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还原视野下的黄帝蚩尤共工蚕丛之二


 神话还原视野下的黄帝蚩尤共工蚕丛之二

 

 

    黄帝八卦

    乾点与坤点在八卦上就是乾卦与坤卦,乾卦与坤卦相隔的卦位数与乾坤段的距离大体呈正比,伏羲八卦对应木巡,乾坤隔3卦,乾坤段最长,黄帝八卦对应火巡,乾坤隔0卦,乾坤段最短,文王八卦对应金巡,乾坤隔1卦,乾坤段长度一般。

 

    義一生万

    馬王堆帛書《五行》:叔(淑)人君子,其宜一氏(兮)。郭店楚簡《五行》《五行》簡十六人君子其義也,為刻畫有鳥形圖案之彝鼎,讀合而為一。有三足,鳩有三子,國有三公,指涉一致也。整句考释为淑人君子,其義一也,道家儒家贵一,所说的就是義一。義一就是现代IT业界所说的一致性,民间婚礼祝词永结同心就是義一的意思,所谓永结同心,就是永远合一,不相矛盾,这个一是相和,不是相同,也不是统一,并不要求新郎通过变性手术,做到和老婆完全一样,做变性手术可以实现一元化,但没有未来,对于个人,要求思虑行事不要自相矛盾,自相矛盾者不是淑人君子,汉奸与自己的民族自相矛盾,不是淑人君子,不守信用者、负情者都是前后自相矛盾者,都不是淑人君子。楚国有一个人给楚王献不死药,门卫问献药人这可以吃吗?,献药人说可以吃,门卫就吃了这药,楚王得知后大怒,要杀这个门卫,门卫说,大王如果杀了我,就说明这药是死药,我替大王吃了死药,不算犯法吧?楚王不希望别人说他自相矛盾非君子,就没有治门卫的罪。这个故事表明,中国古人不是一元论者,也不是二元论者、矛盾论者,有德之人不会为了利益而自相矛盾。義一就是和,就象烹小鲜,把盐、酱油加得恰到好处,翻炒与火候也配合得好,就是和。和谐社会的提法是很高明的。

    《詩經‧曹風‧鳲鳩》:鳲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兮。義一包括外表的仪和内在的心的和合,不光指二和一,还包括多和一,一言以蔽之,義一是多元化的和合。后儒把義一从義中提取出来,称为信。代替了圣。道家和先儒把信寓在義中,俗称信义。義一的目的是为了生,而不是为了分,做到了義一,就达成了和谐,家和万事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生生不息,就是義一生万,国产现代哲人云古人讲究一生二,是一种断章取义的说法,古人所说的生,不仅指生下一代,也指隔一代乃至很多代的生,咸鸟生商的咸鸟与殷商不知道隔了多少代,还是叫生,生乃和一而生,民间在婚礼上常说永结同心,早生贵子,多子多福,就是强调和一而生,试想,两口子经常吵架分居,能多生吗?多生是人类为适应末灾和战乱而形成的传统观念,《山海经》中记载了避孕药,但古人基本不用,人类在末灾时是极为渺小的,幸存者极少,幸存原因多属偶然,主要取决于伽玛爆发生时是否有足够的遮蔽,大洪水到来时人是否到了足够高的地方,所以,老子回顾了这些偶然事例,将末灾幸存的主要原因归纳为地势因素,总结为人法地三个字,完整的意思是:末灾时人所在地的地势决定人的生死,鬼类干脆世代生活在深洞中,永远不受末灾威胁,人该在什么时候躲避末灾,则需要看天定时,老子总结为地法天,天法道,我们现在所说的天,就是老子和远古所说的天+道,比之同在地球上的鬼类,人类其实是靠庞大的数量延续过来的,只有保证相当数量的人口基数和多元化的分布格局,才有少量样本侥幸逃过末灾,末灾过后又开始疯狂繁衍,生殖崇拜的背后真相其实是末灾,如果只做转基因计划生育,不做末灾避难,末灾过后,国家恐怕难以恢复元气,导致胡倭入侵,人祸连连,还不如按民间的多生观念放任繁衍,多生就是一生万,義一就是内外和谐,尽量没有矛盾,義一生万的意思是如一者生生不息,持久文明。

    中国古人讲没有矛盾,讲義一生万,讲永结同心,完全没有一分为二的意思,即使断章取义说一生二,也绝不是一分为二,生指生殖、复制,而不是分解、分裂,是合一的生,而不是分化的分,更不会提倡分裂人格,生与分两者的意思相反,一个中国人出席别人的婚礼,总不能祝贺人家俩口子一分为二,家庭充满矛盾吧,太有哲理的话,正常人是说不出口的,所以,国学决不是哲学。转基因粮食会导致退化,并将这种退化变成遗传病,加上精神上的分裂人格,未来的大多数国人至少有这两种病,按进化论,低级人种该遭淘汰。按动物保护理论,某种动物数量过多破坏生态平衡时,不得不进行数量控制,同情不是环境问题的解决之道。人多地少的武士道是没有理由同情我们的。他们的武士道可不只是打杀,称之为道,意味着其传承自道家,道家是华夏文明的,人家的政府代表华夏文明,该不该拥有华夏之地呢?你拿本地化哲学去讲道理,可评判机构联合国只认逻辑学,曾经的礼仪之邦讲道理讲不过人家,该不该让贤

    章十五 元初末灾

    1、共工怒触不周山

    共工怒触不周山,不周山就是火山,引发大洪水,说明不周山在太平洋或周边,西伯利亚超级火山在内陆,不是不周山,印尼多巴湖喷发时间是7万年前,也不是不周山,日本爱拉火山喷发时间更早,更不是不周山,如果不是夏威夷岛环,那么唯一的可能是渤海,其外沿为山,典型的圆环状,且不闭合,按板块理论,又找不到可拼接还原的板块,渤海火山喷发可能是万年前共工洪水的主因。渤海周边地震带活跃,西有唐山地震,东有日本地震,可见,渤海海底的地质和地幔流动状况好不到哪里去。

   《大荒西经》: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负子。有两黄兽守之。有水曰寒暑之水。水西有湿山,水东有幕山。有禹攻共工之国。

    宁波之东多岛屿,此段写于河姆渡东面的岛屿上,故渤海在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当时的华北平原和长江下游平原属于大荒,泰山的冰川未化,且有小火山活动,故泰山之水为寒暑之水,水西有大湖,大湖边的山就是湿山,水东的幕山就是绝对高差很大的山,泰山东面的山都很陡峭。有禹攻共工之国离河姆渡文化太远,是后来的夏人所加,不可为据。夏人把前夏的蚕丛攻相柳误为禹攻共工。

    不周两字的合成音就是渤。不周负子意思是不周山内还有环形山,辽东湾、渤海湾、胶州湾、莱州湾就是。渤字可分解为勃水两字,勃起之水也,渤海为内海,风浪不大,如何勃起?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渤海是火山,火山爆发,海啸水起。那么,火山为什么会爆发呢?看看勃字就知道了,勃字可拆分为孛力两字,孛星之力也,是孛星的撞击还是吸引所致?导致恐龙灭绝的那颗孛星直径不过10公里,速度7.2万公里/小时,10公里的孛不可能把渤海砸成不周山,再说,渤海南北长约480公里,东西宽约300公里,总面积82700平方公里。渤海的直径远大于10公里,与撞痕极不吻合,所以,渤海火山是受孛星吸引爆发的,此孛可能就是尼比努或者X星。

    《列子》中说于东海中有五仙山,一曰岱屿,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州,五曰蓬莱。文中还说到五山上住满了神仙,由于五山随波上下荡漾,神仙们整日惶恐不安,于是禀告了玉帝,玉帝派遣了十五只大乌龟来到这里镇山,至此神山固若金汤,后来一位法术高明的巨人来到这里垂钓,钓走了其中的六只,于是只剩下了蓬莱,方丈,瀛州三座神山了。

    其实,这些大乌龟就是仙山下的岩浆,渤海火山喷发,导致大量的岩浆流失,由于岱屿、员峤离渤海较近且高程较低,地底岩浆被火山抽走后,仙山自然会沉降消失。神话中的鳌也指岩浆,断鳌足之后,侵入地壳的岩浆高度降低,容易恢复平流状态。

    神话中的乌龟和螯就是龙生九子的老七赑屃(bìxì(霸下),龟形有齿,气大好负重,常背负石碑于宫殿中,石者,岩石也,指地壳,龟壳是椭圆面,指地壳与地幔之间的胶质层,龟肉象征上地幔的流体,龟足或螯足指下地幔侵入的旋转岩浆,类似于大气中的飓风和龙卷风,可形成金铂矿,但也是地震之源,断螯足即是清除地幔流体侵入,钓走乌龟即是抽取部分地幔流体,导致地壳下沉。

    按照神话传说把所有巨洪水都归咎于共工的习惯,我们把造成姆大陆沉没的那场洪水称为共工洪水,尽管那场洪水是天文原因形成,并非共工所为。关于共工其人,上古历史上各朝都有,但以共工为名的人只有一个,其他的都是指共工氏或是水魔的代称,共工氏是共工的后代或徒子徒孙,别混淆了。中国典籍上之所以出现很多共工,可能出于敌对团体的恶意篡改。这种篡改正说明了,共工之谜才是宇宙之谜的首要切入点。关于姆大陆与共工,根据汉民族史诗《黑暗传》和《山海经》的远古部分(注意,不是上古),考虑基因分布,推断如下:

    远古以悬浮的昆仑为天。女娲之后,上古神话中很少再提灵山昆仑(今和古典时期的昆仑并非灵山),山海经的记载可能是姆大陆。共工洪水可能是昆仑掉进洋里造成,女娲补天补的可能是沉下去的昆仑,按照我们凡人的思维,天只有掉下来才能补。昆仑可能就是姆大陆,女娲补天应是减缓其沉没,女娲操纵熔岩,显然是临时造岛造盆地,以作避难所,最后将幸存者转移到中国祁连山和合黎山、龙首山,收编了当地的燧人弇兹氏部落,

太平洋上的波利尼西亚群岛的火山岛当为女娲所造,炼石可能就是制造陶器,利用熔岩,把土堤作成陶堤,古人把女娲救人的传说加工成女娲造人了。

    姆大陆沉没的幸存者可能分为四路离开:1.女娲和五星神坐5膄潜艇登陆后到祁连山和合黎山,葫芦意味着潜艇或葫芦舟,五龙护送意味着5膄。2.祝融-共工-后土祖孙三代坐方舟到贺兰山,共工淹不死,有鳖相助意味着会做方舟。3.梵天和湿婆坐飞艇vamana到今昆仑山或印度,梵天会飞,显然是业余热气球飞艇爱好者。4.国王带着祭师坐方舟到了美洲。共工会做方舟,不可能只给自己做不给督导做,此次灭顶之灾,让大家明白了银河系天文观测的伟大意义,并记住了那个悲惨时刻2012冬至减去两个玛雅周期5126年。

