。“俊”的本义是“位于金字塔顶端的人”。“帝俊”一词字面上的意思是“位于金字塔顶端的古帝”,由此可见帝夋就是古埃及智慧之神透特。《海外本经》卷九“禺疆,鸟身人面,乘两龙”,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帛画上,句芒也是人面鸟身,帝夋后代中数人人名中含禺字,表明帝夋是禺疆和句芒后代。
帝夋和帝俊并非如传说的那样只是东方部族远古始祖,其后代子孙却在东、南、西、北各方建立起了各自的国家,虽然这些国家原来是一个个氏族或氏族集团,但国度之多,阵容之大,在诸神体系中是屈指可数的,他的真实身份就是欧亚非大陆的大帝。远古雅利安人亦用战车作战,远古印度和欧洲应都属帝夋和帝俊。
苏默各国都有自己独立的王朝,如基什第一王朝、乌鲁克第一王朝和乌尔第一王朝等。
各国的王有的称“恩”(EN),或“恩西”(ENSI),表意符号为PATESI帕铁西),有的称“路高”(LU.GAL),有的译为卢伽尔。恩和恩西都是国家主神代理人的称号,职责为代神理财、管理神庙经济、主持修建公共工程等。此外,可能还拥有军权和司法权。路高原意为“大人”,后才有“主人”和“王”的意思。最初可能只是在发生战争等紧急情况时临时选举的“独裁官”,后来由于战争连绵不断而逐渐演变成常设职位。路高和恩西的职位一般都是世袭的。
相比之下,路高的权力更大一些,只有强大的国家的统治者或霸主,才有资格称路高。例如,拉伽什的一位强有力的王朝创建者称路高,继他之后先后统治拉伽什的七位统治者都很软弱,因此放弃了路高的称号,改称恩西,他们称其城市的保护神为“真正的路高”,可见路高为更古老的帝王名字,lu指恩门路安拉,gal是恩门加/高安拉,两者合成一个词,意思是有为的王,LU.GAL应翻译为路加,以与前朝对应。无论恩西还是路高,都不是专制君主。这时的苏默各国还有其他两个权力机构,即长老(abba)会议和公民(gulu)大会。两者合称为城邦会议(苏默语为unken,阿卡德语为puhrum)。长老会议由贵族组成,公民大会则由“成年男子”组成,它们限制和制约着王权。根据《吉尔伽美什和阿伽》的记载,基什王阿伽遣使要乌鲁克王吉尔伽美什派人为基什挖井修渠,并威胁说,若不从,即兵戎相见。吉尔伽美什召开城市长老会议,以决定战与降,长老会议主张投降。他又召开公民大会,公民大会主张拒绝基什的要求,进行抵抗。这个体制就和现代美国的参众两院差不多,其实现代所谓的社会进步只是现代人YY而已,现代所谓的各种新社会制度在5000年前都有,各种教科书云5000年前是原始社会,是知识分子们的无知之谈,事实上原始社会只是动物人--智人的社会,从10000年前开始的现代人种没有经历过原始社会,只是因为洪荒和动物凶猛,搞的比较狼狈罢了,我们总不能说,汶川地震灾民处于原始社会吧。10000年前的岱屿、员峤(即太平洲和大西洲)更不是原始社会。
下面讲讲华夏神话中的历史:
天地初分,盘古生于其中盘古山,人面龙头蛇身,生而能言,能知天地之鼋高低及造化之理,计一万八千年。
盘古氏之后,天皇君继之。姓望,名获,字子润,道号天灵,生得碧颅秃榻,欣赢三舌,人首鳞身,有兄弟一十三人,生于雍州昆仑山下,以木德王。兄弟在地各一万八千年。
天皇君后,地皇君继之,姓岳、名铿、字子元,女面龙头,蛇身兽足。有兄弟十一人,生于熊耳龙兄弟各一万八千岁。地皇君后共有十纪。
其一曰九头纪:地皇君后,人皇君继之,是曰泰皇氏,又曰人皇氏,姓恺吉,名湖洮,字文生,道号荣兖。生得人面龙身,有兄弟九人,生于刑马山提地之国。其时天下妖魔作乱,人皇奉命降妖除魔,驾六羽、乘云车,依山川土地之势,裁度天下为九州,兄弟各治一州,亦曰居方氏。行天道,创神州,以教治人,兄弟各四万五千六百年。
其二曰五龙纪:人皇氏年衰、厌倦尘事,乃授策于五隆。五姓者:皇伯、皇仲、皇叔、皇季、皇少。五姓同期,俱驾龙,故号曰五龙氏。乘云车治天下,治五方,司五岭,布五岳。乘神车侵外星,惹天祸而亡。五姓各三万年,致九州为废墟。
其三曰摄提纪:有五十九姓,亦曰五十九纪。星散大山各自为政。天帝停职,刑天氏代之。
其四曰合雒纪:共三姓,夸父氏、罗耕氏、冉兴氏。同期乘蜚鹿治理。天帝复位,天地两派轮流执政。
其五曰连通纪:刑天氏发难,又遇地劫,共余四姓:盖云氏、倚灵氏、神皇氏、巫英氏。同期乘蜚麟以治理。
其六曰叙命纪:共六姓:首曰大赖氏,次曰谯英氏、涿狼氏、句有氏、蜀天氏、狙费氏。同期驾六龙治理。天帝杀贰召,刑天氏夺帝位。
其七曰循蜚纪:共二十二氏,首曰巨灵氏,次曰句疆氏、谯明氏、涿光氏、钩陈氏、黄神氏、狙神氏、犁灵氏、大骁氏、鬼骁氏、弁兹氏、泰逢氏、冉相氏、盖盈氏、大敦氏、云阳氏、巫常氏、泰壹氏、空桑氏、神民氏、倚帝氏、次民氏。以上皆穴居之世。天帝复位,刑天氏头葬常羊山。
其八曰因提纪:刑天氏炸天,九州灭,而女娲补天造人,共立十三氏,首曰辰放氏,是为皇次屈,曰古初之人也。卉服蔽体,至辰放氏时多寒风,乃教民搴木茹蒡友以御风霜,又教民绚发闰首以去灵雨,而民从之,命之口衣皮之人,传四世。次曰蜀山氏,传六世;庙傀氏,传六世;浑沌氏,传七世;东户氏,传十七世;皇覃氏,传七世;户统氏,传三世;吉夷氏传四世;儿蘧氏传一世;猫韦氏,传四世;其十一曰有巢氏,教民栖木而巢,以避禽兽之害。又刻木结绳以为政,又教民取羽革绒衣挛领做兜冒以贲体。又令民之死者厚衣之薪而葬之,传二世;第十二曰燧人氏,作钻燧,教民取火以为熟食。又教民范金合土以为釜。又立传教之台而师道以起,兴交易之道而人情以遂,故曰遂皇氏,又有四佐:一曰明由,二曰必育,三曰成博,四曰陨邱。传四世;第十三甲庸成氏,传八世。共为六十八世。上界苍京王下台,天帝换届。
其九曰禅通纪:主帝上任,刑天东山再起。共有十九氏:首曰仓帝史皇氏,姓侯冈,名字仓颉。龙颜四月,生而能言能书,实创文字。天为之雨粟,鬼为之夜哭,万古文化由此起;柏皇氏继之,以木纪德,居于皇人山,传二十世;中皇氏继之,居于巅部山,一曰中央氏,传四世;大庭氏继之,都于曲阜,以火为纪,号曰炎帝,传五世;栗陆氏继之,愎谏无道,有贤臣东里子,不能用而杀之,天下叛之而亡,传五世;昆连氏继之,一曰嫠连氏,又曰嫠畜氏,亦无道,传十一世;轩辕氏继之,始造车,伐山取铜以做刀货,传三世;赫胥氏继之,亦曰赫苏氏,传一世;葛天氏继之,始作乐,八人捉投足掺尾叩角而歌八终: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物,四曰奋毂,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临万物之极,块拊瓦缶武桑从之,是谓广乐。传四世;宗卢氏继之,亦曰尊卢氏,传五世;祝诵氏继之,一曰祝铄,是为祝融氏,作乐名属续,以火施化,号曰赤帝,都于郐,传二世;昊英氏继之,传九世;有巢氏继之,教民编槿而庐,茸藿而扉。螟涂翳以蔽风雨,是为有房屋之始,亦曰古皇,权臣为变而亡,传七世;朱襄氏继之,其时多风,群阴闼曷,乃命其臣士达作五弦之瑟以来阴风,传三世;阴康氏继之,其时阴多滞伏,艮气雍闭,乃制为舞以利导之,是谓大舞,传三世;无怀氏继之,传六世;太昊伏羲氏继之,姓风,名羲,以木德王,都于陈,教民佃渔畜牧,画八卦,造书契,作甲历,定四时,制嫁娶,造琴瑟,以龙纪官;女娲氏继之,姓云,名希,一曰女希,二曰女皇,三曰神媒。斩康风,杀康回,统中华,传十九世;神农氏继之,姓姜名农,号炎帝,以火德王,都于曲阜,初艺五谷,尝百草,制医药,始设日中之市以贸易,传八世。
其十曰疏仡纪:首曰黄帝有熊氏,姓公孙,名茶,一曰轩辕,后改姓姬,字玄律。为五帝之首,次曰颛顼帝、帝喾、帝尧、帝舜。刑天氏落网。以上皆大同之世。
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至黄帝有熊氏元年,共二百七十五万七千七百八十年。
分析如下:
盘古,18000年
天皇君兄弟十三人,各18000年,共234000年
地皇君兄弟十一人,各18000岁,共198000年
人皇君兄弟九人,各45600年,共410400年
五龙氏,五姓各30000年,共150000年
合计1010400年
则摄提纪至黄帝有熊氏元年=2757780-1010400=1747380年
五龙氏乘神车侵外星,惹天祸而亡。这种地球人侵略外星人的事情,我等谁也无法想象,研究更无从谈起,这句话显然表明,从盘古到5龙氏的历史不属于地球人,而应该是属于地球人的外星祖先,我们只能从摄提纪开始研究。
以上记载未写尧帝时期的洪水,说明是每万年一遇的末灾才记一次,5000年一遇的末灾不予记载,从摄提纪至黄帝有熊氏元年有摄提纪星散大山、连通纪遇地劫、因提纪九州灭三次末灾记载,说明远古的1747380年只相当于现在的两三万年,有意思的是,只要有刑天氏出现,就有末灾,这段历史记载从未说共工导致末灾,最大的罪魁祸首是刑天,而不是共工,应该更接近历史的真实,上述记载的真实性应不逊色于《史记》中的远古部分。黄帝灭刑天是为了铲除大患,不排除黄帝时期的刑天是基督部将。
摄提纪元年至黄帝有熊氏元年=1747380/60=29123年(按现今历法),所以远古的年都是以今6天为1年。按此推算得:
盘古元年至黄帝有熊氏元年45963年
天皇元年至黄帝有熊氏元年45663年
地皇元年至黄帝有熊氏元年41763年
人皇元年至黄帝有熊氏元年38463年
五龙氏元年至黄帝有熊氏元年31623年
以上换算过程均未出现小数,说明按远古60年换算为今1年是符合制历原则的。盘古实际执政300岁。穷鬼推测这段历史是月球人类史,而不是地球人类史。五龙氏末年,月球表面被打成废墟。地球上晚期智人诞生。尼安德塔人可能诞生于人皇时代,人皇称呼应该源于制造早期智人。
地球人类史是从摄提纪开始的,摄提纪星散大山指超级大洪水隔开大山,出现在30000年前,连通纪遇地劫当指20000年前雷姆利亚沉入洋底,摄提纪长度约万年,合雒纪、连通纪两纪合成长约万年。
叙命纪、循蜚纪两纪合计约万年,因提纪刑天氏炸天,指伽玛爆灭大量物种,部分物种变异,狗类应运而生,九州灭指万年前的超级地震洪水导致姆和亚特兰蒂斯沉没,中美洲下陷,注意,因提纪九州灭显然不是后来的九州,而是姆大陆的九州灭。循蜚纪之前的历史都是鬼神的历史,而不是智人的历史,智人与猿类一样,没资格记入有鬼神和外星人的历史书,请大家别拿现代人类学的主流发现说事,主流现代人类学研究的最高级人种只是智人,华胥氏在上文中未被记载,说明华胥氏是智人,而非现代人。
按这段历史记载,我们现代人叫古初之人,意思是从女娲开始才有我们这种人,现代人与狗类的出场时间是差不多的,可以想象,女娲不仅造了人,而且造了狗,有了狗,我们的祖先的感觉器官才得以延伸,才能爬到生物链的顶端,在野兽横行的远古,有了狗才方便长途旅行和迁徙,可以边打猎边迁徙,实在没本事打到猎物,可以吃狗肉。带谷物的迁徙不可能太远。
女娲之前均为穴居之世,冰川期求保暖当然穴居啦,所以,女娲之前的这段历史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但女娲以后的历史与苏默帝王表的记载有些不符,应是后人篡改造成的,亚夏编年史应以苏默帝王表为准,毕竟,苏默帝王表写作年代更接近远古,且非孤证。把亚夏编年史与因提纪之前的这套记载衔接起来,就是太阳系鬼神人的远古编年史。写到这里,不得不佩服西方学者的探索精神,他们的很多神秘学作品都能在华夏典籍中找到对应的记载。文化其实是没有国界的,把文化分为中西两部分,似乎只是一种政治把戏。咱们现在的主流文化源于西方人百年前的非主流作品,这也叫东方文化或中原文化?