    由于有大祭师在美洲,所以美洲有超现代的天文成就,因为没有百工之长共工和火神祝融(主管冶炼),美洲的工业文明发展缓慢,甚至没有陶器、青铜器和铁器。而欧亚的天文学发展极为缓慢。玛雅人不会制陶,说明是在陶器产生之前就迁移过去了。

   贺兰山、祁连山和合黎山、龙首山围成河西走廊,物产丰富,易守难攻,女娲与共工合作开发,成效卓著,但由于人口较少,对贺兰山东面土著的抵挡力不从心,为了扭转被动局面,共工使出看家本领,在黄河筑冰坝,待蓄水至高水位后,运用振动技术摧毁冰坝,制造冰川洪水,使黄河在贺兰山发生袭夺,改道向北,淹死了贺兰山东面的土著,因不闭合之处最容易冲决,故贺兰山缺就叫不周,这就是共工振滔洪水怒触不周山的故事,此次行动不仅淹死了敌人,也使臣服于女娲的燧人弇兹氏部落死伤惨重。为了平民愤,女娲不得不驱逐共工这个大荒山的老乡。出于惭愧,后土也请求离开此地,开拓疆土。女娲应允,但不许共工随军。后土率领族人和归降部落扫平九州,形成了共工氏。共工氏后代又分化出多支,其中一支就是著名的炎帝部落。考虑到祝融年迈,让他留守,女娲伏羲则荡平了周边和西边部落。其间,由于伏羲推行父系制(伏羲=父系,姆=母系,女=母系),创造了更为文明开明的社会,很多燧人弇兹合雄氏部落纷纷归顺。  

   共工不仅是水神,更是百工之首,身兼水正、木正、工正三职。不仅擅长治水发水,更精通方舟制作。诺亚方舟就是他亲自设计的,使诺亚不仅逃生,而且习得不少制造技能,自然感恩戴德。圣经上说,诺亚洪水是上帝制造,诺亚方舟的制造技术是上帝传授;东方传说是水神共工发洪水,且共工精通百工,必然会制造方舟,同时兼有这两种技能者,在当时,除了共工还能有谁?共工能振滔洪水,古籍中的这个字,显然比特斯拉的谐振技术更为高明,他很可能会操纵某种作大审判,上帝一职,他完全胜任。 希伯来文中上帝(GOD)就是共工的谐音,西方的上帝可能就是我们传说中的共工。在山海经的地图上,西亚并不是最西端,以共工的能力,行走西亚是很容易的事情。况且,他还有大海船呢。如果把这船直接给诺亚改造一下,圣经似乎才符合逻辑。 

    不周山有两个,前面说的是大荒经的不周山,下面讲西山经的不周山。《山海经》西次三经: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北望诸毗之山,临彼岳崇之山,东望泑yōu泽,河水所潜也,其原浑浑泡泡。爰有嘉果,其实如桃,其叶如枣,黄华而赤柎,食之不劳。因为山区大多是山连山,而山海经所列之山多为数十数百里一个,非有灵之山不列,如果根据周边山寻找,犹如大海捞针,这就是山海经这么多年未被破译的原因,《山海经》中记载了很多河流湖沼,均较大,这些河流湖沼其实就是远古的经纬网,远古交通主要是水路,鬼们爱穿溶洞,山海经各山都是以水相连的,河流一般是树状结构,远古的定位网格是树状网,不是现在的方格网,我们现在IT中的遍历树与远古的以水定位方法类同,山经部分记载了很多水,就是用于定位的,所以找山要先定水,按照这个思路,在岩溶断层地区寻找,当能完全破解山海经。泑yōu泽与泑水在北山经中多次提及:

北山经1-单狐山 漨水,向西流去,注于泑水

北山经2-求如山 滑水,向西流去,注入诸毗水

北山经10-边春山 杠水,向西流去,注入泑泽

北山经12-单张山 栎水,向南流去,注入杠水

北山经13-灌题山 匠韩水,向西流去,注入泑泽

北山经14-潘侯山 边水,向南流去,注入栎泽

北山经17-敦薨山 敦薨水,向西流去,注入泑泽

按《山海经》中的里程表算得:

泑水南北向长度=

2670

泑泽南北向长度=

1640

 

 

 

泽是封闭形盆地,南北向长度达1600多里的盆地,世界上只有一处,就是青海、新疆所在的塔里木准地台,泑泽南达玉树、若尔盖,北达贝加尔湖以南山地,每一个湖泊都有一个死亡过程,泑泽万年前为湖,5000年前变为泽,现在则大部干涸。从地理上讲,青藏高原说法是不妥当的,青海地形与西藏相差较大,而与新疆相近并且以大通道相连。今天的青海湖、罗布泊都只是泑泽的一小块而已。长度超过2700里的泑水在泑泽以南。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小篆

 

    泑澤。澤上補一字。在昆侖虛下。宋本河泑下皆作昆侖。趙鈔本侖作崙。非。虛字各本無。今依太平御覽所引補。昆侖虛見爾雅,山海經,水經。丠部曰。虛,大丘也。昆侖丘謂之昆侖虛。山海經西山經曰。不周之山東望泑澤。河水所潛也。其源渾渾泡泡。西山經之泑澤,郭景純酈善長比云卽史漢之鹽澤。一名蒲昌海者也。云河水所潛,卽史漢書所謂潛行地下南出於積石也。泑澤歫于闐山漢武詺之昆侖者不甚遠。故曰在昆侖虛下。

    所谓不周就是有一面没有山,但没有山围着的地方不宽,口小环山的湖汊一般可以叫不周。不周山东望泑yōu泽,河水所潜也,其原浑浑泡泡。不周山之原指不周山的中心无山区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不周山是泑泽的一个湖汊,黄河流经不周山之原,从环形山系的中间地下溶洞流过,由于有落水洞通向地表,溶洞中出来的水含二氧化碳较多,出洞时因压力减小而冒泡。由于水流湍急而不周山之原地势比周边高,冲刷剧烈,其水是浑水。这段话还透漏了一个重要信息:整个泑泽都通黄河,包括新疆青海的大部分区域都是黄河流域,疑古派以为古人不懂水文,大错也。

    新疆地区由于越来越干旱,泑泽水位不断下降,当水位下降到一定程度后,由于不周山的门槛阻挡,水就无法流入黄河了,成了不能入洋的内陆湖泊,远古泑泽水位高于不周山的门槛,故能通黄河,那么,究竟是谁做了这个门槛呢?

    从地形图上可以看出,只有玛曲草原和若尔盖草地才是不周山之原,不周山之原包括玛曲草原和若尔盖草地两个部分,其四周就是不周山。

    玛曲草原位于果洛自治州西南部的玛曲县,黄河在这1万多平方公里的大草原上,自西南方的青海省久治入境,复从西北出境,淀程约433公里,因受西倾山的阻挡,在这里形成了180度的弯曲,称之为黄河首曲。是黄河九曲中的第一大弯曲。玛曲县地势西高东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在33004806米之间。气候属高寒湿润型。长冬无夏,气候严寒是其特征。年均气温11℃,年降水量6155毫米,年相对无霜期仅19天。

    西倾山属于昆仑山系东端的支脉,因其地势从东南向西北略有倾斜,故称西倾山,又名嵹jiàng台山,为洮táo河发源地。山脉主体部分在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南部,向东和东南方向延伸至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和玛曲县。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海拔在4200-4500米左右,最高峰哲合尔拉布肖峰,海拔4510米,位于甘、青交界处。山体主要由三叠纪灰岩砂岩板岩泥质灰岩组成。山地上部多遗留有古冰斗冰川沉积。冻土地貌发育,沼泽分布广泛。山体北坡平缓,南坡濒临黄河谷地,高度较大。河流切穿多处主脊,形成峡谷。

   《黄帝内经素问》发现中国的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这个观察本身并不错,现在我们的初中地理课本也这么讲,但在《素问》看来,地势的西高东低也就给天地分出了阴阳:地势以西北为高,所以西北方向的天就不足,是为阴,对应在人的身上,人的右耳不如左耳灵,右眼不如左眼明;地势以东南为低,所以东南为阳,对应在人的身上,人的左侧的手足就不如右侧的强。

    西倾应是天倾西北之意,意思是西北方地势变高,玛曲草原地势也是西北高东南低,西北方地势变高则形成门槛,形成卡口,使得泑泽之水无法向黄河渲泄,青海湖从此成为内陆湖,也使原属于黄河流域的泑水和诸毗水倒流,通过袭夺进入长江流域,地陷东南指东南方地势变低,导致原来流入黄河的泑水水系改流长江,由于进入新疆的水量急剧减少,导致新疆成为世界的干极,沙漠化愈演愈烈。而长江水量的急剧增加,又加剧了洪水。泑水和诸毗水的名称也从此被人们忘记。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洮水。出隴西臨洮。東北入河。隴西郡臨洮,二志同。前志臨洮下曰。洮水出西羌中。北至枹罕。東入西。枹罕屬金城郡。東入西,西字誤。當依水經注作東入河。水經曰。河水又東入塞。過敦煌酒泉張掖郡南。又東過隴西河關縣北。洮水從東南來流注之。酈注引段國沙州記曰。洮水與墊江水俱出嵹臺山。山南卽墊江源。山東卽洮水源。按嵹臺山卽西頃山也。墊江卽入西漢水之白水也。今甘肅蘭州府狄道州州西南二百二十里有臨洮城,漢縣也。今洮河出洮州衛西南邊外之西傾山東麓。東北流經狄道州南。至蘭州府西境入河。曰洮口。行八百餘里。从水。兆聲。土刀切。二部。按洮爲地名,水名極多。又爲洮頮。又爲洮汰,洮米。皆用此字。

    段玉裁注的意思是说,不仅黄河支流洮水源自西倾山,西漢水之白水支流墊江也源自西倾山,数千年前,嘉陵江的西汉水以上流域皆从散关入汉江,后因河流袭夺,西汉水被嘉陵江捕获,大禹的嶓冢导漾工程使得西汉水通过漾水连通黄河,由此可以推知,远古黄河长江是连通的。远古黄河走辽河入渤海,黄河又通过济水与辽河以南诸水相通,仰韶、红山文化在这些地区都有出现,说明远古中国的疆域是很辽阔的,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说已为考古成果所否决。水系之间这么复杂的连通,显然是人为的,明显是远古治水家族的杰作。远古最重要的是江汉淮河济五大水系,随着汉水失去西汉水,并从入海改为入江,五大水系变为江淮河济四渎,在跨流域通水系统中,西汉水和济水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对西汉水和济水的治理和维护决定了中国大地的文明格局。可惜的是,周秦以后,中国人失去了治理地下水系的技术和工程资料,使得济水消亡,人龙相揖别。可悲的是,现代人建水库,大多不建船闸,导致水路交通极为不便。倒是方便了汽车营销。

    西倾山是控制江河汉三大水系的超级枢纽,能起到在三大江河之间分配水量的作用,并能决定某些远古地道的冲淤,此种作用,可以改变气候,变易风水,故不周山乃水神之山。万年前的水神就是共工。

天柱折指山崩,地维即维系各地交通,就是地洞和水道,远古鬼神不需要走陆地就可以从任何一个穴口到达另一个穴口,通过水下潜行和地道,可以隐蔽自己,太平洲人可以神出鬼没地突然出现在大西洲人面前,而不被敌方的探测器发现,亦可避免被超威力武器杀伤,东西昆仑之间的连接,甚至不需要走水路,完全以地道通达,这些地道在穴居之世就已经建立,地下城堡应是鬼之杰作,而鬼又是从穴居人改造而来,地维绝的意思是说地下通道断绝,在洞穴口实施山崩可以填埋部分洞穴,使得交通隔绝。一些积石山,其实是用挖地道运出的石头堆起来的,在积石山附近,当可找到穴口。

    昆仑之所以有多个,是因为各昆仑是连为一体的,《山海经》中的昆仑有多个名称,昆仑、昆仑虚、昆仑丘三者连为一体,但是,都不在同一个地方,远古有七十二昆仑之说,岳崇之山意味着五岳都要崇拜的山,其地位比五岳还高,显然是昆仑,五岳就是女娲手下的五星神,在东方,地位在五星神之上的只有女娲,所以,岳崇之山就是东昆仑。今昆仑山和喀喇昆仑山是百年前西方地理学者取名的,他们不懂远古历史,命名都是胡编乱造的,今昆仑山和喀喇昆仑山都不是远古昆仑山。女娲选定祁连山,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里是西伯利亚尤太进攻内地的必由之路,守此可以保卫后方,更重要的是,有一条地道直通西伯利亚,可以出其不意地打击西伯利亚尤族军团。

    毗即邻,诸毗指与各昆仑穴口相邻,《山海经》中的诸毗有多个,但都不是山名,只是远古的一种方位概念。不周之山。北望诸毗之山,临彼岳崇之山。意思是西倾山正北方向对岸的祁连山最高处为岳崇之山。

北山经:又北三百二十里,曰敦薨hōng之山,其上多棕楠,其下多茈草。敦薨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泽。出于昆仑之东北隅,实惟河原。其中多赤鲑,其兽多兕、旄牛,其鸟多鸤鸠。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敦薨hōng山也在祁连山脉,它是东昆仑的一部分,位于东北角,由此可知,东昆仑核心位于门源回族自治县所在的山间盆地中,昆仑虚的虚应该指盆地,与丘的意思相反。凸出为丘,凹下为虚。昆仑之虚不能通墟。

    2、流共工于幽陵

    共工喜欢水多的地方,不可能滞留在干旱的中亚和去寒冷的北亚,流放的共工带着仆从坐方舟从水路抵达埃及红海(因共工赤发而得名),很快收编了陆地上的土著,并与西埃及的蚕丛部落联姻,使蚕丛巨石文明与共工百工之技成为绝配,为建造金字塔奠定了基础,当时的地中海还不是海,里面的土著不仅不接受收编,而且与共工为敌,在与地中海土著的战斗中,结识了地中海北面的巨人因陀罗和毗湿奴,他们率领的白人土著与地中海土著也是战争不断,不仅如此,因陀罗和毗湿奴还面临陆上强敌所多玛和娥摩拉的极大威胁,为免除后患,一致对付地中海,蚕丛、共工送给白人两颗遥控核弹,顺利解决了尤太城堡所多玛和娥摩拉,雅利安人从此与尤太结下万年之仇,为了达成欧洲、西亚和非洲的持久和平,也为了解决北非沙漠化和欧洲气温较低的环境问题,水神共工建议掘开直布罗陀海峡,形成地中海,这个建议得到了地中海周边各部的一致响应,亚姆(yamu,也叫大衮,人首鱼身,腓尼基人和鲧的初祖,她就是西王母戴胜,拥有各式各样的飞行器,鱼身只是其装备之一)指导施工,因陀罗和蚕丛出劳力,融化了直布罗陀海峡的坚冰,直布罗陀洪水很快使地中海土著覆灭瓦解,不可一世的地中海首领盖娅(Gaea)心服口服地嫁给了共工,欧亚非的战火彻底熄灭,但欧洲非洲的陆地交通从此断绝,地中海成了亚姆的天下,英国则成了蚕丛水师的地盘,继承了巨石文明的蚕丛水师后来成为盎格鲁撒克逊人。万年前,直布罗陀海峡的开口比现在大得多,在巴斯克语当中,也就是西班牙巴斯克人使用的语言中,阿特兰因蒂卡(Atlaintika)是他们的祖先在比斯开湾登陆时发现的一个被淹没了的王国。这些亚特兰蒂斯遗裔的话和地中海下面的建筑,都表明地中海是人为形成的。后来开口变小可能是战后人为堵塞的。此为有史以来最大的水利工程,比三峡工程大得多,今人不能比也。

    地中海之所以和周边部族不共戴天,主要是文明的差异,盖娅(Gaea)虽是地中海土著鬼,但受亚特兰蒂斯蛊惑,而周边部族首领均来源于神国姆大陆,姆和亚特兰蒂斯是夙敌,东方的远古部族鬼方氏就是人鬼通婚的产物,可能是女魃的后代,鬼谷子的学问当源自鬼族、苗族大尧和老子,在一万年以前,鬼神是不屑于和智人通婚的,那时,神有神国,鬼有鬼国,人有人国,互不往来,人国就是今天的欧亚非大陆,大洪水后,由于鬼国神国几乎灭绝,而人国虽然损失巨大,但生活在高地上的幸存者依然很多,为了具备基因多样性,幸存的鬼神不得不与智人通婚。

    共工亲身经历了三场大洪水,第一场洪水是天灾,并非共工所发,这场洪水导致亚特兰蒂斯与姆的毁灭,共工、女娲和五星神都是这场洪水的受害者,好在雷公事先知情,通知了相关人员,共工事先造了方舟,女娲和五星神有潜艇,一些人有蛇尾,才躲过一劫,共工之所以怕女娲,是因为女娲是姆大陆公主,拥有更高贵的血统,而共工只是工正,女娲的老爸拉带着大祭师伊察姆纳逃到了美洲,欧亚非大陆东部的真主自然是女娲。蛇身之所以广受崇拜,并不因为它是图腾,而是因为它是最好的末灾避难装备,代表了文明的再现与生命的延续。正如小孩子偶尔看到飞机,大人送给他一个飞机模型,小孩一定会把这个模型当宝贝一样,以后,真飞机再也没有出现,假飞机自然就成了人们崇拜的对象,第二场洪水是共工为镇压不归顺的智人和鬼所发,使黄河改道成为今天的黄河,这场洪水称为黄河改道洪水,共工因此获罪被逐,第三场洪水就是地中海洪水,即前面所说的直布罗陀洪水,是压制鬼族、改善生态环境的伟大壮举。

    本帖把第一场海水洪水称为共工洪水,源于《黑暗传》,这种说法很不妥当,冤枉了共工,主要是找不到合适的词,希望不要成为千古奇冤。共工在西方为正神,在东方则亦正亦邪。后人甚至把共工氏的罪过都加在共工头上。诺亚洪水也是海水洪水,但与共工洪水的时间相差五千年,诺亚洪水与尧帝时期的鲧洪水是同一场洪水,诺亚活了960岁,只有彭祖的老师才有此可能,彭祖姓卅名铿,于六月六日出生,其父亲陆终,母亲女馈,彭祖总说自己身体不够好,就是和老师在比较,诺亚事前得到了上帝的通知,尹寿所传的洛书就是神的通知,诺亚洪水故事起源于苏默,而尹寿是第三任老子,与尼比努密切相关,应是苏默人,彭祖测地辅助大禹撰写山海经时一定去过苏默。所以,诺亚就是尹寿。诺亚洪水就是鲧洪水。

    直布罗陀洪水给西方带来了长久的和平,也告诉人们末灾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增加了人们的末灾恐惧,共工和蚕丛利用人们对末灾的恐惧心理,发起了修建避难所的伟大运动,人们怀着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其中,这与今天的阴谋论何其相似,共工深知自己在东方已经身败名裂,为了挽回名声,也为生活在东方的强大的共工氏着想,必须为子孙后代消灾,而最能为子孙消灾的就是逃避末灾的百工之技,既然黄河改道洪水已经成为东方人不可磨灭的记忆,那么,如果能告诉世人末灾大小,建立消解末灾的样板工程,自己就能以救世主形象抵消原有的洪魔形象,所以,共工之台既是避难工程,也是形象工程,通过与蚕丛部落联合,已经具备了建设共工之台的人才条件和人力资源,于是选址吉萨高原与蚕丛、盖娅部落共建共工之台、盖娅之台和蚕丛之台,蚕丛夫妻都是神,两神共一塔,共工是神,盖娅是鬼,不能合建一个塔,所以四个鬼神头目只建三个金字塔,提示了3/4这个时间比例,这个比例涉及到一个神秘的天体,是一颗圣星与地球一年的天数之比,该天体一年270转,是地球360转的3/4。三台建成后,成为了各部落的圣地,时人无不顶礼膜拜,以至于典籍记载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向。盖娅之台的兴建为后世混淆鬼神概念埋下了伏笔,虽然盖娅的子孙是半神,但盖娅却是一点神血都没有,此举纯粹是共工为了笼络大荒(即欧亚非大陆)原住民、孤立亚特兰蒂斯阿修罗而进行的不规范行为,此前从来没有为鬼建台的先例。

    由于埃及历史断代,共工之台名称失传,今人不知其功用,依其外部造型,肤浅地称之为金字塔,塔前面的蛇身人面像被误称为狮身人面像。既然玛雅金字塔叫截,埃及金字塔是否叫阐?阐,開也。从門單聲。《易》曰:闡幽。阐与幽陵扯上了关系,埃及金字塔多是单门,阐应该就是埃及金字塔的古称。由此衍生出后来的阐截二教。玛雅人的历史与武王伐纣有关。

    后来,亚夏被亚特兰蒂斯尤太驱逐出埃及,亚夏文明被尤太文明取代,吉萨三塔和蛇身人面像从此被尤太破坏,被沙土掩埋,到了苏默人建立的胡夫王朝,有人在吉萨的三个大沙丘下面发现了金字塔,三个法老王把金字塔内部进行了改造,重新做了装修,并堵塞了金字塔连接地下暗河溶洞的通道,改造成陵墓,使得共工之台的文明宣示荡然无存,惜哉,共工之台。好在共工在建塔时使用了数学语言,我们才能从伟大的吉萨三塔中窥见末灾的端倪,从建筑技术上看,吉萨三塔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后来法老的金字塔远远不如吉萨三塔,这说明吉萨三塔并不是古埃及的作品,而是属于一个更古老的文明。共工的百工之技,绝不比现代科技逊色。曼卡拉法老在第三大金字塔外覆以花岗岩,这与石灰石吸取宇宙射线的设计理念和远古一次成形的施工理念明显不符,足见吉萨三大金字塔主体为前人之物。