现存的苏默神话中尚未发现完整的创世神话。关于苏默人的宇宙创造观念的重要材料是一部诗作开头引子部分,该诗被命名为(吉尔伽美什、恩启都和另一世界》。苏默学家克雷默认为,可以通过这首诗的引子部分的解读来重构苏默人的宇宙发生论。他译出的引子中可理解的部分如下:
在天空从大地移开之后,在大地从天空分离之后,在人类的名称被固定之后;在安神带走了天空之后,在恩利尔带走了大地之后,在埃列什吉伽尔被作为库尔的奖品而带进库尔之后;在他启航之后,在他启航之后,在库尔的父亲启航之后,在恩基启航驶向库尔之后。
克雷默指出,如果我们对这一节的内容加以解说和分析,则可表述为如下文字:天地原初时是合在一起的,后来被分开并且彼此相离去。因此人的创造才得以进行。天神安带走了天,而空气神恩利尔获得了地。所有这些似乎都是按照既定的计划进行的,但是,随后发生了某种造成分裂的事情。埃列什吉伽尔女神,相当于希腊的佩尔塞福涅——阴间女王,她最初可能是一个天上女神,被库尔带进了阴间。无疑是为了报复,水神恩基启航去攻击库尔。后者显然被设想为一个巨怪或龙,祂并没有袖手旁观,而是向恩基的船脊猛掷出大大小小的石头,并鼓动原始大水攻击恩基之船的前前后后。此诗没有交待战斗的结果,因为整个宇宙的或创造的引论与吉尔伽美什的作品基本内容毫不相干,把它置于全诗开端仅仅是出于苏默书记惯于用某些涉及创造的引诗来开始他们的故事。(克雷歇《苏默神话》,美国哲学学会,费城,1944年,第38页)
这段引子中讲了远古人物的历史顺序:梵天(安)、黎(恩利尔)、帝喾(库尔)、后羿(恩基),埃列什吉伽尔可能是统治埃及的尤太末代帝,为帝喾所灭,帝喾的父族与后羿之族发生过战争,由于末灾,两家的战争以不了了之而告终,末灾之后,基什王朝登上历史舞台。这段故事与中西神话和远古信史都吻合。足见苏默泥板编年史是可信的。
1、鲧窃息壤
方氏《通雅》:“息壤,坌bèn土也。”汉代高诱注:“息土不耗减,掘之益多,故以填洪水。”《淮南子•地形训》谓:“禹乃以息土填洪水。”《山海经•海内经》记载:“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侍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腹生禹,帝乃命禹率布土以定九州。”郭璞注引《归藏•启筮》说:“滔滔洪水,无所止极,伯鲧乃以息石息壤,以填洪水。”郭璞《山海经注》说:“息壤者,言土自长息无限,故可以塞洪水也。”息壤似乎是一种快速生长的珊瑚。
辟地为襄。——《周书•谥法》案:句中之襄,实即“壤”之省,而“壤”指“包容了种子的土”。一呼一吸为息,息壤应该是能吸进周围表土、也能把土吹出的装置,控制它只吸进不吹出,就是极好的筑坝装置。利用其吹出功能,还可以轻易做一个闸门,让淡水下泄,海水到来时,运用其吸土功能填塞闸门,阻挡海侵海啸,此装置在任何地形都能使用,优于现代的爆破筑坝技术,爆破筑坝技术要求附近有足够的坡度,在极其宽大的平坦豁口难以发挥作用,而息壤则可以大规模快速救人,大家知道,两湖平原东有武穴长江、北有随枣走廊两大豁口,如果2012年用息壤将两大豁口都堵住,则海侵海啸受阻,可救湖北湖南1亿人和无数动物,诺亚方舟才能装几个人?对付伽玛爆,也可以用息壤堆一座山,在山底淘一个洞,支护洞壁,人居洞中,可免被射杀,所以,息壤乃末灾自救的极品神器。也许,息壤并没有那么复杂,只是象现代盾构机、挖泥船一样,用管把泥吸到高处,然后让泥巴凝固成坝。
鲧盗息壤,其罪有二,一个是盗窃罪,另一个是毁坏农田罪,诺亚洪水发生在犹太历的2月17日,按我国夏历,就是十月十七,此时庄稼已经收割,田里无劳作,并非播种季节,远古庄稼一般是一年一熟,鲧破坏庄稼筑大坝,显然发生在诺亚洪水之前半年左右,而且是庄稼刚刚播种之后,虽然息壤是神器,但后续支护工程和物质储备工作需要半年时间,他不得不提前半年开工。
鲧的避难地点就是成都平原及以西,后来的宝墩文化、金沙和三星堆遗址证明了这一点。后大禹治水,带走了所有的青铜器,所以宝墩文化没有青铜,鲧死于羽山,所谓羽山,就是象一对翅膀的山,两边高中间低,其实是一个豁口,豁口中间可能是一条江,也可能不是江,但豁口挡板海拔低,海侵容易从此处突破,进入成都平原,必须堵住。根据地形分析,这个豁口应该在成都平原以东。鲧显然是死在减灾建设工地。
中山第三列山系总称萯fù山。《山海经》中次三经:又东十里,曰青要之山,实惟帝之密都。北望河曲,是多驾鸟。南望墠渚,禹父之所化,是多仆累、蒲卢。䰠武罗司之,其状人面而豹文,小要而白齿,而穿耳以鐻,其鸣如鸣玉。是山也,宜女子。畛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有鸟焉,名曰鴢,其状如凫,青身而朱目赤尾,食之宜子。有草焉,其状如葌,而方茎黄华赤实,其本如藁本,名曰荀草,服之美人色。
译文:向东行走十里,叫青要山(今陕西洛南县东北,秦岭的一座大山,海拔1600米)。其实,这座山就是黄帝曾经秘密居住过的行宫。站在山顶上,向北望去,可以见到黄河的弯曲处,那里是渭河、洛河、黄河三河交汇的地方,有成群的天鹅飞翔;向南望去,可以见到墠渚,那是大禹的父亲鲧死后所化成的湿地。水中有很多仆累和蒲卢。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䰠shén:神也。當作神鬼也。神鬼者,鬼之神者也。半鬼半神为䰠shén。
墠shàn是古代祭祀或会盟用的场地。一壇一墠。注曰。封土曰壇。除地曰墠。此壇,墠之別也。築土曰封。除地曰禪。凡言封禪,亦是壇墠而已。經典多用壇爲墠。古音略同也。此墠渚就是羽山中间的一个岛,正象今天三峡工程选择中堡岛为坝址一样,鲧也选择洛水中间的一个岛为坝址,此种选择,今天有大量的论证,古今一理,鲧并不是象后儒所贬斥的那样差,在巴蜀神话中,鲧是正面形象,死后化身为大禹。欧亚非大陆的羽山有多个,都是鲧的工地,但鲧的死地羽山只有这一个。建设这个羽山的目的是保关中帝都免被从洛水上溯的海侵毁灭。巴蜀的羽山则由鲧的手下实施。关中有蒲城,远古当有水生植物蒲,汉水古有卢国,两地之间正是羽山。鲧的下一个计划显然是封住关中平原的东出口—潼关至函谷关一带,这个豁口对关中的危害最大,因被处死,计划搁浅,导致关中遭受灭顶之灾。尧舜自取其祸。鲧治水虽然未完成,但是救人甚多,本次2012末灾之川人、关中人也能享其成,其治水之功比大禹差不了多少。大禹治水虽然万世受用,但由于疏通河道利于海侵上溯,末灾之时,反倒有害。淡水洪水与海水洪水相比,海水洪水灾害要大得多,对生态的破坏要严重的多。
秦惠王死后,太子武王即位,驱逐了超级骗子张仪和魏章,任命樗chū里子和甘茂为左右丞相。张仪、魏章跑到东边的魏国。秦武王三年(前308年),武王对甘茂说:“本人有个心愿想乘着垂帷挂幔的车子,通过三川之地,去看一看周朝都城,即使死去也算心满意足了。”甘茂心领神会,便说:“请允许我到魏国,与魏国相约去攻打韩国,并请让向寿辅助我一同前往。”武王应许了甘茂的请求。甘茂到魏国后,就对向寿说:“您回去,把出使的情况报告给武王说‘魏国听从我的主张了,但我希望大王先不要攻打韩国’。事情成功了,全算作您的功劳。向寿回到秦国,把甘茂的话报告给武王,武王到息壤迎接甘茂。甘茂抵达息壤,武王问他先不攻打韩国是什么缘故。甘茂回答说:“宜阳,是个大县,上党、南阳财赋的积贮经时很久了。名称叫县,其实是个郡。现在大王离开自己所凭据的几处险要关隘,远行千里去攻打他们,取胜有很大困难。从前,曾参住在费邑,鲁国有个与曾参同姓同名的人杀了人,有人告诉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了人’,他的母亲正在织布神情泰然自若。过了一会儿,一个人又来告诉他的母亲说‘曾参杀了人’,他的母亲仍然织布神情不变。不一会,又有一个人告诉他的母亲说‘曾参杀了人’,他的母亲扔下梭子,走下织布机,翻墙逃跑了。凭着曾参的贤德与他母亲对他的深信不疑,有三个人怀疑他,还使他母亲真的害怕他杀了人。现在我的贤能比不上曾参,大王对我的信任也不如曾参的母亲信任曾参,可是怀疑我的决非只是三个人,我唯恐大王也象曾母投杼一样,怀疑我啊。当初,张仪在西边兼并巴蜀的土地,在北面扩大了西河之外的疆域,在南边夺取了上庸,天下人并不因此赞扬张仪,而是认为大王贤能。魏文侯让乐羊带兵去攻打中山国,打了三年才攻下中山。乐羊回到魏国论功请赏,而魏文侯把一箱子告发信拿给他看。吓得乐羊一连两次行跪拜大礼说:‘这可不是我的功劳,全靠主上的威力啊。’如今我是个寄居此地的臣僚。樗里子和公孙大奭二人会以韩国国力强为理由来同我争议攻韩的得失,大王一定会听从他们的意见,这样就会造成大王欺骗魏王而我将遭到韩相公仲侈怨恨的结果。”武王说:“我不听他们的,请让我跟您盟誓。”
终于让丞相甘茂带兵攻打宜阳。打了五个月却拿不下宜阳,樗里子和公孙奭果然提出反对意见。武王召甘茂回国,打算退兵不攻了。甘茂说:“息壤就在那里,您可不要忘记……”武王说:“有过盟誓。”于是调集了全部兵力,让甘茂进攻宜阳,斩敌六万人,终于拿下了宜阳。韩襄王派公仲侈到秦国谢罪,同秦国讲和。昭王七年(前300),樗chū里子死去,葬在渭水南边章台之东。他临终前曾预言说:“一百年之后,这里会有天子的宫殿夹着我的坟墓。”樗里子嬴疾的家在昭王庙西边渭水之南的阴乡樗里,因此人们俗称他为樗里子。到了汉朝兴起,所建长乐宫就在他坟墓的东边,而未央宫则在他坟墓的西边,武库正对着他的坟墓,果如所言。秦国人有句谚语说:“力气大要算任鄙,智谋多要算樗里。”
古宜阳位于洛阳西南的宜阳县韩城镇(在现在宜阳县治的西边),战国时属韩国军事重镇,也是秦国挺进中原的桥头堡。甘茂从魏都大梁(今开封)回秦都咸阳,有两条路可走,一是走黄河三门峡到渭河,二是走洛河、灞河到渭河,两条路线都必然经过郦山和长安,当时并没有长安城,西安之地那时叫章台,不是邑,秦武王要迎他回来,肯定在郦山等他,顺便上山拜神许愿,郦山老母就是大神娲氏,大神庙附近的平地上一般有城邑,拜神的人多了,自然就成了城邑,尧帝派去杀鲧拿息壤的钦差完成任务后,必然也经过郦山回临汾,息壤放在郦山,离黄帝陵、黄帝密宫都不远,可得到娲氏和黄帝的保佑,息壤是神物,尧帝在受神物之时,必然要拜神,远古的规矩是凡得神物必拜神,故息壤应放在郦山老母庙附近,从治水的角度来看,把息壤放在郦山,离黄河三门峡和末灾时通洛河的宏农涧、苍龙涧、青龙涧都比较近,便于抢险,现代防汛抢险也是把抢险物资堆放在方便的位置,从地貌起伏上看,郦山与邻近之山格格不入,象是造物,自从秦始皇死后,秦邑息壤不见了,九鼎也不见了,这表明秦始皇陵就是原来的息壤城,秦始皇焚书坑术士应该是为了抹去典籍对息壤城的记载,九鼎丢失可能是秦始皇编的假故事,荆轲刺秦后,秦始皇做了一个磁门,可以检测金属物品,南北朝(512~518年)的《水经注》(郦道元)和另一本《三辅黄图》都有秦始皇用磁石建造阿房宫北阙门,“有隐甲怀刃人门”者就会被查出的记载。这说明秦始皇已经拥有找回九鼎的技术,九鼎掉水中消失,有谁会相信呢?随同九鼎、息壤一并消失的还有秦朝的大量先进技术,汉朝的技术远不如秦,被匈奴欺负数十年,前几位皇帝靠送公主屈辱求生,而秦朝随时可以欺负匈奴,由此可以认定,秦始皇陵就是息壤城,秦始皇陵坐标34°22′55″N 109°15′13″E34.38194°N 109.25361°E,项羽挖秦陵毁去了全部地面建筑,也就是毁了息壤城,当然,也不能排除秦始皇毁灭了息壤城,所以,秦始皇陵还是有发掘的必要,说不定能够找回许多失传的诸子典籍呢。
秦始皇把陵墓做成金字塔,疑为效法埃及金字塔,以存放息壤。《史记》记载始皇陵“坟高五十余丈。”以当时的尺值折算其高度在115米左右。1961年当地文管本测量的高度为43米。有人1982年在8383部队工程兵战士的协助下,对陵墓封土再次进行了测量,测得结果是坟高55.05米。后来航空测量的海拔高度也与之相近。可见两千余年来的水土流失,封土高度比原来下降了二分之一多。封土底边为长方形。南北长515米,东西宽485米,占地面积近25万平方米。记录片《秦始皇陵地下高楼》讲,秦陵地宫尺寸170m*145m*30m,周边采用川东南的硫化汞提炼出的汞,做成模拟河流,地宫之上是土木结构金字塔,底部边长500米,高115米,因平顶不利于排水,在距地30米高处9层细夯土台,东西长145m,南北宽120m。据此可算出秦陵金字塔底边角度。
秦人的近祖叫大业,苗语中,大业就是水牛。大业的母亲叫女修,“修”就是无尾巴的牛。可见,秦民族的祖先都崇拜牛图腾。秦人建有“怒特祠”,即公牛庙,据说是历史上最早的牛王庙。在当时,蜀国人就嘲笑秦国人是“东方牧犊儿”,即东方的放牛娃。战国时,六国大都杀猪祭社,而秦国人杀牛祭社。联想到秦始皇消灭华夏文明的行为,可以推知,伯益与秦朝都是蚩尤九黎和三苗的旁支后裔,夏启杀伯益后裔,实际上是维护华夏文明,赵高乱秦也属保卫华夏文明,著名的夏王朝文物极少,可能是被占据关中的秦毁弃的,张仪不顾国礼,狂骗六国,为秦谋取暴利,后被开除,颇有尤太之风,所以,大体上可以认定,秦属于尤太文明体系。那些为秦始皇练丹的术士,一定是不希望他长寿的,他们不仅不提供不死药,还给秦始皇吃慢性毒药,导致秦始皇暴卒,经过最伟大的太监赵高与术士们的共同努力,终于彻底诛灭秦始皇尤太家族,这活干得比元首漂亮,有理由认为,被秦取消祭祀的巫图氏诺亚,并非尤太先祖。华夏系列的后羿是不可能让尤太人参加基什建国的。
在《山海经》中次一经的祭祀仪式中,有一种金字塔形的祭品,叫桑封。《山海经》中山一经总括:
凡薄山之首,自甘枣之山至于鼓镫之山,六千六百七十里。历儿,冢也,其祠①礼:毛,太牢之具,县②以吉玉③。其余十三山者,毛用一羊,县婴④用桑封⑤,瘗⑥而不糈。桑封者,桑主⑦也,方其下而锐其上,而中穿之加金⑧。
【注释】①祠:祭祀。②县:同“悬”,指悬挂。③吉玉:彩色的玉。④婴:颈上的饰物。⑤桑封:一说应作“藻珪”,即带彩纹的圭;一说指以桑为祭祀对象。⑥瘗(yì):埋葬。⑦桑主:一说应作“藻玉”;一说以桑为神主。⑧加金:指以金为装饰。
【译文】总计薄山山系中的山,从首座甘枣山到鼓镫山,距离为六千六百七十里。历儿山是大的山神所在之处,祭祀其山神的仪式是:用牛、羊、猪三种毛物具备的太牢之礼,上面悬挂吉玉。祭祀其余十三位山神的仪式是:用一头羊为毛物,用带彩纹的圭作为悬挂在山神颈上的饰物,祭祀完毕后把它们埋入地下,不用精米。所谓藻珪,也就是藻玉,它的下面是方的,上面是尖的,中间穿孔后再用金装饰。
桑是一种带有彩色斑纹的坚硬玉石,築土曰封。封就是金字塔的古称,原来金字塔是一种封印,这里请大家留意一下,关于桑封的记载。是用坚硬无比的玉石,加工成下端呈长方形,上端有尖角,中间有穿孔,并用金薄镶边装饰的玉器。我不知道这样做有多难。如果您是搞过玉石加工的,请发表一下看法,让大家知道四千年前,古人的智慧和技术有多高。如果用石器作加工的话,只能采用钻石、红宝石和兰宝石等硬度更高的工具,可问题又来了,钻石、红宝石和兰宝石刀又是如何被加工出来的呢?
春秋时期发生过多次战争,但大国出兵不过两三万人,古埃及拉美西斯二世进攻赫梯(Hittie)帝国,是当时西方最大规模的战争,赫梯出兵也不过三万人,而黄帝时期人口5000万,2000年期间开拓了那么多富庶的三角洲,人口却不增反减,人口差额哪里去了?显然是在诺亚洪水中损失掉了。
鲧死之后,其族一时无主,采取合议制决策,在末灾自救时,年轻的大禹在末灾抢险中立下奇功,3年之后被公推为族长,若干年后受朝廷任命。鲧的尸体本来埋在羽山,后被诺亚洪水淘刷,尸体从长江归海,所以,鲧是没有陵墓的,后世传说,鲧变成了一条鱼,3年后生大禹,其实,大禹未必是鲧的亲子,在禹的纪念性建筑中没有鲧的影子,他们当时的婚姻制度可能是母系,历史上,西王母后代坚持母系社会的时间似乎最长,达7000年之久,周穆王之后才结束母系社会。
哀公問:“然則五帝有師乎?”子夏曰:“臣聞黃帝學乎大填,顓頊學乎祿圖,帝嚳學乎赤松子,堯學乎務成子附,舜學乎尹壽,禹學乎西王國,湯學乎貸子相,文王學乎錫疇子斯,武王學乎太公,周公學乎虢叔,仲尼學乎老聃。此十一聖人,未遭此師,則功業不能著乎天下,名號不能傳乎後世者也。”禹學乎西王國,证明了鲧禹与古埃及和西亚交往密切。可能同族。而舜与彭祖都是尹寿的弟子,舜也是末灾的知情者,但抝不过尧帝,只能阳奉阴违做自救工作。舜放四凶其实是救四凶。
由于总工程师鲧死于末灾之前,且息壤被中途收回,严重影响了团队的自救,导致鲧系自救工程并未在末灾之前全部完工,成都平原还是进了海水,不过,由于海侵流量已经大大减少,人员损失最小,鲧的团队后来成了东方最强大的部族,人口数远远超过尧舜中央族团,治水重任显然非其继任者大禹莫属。
鲧的大坝应该有多处,当鲧的第一个息壤大坝建成后,其雄伟壮观,海内无人不知,但是,这个大坝却没有用来挡水,因为当时海侵还未发生,如果挡水,只能挡淡水,一则会淡水淹民,二则耗损库容,减少海侵时的防洪能力,既然不挡水,也就不可能用于抗旱、发电,在当时的人们看来,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废品工程,如果2012年年初,湖北省在武穴建一个超级长江大坝,却不蓄水发电,也不抗旱,竣工后数月无一分钱效益,全国人民一定笑掉大牙,所以,当时的朝野上下一致公认鲧治水失败,并强烈谴责鲧浪费纳税人的钱,当时的三苗生活在两湖平原和汉水流域,鲧在上游建高坝,就象现在建三峡工程一样,等于是在湖北湖南人民头上放置洪水,与现在不同的是,鲧的大坝没有任何已知用途,让三苗觉得居心叵测,鲧的大坝都建在相对低的谷地,而低谷往往是交通要道,高坝导致了后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交通格局,在军事专家看来,鲧的高坝就是一个又一个雄关,围成了一个“国中之国”,更要命的是,鲧还筑造九仞高的城墙,按1夏尺=0.17m,1仞=8尺,则有12.24米高,其实他做的是一个巨型物资仓库和粮仓,高墙是用来隔火的,末灾海啸之前必有巨风,如遇火雨,则风助火势,粮食和物资会很快烧光,非高墙不足以挡巨风,但时人不知,误以为他在备战图谋不轨。鲧显然是以意图谋反罪被杀的,他盗窃的是帝俊的息壤,息壤是放在金字塔内的,而金字塔其实不属于帝俊,罪不致死,加上毁坏农田罪也罪不致死,但谋反之罪显然该死,鲧被处决后,部众大呼冤枉,这时,舜才知道有末灾之说,禀报尧帝,可尧帝不信。杞人是夏朝的后代。杞人忧天是鲧系延续了数千年的传统,可是,老天却证明了鲧的杞人忧天是未雨绸缪,夏启君临天下,首先应该得益于鲧的杞人忧天。
鲧在人民心目中形象似乎很不错,属于正面人物。战国时代大诗人屈原郁郁不得志,写过一篇《离骚》,大吹自己牛皮,以自我安慰。屈原呢,认为自己之所以遭谗被害,以至于郁郁不得志,是因为自己性格上太婞直。就如鲧一样婞直亡身,屈原虚拟出一个女伴来劝导他,这位女伴是这么说的:正直到不顾性命者,莫过于鲧,终竟在羽山下遭受了惨杀之身。你何必要那么孤傲高洁不合群,这样怪异的,除你还有什么人?
婞直是个很有趣的词啊。如果翻译成现代汉语,要用上倔强+刚直两个词,才能勉强接近。而在《楚辞》的另外一篇名篇《惜诵》上,屈原继续拿鲧为自己说事:行为梗直没有犹豫啊。鲧付出了辛劳却没有功劳。
屈原这样不厌其烦的提到鲧,可见鲧在战国时代,大家都公认是忠臣的象征了,而且还是类似后世岳飞、袁崇焕之类的悲剧性忠臣。
鲧是如何得到息壤的呢?这要从鲧修金字塔说起,鲧是石器巨匠,受帝尧派遣,去埃及修理金字塔,当时后羿的父亲或者祖父羿在帝尧手下为臣,部分家人已经迁居东方,后羿却在西方学道,听说东方来了一位建筑巨匠,主攻器械的后羿免不了想去切磋一番,顺便打听家人消息,以致二人成为挚友。鲧听后羿说了末灾之事,作为水利大臣,深感责任重大,欲救民于水,于是顺手牵羊拿了息壤,匆匆返家,组织自救,后来,就发生了杞人忧天、婞直亡身的故事。
这个息壤并不只是传说中的东西,它其实早已在我朝手中,它就是我朝镇国至宝--双鱼玉佩,虽无禹之九鼎,却有鲧之息壤,仍不失为上上之国也,故美帝苏修屡有讨好我朝之举,此无他,非核武经济之故也,实乃息壤之用使然,史蒂芬.金森纸牌上,自伤20点,何以自伤?末灾时不被救赎损失惨重也,我朝有句至理名言:"只有党才能救中国",这话说的是未来,不是说过去,抗日战争主帅是老蒋,这话总结抗日战争显然言过其实,如果解放战争老蒋不败,国民党的中国也依然存在,台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朝鲜战争如果失利,结果同韩国一样,中国犹在,因为美帝在八国联军侵华时就不愿意瓜分中国,中国为什么需要救呢?不是因为外族侵略,而是因为有末灾,怎样救中国?用党的息壤也,党现在正在践行诺言,请相信党,值此生死存亡之际,大家一定要遵守党的秩序,不要添乱,我朝敢建三峡这种风险巨大的工程,也许就是手中有息壤,不怕风险。
息壤能复制山川土石,现用于复制生物,糟蹋至宝也,要用息壤复制山川土石,操作技术尚需研究,不知道有关部门准备的怎么样了,鲧窃的是帝俊的息壤,尧收回息壤后,因末灾后交通断绝,无法还到吉萨高原,只能还之于帝鸿的后代白民国,今天生活在罗布泊荒漠中的罗布人疑为白民国的后裔,双鱼玉佩的发现地可能是帝鸿之台,白种人并不只是欧洲人种,他们在远古遍及欧亚非大陆,因多次败于黄种人,且黄白人种杂交后代为黄人的概率较大,今天亚洲的白种人并不多。
2、姮娥奔月
后羿的师傅是西王母传人,善于制造飞行器,出师之后来东方投靠家人--尧的大臣羿,经过西藏,顺便依师父的指点寻找传说中的杜立巴幽浮残骸,巧遇正在西藏考察自救工作的姮娥,两人臭味相投,一见钟情,姮娥素有飞天之志,已经找到杜立巴后人—吴刚和幽浮残骸,由于年代久远,吴刚已经不太会修理,后羿毕竟是仙师之徒,很快研究出了修复方法。
段成式所作《酉阳杂俎•天咫》说:“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砍之,树创随合,其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道有过,常令伐树。””学道有过”系指吴刚之道为旁门左道,代表道术正统的彭祖把御风飞行视为折寿行为,说明五千年前确有飞行之术,但御风飞行不属左道,吴刚的道术显然是飞行的速成方法,驾驶幽浮既不同于蛇身飞行器,也不同于YHWH的扑翼飞行器,故远古认为吴刚“学道有过”,美国登月发现的一架幽浮残骸中的另一具骸骨可能是吴刚。
中国神话中的玉兔象征玉制的杜立巴,属于长条型幽浮。玉兔的捣米棒象征着火箭,米槽相当于核武发射井,后羿斗大风时,因追赶不上,把自己用箭射出,终于击败大风,这个传说表明,后羿善用火箭和飞行器。
上古传说中的后羿向西王母请求不死药,就是西王母传人指点后羿,寻找杜立巴幽浮的故事,后羿从师傅那里拿到了不死药,但不死药并不是直接能吃的,还须天外物资作为引子,二次炼制后才能食用,而那些天外物资,显然只能在幽浮中寻找。后羿传说和周穆王故事中的西王母,并不是远古的西王母戴胜,而是戴胜的后代,万年前的诸神之中,只有西王母坚持母系制度,今天的所有母系部落,都是西王母后代,非西王母世系的母系部落在远古就已经全部灭绝,或转为父系,只有西王母部落一枝独秀,中国古代有东女国,在金沙江的金川附近,历代帝王不仅从来不对这个部落用兵,而且,一旦这个部落附近有叛乱,就会出兵镇压,乾隆平定大小金川叛乱,甚至耗光了国库,这个宝贝部落,就是西王母的后代,后羿就是在这里弄到不死药的。东女国是世界上保持半神血统不衰时间最长的部落,在周穆王时期,这个部落的女酋长仍然是半神,故不能称之为酋长,而尊称为西王母,世界上最后一个半神,就是这个部落的酋长,而不是耶稣。远古东女国的历史,诠释了真正的神的概念。
幽浮修好后,一行人坐幽浮来到青海湖湖心岛,建立了水下基地,并仿制幽浮,姮娥团队是靠幽浮在湖底度过末灾的。团队开始正常工作后,交由吴刚负责,姮娥则随后羿回家完婚。
我国历史上有两个后羿,一个是夏朝后羿,这个后是后族的意思,是直接与夏朝王族通婚的部族,军事上始终是盟友,在现代,称之为世交,在尧朝,也有一个后羿,尧帝时期的这个后羿才是那个射日的后羿,他的祖宗也是羿,这个后则是后代的意思,因为其世交鲧禹还不是君王,其妻姮娥不是尧舜血统,所以,这个后不是指王后的后。本书只讨论尧朝的后羿。
吉尔伽美什(Gilgamesh在苏默语里的意思是'英雄的祖先',据说他是历史上的一个真实的国王,活动在西元前2800年左右,是美索不达米亚文化的全盛时期,但也有人怀疑他是否真的存在过。西元前1750年就出现了口头流传的<吉尔伽美什史诗>,文字创作大约出现在西元前2500年,而且流传了2000多年。
苏默史诗云发起洪水的是主神恩利尔(Enlil),(另一说是水神伊亚),乌特纳皮什提姆(巴比伦的挪亚)一家在大洪水中幸存,大洪水过后,苏默先祖吉尔伽美什拜见了乌特纳皮什提姆(Utnapishtim),得到永生之草,后被蛇偷吃。与后羿从西王姆处得到不死之药被姮娥偷吃药罐被狗舔食的情节相似,他建起乌鲁克城Uruk,是安努(Anu)的祭祀中心,意味着他是共工后代,奇怪的是他居然拒绝了安努(Anu)之女伊丝塔(Ishtar)神的求爱(愚案:吉尔伽美什拒绝的其实是伊丝塔神的后代或女祭师,并不是伊丝塔神本人,按惯例,苏默女祭师有权代表伊丝塔女神向国王提出结婚要求),史诗中说他继承了安努的预知能力,能够在洪水来临之前得到讯息,意味着他祖辈也是末灾幸存者,但不是诺亚家族的人。
姮娥奔月之后,后羿失去不死药,必然要再去找药,至于姮娥怎样,对那个时代的人不是很重要,远古多分手故事,因为不是情感文明,后羿显然不能再找西王姆传人—他的老师了,当时,还有一个拥有不死药的人,就是乌特纳皮什提姆,当初尹寿是一个比较虔诚的祭司,一位神隔着墙壁把消息告诉了他,他才得以逃脱。洪水退去之后,发起洪水的主神恩利尔赐予他不死之身,他和妻子住在传说之岛迪尔蒙——在太阳升起的地方,死亡之海的那边。
后羿带领度过末灾的西亚族人建好城市,安顿好后,吉尔伽美什就去找乌特纳皮什提姆,乌特纳皮什提姆叫吉尔伽美什潜到海水深处去取一种神草,一种让人返老还童、重获青春的草。今某国科学家云发现一种海草中有延缓衰老、延长寿命数倍的药,可见,苏默史诗所言非虚。吉尔伽美什得到永生之草后,回家途中不幸被蛇偷吃,因为思念姮娥,拒绝了女神伊丝塔(Ishtar)的主祭师求爱,在《吉尔伽美什》史诗中,后羿也杀了许多怪兽,一如其在东方的作风,可见,《吉尔伽美什史诗》作为姮娥奔月的续集,逻辑上天衣无缝。诺亚洪水后,苏默的先祖是后羿和乌特纳皮什提姆。
Rimat-Ninsun是苏默文明中的一位主神,传说吉尔伽美什是他的儿子,还有种说法,吉尔伽美什是鲁伽班达(Lugalbanda)的儿子,第三种说法是牛神明阿的儿子,吉尔伽美什的母亲是女神宁孙,在乌鲁克的一处居住。史诗中说:愤怒的洪水,有着甚至可以击碎石墙的波涛。鲁伽班达(Lugalbanda)的子孙,吉尔伽美什却有着完美的保护能力,是威严的牛神明阿的儿子,吉尔伽美什有着令人畏惧的保护力量。他曾经撕开了山峦的关口,他曾经渡过浩瀚的海洋,通向日出的地方。他在世界的各处寻找,寻找生命的意义,他也曾经拜访过远古的祖先乌特纳皮什提姆,那个在洪水之后恢复废墟一般城市的人,那个君王能够与他相提并论?谁能够像吉尔伽美什一样毫无愧疚的高喊:‘我是国王!'。