    光明会的标志是金字塔上全知之眼,共工之台就是金字塔,蚕丛纵目可能是全知之眼,共工、蚕丛是光明会主神,共济会的G指共工、盖娅、基督为主神,G音为godG形为方舟,圆规指勾芒,曲尺指蓐收,非指伏羲女娲,伏羲女娲圆规曲尺图不是最古老的版本,是后人附会之说,所谓全知,就是从开头到结尾都知道,何为开头?上一个末日是也,何为结尾?本次末灾是也,全知就是末灾必知,即,不仅仅知道未来的末灾,而且对未来的了解达到了准确量化的程度,眼睛在上塔在下,说明是先有全知后有金字塔,这提示我们:金字塔就是末灾避难所的样板工程。

    幽陵是金字塔的古称,流共工于幽陵,就是把共工流放到吉萨高原,在共工去吉萨之前,吉萨已有很多小金字塔,系鬼宅,现已无存。

    哈夫拉金字塔顶有一块巨石,此石之大,在世界上所有人工建筑中恐怕找不到第二块,这块石头的坡度比底部和中部略大,且颜色略淡,明显是后来加上去的,可能是哈夫拉法老时代加的,目的是按原样修复金字塔,此石乃神迹,当为神所加,穷鬼想起了鲧窃帝之息壤,此帝可能是共工,共工有挡水之宝,共工治水多用堵法,与鲧相同,鲧为息壤,帮帝鸿修复金字塔,任务完成后顺手牵羊拿走了息壤,哈夫拉金字塔顶部那块巨石,当为鲧借息壤之力所加。鲧窃息壤后,为掩埃及人耳目,把哈夫拉金字塔上部做成实心,鲧还得到了一些宝书,传给了大禹,大禹建众帝之台,得益于这些宝书。鲧后来被尧处死于羽山,一些弟子也受处分,导致埃及后来法老的金字塔失去了高技术支撑,金字塔建造技术大不如前。

    作为蚕丛、共工的后代,又是末灾见闻者,鲧深知金字塔预言末灾,是逃避末灾的样板工程,在修复金字塔时一定会采用原有尺寸,计算应以哈夫拉金字塔为基准。河图是与吉萨三塔同时期的作品,吉萨三塔系依河图之数所建。

    西王母为西方第一任帝,蚕丛戴胜同塔,主生发,木德,对应河图的5138,共工为水德,对应河图的5116。单位为神寸。根据哈弗拉(Khafra)金字塔高143.5m,底边长215.25m

    有:143.5m=5116神寸

    得:1神寸=0.028049257m

    蚕丛金字塔的高度应为5138神寸=144.12m

    库富(Kufu)金字塔高146.59m,底边长230.35m;这是胡夫时代的尺寸,并不是蚕丛时代的尺寸,由于塔外层石灰石脱落,现在底边减短为227米,倾角为5152分。因顶端剥落,塔现高136.5米。

从倾角数字看,胡夫法老对金字塔原有尺寸做了改变,后来的鲧虽然知道原有尺寸,但鉴于金字塔工程已经竣工,不便修改,哈夫拉法老必然不允许他修改父王的金字塔,再说,鲧来的目的是偷息壤,对胡夫金字塔也没兴趣。按照共工时代的尺寸,吉萨三塔都是相似多边形,有:蚕丛金字塔底边长=蚕丛金字塔的高度144.12m/共工金字塔高143.5m*共工金字塔底边长21525m=216.18m

    门卡乌拉(Menkaura)金字塔高664m,底边长10804m。此塔当为鲧的弟子所修复,盖娅时代的高度应该没变,底边长应为100米,金字塔形似海啸波,门卡乌拉金字塔预言海啸波高66.6米,波宽4个边长约400米,工程量不大的项目不设比率,直接用建筑尺寸昭示。工程量太大的话采用远古计量单位为比率做预测。盖娅之台有18子,说明盖娅之台建于她不育之后。由于她是地中海之主,水神之妻,盖娅之台预测了全部的末灾洪水。

    还原到10000年前的尺寸后,吉萨三塔的高度与底边长之比都是3分之二,可见666的意思是2/3,是0.6666666666666,以金字塔底边的长度为1,则三个金字塔的高度都为2/3,万年前的吉萨三塔尺寸如下:

    蚕丛金字塔的高度144.12m,底边长216.18m,棱长210.09m

    共工金字塔高143.5m,底边长215.25m,,棱长209.19m

    盖娅金字塔高66.66m,底边长100m。,棱长97.18m

    吉萨三塔的底边为正方形,意思是各向同性,按地球模型,南北向和东西向的长度是不等的,但是角度都是360度,所以,计量单位应该是角度,金字塔四面对正东、正南、正西、正北,角度误差不超过3角分,由于极点位置会有所改变,在10000年以前的角度误差应该不超过1分,既然计量可以精确到分,那么分必然是当时的一个计量单位,金字塔的底边在地表,塔高0.666是相对于地表的,说明这个分是地表上的1角分,就是60海里。2/3的意思是2/3海里。共工是水神,提示的当然是洪水,金字塔预言末灾洪水海侵水深2/3海里。海啸波高66.6米,波宽400米。

    萨迈拉考古区(Samarra Archaeological City)位于距离首都巴格达西北125公里、底格里斯河东岸的伊拉克萨拉赫丁省。于2007年被列为世界遗产。

   萨迈拉文化早在青铜时代(5500–4800BC)就已经存在。遗址中发现了与标准的哈苏纳陶器相似,但制作更精巧、装饰更精美的陶器,人们称之为萨迈拉陶,并将它划归哈苏纳文化后期。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尤其是索万和乔加马米两个典型遗址的发现,证实这种陶器属于独立发展的文化系统,故称萨迈拉文化。萨迈拉文化和哈苏纳文化的主人可能分别是重(路西法之祖)和耶和华。

    美洲土著结绳记事采用十进制,说明河图洛书都是十进制的,金字塔斜面各角都在60度左右,说明计量单位是60进制。4角为分点,说明金字塔是天文灾难模型。

    蚕丛塔属木,共工塔属水,两个塔顶的连线为上一个水巡的经线,平线表示每4纪极点还原。

    盖娅好战,为金德,与蚕丛塔连线,为木巡和火巡的经线。称为木火线,盖娅塔与共工塔连线为金巡水巡的经线,称为金水线,由上可知,每两个纪发生一次极移,由此可推算出各纪的南北极点。

    木火线的角度就是北极点的纬度。吉萨金字塔(Giza Pyramids)是一个群体的总称,而不是一座单独的金字塔。吉萨金字塔中三座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金字塔是以第四王朝的3位皇帝为名的胡夫金字塔(Khufu)、哈夫拉金字塔(Khafra)和门卡乌拉金字塔(Menkaura),本书称为吉萨三塔。

    吉萨三塔的避难功能表现在:1.石头厚度足以抵挡伽马爆、核辐射和光变灾害,可抗高温和低温;2.下联暗河溶洞,有干净的水源;3.溶洞通达高山,如果遇到海侵海啸,可密闭其他各口,仍然有空气,之所以远程输送,是为了防止海啸中甲烷进入塔内,溶洞体积足够大,是以空间换取闭气时间,以便有足够的时间应付突发闭气事故。4.大金字塔的大通道向上倾斜,避免污浊空气入内,可向下喷水沉淀火山灰;5.上尖顶结构可消解致命的海啸推力,沙地基大大地增加了抗震波能力;6.谐振腔可抵挡次声,并提供宇宙能

    《海内北经》: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二台,台四方,在昆仑东北。此昆仑为海内昆仑,不是吉萨三塔南部的大荒昆仑,可能是祁连山。海内金字塔共8座,本书称为海内八塔,吉萨三塔与海内八塔合为38之数,对应于河图的木巡,吉萨三塔显然建于木巡之初,而海内八塔建于木巡之末。

    3、女娲补天与众帝之台

    《淮南子·览冥训》女娲补天: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滥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火滥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指超级火山喷发引起的海啸,黑龙就是火山灰形成的黑云,冀州就是华北平原,为火山灰笼罩,日本爱拉没喷,华北平原以东除了渤海,还能是哪里?火山弹甚至射到太行山,导致森林被烧,大风把华北平原的芦灰刮到太行山,女娲在太行八陘积芦灰阻挡海水进入,故避难之地在太行以西,而不是华北平原,立四极后海水才退出华北平原。

    众帝之台系指东亚的帝尧、帝喾、帝丹朱、帝舜金字塔。大禹建众帝之台,其实只是建设了所在朝代的帝王之台,主要是帝喾台、丹朱台和舜台,身份是总建筑师,而非台主,尧台为鲧所建,但功劳记在大禹名下,前朝之台并非大禹所建,黄帝之台是黄帝所建,但不排除大禹修复轩辕台,大禹建众帝之台的时间与埃及金字塔的法老时代相当。众帝之台不包括大禹之台和共工之台,说明大禹之台和共工之台不在东亚,应该在埃及,禹碑文字与埃及金字塔文字不同,说明大禹众帝之台并非埃及金字塔,之所以不建大禹之台,是因为前夏祖先已经有蚕丛之台胡夫金字塔,一个朝代只能建一个台,不可多建,夏朝各王均未建台是遵从祖制。共工之后有许多代君主,长达数千年,国力强盛,但是共工之台只能有一个哈夫拉金字塔,这是远古的规矩。埃及法老显然不懂得这个规矩。

    众帝之台可能在西伯利亚超级火山、日本爱拉火山和渤海组成的三角形内,以便利用宇宙能改善地幔岩浆的流动,避免或延缓超级火山喷发,降低灾害等级,金字塔接受宇宙能就是撑天,女娲四极既是宇宙能最大点,也是镇岩浆斜流的最佳点,目的是使地下岩浆平流,避免下蹿上涌,在关键点处的地幔流线呈鳌足状,斩鳌足即使岩浆平流,避免地幔侵入地壳,斩鳌足以立四极似乎应该是立四极以斩鳌足,后古没考虑地下的情况,以为逻辑不通给改错了,其实两种说法都是合乎逻辑的。

    既然吉萨三塔在沙漠边缘,那么有理由认为众帝之台也在沙漠边缘,既然吉萨三塔以经线均分海陆,那么有理由认为众帝之台以纬线均分海陆,既然吉萨三塔在南北向的尼罗河西岸,那么按对称原则,众帝之台也在一条南北向河流下游,但处于东岸,经过大禹治水,此河可能已经消失,既然吉萨三塔离英伦经度三十度,众帝之台当离扶桑(或日本或夏威夷)30度,依据这四条原则,可以确定众帝之台的位置,众帝之台位于古羌与沙漠之间,由于中国沙漠不断南侵,众帝之台现在可能在沙漠腹地,众帝之台为擅长治水的大禹所建,说明金字塔建设是采取水运和水下施工方式建成,是向下沉降巨石砌成,整个运输和施工过程绝没有一个向上搬运的环节。这些知识是寻找众帝之台的法门。采用CT技术勘测大沙丘(这些沙丘是不移动的)下面,就能找到众帝之台。女娲立四极,吉萨三塔和众帝之台当是其两极。第三极可能在渤海、日本爱拉火山和印尼多巴湖火山的连线之内,当为吴哥窟,吴哥窟地基可能为梵天和湿婆所建,以众帝之台和吉萨三塔为对称轴,按两边的三角形相似,将吴哥窟映射到欧洲,则得到女娲第四极,第四极当为因陀罗和毗湿奴所建。第一极众帝之台为五星神所建,五千年后大禹做了修复,并补充了一些金字塔,与此同时,埃及法老也修复了第二极的金字塔,并作了更大量的补充,使之成为世界第一大奇迹。所以,华夏文明并不是只有中原文明,苏默文明和埃及文明是与华夏文明同源的,中国的中有两义,一为中央,即使四面皆敌,也能从容应对,二为中庸,不偏不倚,四两拨千斤,华夏文明的中是中轴线的中,中庸的中,引申为中央的中。如果将女娲四极都修复,也许能减轻末灾,只可惜金字塔修复技术已经失传,难道人类注定要悲剧?现在大多数国人是疑古非古的,古中国叫中原,四面受残暴之敌,生存不易,如果古人愚蠢,必然没有非古者的祖先,既然非古者祖先早夭,当然不可能有现在的非古者,所谓的现代人文--世俗人文主义更不存在,由此理性地推断,大多数国人早就该死,能活到2012应该谢天谢地,末灾是咎由自取,自己否认了自己的存在,怪不得别人。