诗中前四句表示吉尔伽美什遭遇过末灾并战胜了洪水,撕开了山峦和渡海表示吉尔伽美什曾参加过治水,疏通河道,救济灾民,通向日出的地方表示他到了东方,有着完美的保护能力表明他的末灾自救非常成功,东方典籍虽未记载后羿治水,但他作为英雄和臣子,至少在本族的范围内治过水,建过城市。故吉尔伽美什史诗极有可能加入了后羿的事迹。
根据阿卡德语《吉尔伽美什史诗》的产生年代,和后羿是尧臣的事实,可以确定诺亚洪水发生在5000年前。根据乌特纳皮什提姆(Utnapishtim)有永生药,诺亚寿960,Utanapishtim,长寿的意思,推断出乌特纳皮什提姆(Utnapishtim)就是彭祖之师尹寿,尹寿就是诺亚,有些苏默神话说诺亚是舒路帕克城的统治者吉尤苏得拉,彭祖知道末灾预言提前自救也就不足为怪,为避免世人耻笑非议,彭祖选择了当时最为偏僻的武夷山。
后羿完婚之后,用幽浮将族人接到青海和河南陕西交界地带,安顿好族人后,开着幽浮带着火箭射日去了,姮娥则留在家里玩仿制的幽浮和建水下基地,末灾之时,姮娥驾驶仿制杜立巴悬空观景,当新奇感消失之后,再看月球,发现月球异变,于是飞向月球,由于仿制幽浮时没有充分考虑适应月球环境,很快坠毁,不幸殒命,其时,月球也处于末灾之中,这才是更接近真相的嫦娥奔月故事。
以上说法只是演义,恒娥奔月故事可能说恒娥被大月氏人弄去,或者说跑回娘家月(音又)氏,月氏就是吐火罗,大月氏人祖籍东昆仑,两次西迁至欧洲,两次东归新疆,张骞出使西域就是去找他们,东方的大月氏就是著名的美索文明毁灭者--库提人,大洪水后美索文明的创始人就是后弈,后羿与嫦娥的关系决不是分手那么简单,分手后两家变成了世仇,
所以,古提人征服美索后并不想久居美索,只是蹂躏美索人.4000年前,一支希腊移民来到帕米尔高原、兴都库什山和喀喇昆仑山建立了一个国家,西方称为希腊--巴克特里亚国,汉译为大夏国,后来也被大月氏人攻占,这似乎表明,后弈的势力,已经深入希腊。
3、武夷遁世
踩背图上有“只待彭翁走几巡”“只待彭老”。彭翁即彭祖,寿880岁以上,“彭翁走”意思是880的计量单位是距离单位,而不是时间单位,更不是年龄。一元分为四巡,几巡的意思就是四巡,彭祖曾游历四方,各方都走过,四巡的谜底就是一个米字,也是洛书的图形。“只待彭翁走几巡”就是880米。“待”字表示与寺庙有关,待字拆开为双人旁加一个寺字,表示人们在寺庙前举行仪式,这个仪式当指南京栖霞寺和古长干寺的千年大事。
和诺亚一样,彭祖也是那次末灾的幸存者,一般人不经历末灾,生命不出一巡,经历末灾并幸存的人,生命跨两巡,仙驾的生命可能有4巡,“走几巡”有末灾幸存之意,“只待彭翁走几巡”总的意思是象彭祖那样度过末灾。此句也提示了彭祖著作中含有末灾自救之术,彭祖著作包括《山海经》部分章节,远古医书,据说,彭祖发现的药物都已被李时珍收进《本草纲目》。大禹所得洛书与彭祖也有关系。
彭祖是尹寿(即诺亚)的学生,从老师那里提前得到了末灾信息,带族人开赴偏僻山区建立避难所。相传唐尧时彭祖率领族人来到崇安(今武夷山市)居住,当时洪水泛滥,到处汪洋一片,民不聊生。彭祖的两个儿子彭篯武和彭篯夷带领大家挖河堆山,疏浚洪水,他俩所挖的河道就是九曲溪。人们为了纪念武、夷两兄弟,就把此山称为“武夷山”。这个故事其实就是中国版的诺亚方舟。后人只因缅怀其丰功伟绩,将故事作了非末灾的加工,变成了一个与大禹治水类似的故事。彭武、彭夷只是为了向下游发展,才需要治水,治水的目的是排除海水,末灾之后,九曲溪变成了堰塞湖,不疏通则人类无法居住,此堰装的是海水,淡水鱼类无法生存,不可渔猎,故必须尽快疏通。
彭祖团队避难地
图中右下角是一线天,非岩溶地区避伽玛爆的理想避难地,在丹霞地貌区,九曲溪虽有一些洞穴,但都不深,避射线效果不理想,只有一线天满足要求,彭祖家族在一线天避过伽玛爆之后,顺九曲溪、龙川大峡谷上行,约经过13km路程,到达西边的中山区,在海拔1000m以上有早已建好的营地,在山顶营地避过海侵海啸,所以,5000年前的灾难顺序是,伽玛爆在前,海侵海啸在后。如果说海侵在前,则于理不通,因为一线天被海水淹没后,已经作废无法使用。
武夷山一线天,位于武夷群峰的西南端,是武夷最奇的岩洞,在九曲溪二曲南面的一个幽邃的峡谷中。里面一座巍然挺立的巨石,长数百丈,高千仞,名“灵岩”。岩端倾斜而出,覆盖着三个毗邻的岩洞:左为灵岩洞,中为风洞,右为伏羲洞。从伏羲洞而入岩内,到了深处,抬头仰望,但见岩顶裂开一罅,就像是利斧劈开一样,相去不满一尺,长约一百多米,从中漏进天光一线,宛如跨空碧虹,这就是令人叹为观止的一线天。
一线天的由来,民间传说颇多。有的说这是桃花女用绣花针划开的;有的说这是伏羲大神用玉斧所劈。地质学家认为,武夷山的红色岩层,是由砂岩、砾岩和页岩交间成层的,岩性比较松脆。在地壳抬升的过程中,岩层受到不均匀的压应力的影响,就产生轻微的断裂,形成所谓的“节理”。这种垂直的节理,也就是微小的裂隙,在流水的长年累月的溶解和侵蚀下,就逐渐地扩大,延长。而岩层底部质地松软的页岩,也就逐渐侵蚀而去,成为扁浅的岩洞。于是,三洞并列,一线见天的自然奇观就出现了。
在伏羲洞中观赏一线天,沿石罅右行约数十步,就可以折入风洞。游人须手脚并用,侧身而过,洞内常可见到稀有的哺乳动物白蝙蝠,为游人平添一份奇趣。中间的风洞也通一线天,凉风从石罅中习习吹来,即使是盛暑时节到此,稍坐片刻,也会感到肌骨透凉,宛如一台巨大的天然空调。洞口石壁上的“风洞”二字,十分醒目,为宋徐自强所书。出了风洞,再绕过一道石廊,就是灵岩洞了。相传先前有个姓葛的仙人,曾在此降妖,故此洞又称葛仙洞了。洞内有一口古井,叫圣水井。
一线天南面,与之相对立的,是楼阁岩。这是一座壁立如屏的石岩,半壁上有几处洞穴,相传这就是所谓的神仙楼阁。在它左边,又有一岩,名兰岩。岩壁石刻纵横。岩下一石,倚于崖壁,石径伸入其间,如同一道关隘,号称天门。岩前的乱石堆中还有一个妙趣横生的螺蛳洞。
从上面的介绍可知,武夷山一线天有水、顶部开口小、有足够的居住空间和抗穿透高度,适合多人久住,是理想的避伽玛营地。这告诉我们一个信息:末灾伽玛爆的射击方向是斜的,不是垂直于水平面的。
红色标记处是水帘洞,也是避伽玛爆营地。
武夷山水帘洞是武夷山风景区最大的岩洞,位于章堂涧北侧,是水平岩层中较软岩层受流水侵蚀凹陷而成,故不同于石灰岩溶洞,洞内比较宽敞,可容千人。洞顶有泉下落,形成高达80米的瀑布,水大时如水管涌出,汹涌澎湃,水小时如白色玉带,随风飘洒。古人赞之:“赤壁千寻晴疑雨,明珠万颗画垂帘。”被誉为“山中最佳之景”。洞中还有三贤祠、三教堂和清微洞真观三座石建筑遗址,及古人摩崖题刻多处。此水帘洞应该是当时规避伽玛爆的第二个营地。
从彭武、彭夷的名字可知,彭武是末灾时的治安总管,带华族,彭夷带夷族,此夷就是7000年前东迁至当地的夏族后代,这就是末灾时期的分工,可见,当时的末灾生存规模是很大的,涉及两个族,不仅仅是彭祖家人,后来,两族完全融合,后人都是彭姓。
总结一下,整个避灾过程推测是这样的:在末灾之前,彭祖带领家人和愿意跟着避灾的人来到武夷山,和当地夷人合作,在一线天和水帘洞建立了避伽玛营地,在西边的山顶建立了避海侵营地,末灾时,先用避伽玛营地,伽玛爆过后,立即转移到避海啸营地,避伽玛营地在海侵海啸中淹毁,并在九曲溪形成堰塞湖,海水滞留湖内,末灾平息后,疏通堰塞湖,形成九曲回肠的河道地形,海水排除后,彭祖带大部分人去中原与狼狈不堪的尧帝会合,尧帝欣赏彭祖养生避灾之道,委以重任,封为22大夫之一,相当于今天的卫生部长。彭武、彭夷则留在当地,成为古闽族的始祖。彭祖是华夏四大医祖(岐黄彭扁)之一,上古中医典籍都是尹寿和彭祖传下来的。
四川彭山县有彭祖墓,海拔608米,垂直高差105米。这里是立体“天然”的最佳观览地,清晰可见彭祖山丘与寿泉山沟组成阴阳两条相互追逐的鱼。阳鱼的鱼眼正好是彭祖墓,茶树沟则是两鱼间的分界线。山顶的慧光寺,殿宇金碧辉煌,气势不凡。“双佛”依山就势建于唐开元年间,两座佛像庄严、肃穆、慈祥,阐释了佛教的诸多隐语。这里是独具特色的采气场,是按照天圆地方64柱格局,配合立体天然太极的灵气而建筑的,是气功爱好者梦寐以求的采气圣地。
彭祖墓海拔虽然只有608米,但是位于成都平原西侧,成都平原四面有海拔更高的山环绕,成都平原东面山体隘口海拔1000米左右,巫峡隘口在海侵水位1200米以下有束水作用,当能动态抵御末灾海啸,有海水流入但水灾不太重,唯有伽玛爆不可挡,所以,成都市大建地下工程,只是这些地下设施深度不够、容纳人数也有限,要有五六十米深就好了。鲧的部分部众就是在成都周边度过末灾的。
“只待彭翁走几巡”应是踩背图末灾真言,遗憾的是此句与其他几句话并不配套,此句所在的象讲的是朝代更替,而历史上的彭祖并未在朝代更替中发挥关键作用,事实上,彭祖专注于养生,与世无争,对朝代更替毫无兴趣,他在敌对的几个朝代都做过官,或为大夫,或为诸侯,是个没有政治倾向的纯专业人士,甚至连和平使者都不是,就如现在的医生,能给政治信仰不同的人治病一样,“只待彭翁走几巡”写在有关朝代更替的象中,不符合踩背图的叙事风格,应该是后来传抄时张冠李戴造成的,如果说踩背图中的彭祖与朝代更替有关的话,那就是要象他那样,人人都放弃一切政治信仰,那样的话,岂不是天下大同?可是,这一象却并不写天下大同,由于相关的话已经失传,本书只解释这个单句。些许歉意,尽在不言中。
4、舜放四凶
对于鲧之悲剧,老百姓是非常同情的,因此幻想着他并没有在羽山上死去,而是变化成了一只水族动物黄熊(下面是三点水的能),投身于羽山之下湖泊羽渊之中。
恩基是住在埃利都(Eridu)的神,伊南娜曾经灌醉他并且骗走了许多米(Me,代表神圣与文明的力量,恩基的工作之一就是守护这种宝物)带回家,酒醒后的恩基派遣海怪阿伯加鲁(Abgallu,Ab=深渊 gal=大 lu=人)搭船去沿着幼发拉底河搜寻伊南娜的踪迹,不过没有收获。米是洛书的图形,洛书也是末灾预言,这个故事很可能暗喻伊南娜和后羿(即恩基)知道末灾秘密,伊南娜和后羿的年代相差数千年,不可能相遇,这个故事显然有编的成分,但此二神都知道末灾秘密却是实情。
尧舜见后羿姮娥从幽浮上下来,便知二人绝非凡夫俗子,请教二人末灾和鲧之事,后羿告知了末灾天机,二帝终于相信,懊悔不已,当后羿得知好友鲧已死之时,勃然大怒,拂袖而去,后经家人和姮娥好说歹说,才勉强答应射日。至于息壤的使用方法,后羿决计不告诉尧舜,以惩其滥杀好人、众口烁金之过。所以,我国远古典籍中无鲧窃息壤之说,此传说应该源自苏默,说明5000年前东亚和西亚有直接的联系。联系人应该就是后羿和鲧。
事发突然,尧舜马上开展全民避灾自救运动,为鲧平反之事已无时间完成,致鲧蒙冤5000年,尧舜在末灾自救方面并未受后羿指导,只能开动脑筋,拯救人民,以将功补过,他们以惩治四凶为名,将驩兜部驱逐到崇山,即今张家口一带,那里是喀斯特地貌,溶洞多,海拔也较高,适合末灾避难,在沧源佤族大洪水传说中,佤族先民就是住山洞度过末灾的,把三苗部迁到三危,就是今敦煌,那里海拔1200m以上,可以避祸,这样,就为黄河中下游的中央部族腾出了生存空间,中央部族则一部分迁徙到三凶腾出的湖北重庆山西陕西山地,另一部分则造方舟漂流。《尧典》中“方割”二字说明尧舜方舟很多,其建造显然是有预谋的。
中国所谓九州者,自《禹贡》(宋王应麟《玉海》,古帝如伏羲等亦有分州之说,当然不足取)。禹所分者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尔雅•释地》,则为冀、豫、雝、荆、扬、兖、徐、幽、营等九州。《周礼•夏官•司马》所分为扬、荆、豫、青、兖、雍、幽、冀、并等九州。
《周礼•职方氏》“河内曰冀州”,孔安国曰:“舜分冀州之城为幽州、并州。”孔颖达曰:“据职方氏,幽、并山川皆冀州之城,故安国知之。”冀州为今河北、山西及河南黄河以北之地。《尔雅•释地》“两河之间为冀州。”而中国古时冀州实在东河之西,西河之东,南河之北,三河以内,与《尔雅》不符。毛晃解之曰:“案《禹贡》导河积石,自积石而下南河谓之西河,至于华阴,折而东,经底柱山,又东径孟津,东过洛水以北,皆东流,谓之南河。至于大怀山,折而北流,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谓之东河。《尔雅》言两河者,举其二,则三可知也”(《禹贡指南》卷一)。
尧时"流共工于幽州,以变北狄"指的是共工氏,非共工氏始祖共工,幽州指今之华北,而其始祖共工流放幽陵,实为去了北非,两件事名称相近,其实大不相同,以致共工家族之事混淆数千年,漏洞百出。
华北避灾也是不错的地方,共工氏擅长治水,末灾损失不是很大,末灾后也未反叛,是心知肚明也,知道舜帝名为惩罚,实则施救。
帝尧主政之七十一年,帝舜将帝尧女娥皇、女英迎娶回有虞氏本族之族居地为妫水湾,帝尧主政之七十三年。鲧的大洪水预言最终得以证实,天下人民被大洪水分割于十二州之上。这十二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荆州、扬州、豫州、梁州、雍州、幽州、并州、营州。这点在帝舜即位之后,当即予以确认。可惜,在预言证实之前一年,也就是帝尧主政之七十二年,鲧被诛杀于羽山之上。没有等到冤狱昭雪,可谓死不瞑目。
《尚书》“舜典篇”原文: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浚川。译文:舜代理天子(大洪水发生之后,尧帝退位,到各地巡狩),规划天下为十二州,在每个州封一座名山,共有十二座名山,计划疏通各地的河道。
此次末灾,起初尧不信,舜半信半疑,对鲧极不信任,准备极不充分,导致损失惨重,后悔悟,重用大禹,实际上是为鲧平反。故四凶是一个冤案。末灾后交通断绝,政令不通,无法为四凶平反,后世学者不明末灾之理,将其定为铁案,以致误传至今。
三苗部族虽然损失较尧舜小,但却迁到了贫瘠之地,原有的汉江流域和两湖平原大部被中央部族占据,重庆也因大禹和中央部族的联手扩张而易手,三苗不服反乱,为夺回原有领地,向尧舜禹诸部宣战。因尧舜人口较少,不得不联势力最大的鲧禹对付三苗。大禹治水时,为了防止三苗捣乱,有时以水代兵,考古发掘表明,三苗原领地内有很多三苗城市遗址。这说明,两湖平原曾经被末灾洪水淹没过。
5、灸杀女丑
传说盘古开天地,天上十个太阳共存,赤日炎炎,没有白天黑夜之分。虽然后羿接连射掉九个,可一个太阳的能量仍然太强,以致寸草不生,四海皆荒田,饥馁满地,民不聊生。杨二郎毛遂自荐,主动向玉帝讨旨肩挑二山。为蔽强光昼夜追赶,行至柳洲旗山以南时因倒鞋土误了时间。为赶上太阳二郎一时性急忙中出乱,一个闪失扁担眼挑穿,两山落地,扁担脱肩,从此形成二郎山。二郎担山的传说告诉我们,要以土石遮蔽末灾射线,才能自保。
《山海经》记载:“十日并出,炙杀女丑,于是尧刃命,羿射杀九日。”,“刃命”似乎是革命的语源。炙杀女丑就是伽玛爆杀人。女丑亦作“女仞”。神名。《山海经•海外西经》:“女丑之尸,生而十日炙杀之。在丈夫北,以右手鄣zhāng其面。十日居上,女丑居山之上。”晋•郭璞《山海经图赞•女丑尸》:“十日并熯hàn,女丑以毙,暴于山阿,挥袖自翳yì。”晋•葛洪《抱朴子•释滞》:“女仞倚枯,贰负抱桎。”仞,一本作“丑”。大意是,女丑是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半神,住在山上,十日并熯hàn指十日并出烤干大地,伽玛爆发生时,女丑用右手衣袖当华盖阻挡射线,并逃下山顶,可是没用,因为伽玛射线穿透力极强,女丑走到山腰就死了。神体尚且承受不了末灾伽玛爆,人就更难挡了,海外西可能是美洲。那里射线最强,越是远离美洲则射线越弱,所以,美洲的反面—东亚的人口最多,而东亚、非洲、欧洲虽然有辉煌的远古文明,现代人口却比东亚少得多,罪魁祸首应该就是伽玛爆。导致5000年前人口剧减。而东亚在伽玛爆中损失要少一些。丈夫可能是人类第一次婚礼之地,在成侯山女娲洞。其北是沙漠边缘。女丑被灸杀后,现场未遭洪水,尸体还保持原状,说明那里在沙漠边缘,伽玛爆杀菌后,那里很快沙漠化,故暴露的尸体未烂,尧帝为此令羿射日,伽玛爆中心位于宁夏北部沙漠的可能性要更大一些。若如此,则伽玛爆是自西向东、自北向南而来,否则,住在关中的尧帝就会先于女丑受灾,指挥中枢先瘫痪,羿射九日的故事可能也不存在了。据说,当时海内有两个神人,其中一个叫女丑。女丑有一只大螃蟹。她驻地的南边可能有大泽。另一个神人可能是女丑的妈妈,西王母世系是世界上半神延续世代最长的世系,女丑应该是西王母的后代。
6、后羿射日
古代文献形容第十二个天体为“穿着光环”,就不仅仅只有诗歌创作上的修辞意义。它一直都被描述成发光的行星──“众神之间他最光亮”──并说它有着能放出光束的身体。能发出比太阳还亮的光,那就是伽玛爆了,射线攻击提阿马特,表明地球将受到其伽玛爆的攻击,行星只有光线集中,才有可能比太阳亮,这正是射日时地球酷热难耐、末灾洪水是热水的原因,可见,后弈射日是在大洪水时做的。
“南望昆仑,其光熊熊,其气魂魂。西望大泽,后稷所潜也。其中多玉,其阴多榣木之有若。北望诸毗,槐鬼离仑居之,鹰鹯之所宅也。东望恆山四成,有穷鬼居之,各在一搏。”
《山海经》中的有穷鬼,即有穷氏,后羿之族,在远古,鬼有时也指半神,穷即尽头,指欧亚非大陆的尽头,故后羿是西方鬼。传说中的隐身术是鬼类的技术,鬼类有了隐身术后与人类分道扬镳,前几年人类才刚刚发明隐身术,数十乃至数百年后,如果隐身术大规模使用,猿猴也会把人类当作鬼的,我们今天开山搞南水北调,鬼们早在5000前就建立了连通全世界的地下水网,祂们利用虹吸技术,可以翻过任意多座山自流调水,《山海经》中的龙脉就是这种调水工程,《山海经》中的山神即山鬼中的神者,虽然称呼为神,但并不是神,其实是鬼,或是半神半鬼。社日,是古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土地神,也叫杜神、社公、社鬼,至迟在夏代,已有了祭祀社神的活动。周代以立春、立秋后的甲日为社日,以后多有变化,到唐代才固定下来,以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戌日为春社日和秋社日。为此还筑有“社宫”、“社庙”、“社坛”或为祭祀社神与谷神用的“社稷坛”。
鬼类的技术要领先人类5000年以上,足以在末灾时拯救人类,所以楚人拜鬼,墨家事鬼,彝人崇鬼,民间有三个节日是鬼节,足见鬼类对人类的历史贡献有多么大。可惜后来人逐渐从怕鬼发展到贬鬼,最终忘本,鬼类只能对人类敬而远之。元即末灾开始到下一末灾,上中下元三个鬼节即三次末灾,按河图和神话,人类已经历两次末灾,这次是第三次,意味着此次末灾鬼会帮忙,下次末灾人类自己会对付过去。帝王们把首都建在龙脉上,就是保持与生活在地下的鬼的交通,以便到时获救。鬼可能只救龙脉上的人,上次救人的后羿就是有穷鬼,陆终之6子有鬼方氏血统,其后代容易获救,万年前直接救智人的可能是鬼母盖娅。
埃及阿姆拉文化与其后数百年的法老时代不能衔接,应该是末灾所致。末灾之时帝鸿出事,后羿迁徙到东方,导致了埃及文明在5000年前出现断层,后羿有西王母给的长生不老药,说明后羿是古埃及人,到东方娶嫦娥后不愿意回家,成了尧帝之臣。而帝俊只是在传说中存在,说明帝俊并未到达东亚。十日是帝俊和常羲之子,后羿射日表明后羿离开了帝俊,同时表明帝俊是尧帝的前任,是末灾前的君主,帝俊失9子,说明帝俊在末灾中损失惨重,导致古埃及前王朝历史断代。当时的尧帝是东方之君,帝俊必然是西方最文明的苏默或埃及之君,由于帝鸿没有继承人,导致了帝俊之后美尼斯以前埃及三百多年纷乱。
小行星带叫月孛,说明它原来是一个圆形的整体,且与月亮关系密切,月亮原来不是地球的卫星,而是一颗行星,在金星轨道附近,原名玛雅星,主神伊扎姆纳,月亮上有超级星门,这就是玛雅人能够来到地球,又能神秘消失的原因。归藏易卦序是地木风火水山金天。把地看成土星,前四卦正是土星-木星-风星-火星的顺序,从太阳系外指向地球。把天看成月亮,后四卦正是水星-山星-金星-月亮的顺序,从太阳指向地球。所以,山星就是玛雅星,风星就是小行星带,两者同在八卦之中,说明两者是在同一天文事件中变故的。天文学发现,金星与水星之间,虽然没有任何星体,但是存在一条陨石带,那是玛雅星被撞击后遗留下来的碎片。
小行星带主神后羿,是内太阳系的防御系统,当“太阳”从外太阳系袭来,小行星带经过九次撞击,会把这个“太阳”撞散,成为小行星带的一部分,此为后羿射日,不幸的是,有一颗“太阳”碎片突破防御系统,迂回后射向玛雅星,使玛雅星脱离轨道,被地球捕获,那个“太阳碎片”就是月海,和玛雅星合并后变成了现在的月亮,于是,就有了嫦娥奔月的故事。CCAV云:后羿射日是一种九星连珠现象,是不妥的,因为各民族神话都说那时天气酷热难当。九星连珠不可能让地球大幅升温,以致烤干河水,只有撞击和岩浆裸露才能造成酷热,小行星带拦截说才是自洽的。在远古神话中,后羿遇神杀神,逢魔除魔,王位想坐就坐,姮娥不可能逃出他的手心,即使逃出,还是会被抓回挨揍的,太阳都能收拾的人,上月亮收拾个婆娘有什么难呢?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把这个神话当成一个天文事件。五千年以前的白洋淀火雨和鲧洪水可能与这个事件有关,由此推知,姮娥并非月亮主神,只是月海之神。姮娥不仅从西王母部落得到了不死药,也得到了飞衣或飞船,姮娥飞升的原因应该是躲避末灾,而不是家庭矛盾,同时期的尧帝由于缺乏高级装备,则很狼狈,尧帝的狼狈古籍中有详细记载,后世称赞尧帝节约,是对末灾的无知。
后羿射日的地点当在喀什或克什米尔,古苏默与这一地区交往频繁,苏默人最喜爱的青金石只产于这一带,安古兰地区倒是出产了一种原先认为只有在阿富汗才有的青金石,尼泊尔之名当源于苏默圣城尼普尔,后羿射日灭妖工作完成后,带一部分族人去了美索,建立基什国,为西亚第一个王,但不是帝,远古的帝是亚非欧总主,王是一个地区的霸主,西方王和周朝的王只是东方霸主一样,只是西亚的霸主,推行的是霸主制,皇则是集权制的王,什么都管,很忙,故有白当一个王之意。
基什(苏默语: Kiš,楔形文字: ,阿卡德语:kiššatu,英语:Kish)是古代苏默城邦。位于今伊拉克中部的乌哈亚米尔遗址(Tell al-Uhaymir)附近,距巴比伦遗址东12公里,巴格达以南80公里。
由Henri de Genouillac率领的法国考古队于1912年至1914年发掘了基什遗址。此后,一支英美考古队于1923年至1933年再次进行了发掘。一支来自日本国史馆大学的队伍于1988,2000,2001年进行过发掘。
基什有两种意义,一是以十为基数,以十人为一联,以十天为一什,即以旬纪历,末灾过后天地运行发生变化,原来的历法已不可用,新的历法尚未研制出来,只能用十个天干纪日,每旬各日用十天干表示,十二地支则用于纪旬,十二地支循环完成后共120天,故一个苏默年为120天,分为两个季,每季60天,这种历法既符合苏默的10进制也符合60进制。
基什的另一个意义是击十或克什,就是射十日的意思,故苏默语:Kiš应翻译为克什,喀什和克什米尔都是这个意思,苏默神恩基就是后羿,意思是有恩于人类的击什。诺亚得知大洪水消息就是后羿(即恩基)透漏的。在巴比伦神话中恩基换了个名字,叫埃阿,半人半鱼,也就是主神马尔都克他老爸。后羿为何知道末灾之事呢?远古典籍云后羿部落是有穷鬼,有穷氏在大陆西边尽头,即西亚或更西,鬼类一般知道未来一年的事情,始皇曾经扔一玉壁祭长江,后来让一个鬼捡到,交与使者还给始皇,云“祖龙死”,祖龙即始皇,始皇知道自己明年就死,出行访高人解危,未能如愿,死在途中,按照退化论,后羿时期的鬼类预见期应该长一些,超过一年。
远古闪族有把一年分为70个单位的习惯,每5-6天为一个单位,称为1侯,若以5.5天为一侯,则70侯为385天,相当于13个阴历月,苏默则采用60进制,每6天为1侯,1年60侯,共360天,年末的5-6天为过年日,不计时间。