    4、大荒昆仑

    对于古埃及这片土地,《大荒西经》同样有细致的描述:西有王母之山,壑山海山(正写出尼罗河谷两岸之山一边靠陆,一边近海)有沃之国,沃民是处。沃之野……是谓沃之野尼罗河因泛滥而带来丰沃,所以又名汜天之水沃水。尼罗河平原也因此称之为沃之野

    《大荒西经》中称: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西海当时为地中海,西海之南,也就是在地中海南方。流沙当指撒哈拉大沙漠(撒哈拉,沙海的古音),流沙之滨,在撒哈拉大沙漠边沿。当时的撒哈拉还不是沙漠,但已经开始沙漠化,沙漠化的早期表现是流沙,流沙就是今天工程上讲的土壤液化。撒哈拉沙漠化的起因是员峤沉没改变洋流、进而改变大气环流。赤水为红海,上古时旁有国家名阿卡德(阿卡德,就是红的意思)。黑水指青尼罗河。弱水之渊,指东非大裂谷,河湖海环绕,其四面有维多利亚湖,尼罗河,红海,印度洋。炎火之山即乞力马扎罗山。

从地理位置看只有位于非洲的肯尼亚以及埃塞额比亚一带符合条件,昆读音就是肯,仑指land也就是陆地,和尼亚同意。这里的昆仑便是指著名的非洲火山最高峰——乞力(kili其实即是昆仑的古音,今广东人发此音。其地肯尼亚,也即昆仑人”)马扎罗。大唐时有昆仑奴便是非洲的黑人。

    胜字可拆分为月生,戴胜即戴月生,不只是月光下出生,神的名字不会这么俗套,而是随着月亮的诞生而生,按河图,本纪是火巡、10000年前的木巡之初是本次大循环的开始,当为月亮诞生之时,玛雅的第三个太阳纪奎雅维洛Tleyquiyahuillo,是因天降火与而步向毁灭之路,说明10000年前地球附近有行星相撞。河图以灾末2013为计时点,由此可推算出月亮诞生时间如下:月诞生年份=2013-5127-5138-1=西元前8253年。

    西王母虎身,说明月亮诞生于寅月十五,西王母生日也是寅月十五月圆之夜。神话中有多个西王母,大多是在西部称王或当大酋长的女人,如示巴女王,她们最多只是半神,并不是西王母神,戴胜才是西王母神。戴胜是女娲的姐姐,虎身,女娲也是拉的女儿,蛇身,她俩肯定是同一种人,这说明虎身、蛇身只是一种穿着,而不是身体的真正形状。戴胜可能是戴神,穿戴之神,虎身、蛇身飞行器的制造者,顺便做导弹,2500年后岐伯仍有蛇身飞行器,说明飞行器制造技术在西方,而东方半神只能靠内功御风飞行,会折寿,后来的彭祖不屑于此。

    西王母穴处,指住在洞穴之中,有暗河的深溶洞是天然的末灾避难所,10000年前有一场末灾,西王母部落就是在洞穴中度过的,最早的瑶池应该就是岩溶洞穴中的湖泊。瑶,石之美者。——《说文》。何以舟之,维玉及瑶。——《诗大雅公刘》。

    西王母的生日西元前8253年正月十五也是现代人类的诞生日,华夏文明源于姆大陆,姆文明转入欧亚非大陆后有两个起点,一个是东亚,另一个是北非和西亚,此为前夏地,北非是姆的复仇基地,在姆沉没之前就聚集了较多的神,东亚是姆沉没后避难的首选地,也是最近的地点,此为华地,女娲和五星神为华族始祖,夏族战败后东迁,才有华夏一体。亚特兰蒂斯最早的尤太基地则在地中海和南欧,以监视北非的姆的报复基地,在西伯利亚东面也有一个监视姆的基地,他们也是幸存者。

    除埃及有狮身人面像外,在地中海周边各民族中,大多有自己的狮身人面像,其实是虎身人面像,在西方的远古壁画中,狮身人面像常常和老虎在一起,而不是和狮子在一起,这说明远古只有虎身人面像,而没有狮身人面像,由于西方没有老虎,后来的人们称之为狮,一般虎身人面像都是女性,显然是西王母戴胜的像,西王母部落东迁之后,西方人逐渐忘记了她的名字,只是在希腊有个名字叫司芬克斯,可能西王母后代担任司分之职,故名,这显然是许多代后的事情了,西王母生天皇,天皇生地皇,天皇地皇都是西方之主,要指出的是,他们并不是东方神话中的天皇地皇。

    印度神话中提到的另一位女神是大地女神波哩提毗(Prithivi),她通常与天神帝奥斯(Dyaus)一起被祈求。《梨俱吠陀》中只有区区一首短诗赞扬她,而在《阿闼婆吠陀》中也仅有一首长诗歌颂她。在《梨俱吠陀》中,天和地被描绘为宇宙的父母。但是在许多段落中,天是典型的父亲,地是母亲。在某些段落中,诗人声称父亲母亲皆由其他神所生。波哩提毗被称作慈母,亡故者去往她那里。黑《夜柔吠陀》中的《鹧鸪氏本集》与《鹧鸪氏梵书》称波哩提毗的名字源自字根√prath,意为延伸。她具有伟大、坚定和光辉等属性,她负载群山,支撑树木,使大地丰饶。波哩提毗(Prithivi)可能就是诸神之母西王母。

    在中国境内,也有西王姆遗迹,应是东迁后的西王母后代部落留下的痕迹,据实地考察发现,距今30005000多年前,存在过一个牧业国度——西王母国,其疆域包括今天青藏高原昆仑、祁连两大山脉相夹的广阔地带,青海湖环湖草原、柴达木盆地是其最为富庶的中心区域。西王母古国当时的国都在今青海天峻县一带。

有关西王母与回中山更早的文献资料记载我们已经很难觅到,可以肯定,最晚到了唐代,人们便认定泾川县回中山是西王母故地。唐代后期,泾川回中山已经有了专门祭祀西王母的殿堂,也有了王母宫这个名称。

    古国虽已消失在历史的漫漫尘烟里,然而仍为后人留下了它曾经存在的蛛丝马迹。天峻县西南20公里处,一座独立的小山西侧有一口深十几米的山洞。据学者考证,这是5000多年前西王母古国女首领的居所,已命名为西王母石室。石室内有千姿百态的岩画和过往僧道题写的经文、绘画。石室对面曾建有西王母寺,已经坍塌为平地。文物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掘出土了有长乐未央”“常乐万亿铭文的汉瓦当等珍贵文物,说明西王母寺遗址当属汉代,从而证明早在汉代人们已公认此石室与西王母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西王母宫位于中国丝绸古道甘肃泾川县城以西1华里处,泾汭二河交汇的回山之上。回山又称王母宫山,是西王母发祥地和祖庙所在。古籍载,者,西王母俗名,如是,回山者乃西王母之山。周穆王来回山拜谒西王母时,手植古槐一棵,名降真树,并题西王母之山。回山,犹如一座美丽的金字塔,侧看则显西方白虎之相,神奇之中,象征着古西部先民对虎的图腾崇拜。

   回山王母宫,与华夏民族崇拜龙的图腾一样,遥相对应。回山背依天池,面临高峰、夸父峰,左带泾水,右绕汭河,环抱瑶池,两河交汇于其下,山环水绕,古苍翠青,交相辉映,又如苍龙饮水,地理文脉堪绝。回山王母宫始建于汉武帝元封二年,宋初、明嘉靖年间曾两次重修,清同治三年毁于兵燹,现留有宋初重修碑石一通。

    王母宫石窟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回山下,属北魏时期开凿的佛教石窟。窟内为方形中心塔柱,四面和窟内三壁分三层雕有大小造像1000余尊,具有北魏太和年间风格,距今约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造像慈容善面、内涵丰富,表现了佛、菩萨大彻大悟的最高境界,给人以眼前佛面即如来的感觉。窟外建筑为四层凌云飞阁,掩映于苍松翠柏之中,十分庄严。碑坊在王母宫石窟旁,收藏古泾州26块石碑。其中有一块刻有泾州八景诗之碑,工笔刚劲秀丽,堪称一绝。最为珍贵者,当属碑室内收藏的三通碑石,其一为宋天圣三年重修回山王母宫颂碑,记载有关西王母的事迹,为宋代翰林大学士陶谷奉旨撰文,上官伈书丹;其二为南石窟寺之碑,记载北魏永平三年奚康生开凿南石窟的经过,雕有二龙戏珠的碑首现存北京大学;其三为镇海寺蒙文碑,用巴思八问记载元世祖忽必烈下谕保护泾州华严海寺和水泉禅寺的圣旨以及佛教徒必须遵守的律令。这三通碑石分别为国家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埃及创世之神亚图姆=西王母

     亚图姆是埃及神话中的创世神,为九柱神之首。常表现为公牛莫努尔的形象,此外具有蛇、蜥蜴、甲虫、狮子、公牛和姬蜂的外形。

    传说亚图姆自原始之丘中诞生后,独自生出了大气神-休和湿气女神泰芙努特;休和泰芙努特结合后生了大地神-盖布及天空女神-努特,创造了天地。他原先为哈里奥波里斯的地方神,之后与太阳神-拉合并而称为拉亚图姆,被认为是黄昏时的太阳,之后又与荷鲁斯融合。但有时候他被认为是由布塔神所创造出的神祇,为亥克神的父亲。

    亚图姆就是西王母戴胜,亚图在苏默语中意为太阳,属太阳神拉的家族,亚族是西王母的族名,原始之丘就是岱屿,西方传说中的姆大陆。腓尼基神亚姆也是指西王母。其女湿气女神泰芙努特可能是湿婆,其子大气神-休可能是梵天。