基什第三王朝之前之前均采用这种历法,基什第四王朝及以后则废弃了这种历法,基什第三王朝是苏默史上唯一的女王朝代,应该是羲和、常羲朝,东方传说中的羲和生10日、常羲生12月当指羲和常羲制历,苏默神话中也有月神,到基什第四王朝则采用羲和常羲历。
常仪:月神,一说为上古观察月象的官职或氏族,一说为帝喾的妃子,善于占月。因为上古“仪”、“娥”二字同音,所以某些学者认为,后世传说中奔月的嫦娥,其原型就是常仪,这种说法是不对的,上古姮娥不叫嫦娥,因避汉文帝刘恒讳改为嫦娥,常仪与姮娥辅音完全不同,不符合文字读音演变规律。同理,常羲也非常仪。
东方传说帝俊的老婆羲和是太阳神,表明苏默与古埃及是联姻的,远古的联姻是整个部族通婚,就是一体,与后来只在王室间通婚大不相同。但是,按苏默王表,羲和常羲是独立的女王,显然与帝俊没有关系,最多只是帝俊的后代。
据西方学者考证,阿卡德王朝建立于西元前2335年,萨尔贡曾是Ur-Zababa(基什王)的侍从,从基什第四王朝的第二代王Ur-Zababa开始逆推,推算过程中不计蛮族和闪族建立的王朝Akshak、马里、adab、hamazi、埃兰,因为在王表中这些蛮族和闪族王朝似乎是与基什王朝重叠的,从基什第三王朝到基什第四王朝是母传位于子,其实是连续的,王表中提到,吉加美士的父亲是"phantom",Kulaba的长官:126年,其父所在朝代乌努格的Dumuzid:100年,俘虏了基什的恩美巴拉格西,这意味着吉加美士的执政时期是126-100=26年,吉加美士父亲之前的时间与基什第一王朝同时,但只是城主,不是王,故剔除重复的部分。
恩美巴格拉西的名字出现在《苏默王表》上,《苏默王表》提到他征服了埃兰,考古学家在尼普尔发现的一个花瓶碎片上刻有恩美巴格拉西(Enmebaragesi)的名字,从而证实他是确实存在过的历史人物。同时,他也是目前已知的苏默列王中的最早的一位。恩美巴格拉西也是《吉尔伽美什史诗》中的基什王阿伽的父亲。吉加美士承阿伽之位,由此,推算出萨尔贡之前的没有重复计年的苏默王年表如下:
基什第一王朝 |
基什的Jushur of Kish |
1200 |
20 |
|
3122.4 |
|
|
基什的Kullassina-bel |
960 |
16 |
|
3106.4 |
|
|
基什的Nangishlishma |
670 |
11.17 |
|
3095.23 |
|
|
基什的En-Tarah-Ana |
420 |
7 |
|
3088.23 |
|
|
基什的Babum |
300 |
5 |
|
3083.23 |
|
|
基什的Puannum |
840 |
14 |
|
3069.23 |
|
|
基什的Kalibum |
960 |
16 |
|
3053.23 |
|
|
基什的Kalumum |
840 |
14 |
|
3039.23 |
|
|
基什的Zuqaqip |
900 |
15 |
|
3024.23 |
|
|
基什的Atab |
600 |
10 |
|
3014.23 |
|
|
基什的Mashda |
840 |
14 |
|
3000.23 |
|
|
基什的Arwium |
720 |
12 |
|
2988.23 |
|
|
基什的Etana |
1500 |
25 |
|
2963.23 |
|
|
基什的Balih |
400 |
6.667 |
|
2956.57 |
|
|
基什的En-Me-Nuna |
660 |
11 |
|
2945.57 |
|
|
基什的Melem-Kish |
900 |
15 |
|
2930.57 |
|
|
基什的Barsal-Nuna |
1200 |
20 |
|
2910.57 |
|
|
基什的Zamug |
140 |
2.333 |
|
2908.23 |
|
|
基什的Tizqar |
305 |
5.083 |
|
2903.15 |
|
|
基什的Ilku |
900 |
15 |
|
2888.15 |
|
|
基什的Iltasadum |
1200 |
20 |
|
2868.15 |
|
|
基什的恩美巴拉格西,征服埃兰 |
900 |
15 |
|
2853.15 |
|
|
基什的阿伽 |
625 |
10.42 |
|
2842.73 |
|
乌鲁克第一王朝 |
吉加美士 |
|
26 |
|
2816.73 |
|
|
乌努格的Ur-Nungal |
|
30 |
|
2786.73 |
|
|
乌努格的Udul-Kalama |
|
15 |
|
2771.73 |
|
|
乌努格的La-Ba'shum |
|
9 |
|
2762.73 |
|
|
乌努格的En-Nun-Tarah-Ana |
|
8 |
|
2754.73 |
|
|
乌努格的Mesh-He |
|
36 |
|
2718.73 |
|
|
乌努格的Melem-Ana |
|
6 |
|
2712.73 |
|
|
乌努格的Lugal-Kitun |
|
36 |
|
2676.73 |
|
乌尔第一王朝 |
乌尔姆的Mesh-Ane-Pada |
|
80 |
|
2596.73 |
|
|
乌尔姆的Mesh-Ki-Ang-Nanna |
36 |
|
2560.73 |
|
|
|
乌尔姆的Elulu |
|
25 |
|
2535.73 |
|
|
乌尔姆的Balulu |
|
36 |
|
2499.73 |
|
埃兰的阿万第一王朝 |
阿万的三位国王, 总共统治了356年。 |
356 |
|
|
2499.73 |
|
基什第二王朝 |
基什的Susuda |
201 |
3.35 |
|
2496.38 |
|
|
基什的Dadasig |
81 |
1.35 |
|
2495.03 |
|
|
基什的Mamagal , 船夫 |
360 |
6 |
|
2489.03 |
|
|
基什的Kalbum |
195 |
3.25 |
|
2485.78 |
|
|
基什的Tuge |
360 |
6 |
|
2479.78 |
|
|
基什的Men-Nuna |
180 |
3 |
|
2476.78 |
|
|
基什的? |
290 |
4.833 |
|
2471.95 |
|
|
基什的Lugalngu |
360 |
6 |
|
2465.95 |
|
Hamazi |
Hamazi的Hadanish |
360 |
|
|
2465.95 |
|
乌鲁克第二王朝 |
乌努格的En-Shakansha-Ana g |
60 |
1 |
|
2464.95 |
|
|
乌努格的Lugal-Ure (或 Lugal-Kinishe-Dudu) |
120 |
2 |
|
2462.95 |
|
|
乌努格的Argandea |
7 |
0.117 |
|
2462.83 |
|
乌尔第二王朝 |
乌尔姆的Nani |
120 |
2 |
|
2460.83 |
|
|
乌尔姆的Mesh-Ki-Ang-Nanna |
48 |
0.8 |
|
2460.03 |
|
|
乌尔姆的? |
2 |
0.033 |
|
2460 |
|
Adab |
Adab的Lugal-Anne-Mundu of Adab |
90 |
|
|
2460 |
|
马里 |
马里的Anbu |
30 |
|
|
2460 |
|
|
马里的Anba |
17 |
|
|
2460 |
|
|
马里的Bazi |
30 |
|
|
2460 |
|
|
马里的Zizi |
20 |
|
|
2460 |
|
|
马里的Limer , 祭司gudu |
30 |
|
|
2460 |
|
|
马里的Sharrum-Iter |
9 |
|
|
2460 |
|
基什第三王朝 |
基什的Kug-Baba |
|
100 |
|
2360 |
|
Akshak |
Akshak的Unzi |
|
30 |
|
|
|
|
Akshak的Undalulu |
|
6 |
|
|
|
|
Akshak的Urur |
|
6 |
|
|
|
|
Akshak的Puzur-Nirah |
|
20 |
|
|
|
|
Akshak的Ishu-Il |
|
24 |
|
|
|
|
Akshak的Shu-Sin |
|
7 |
|
|
|
基什第四王朝 |
基什的Puzur-Sin |
|
25 |
|
|
|
|
基什的Ur-Zababa : (6?) |
400 |
6.667 |
|
2335 |
萨尔贡曾是Ur-Zababa(基什王)的侍从。 |
彭祖,一作彭铿,或云姓篯名铿,传以长寿见称。原系史书和先秦传说中的人,后道教奉为仙真。Mesh-ki-ang-gasher中的ki-ang音铿,gasher音篯。所以西方的Mesh-ki-ang-gasher就是东方的彭祖。因祖上为巫图氏,精通巫术,也被称为巫咸、巫彭。黄帝、颛顼都是大巫,其后代之中,继承帝位者为大巫,未继承帝位者为巫,俗语“小巫见大巫”可能起源于那个时代,远古之巫后来演变为道、术、墨、蛊四家,彭祖会造海船,会航海,足见墨家之技也源于巫。
彭祖传说与先秦典籍所谓老彭有关。《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老彭为何人,历来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说,老彭是殷贤大夫,好述古事,不作假,有的认为,“老彭”指的正是彭祖;有的则认为,“老”指老子,“彭”是彭祖,等等。因《大戴礼记》也有所谓老彭,系商初人,马叙伦确信“老子与《论语》之老彭是一人,与《大戴礼记》之老彭非一人”。彭祖养生致寿之事,《庄子》记载甚多。《大宗师》在极称“道”的永恒玄妙后,继称得其道者的种种玄妙,其中有云:“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③《刻意》又称:“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④此外,《逍遥游》《齐物论》诸篇都涉及彭祖其人。《荀子·修身》也把他描写为“治气养生”之人。屈原《天问》曰:“彭铿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夫何久长?”清王夫之注曰:“旧说以彭祖烹雉献尧,尧食而美之。未详是否。彭,彭铿。导引服食而寿,尧飨其献,寿八百岁。”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竹简《养生方》,还有彭祖答王子巧(乔)问养生的描述。大概最初传称他以导引行气修身致寿,后来则把服药、房中等种种道术集于其一身。
据《山海经》记载:“十日并出,炙杀女丑,于是尧刃命,羿射杀九日。”相传九日坠落此地,形成九龙山,山谷间沟壑纵横,瀑布成群,景色怡人,九龙沟因此而得名。九龙沟位于郧县南化塘青岩村与大柳乡玉良村境内,距南化塘镇中心集镇5公里,距郧庙路12公里,距县城35公里。陨石落到地上,以其高动量和超高温,入地后必然钻出9个湖,而不是形成9座山,此说显然是附会,但附近的神农架大九湖原有九个大洞,附会为羿射九日,应该更靠谱一些。在中国花苗的盘古文中,说的是诺亚射日,而不是后羿射日。
尧帝避过末灾后,首先想到的就是驱兽和治水。由于末灾幸存者遁入大山,侵入了各种猛兽的领地,加之人口急剧减少,猛兽之患成了幸存者们的大敌,再也不象原来低山聚居那样安全,于是,尧帝命后弈驱兽,命鲧治水。后羿除大风,说明大洪水还伴有风灾。超级海侵一般都有风灾,但风灾应是发生在海侵时,而不是在退水后。
毕摩往往以彝人妇孺皆知的神人支格阿鲁(即后羿)的神话为咒诗的内容与神图交相引证来结束仪式:支格阿鲁成年时,\白天六日出,\夜里七月升,\蛇长田坎粗,\蛙长箩筐大,\蚱蜢如阉牛。\支格阿鲁成年后,\射日剩独日,\射月剩独月。\打蛇成指粗,\压在田坎下;\打蛙手掌大,\压在田坎下;\打得蚱蜢如火镰。\从此主人家,\反咒去的鬼怪返不回!\骏马长不出角前,\石头开不出花前,\反咒去的鬼怪返不回!
这段彝族神话表明,后羿射日时期产生了伽玛爆,导致动物基因突变,蚱蜢如阉牛,比切尔诺贝利核泄漏后的老鼠还大,说明伽玛爆的伤害远甚于核泄漏,后羿带领大家消灭了威胁人类生存的变异动物后,人们的生活恢复了平静。
《勒俄特伊》中的开辟神话所叙述的天神恩体谷兹就是苏默的恩基,恩基就是后羿。
7、洪水方割
前文说过尧帝狼狈,并非贬低,末灾之时,每个准备不充分的幸存者都是很狼狈的,帝王也不例外,请看记载:
《管子·輕重甲》:“昔堯之五吏、五官無所食。”
《淮南子·主术训》:“茅茨不剪,朴角不斫,素题不枅,大路不画,越席不缘,太羹不和;铏簋之食聊以充饥,鹿裘之衣聊以御寒.不唯无享天下之乐,而且有丛天下之忧,尧黧舜黑。
译文:他的住房是茅草盖顶、不加修剪,柞木为梁、不加砍削;乘坐的车子不加绘画,蒲草席垫不镶花边。
尧帝是帝王之后,家有祖业,即使朝廷再穷,也有祖传房子可以住,不可能住这样的破房子,出现这种情况,唯一合理的解释是:尧帝并非如此简朴,狼狈之状实在是巨洪水造成的,大水毁了尧的宫殿,也毁灭了尧的祖业,尧帝只有建临时房居住。尧帝穿鹿皮衣服,鹿皮衣服肯定没有牛羊皮好,甚至不如猪皮,原来的牛羊皮衣服肯定是在末灾食物匮乏时给吃掉了,后来好不容易猎获一头鹿,用鹿皮作了一件衣服补作外衣。
《滕文公下》:“当尧之时,水逆行,汜滥于中国。”
中国东部之太平洋,南部之印度洋,名之曰“东海、南海”,至于北海、西海,则中国民族足迹,从未曾涉及,何以竟有“四海”一词,见之中国载记乎?印度民族亦好言四海,如四大海水纳之毛孔,摄取四大海水等等,与中国皆有所受而然。所受者何,则古两河流域也。《山海经》山经分为五,而海则四,为东西南北四部分,非其明徵欤?
水逆行即海水上陆地,表明末灾洪水是海水洪水,冰川溶化导致的海水水量在短期内不可能有太大增长,当为板块摇动所致。
大禹治水的”疏”实际上和2008年汶川地震后的治水方式是一样的,就是消除堰塞,和汶川不同的是,大禹疏的是海水。
《书·尧典》:“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这是远古的话,描述的是末灾洪水,中近古字典多爱引申,失去了远古的本义,现代字典政治倾向太浓,又太不精准,应查远古字典《说文》和清代三绝学之一的段玉裁小学:http://shuowen.xpcha.com/f17h465ksoo.html
湯(汤) tānɡ 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熱水也。从水昜聲。土郎切。
盪(荡) dànɡ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滌器也。水部曰。滌,洒也。洒,滌也。此字从皿。故訓滌器。凡貯水於器中。搖蕩之去滓或以磢垢瓦石和水吮?之。皆曰盪。盪者,滌之甚者也。易曰。八卦相盪。左傳。震盪播越。皆引伸之義。郊特牲曰。滌蕩其聲。注。滌蕩猶搖動也。蕩者,盪之假借。从皿。湯聲。徒朗切。十部。
浩 hào 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澆也。从水告聲。《虞書》曰:“洪水浩浩。”
怀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念思也。念思者,不忘之思也。釋詁,方言皆曰。懷,思也。詩卷耳,野有死麕,常棣傳同。若終風傳曰。懷,傷也。釋詁曰。至也。匪風,皇矣傳曰。歸也。皇皇者華,板傳皆曰。和也。皆引申之義。可以意會者也。古文又多叚懷爲褱者。从心。褱聲。戶乖切。古音在十五部。
襄xiāng 本义:包裹、包容(异物)。据金文,“襄”是手拿农具在地里挖一个个小洞,放进种子,再盖土。
引申意:帮助,辅佐:襄办。襄理。襄助。襄赞(赞助)。
冲上:襄陵。古同“攘”,扫除。
陵,大阜也。——《说文》
阜fù。《说文》山无石者。《释名》土山曰阜,言高厚也。
山 shān 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宣也。宣气𢿱,生萬物,有石而高。象形。凡山之屬皆从山。
远古的字词有严格的量级区分,并不象现代词那样完全同义,山指中高山,低山为陵,海拔800米以下属于低山,即半个角秒以下。怀山,即水俯抱着中高山,意思是只有中高山在洪水中露出山头,中国有一些山叫怀山,海拔大多超过800米。襄陵,低山被淹没,尧都在临汾,临汾附近最低的大土丘海拔也有600m,按现代低山800m以下标准,多无石裸露,视为大土山,所以,海侵水位至少800m
方 fānɡ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倂船也。周南。不可方思。邶風。方之舟之。釋言及毛傳皆曰。方,泭也。今爾雅改方爲舫。非其義矣。倂船者,並兩船爲一。釋水曰。大夫方舟。謂倂兩船也。泭者,編木以爲渡。與倂船異事。何以毛公釋方,不曰倂船而曰泭也。曰倂船,編木其用略同。故俱得名方。方舟爲大夫之禮。詩所言不必大夫。則釋以泭可矣。若許說字。則見下从舟省而上有竝頭之象。故知倂船爲本義。編木爲引伸之義。又引伸之爲比方。子貢方人是也。秦風。西天之防。毛曰。防,比也。謂防卽方之假借也。又引伸之爲方圓,爲方正,爲方向。又假借爲旁。丄部曰。旁,溥也。凡今文尙書作旁者,古文尙書作方。爲大也。生民。實方實苞。毛曰。方,極畝也。極畝,大之意也。又假借爲甫。召南。維鳩方之。毛曰。方之,方有之也。方有之猶甫有之也。象兩舟省總頭形。兩當作㒳。下象兩舟倂爲一。上象兩船頭總於一處也。府良切。十部。通俗文。連舟曰舫。與許說字不同。葢方正字俗用舫。凡方之屬皆从方。
割 ɡē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剝也。蒙剝之弟二義互訓。割謂殘破之。釋言曰。葢割裂也。尚書多假借割爲害。古二字音同也。釋言舍人本葢作害。明害與割同也。鄭注緇衣曰。割之言葢也。明葢與割同也。从刀。害聲。古𨔶切。十五部。按古字亦從匄聲。故宋次道,王仲至家所傳古文尚書曰?申勸寧王之德。
滔 tāo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水漫漫大皃。堯典。浩浩滔天。按漫漫當作曼曼。許書無漫字。从水。舀聲。土刀切。古音在三部。
总释文:大洪水是高温热水,拼连而成的方舟遭热海水溶蚀割裂,导致船舶翻沉在水平方向,洪水摇动涤荡,俯抱露出石头的中高山,彻底淹没没露出石头的低山,淘刷表土。水位达800m以上。在垂直方向,海浪汹涌,一波接一波地向下浇砸,水漫及高山之巅。
远古以寥寥数字,把末灾洪水写的很清楚,比现代人写部大洪水小说包含的信息还多,远古人的文字水准真乃出神入化,用现代字典是不可能精准诠释的,这说明,远古汉字的确是“神用文字”。后经多次文字改革,汉字被娱乐化和政治化,文字变成了制造fnord的工具,导致巨量垃圾文章充斥文献和网络,浪费了后学者大量的时间,以致于让仅有初中文凭的韩寒妙语频出,这是文化和文人的悲哀。
仰韶文化陶制船模(陕西历史博物馆藏),有冲角,抗风浪能力超强,两船拼连可成方舟.前后各一把手,用于绑定竹木杆连接,形成双体船,象波利尼西亚土著船一样,可航海。
船形彩陶壶/Painted Pottery Pot in the Shape of a Boat
约西元前3,500年
陕西省宝鸡北首岭出土
“方”字的本意是方舟,尧帝时,方舟勉强算是一个度灾工具,靠方舟度灾的人虽然大部被灭,但比平原地带不做方舟的人存活率高得多,末灾时,能够幸存10%就算喜事了,所以,“方”字的引申意“才”是从“历经磨难、九死一生、勉强度过末灾,稍有疏忽,人就不在了。”过来的。这个汉字保留了5000年前的信息,由“两舟拼连”可以推知,5000年前舟的长宽比约2:1,从出土的5000年前文物来看,大体接近这一比例,之所以采用正方形,是因为末灾海侵水流紊乱,船要每个方向都设防,与我们平时的航行条件完全不同。
玛雅人的神圣典籍《婆婆巫经》:上天发动一场大洪水,波涛滚滚,淹没了这些木头人,浓稠的树脂从天而降,大地一片阴暗,黑雨倾盆而下,昼夜不息,木头人一个个被砸碎、摧毁。这是毁灭性的大破坏……一场大洪灾……人们都淹死在从天而降的黏糊糊的大雨中。
海侵过后,尧帝封赏了大臣,封地的海拔都在1000m以上,为什么不封在南京、上海这样的富庶之地呢?这些地区那时还是无人区,可能只有一个解释,帝王不能把人家封在海里面和盐碱地上。历史悠久的埃及尼罗河三角洲也是在末灾洪水之后数百年才重新出现城市。有意思的是,尧舜惩罚臣子,也是将他们流放到海拔800m以上的地区,如果不这样,可能就不是流放,而是死刑。这些都表明,末灾海侵水位在800m以上。
孟子是这样说的,帝尧统治天下的时候,天下还没有太平,江河里面的水不从河道顺流而下,而是倒流而上,整个天下都陷于水灾之中。由于有了过量的水分,地上杂草丛生,庄稼也没有收成。禽兽繁殖得也很快,威胁到到人的生存。整个中国只见鸟兽的足迹,而几乎不见人影。当大地成为蛇龙的住所,在这场大洪水得以侥幸生存下来百姓没有安身之处。低地的人在树上搭巢,高地的人相连挖洞居住。
今天,世界各地之洪水灾害年年都有,但帝尧时代洪水是波及全球的特大超级洪水灾害,诸如1998年的长江大洪水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帝喾时代,已经设置五方行省,来治理国家。帝尧时代则设置四岳管辖四方。可是帝尧时代大洪水之后,五方行省、四岳这些概念,都被彻底地废置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崭新的、前所未有的概念——九州岛。这个九州岛本不是帝尧人力所能划出来,乃是老天爷的杰作。所谓的“州”,其实就是洲。
“州”是个象形字,字形由一个“川”字和三个小点组成。“川”字代表水;三个小点在甲骨文、金文中本是一个小圈,到小篆中化为三个小圈,后来再由圈变点,代表高出水面的土地。《说文解字》是怎么解释这个“州”字呢?“水中可居者曰州。”这就是“州”字的本义。
大禹治水成功之后就洪水退下去之后裸露出来的大陆进行勘测,重新划分天下之行政区域,分为九大块,是为九州岛。它还告诉我们——帝尧时代,暴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洪水。人民居住的地方,局限于大洪水之中、少数几处高地之上,这些高地,就是后来的九州岛。说得非常明白。直接告诉我们,“州”这个字,正是尧舜时代大洪水之后才有的、全新创造出来的一个概念。
这个字还间接地透露出一个信息,帝尧时代的大洪水,甚至连山西海拔那么高的地形,也淹没了,当时全中国遭受洪灾之惨重,可谓是中国自有文明以来所仅见了。山西临汾今日的海拔为420到457米之间,当时也被淹没。可是大洪水的水位高度具体是多少,却不是现代人所能凭空揣摩的。
根据《尚书.禹贡》的记载:(大禹)疏导黄河,是从积石山开始,到达龙门山。这是第一个线索。龙门山在今山西省河津市区西北13公里处,乃万里黄河出峡之地。两岸层峦危峰,谷深峡峻,大河自西北山峡中滔滔滚滚,蜿蜒如一条黄色的巨龙。山断水出,形如门阙,故名龙门,当地人也叫它禹门口。这座龙门山海拔多高呢?1122米。
再根据《艺文类聚》记载:(湖北)宜都夷陵县西面八十里处,有一座高筐山。古老相传,帝尧时代的大洪水泛滥之时,只有这座山没有被淹没。所露出水面的部分,就像一个竹编的箩筐一样。所以才叫这个名字。这个高筐山就是今天湖北宜都的梁山。梁山方圆8平方公里,主峰海拔920米。该山奇峰耸立,除南坡稍缓外,其余皆似斧劈刀削。登上山之金顶,可放眼荆沙及湖南澧县一带。帝尧之时,宜昌以东,就是广大的江汉平原。肯定是都浸泡在洪水里头了。由此,想起了毛润芝诗词《水调歌头.游泳》。总而言之,帝尧时代的大洪水的水位,海拔1000米左右,水位高达1000米,是这次大洪水的一个特点。那么这场大洪水从何而来呢?