    在美索神话中,西王母是纳穆(Nammu):混沌女神,原始之海,由她而出天地之山和安、祺两位神。她就是安启的母亲南玛赫(即最初的海)。她与其子女安启共同造人。

    智慧之神安启又提出建议说:"我们选用深海海底的泥土做材料,先让小神灵把泥土发酵变软,让生育女神做监督,由母亲你先制作肢体,再制作仆人的头部,然後把各部分装接在一起,最後由我来给他们吹进生命之气,决定他们的命运."於是,众神之母南玛赫乘酒兴起抓起准备好的泥土造出六个不同形状的人.前面四个造得十分精细,肢体齐全,完好无缺,安启给他们吹入生命之气,决定让他们担任神的仆人,他们喂了面包.但是後面两个人形却因南玛赫的酒醉弄得不完美了,安启给他们吹入生命之气,发现母亲忘了给这一对男女握出生殖器官.这样,他们两个成了不会生育的人.安启无奈,只好让女人进妇女院,男人送到宫中伺奉国王.安启也造过一些人,多是畸形儿。这说明当时造人的成功率远远不如今天,显然是异种杂交的不稳定遗传造成的。西方造人是第二代神主导的,说明西王母造人晚于女娲造人。

    安(An):天空之神,代表了苏默的最高价值60。他就是印度大神梵天。

    祺(Ki):大地女神,安的姐妹和配偶。又称宁图(Nintu)、宁胡尔萨格(Ninhursaga)、宁玛赫(Ninmah)。她与多位男神都有联系。最早的时候她是安的姐妹和妻子,后来被她的儿子恩利尔所占有,相传尼努尔塔正是她与恩利尔所生。但也有不少人认为她是恩奇的妻子。她与诸男神的复杂关系应该与她的大母神身份有关,另外也反映了苏默各城邦势力均衡从而导致诸神谱系混乱的现象。医术之神。宁胡尔萨格之名意为山之女王,有学者认为这反映了苏默人来自于伊朗西部山区的史实。祺(Ki)就是印度大神湿婆。与安合称安启。大概是英文安琪儿的由来。

    拉玛(lama):苏默神话中一种介于人神之间的半神精灵,有翼,人头兽身或鸟头人身,可以为人类服务,也可以降祸。天界和冥界都有此类生物,天界的精灵有时也被武装成军队,而冥界的精灵则起到类似警察的作用。他是太阳鸟,也是埃及太阳神拉的原型。

    5、蚕丛纵目

    关于古蜀国最早的文献记载,相传为西汉蜀人杨雄所著的《蜀王本纪》,原书已散佚。《文选·蜀都赋》中引用了《蜀王本纪》的一段文字:“蜀之先,称王者有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是时,人萌椎髻,左衽,不晓文字,未有礼乐。从开明以上至蚕丛凡四千岁,故日兆基于上代也。,由此推知,末代蚕丛距今6000年以上,首代蚕丛可能在万年前就有了。本帖要说的是第一代蚕丛。

    山海经卷八 海外北经:无(/)[](qǐ)之国在长股东,为人无(/)[]①。注释:①无启:无嗣。传说无启国的人住在洞穴中,平常吃泥土,不分男女,一死就埋了,但他们的心不腐朽,死后一百二十年就又重新化成人。

  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

  一目国在其东,一目中其面而居。一曰有手足。

    柔利国在一目东,为人一手一足,反膝,曲足居上。一云留利之国,人足反折。

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jué)为泽溪①。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④之台。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⑤,虎色⑥,首冲南方。注释: ④众帝:指蚕丛、戴胜、共工、盖娅等传说中的上古帝王。⑤隅:角落。⑥虎色:虎文,即老虎皮毛的颜色纹理。

  深目国在其东,为人举一手一目,在共工台东。

  无肠之国在深目东,其为人长而无肠。

  聂(shè)耳之国在无肠国东,使两文虎①,为人两手聂其耳②。县(xuán)居海水中③,及水所出入奇物。两虎在其东④。注释:① 文虎:即雕虎,老虎身上的花纹如同雕画似的。②聂:通。握持。③县:通。无所依倚。这里是孤单的意思。④两虎:即指上文的两文虎。

    (shè)耳之国县(xuán)居海水中,此海就是红海,这段话描述了北非的地图和风物,根据后文其东的欧丝之野在()[]踵东,一女子跪据树欧丝(呕吐蚕丝,欧,同。吐。)判断,此图成文于岐伯东迁途中。当为岐伯因怀恋故国所记。经后人修改,失去本味。自红海开始从东向西还原神话解释如下:

    (shè)耳就是顺风耳。住在今天的巴拿马运河,远古的巴拿马运河未淤塞,有岛。制作木乃伊要淘去内脏,无肠之国就是木乃伊存放之地。此国为盖娅之国。酋长亚当。两千年前的东欧亚该亚族疑为其后代。

深目国就是撒克逊和高加索人,此国为西王母戴胜之北国。酋长撒旦。

    共工台泛指今吉萨三塔,此国为共工之国。禹指其先祖蚕丛、共工。此众帝之台不是东方的众帝之台。柔利国反膝反足并非膝足反曲,而是风沙大的情况下退行侧行给人造成的错觉,他们的全知之眼可以看到身后,为人一手一足,说明他们有飞行器,另一手一足在飞行器内操纵飞行和行走。此国为蚕丛之国。今天的阿尔及利亚和利比亚。三星堆青铜大立人具有千里眼和顺风耳的双重特征,是蚕丛千里眼部和顺风耳部的共同后代,纵目即千里眼烛阴,大耳即顺风耳,顺风耳是古埃及的卜塔神(Ptah)。卜塔神的耳朵很特别,专门倾听人类对上天的祈祷,所以一般造型中他的耳朵会很大。卜塔似乎应为补塔,修补金字塔,或利用金字塔占卜或侦察。柔为蚕丝,利为金属,穿丝执金是青铜大立人的披挂,青铜大立人为柔利之后,刚柔相济、水石并用就是柔利。酋长夏娃。

柔利的前身是奇肱jī gōng,指仅有一臂。

    山海经·大荒西经》奇左,是无右臂·郭璞注:即奇肱也。

    山海经·海外西经》:奇肱之国在其北,其人一臂三目,有阴有阳,乘文马。郭璞注:其人善为机巧,以取百禽;能作飞车,从风远行。淮南子·氾论训》:大夏、北户、奇肱、脩股之民,是非各异,习俗相反。·赵翼《杨舍城北登望海楼》诗:方壶员嶠仙往来,奇肱飞车不粘浪。

    一目人就是独眼巨人,佛类,鬼神杂交所生。钟山之神,视为昼,瞑为夜,身长千里,说的是千里眼烛阴,位于西北地区的钟山之神是直目正乘的烛龙,而直目正乘就是纵目,烛龙也是远古蜀人信奉的祖宗神图腾,直到现在,川滇一带的彝族和氐族中仍保存着与三星堆青铜面具类似的凸目面具。

    无启国为神人、鬼人杂交所生的不育品种。负责直布罗陀的土建工程。长股即长腿,半神巨人,镇守直布罗陀海峡入口。长腿即腓骨长,腓尼基之国也,7500年前其神摩洛,为亚姆之后。腓尼基这个名称,最早见于西元前3000年的埃及文献,作腓尼赫。希腊人始称腓尼基,意为紫红之国

    从以上解译可以看出,7000年前的北非很热闹的,至少有撒旦、摩洛、千里眼烛阴、顺风耳卜塔四位大神,一万年前的初期至少六位大神,总舵主是西王母戴胜,旗下有蚕丛、共工、盖娅、老子,千里眼,而在东方,女娲+五星也是六位。老子西行的目的可能是恐西方有失,共工西流,名为治罪,实际上是迫于西方亚特兰蒂斯作乱的巨大压力,他们是随着西伯利亚尤太巨人的部分西迁而西迁的。

    这幅北非地图的两边狭窄地带都布置重兵,西有千里眼守直布罗陀,东有顺风耳守巴拿马和红海,应该是耶和华与岐伯之战的地图,此时的希腊和苏默均已失守,亚夏已经只剩下非洲,维京阿修罗已经玉碎,雅利安盟军已经被驱逐出北欧,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岐伯处于守势。这幅地图表明,尤太人和拉丁人联盟以西班牙葡萄牙为基地崛起,占领了西亚沿海和整个欧洲,建立了强大的基督帝国。

    按《山海经》,7000年前的华夏版图是从北非到东亚,不包括欧洲,应该有一条路连接这些国家,路西显然在西亚,法就是执法者,路西法就是西亚执法者,执行颛顼之法,显然是西亚司令。在苏默王表上,黄帝的姬朝10代之后是路朝,路西法应该是路朝的一位大帝,其年代至少与颛顼相差八代,必然没有参加三战。但一定与尤太集团打过大仗,但未失国。路朝以后是加朝,仍属纳非联盟。

    撒旦在撒哈拉之东,路西法在西亚,两者必然不是同一个人。旧约也没把撒旦和路西法当作同一个人,只是新约为了做广告,才把路西法与撒旦合为一人。此广告属虚假广告,所以新约决不是正信。

7000年前的战争是真正的世界大战,欧亚非大陆分为两个战场,西部战场和东部战场,西部战场的总指挥先后为岐伯、撒旦、摩洛、宙斯、颛顼、路西法,尤太军总指挥为基督耶和华,东部战场的总指挥先后为炎帝、黄帝、颛顼,九黎总指挥是蚩尤。东西两大战场是互相关联的,正如现代的二战一样。

    蚩,痴也。——《释名》。尤,异也。——《说文》。朱骏声曰:此字当之猶之古文,犬子也。蚩尤即痴迷于尤太,少昊之末九黎君,戎族先祖,在远古当属犬戎部落,在炎帝时期被尤太策反,控制东夷九黎,成为尤太帮凶,牵制了华族的主力,使亚夏联盟成为孤军,确保了基督在西方的胜利,虽死犹荣,虽败不朽,死后被奉为华夏战神。

    西王母是白巨人,住上埃及,统治欧洲、非洲和西亚。后世被道教借为东王公的配偶,称作王母娘娘。蚕丛来自东方的姆大陆,在共工和老子到来之前,他就和西王母戴胜在一起,所以,蚕丛可能就是西王母配偶,但不是东王公,远古没有东王公的记载,西王母的尊称可能是姆,意思是姆大陆之储君,西王母应称西王姆,这样就不需要东王公来对偶了。

    蚕丛全知,说明西王母可能与尼比努有关,蚕丛部落生活在沙漠地带边缘,风沙大,且常在沙漠地带活动,纵目即护目镜,由于要观察大西洲的敌情,纵目也是望远镜,我们今天的望远镜就是纵目形状的,东方神话中的千里眼就是指蚕丛部落,黄帝传说中的千里眼顺风耳都是姆大陆情报官蚕丛和顺风耳卜塔后代,蚕为天虫,说明蚕丛能飞,必然拥有导弹,核爆亚特兰蒂斯就是他的杰作,嫘祖将桑蚕命名为蚕就是不忘先祖之名,可见蚕丛是与女娲同时代的神。希腊的金星神是维纳斯,主管文化,和荷鲁斯音相近,古埃及人追随老子的时间比古希腊人长,鲁斯与老子音相近,荷鲁斯应该就是巨人老子或者岐伯的另外一个名字。仔细品读老子的著作,就会知道老子不是先知,而是全知,全知之眼就是老子之眼。



   6
、相土有截

   《商颂》相土烈烈,海外有截,相土,应该是后土,女娲时期为相,烈烈为火,指火神祝融的后代,可能是烈山氏,欧亚非大陆连成一片,不属海外,澳洲无巨石建筑,海外只能是美洲,截,即九重差截顶通天塔,截顶通天塔与埃及金字塔不同,没有顶部的尖锥,故称截顶,塔的棱角延长线对准某一天体或四至,故称通天,秦陵金字塔也是九层,湘西张家界彭土司的九重天可能是从远古建筑仿造而来,保佑彭家统治湘西八百年,可见,美洲的远古金字塔就是华族的通天塔,当时称为截,后发展出截教,截教的通天教主就是美洲金字塔的主人,巨石也属土,后土为祝融之孙、共工之女,必继承水火魔法和百工之技,具备巨石建筑的技术基础,故通天教主即后土,后土追杀西伯利亚尤太,敌人通过白令海峡逃往美洲,后土则抄近路从阿留申群岛抵达北美,一路上留下了许多岩画,消灭西伯利亚尤太主力,建塔祭祀之后,又奔中亚,肃清残匪,由于东征西讨,故在玄学里后土为五方之中。欧亚尤太起源于一男二女宇航员的传说,是后土扫平西伯利亚的印证,那三个尤太宇航员只是这场战争的幸存者,成功西逃,尤太在北美和中美洲也有孑遗,由于人口太少,不成气候,逐渐与其他种族融合。美洲最早的金字塔疑为伊察姆纳与后土合建。有资料说相土是商汤的祖先,这不靠谱,后土是远古神,一直饱受祭祀崇拜,没有人敢冒用后土之名,显然是后人的附会之说。

    在许多土著文化中,亚特兰蒂斯有自己的名称,或者反映在当地文化当中,比如阿兹特兰(Aztlan),就是最早登陆墨西哥东海岸的阿兹特克人的祖先们在口头上所说的在太阳升起的海面上白色岛屿。在印度伟大的史诗《摩诃婆罗多》和《往世书》中也描述了另一个白色岛屿阿塔拉(Attala),是在印度之外的另一个世界,是西方的海上的一个拥有强大力量和高度文明的山的国度。在《毗湿奴往世书》中,提到阿塔拉位于第七层,大概是北纬24-28度,与加那利群岛在一条线上。加那利群岛的古安切居民把亚特兰蒂斯称为阿塔拉(Atara),与之相关的另一个名字是阿特玛特(Atemet),它是一个引发大洪水的古埃及女神居住的地方。

    在美国的古印第安民族切诺基(Cherokee)的传说中,阿塔利(Atali)是他们的祖先在一次灾难性的大洪水后被迫离开的地方。在玛雅人的故事中,阿特蒂兰(Atitlan)是玛雅人最早的祖先生活的地方,后来用于命名危地马拉西南地区中央高地的索洛拉省的一块消失的地区,就是在那里基切玛雅人达到了他们文明的辉煌顶峰。阿特兰托娜(Atlatonan)是阿特兰洛克(Atlaloc)的女儿,是一个蓝眼睛的处女,用来祭祀阿兹特克的雨神而被淹死。她的命运和她的名字都与亚特兰蒂斯相似,她的名字从字面上来看,意思是阿特拉斯(Atlas)的女儿,简直是惊人的相似,以至于不可能只是巧合。

    希姆莱既不知道也不关心什么亚特兰蒂斯文化。希特勒只有在一次午饭后的闲谈里,在讲到史前传说时提到过一次。元首从来没说过雅利安人是亚特兰蒂斯的后代,类似的揭露都是谎言,亚特兰蒂斯的后代是尤太人和拉丁人。

    7、共工之台

   《大荒西经》云:共工之臣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氏之所抵,厥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在昆仑(此昆仑是埃及南部的乞力马扎罗山)之北,柔利之东。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相柳蛇身而青,说明相柳部落是青色人种,有青人的时代肯定没有大禹,按照亲子替换原则,上文中的禹应是禹的先祖蚕丛,远古的历史往往写的很短,蚕丛应该是与共工同时代的人,青人可能是亚特兰蒂斯的人种,先投降共工,后反叛,故蚕丛除之,共工沉默。这段话讲述了金字塔的建造过程。

    厥通撅,掘,相柳厥为泽溪,就是共工派相柳挖掘金字塔的施工围堰,金字塔采用水面施工法,金字塔有被水淹过的痕迹,就是水面施工的证据,为什么按水工建筑施工?一是引水泡塔,以检验塔内房间和塔底地宫是否漏水,确保某些设施是真空,保证末灾时文献安全,二是只有利用水的浮力,才能省时省力,尽快完建,相柳使用了有毒的建筑材料,导致围堰附近五谷不生,百兽无存,由于施工过程中围堰溃决,淹死了很多人,蚕丛杀了相柳,后蚕丛继续挖掘施工围堰,引尼罗河水施工,建造金字塔,仞为充满,即让尼罗河水充满围堰,沮为败坏,这里引申为挖渠放水,指施工完成后排出围堰内的水,三仞三沮的意思是围堰三次蓄水,三次放水,意味着建了三座金字塔,每个蓄水放水过程就是一座金字塔的建设过程。相柳敬畏共工,不敢北射即发现问题时不敢向北泄洪,只能向南泄洪,因处置不当淹了西王母戴胜的赫胥氏部落,导致白人损失惨重,激起蚕丛大怒。可见共工在塔北,西王母在塔南,台在其东意味着相柳在三塔之西。而柔利也在三塔之西,蚕丛杀相柳,说明蚕丛在柔利,彝族有独目神话,说明当时的一目国也是蚕丛的地盘,蛇首冲南方意味着飞蛇族向西王母陪罪。蚕丛冲冠一怒为红颜,西王母自然是他的老婆啦。宙斯之妻赫拉属赫胥氏部落,相柳采用有毒建材,颇有尤太之风,尤太人是亚特兰蒂斯人种,推断青人可能也是亚特兰蒂斯的人种。

    约在BC1000多年前的古埃及十八世纪法老西替一世(Seti)的Ⅰ墓中壁画上,古埃及人将自己画成红色,将东部亚洲人画成黄色,将南部格罗人画成黑色,而将西方、北方人画成白色。这显然是根据历史事实而画的。南部格罗人确为黑色,而西北为欧洲白种人,东部亚洲肯定主指美索不达米亚等西亚地区,这说明在当时或稍前时候,这些地区实际上多是黄色(当然也可能包括黄白混血的非典型黄色人种——比如突厥人)人种!而古埃及人将自己涂成红色,实际上是特殊的肤色较深的黄色人种,一如印地安人。这幅画表明法老时代的埃及人是棕人,作为古埃及前身的苏默人自然也是棕人为主,黄人为辅,苏默占领埃及后,棕人去了埃及,白人留在南欧,巨人老子和颛顼从东方带来的黄人后代则留在西亚,后为亚述兼并。隅有一蛇,虎色,表明共工在北非的部落也是棕色人种,后与白人混血,演化成黄人。

    现在的狮身人面像由两部分组成,尾部是哈夫拉法老时代加的一块石头,只有前部是远古时代的,距今约900011000年,1818年,英籍意大利人卡菲里亚在此挖了四年,发现了石像头上掉下的神蛇浮雕和一块长须,他把这些文物献给了大英博物馆。在狮身人面像两前爪之前,有一块花岗岩石碑,碑文的意思是此像代表了自始自终存在于此的无上魔力,碑文的第13行出现了哈夫拉名字的前面一个音节khaf,其实这个词并不指法老哈夫拉,而是指共工,帝喾时共工氏领袖的名字叫康回,由此看出,狮身人面像并非狮身,它在远古是蛇身人面像,应该是共工像,god一词可能源于此,因为这个词被上帝专用,导致蛇身人面像的真正名字被历史遗忘。

与其他金字塔布局不同的是,金字塔到神庙的长通道为斜线,而不是垂直于金字塔从正西到正东,狮身人面像附近的神庙有两个:狮身人面像神庙和河谷神庙,其他金字塔的外部都只有一个神庙,两座神庙在一起,说明其下必然有一个历史遗迹,这个历史遗迹就是蛇身人面像,基督攻下伊甸后,尤太人毁掉蛇身人面像的头尾大部分,哈夫拉在遗址上盖了神庙,以慰神灵。金字塔内外无文字,可能也是被尤太毁掉的。古埃及罚尤太人为奴并不过分。

    哈夫拉金字塔为实心塔,底部有一室,东西长约14.5米,南北宽约5.15米,从地面到天花板的高度有7.03米,顶部的两边石板分呈587分的斜角支撑着,室顶采用金字塔形支撑,与外形结合貌似半个回字,塔外的蛇身人面像遗存足以证明,哈夫拉金字塔就是共工之台。

胡夫金字塔内有迷宫,为丛字形迷宫,说明是蚕丛之台。

曼卡拉金字塔有一个特别的房间,12英尺长,8英尺宽,座北朝南,墙壁和地板的建材是深咖啡色花岗岩,屋顶也用同样的18块花岗岩组成,这18块花岗岩比通道大的多,显然是建塔时就有的,象征盖娅18子。所以,曼卡拉金字塔是盖娅之台。

    8、乌莎斯流亡冰岛 

   《梨俱吠陀》称乌莎斯为诸神之母和阿底提的对手,同被称作诸神之母的阿底提对于乌莎斯也怀有敌意,这里的诸神之母就是指西王母,古希腊神话云不属于宙斯系统的雅典娜为海神波塞冬之女,其实是说雅典娜来源于海洋,印度神话中的阿底提就是雅典娜,波塞冬应该是姆大陆沉没时雅典娜乘坐的方舟的名字,劈波斩浪之意,似乎不是一个神名。其他民族神话中都不见波塞冬的影子,故雅典娜是万年前的神,源于姆大陆。乌莎斯也是因陀罗的对手,显然她是尤太创世神,她的装备是牛车,与亚夏诸神完全不同,说明她是亚夏联盟的敌人,北欧神话中的尤太初祖尤弥尔为牛所生,尤弥尔显然是乌莎斯牛车的后代,乌莎斯战败后逃往冰岛繁衍生息,到计都朝攻入欧亚非大陆,显赫一时。可见,车是尤太的发明,黄帝在接应岐伯的过程中,浑水摸鱼得到了尤太的造车技术,后来发明了更高明的车兵战术,使得部落的战斗力超过炎帝嫡系。