能在短时间淹没大陆高山的水,决不是来自降雨。即便连续40多天都是不间歇的暴雨,也不可能。也许只有一种现象可以解释这一切,那就是海浸,即“海进”,又称“海侵”,指的是历史中某个相对短暂的地质时间内,由于海面上升或陆地下沉而导致海水侵入陆地的现象。海水以排山倒海之势涌向陆地,百米高的浪头一个连着一个,以每小时几百公里的速度,呼啸着吞没了平原,吞没了谷地,吞没了这些地方的所有生灵。一片汪洋之中,少数几座高山的顶端孤露出水面,看上去像一个个小岛。为了省去大家查找的麻烦,我把《尚书》的“尧典”经文,摘录两段如下:
1、原文:“帝曰: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乂yì?佥曰:於!鲧哉。帝曰,往,钦哉!九载,绩用弗成。”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文,大意是:尧帝说:不好啦,四岳啊!现在洪水滔滔,到处危害百姓,水势奔腾,冲上山岭,淹没高岗,浩浩荡荡,浊浪接天。天下百姓都在遭灾啊,有谁能帮助民众把这滔天的大洪水治理好呢?大家都说:于我们看!现在只有鲧,才能做这项工作!
尧帝不大放心,勉强地说:那就让他去试试吧!又对鲧说:鲧!您可要谨慎啊!然而,九年过去了,鲧的治水工作,没有取得任何成效。
2、原文:“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文,大意是:于是,尧帝命令羲、和,要严肃谨慎地遵循天地运行的规律,仔细观察日月星辰运行的情况,制定出新的历法,把准确的气候时令,告诉天下百姓。
大洪水之后,天体的位置和大地的气候,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人们无法适应新的地球气候环境,不知道该何时进行耕种。问题太严重了。为了不至于使农业生产荒废,尧帝命令羲和,观察日月星辰运行的规律,重新制定新的历法。这就是后来的夏小正(即今天所谓的农历)的来历。夏小历从夏朝开始使用,延续至今。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通行本《道德经》的第49章到60章皆与末灾有关,章节号58是洛书上的一个关键数字。这段话写了如何应对末灾,其民淳淳则市场上假冒伪劣产品少,便于生产方舟自救,其民缺缺指政客如果对百姓监管太多太严,限制敏感物质的买卖,老百姓就会缺少很多自救物品,祸兮福之所倚指末灾幸存者会有福,福兮祸之所伏意味着在平安的时候要想到规避末灾,善复为妖指过于为老百姓赚钱或节约考虑,过于强调人文,让老百姓不愿意在抗灾方面投入,会在末灾时害了百姓,最后对圣人提出了总要求,要求预言者做的方舟在末灾时不被海浪剥蚀砸坏,廉而不刿指预言者要用更少的投资做更扎实不垮的方舟。人之迷,其日固久。是说人们对辟谣的迷信是不容易改变的,所以预言者要直说,但不要勉强让人们改变观念,此为直而不肆,预言者要传预言和自救之道,但不可以象做广告那样到处发布,此为光而不耀。
8、尹寿漂流
乌书木高(Ushumgal)石碑,石碑四面均刻有人物形象和早期楔形文字铭文。铭文记载了和神庙有关的土地交易。石碑上最重要的形象是一个叫乌书木高的祭司,站在一座建筑面前,双手交叉于胸前,就像众多的奉献给神庙的雕塑所表现的人物一样。该石碑比尹寿的年代略晚,估计祭师尹寿的装束与此相同。
早王朝一~二期,约西元前2900~2650年
乌玛(Umma现代Tell Jokha,伊拉克)
雪花石膏(石膏)
H.22.400cm;W.14.700cm(底部)
不同捐献者基金(Funds from various donors),1958(58.29)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吉尔伽美什》史诗中乌特•纳皮施提姆住在幼发拉底河边一个叫做舒鲁帕克(Shuruppak)的古镇上,埃阿神庙当年就是乌特•纳皮施提姆的办公室。舒鲁帕克始建于西元前3000年的乌鲁克后期,属于美索不达米亚的早期城市之一,虽然建筑都相对简陋,但整个城市规模相对还是比较大的。舒鲁帕克相对于其他美索不达米亚早期城市,存世的时间不算长,大概存在了四到六百年,并且知名度也不算高。”如果不是底格里斯河的改道,这座城市还会继续存世,并不会随着苏默民族的消亡而消逝。不光是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也是一样,美索的很多城市都是因这两河而生,也是因这两河而亡。这个位于巴格达和波斯湾中间的城市,遗址还挺特别,通常情况下,遗址形成土丘的高度和大小跟文明的延续时间和辉煌程度成正比。土丘越高大,埋葬的古文明就越辉煌,延续的时间也越长。埋葬舒鲁帕克的土丘虽然占地达220公顷,但高度不够,一般也就2米,最高也不超过10米。
1902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德国亚述学家希普莱西特的强烈建议下,德国东方学会派出正在巴比伦搞发掘的科尔德威顺带把被当地阿拉伯人称作法拉(Fara)的土丘挖了。发掘工作从1902年6月到1903年3月,共持续了8个月,项目带头人是科尔德威派遣的安德森。
安德森充分利用时间,采用挖深沟的方法发掘出了法拉土丘下包括神庙、宫殿、官邸、民宅、庭院、墓地等众多遗址遗迹以及泥板、滚印、陶器等众多出土文物。
在挖出的800多块‘古朴泥板’中,德国亚述学家德利奇从一个泥拄确定了这个被人遗忘了4000多年的遗址的真正名字——SU.KUR.RU,读做suruppak“舒鲁帕克”,也进一步确定了法拉遗址的历史地位——诺亚原形乌特纳皮施提姆的老家。Kur即帝喾,诺亚可能是帝喾的后代。
挪亚(Nōah)又叫努哈(Nūh),乌特•纳皮施提姆(Utnapistim苏默语“吉乌苏德拉Ziusudra”的意译,意思是“永生”),在中国叫尹寿,估计是帝挚的后代,《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三十三年,“禁不得祠”,不得,即乌特(音tei),可能是亚述泥板洪水神话中的主人“乌特•纳比西丁”,也就是希伯来语中的诺亚。今之不丹疑似“不得”,“不得”是突厥族“仅奉天地唯一造物主”的始祖名。不知何故,始皇禁止人们祭祀尹寿。西方云人类均是挪亚和其妻子的后裔是不对的,事实上,即使在西方,至少有诺亚、丢卡利翁和后羿三族幸存,但诺亚所在地区损失最大,只剩一个家族,人们习惯于把自己所在的地区当作全世界,故诺亚后裔将此事记为只有自己一家。在东方的幸存者就多了,我国纳西族的斯巴贡布和斯巴吉姆避水于居那若罗神山,许多民族都有洪水移民神话。纳西族的神话传说《崇搬图》记载:“他(米利董神)公开了洪水行将来临的噩耗,并密授崇仁利恩逃离危险的秘法。即,用牛皮制革囊,将鸡种、狗种、羊种藏于革囊中,然后用竹绳将革囊栓在松、柏、栗树之上。七天后,当崇仁利恩抽刀破开革囊走出时,见洪水已经退去,大地上已经没有任何生灵”。这个神话和突厥祆教有着共同之处,即皮囊里藏了东西再系于木杆上。可见二者的起源是相同的。神物敦牂和圣物皮囊具有相同的宗教意义。
耶路撒冷位于巴勒斯坦腹部、死海以西、海拔790米的犹地亚山地河谷中,正当地中海沿岸通向阿拉伯沙漠的要冲。大约西元前三千年,阿拉伯半岛的耶布斯部落迁居于此,建了城堡,起名“耶布斯”。西元前二千年,犹太族的祖先希伯来人在亚伯拉罕的带领下,也来到这一带。西元前十一世纪,希伯来首领大卫夺取耶布斯(易名耶路撒冷);建立以色列王国。犹地亚,又称“耶路撒冷山地”、“哈利勒山地”。巴勒斯坦中部山区,顶部作南北走向,宽15-25公里,长80余公里,海拔750米以上。主要城市哈利勒、耶路撒冷、腊马拉。最高点在哈利勒以北,海拔1020米。希腊神话中的丢卡利翁创世传说指的可能就是耶布斯。
印度最早的洪水故事出自《百道梵书》,约产生西元前10世纪前后,根据神话传说,印度第一位国王是摩奴。摩奴是大神梵天直接生下来的,并且是个男女同体者,他的女身那一半,生了两个儿子和三个女儿。从他们那里又传下许多的摩奴,他们中间最负盛名的是第十位摩奴。在第十位摩奴统治期间,暴发了一次特大洪水,扫荡了一切,唯有摩奴幸免于难。
当时是毗湿奴神给摩奴发出了洪水警告,因而摩奴建造了一艘船,船上载着他的家人和古代七位圣贤。毗湿奴变为一条大鱼引导,在这位神灵的帮助下,大船得以紧靠着这鱼,穿越洪水,停泊在一处山顶。摩奴、他的家人和七位圣贤留在山顶,直到洪水退去,他们这才平安返回,正是这些幸存者繁衍出了人类。
诗歌中的七圣贤,在苏默史诗中提到过,说明那时的雅利安和苏默可能是一体的。
死海古卷是为目前最古老的希伯来文圣经抄本(旧约),除了《圣经•以斯帖记》以外的《旧约全书》全部内容都能在死海古卷中找到,还含有一些今天虽然被天主教承认、但被基督教新教认为是外典(包括次经及伪经)的经卷,此外,当中也有一些不是《圣经》的文献。
此古卷出土于西元1947年的死海附近的昆兰(Khirbet Qumran),故名为死海古卷。学者从希伯来古文字体的对照上,鉴定死海古卷的年代约于西元前三世纪到西元一世纪(西元前250年至西元68年)。目前,主要的八部经卷都存放在以色列博物馆;其余的则保存在耶路撒冷的洛克斐勒博物馆(Rockefeller Museum)。
在《死海经卷》发现了有关描写‘诺亚’出生时的一段话。大意如下:“那孩子的身体像雪一样的白。他的头发还有脖颈儿上的卷毛像羊毛一样白。当他睁开一双碧眼的时候就像太阳一样放射着光辉。那孩子从助产妇的手中站了起来,张口开始和正义之神讲话。
‘诺亚’的父亲看到这情形后,接受不了这种打击。于是就跑到自己的父亲那里去告状。他说:孩子生出来了,但是和人不一样。完全是另外一种人种。性格和我们也不一样,简直就和‘天神的儿子们’一模一样。这孩子不是我的血脉,是‘神’的后代。并请求父亲到与天使同居在一起的祖父那里去问一问‘到底谁是孩子的父亲’。而祖父却向他保证说:孩子的确是你的。因为大洪水就要来了,而且要持续一年。诺亚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他和他的家族将是唯一被拯救的对象。
从诺亚的父亲怀疑自己的妻子不贞这一点上来看,当时‘神人通婚’是可能的。从被发现的用希伯来亚拉姆语书写的原文来看,‘天神’一词也与《旧约》中的(nflm)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天神’即‘从天而降之人’。
出土的西元前3000年前的苏默泥版文书中,有这样的描述:“早晨,雨越下越大。我亲眼看见,夜里大粒的雨点就密集起来.我抬头凝视天空,其恐怖程度简直无法形容……第一天南风以可怕的速度刮着.人们都以为战争开始了,争先恐后地逃到山里,什么人都不顾,拼命逃跑。”
上帝对诺亚说:你要用歌斐木(柏木)造一只方舟,分一间一间的造,里外抹上松香。方舟的造法乃是这样:要长300肘(古代长度单位,1肘约=0.46-0.56米),宽50肘,高30肘,方舟上边要留有透光的窗户,旁边要开一道门。方舟要分上中下三层。……你和你的全家都要进入方舟,凡洁净的畜类,你要带七公七母;不洁净的畜类,你要带一公一母;空中的飞鸟,也要带七公七母;可以留种,活在全地上。因为再过7天,我要在地上降雨40昼夜,把我所造的各种活物,都从地上除灭。愚案:之所以要带飞鸟,并非因为要避洪水,而是要避伽玛爆。飞鸟会飞,洪水不能灭绝飞鸟。
诺亚就遵着上帝所吩咐的行了。过了7天,洪水泛滥在地上。大渊的泉源都裂开了(愚案:海侵),天上的窗户也敞开了(愚案:伽玛爆)。水势在地上极其浩大,天下的高山都淹没了。7月17日,方舟停在亚拉腊山上。——《圣经-创世纪》
2月17日那天,诺亚600岁生辰,海洋的泉源都裂开了,巨大的水柱从地下喷射而出;天上的窗户都敞开了,大雨日夜不停,降了整整40天。水无处可流(愚案:海侵),迅速地上涨,比最高的山巅都要高出15肘。凡是在旱地上靠肺呼吸的动物都死了(愚案:伽玛爆打断氢键制造毒气),只留下方舟里人和动物的种子安然无恙。方舟载着上帝的厚望漂泊在无边无际的汪洋上。(愚案:诺亚方舟并不只是一艘坚固的船,它还有抗伽玛爆、抗毒功能)
诺亚601岁那年的1月1日,地上的水都退干了。诺亚开门观望,地上的水退净了。到2月27日,大地全干了。于是,上帝对诺亚说:“你和妻儿媳妇可以出舟了。你要把和你同在舟里的所有飞鸟,动物和一切爬行生物都带出来,让它们在地上繁衍滋长吧。”
(潘世东转载于武陵君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