   《梨俱吠陀》中最重要的女神是黎明和朝霞女神乌莎斯(Usas),共有20首优美动人的颂诗对她礼赞,300多首诗提及她。她光彩夺目,袒露酥胸。诗人们赞美她宛如少女,隽美异常,母亲为你梳妆打扮;你赫然而现,朝霞为衣,怡然自得,神采飞扬,其他霞光均望尘莫及。每日清晨,她乘坐骏马所曳之灿烂金车巡游天宇。她开启天门,驱除黑暗与梦魇,带来光明。她莅临世间,唤醒众生,使万物复苏,使鸟儿飞翔。诗中写道:朝霞女神促使阿耆尼点燃,并与太阳之目展现被造万物,唤醒人们起身礼拜,向诸神举行盛大的献祭。这位美丽的女神是太阳的妻子,跋婆的姊妹,伐楼拿的亲属,天的女儿。她与阿耆尼关系密切,后者常被认作是她的情人。她又与孪生黎明之神双马童有关。她还是敌对者的克星,为法而生者,法的维护者,欢悦的赋予者,一切悦耳之音的促成者,带来吉祥,……”人们祈求她唤醒众神,带领他们去饮苏摩。吟唱者们在盛赞她的同时,热切祈愿道:使我们拥有财富,并使敌对者远避;为我们准备丰美的牧场,以解燃眉之急。为我们驱逐仇敌,带来财富;对歌者慷慨博施,雍容华贵的妇女。”“霞光万道,照耀环宇,送来光明,给予我们漫漫长昼,噢,霞光,噢,女神。赐我们以食,我们因而岁熟年丰、繁荣昌盛,车辆和马匹众多。值得一提的还有《梨俱吠陀》中的两颂诗:朝霞日复一日永远光彩熠熠,女神今日亦给我们带来光明,并赋予我们无穷的财富。她每日照耀昼之来临;永生诸神,她以己力使万物运动,而不衰败。”“太阳生于朝霞之腹,一轮红日,伴随歌声之抑扬而冉冉升起。朝霞每日重生,使太阳出生,并永生诸神,这说明,乌莎斯似为诸神之母,隐约闪现着大女神的古老身影。

   虽然《梨俱吠陀》对乌莎斯的美好描述数量颇多,然而有趣的是,在后期吠陀文献中,她的地位一落千丈。她甚至在随后的印度宗教史上全无踪影,在史诗和往世书里也难觅芳迹。即使在《梨俱吠陀》中,对于她的尊崇也并非一成不变。例如,她不能与诸神分享苏摩祭。在《梨俱吠陀》IV.30.811中,诗人毫不犹豫地称颂众神之王因陀罗战胜乌莎斯的英雄气概:你击败了天的女儿(乌莎斯)——一个一心作恶之人,因陀罗啊!这是一件彰显威力和雄风的功绩。因陀罗啊!你这位伟大的(天神)压倒了乌莎斯,尽管天的女儿趾高气扬。当斗志昂扬的(因陀罗)将车摧毁,乌莎斯仓皇逃离她破损的车。她的这辆车支离破碎,她自己则远远逃遁。

   对此,印度著名历史学家高善必在《印度古代文化与文明史纲》中指出:“……作这种推测是合理的,就是某些别的地方不知道的特殊的吠陀神是沿用了前雅利安人的,如黎明女神乌莎斯,……他们当中,乌莎斯曾同因陀罗在毗耶娑河岸进行过一次有名的激烈战斗,结果,她的牛车被砸烂,而女神逃走了。……乌莎斯同希腊的黎明女神也有关系。

    根据这种因陀罗——乌莎斯传说和高善必所言,似可推断,吠陀诸部落中存在着压制乌莎斯崇拜的教派,因为这种崇拜可能来自一种前吠陀的母神崇拜宗教。在描述了因陀罗对乌莎斯施暴的同一首诗中,也涉及他战胜非吠陀部落酋长们的情节。他掠夺苏什那(Susna)的城市,击败达萨憍哩多罗(Kaulitara),杀死五千个达萨伐尔金(Varcin)的追随者,为陀比提(Dhabhiti)献上一百座石筑的城池,杀掉三万名达萨(Dasa)。两个故事被结合在同一首诗中决非偶然。因此,因陀罗——乌莎斯传说应源于部落纷争。苏摩祭应是源于苏默的祭祀仪式,乌莎斯不能享受苏默祭,说明她不是苏默联盟的神,更不是吠陀神。

    远古尤太神自认为是光明之子,对光明极尽赞美,把敌对方称为黑暗之子,在诺亚洪水传说中,把特别光明的射线之灾隐晦地表达为天窗打开,而华夏系统并不颂扬光明,炎帝为火神,但远古神话并不说他给人类带来光明,女娲补天神话也没说女娲给人类带来光明,后羿射日神话甚至反对过度光明,华夏系统实际上是属于暗的,如今时尚阳光男孩和靓女与古人的低调风格格格不入,印度神话中把罗睺计都星神称为阿修罗,所以基督系统的神都是阿修罗,属于光,而纳非力盟的神都属修罗道,属于暗,远古的一部分与光明有关的神就是尤太系统的,朝霞女神乌莎斯(Usas)是尤太初祖,为亚特兰蒂斯主神,因为亚特兰蒂斯在姆大陆以东,最先迎来黎明,故为黎明女神,诸神之母西王母则位于西边的姆大陆,两主神是死敌。共工收降盖娅后,纳非联盟开始围剿乌莎斯,战斗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雷公电母、梵天湿婆与后土三面合击溃逃的西伯利亚尤太,二是西王母、因陀罗毗湿奴与雅典娜三路兜击乌莎斯和欧倍拉,终将乌莎斯赶出欧亚非大陆。所以雅典娜也是战神。

    阿底提,梵文是无所限制的意思,也是吠陀经上一位女神的名字,她常常被认为化身为地球,有时化身为天空,更有时候化身为牛。西元前1500至前1000年形成的《梨俱吠陀》中,也提到一些女神。其中,最古老的女神似为诸神之母阿底提(Aditi),她的名字出现了近80次,却几乎从未被单独提及,而总是与她的儿子们阿底多群神(Adityas)一并提到。她被描述为密多罗和伐楼拿、阿厘耶门以及国王和人们的母亲。阿底多群神除了包括伐楼拿、密多罗、阿厘耶门、跋婆、达刹等伟大天神外,甚至还包括众神之王因陀罗。阿底提是无限的,无边无垠,广阔浩瀚,越过云层,穿过天空。她明亮辉煌,是众生的护持者,为人们排忧解难,赐予一切平安和福祉。人们常祈求她帮助摆脱罪愆。这个阿底提(Aditi)应该就是雅典娜。

    9、自古就有埃利都

    最早人们普遍认为苏默人是搬家到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跟欧倍德人没啥关系,但后来的考古又显示出陶器的发展都是渐进式的,没有发现哪个时期陶器的制作技术有突飞猛进的显著变化,于是部分人又掉转话头,认为苏默人是美索不达米亚的早期土著,不是外来者。

    苏默有一句话:自古就有埃利都。其实把这句话看成是神话还不如看成是苏默人对自己来历的自我表白,也就是说埃利都在苏默人之前就有了,虽然这话听着别扭,但换一种说法情况就很清楚了,那就是苏默人从某个地方搬迁到美索不达米亚的时候,一眼就瞧见了埃利都城。

    埃利都(Eridu)在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可是个名城,旧约和其他很多古籍都有对它的记载,它可是两河流域城市之中当之无愧的NO1,不管历史还是宗教地位。埃利都现今(当然是遗址了)位于伊拉克南部乌尔城(就是先前讲到的考古城市)西南约20公里。图62:埃利都史前神庙平视图,【Fuad safar , Mohammad Ali Mustafa and Seton Lloyd . Eridu . Baghdad . Republic of Iraq . Ministry of Culture and Information .State Organization of Antiquities and Heritage , 1981 , Figure 3C .

    既然埃利都是确实存在的,苏默人说他们瞅见了埃利都,那么情况也应该属实了,也就是说苏默地区是先有埃利都然后才有的苏默人,而埃利都在西元前4000年前就已经存在了,那么苏默人只能是在西元前4000年左右才搬迁到了两河流域,是外来者而不是土著。

  当然光有苏默人的一句话,说服力还是不大,但从苏默的象形文字或者说是象形图案又能发现一些苏默人非土著的证据。

    在苏默的象形图案中,代表日,也就是太阳的图案很有意思,它的造型就像一轮红日从山间升起,苏默地区除了平地就是沼泽,要找座山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就算找到了那也属于三等残废,海拔有限,不过倒挺适合广大人民群众业余时间锻炼身体,要看到日出山头那种景观几乎是不可能的,要不怎么人们喜欢登高山看日出呢?矮山要能看何苦还费那么大劲爬?

    苏默人只有在经常看到日出山头那种壮观是景象才会把所见到的变成自己是文字符号,那么什么地方才能经常看到这种景象呢?答案是山区,而且是自己生活是山区,上古的人民群众可没什么闲情逸致去观光旅游,所以不会大老远的从平地跑山上去看日出,这就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苏默人原先是住在山区的,是山民。美索地区北部和东部都是山,苏默人应是从山区迁过去的。

   “王权自天而降,王权在埃利都。在埃利都,Alulim成为国王,他统治了8sars按照中国古史,这个埃利都应该在中原的河济之间,但缺乏考古证据。其意也许指埃及和柔利之都吧,(苏默语很多不用翻译,直接用汉语解释),远古埃及和柔利之都应该是吉萨金字塔,据苏默史诗,埃利都是人们移居那里之前就存在的,应该是提阿玛特、老子、蓐收的土金字塔,建于10000年前,诺亚洪水时被海侵毁坏,后被改造为神庙。

    埃利都土金字塔遗址。埃利都是在苏默人到达美索之前就存在的城市。埃利都的遗址现位于幼发拉底河西部,乌尔西南12英里处,大约建于西元前4500年前,人口约有4000多,在当时属于超级大城,一般城市也就几百号人。埃利伐加尔(ÉlivágarElivagar),意即冰之波Ice Waves)。在北欧神话中,是存在于世界开始前的12条河流。金伦加鸿沟,古北欧语:GinnungagapGunnungagap。在北欧神话中,这是原始的深渊。其义为裂口Yawning Gap)。

    在世界的鸿沟金伦加鸿沟Ginunaga)之北,雾国尼福尔海姆Niflheim)是个充满黑暗,寒冷的地方。其中有泉名赫瓦格密尔Hvergelmir),他供应着12条大河的河水,这12条河就合称埃利伐加尔,其中最大的一条河叫维穆尔Vimur),另外11条河包括有SvölGunnthráFjörmFimbulthulSlídHrídSylgrYlgrVídLeiptrGjöll。但由于记载混乱,所以有时也会有其他河名出现。

    河水在金伦加鸿沟边缘结成冰川,大量的冰块气势惊人的落入鸿沟里。又由于鸿沟之南的火焰国穆斯贝尔海姆Muspelheim)的影响,冰川融化形成大量的雾气,在这样的冷热交替下,诞生了霜巨人的祖先尤弥尔Ymir)。一般相信,这12条河流中有一条含有剧毒,由于混进毒水,所以霜巨人都是邪恶的。

    在金伦加的北边末端是终年处于寒冷的雾之国尼福尔海姆Niflheim),而南边末端是火之国穆斯贝尔海姆Muspelheim)。鸿沟之中有泉名赫瓦格密尔Hvergelmir),是所有河水的源头,共延伸出12条河流,合称为埃利伐加尔Elivagar)。在热气与寒冰的交错中,诞生了霜巨人之祖尤弥尔Ymir)和一头名为欧德姆布拉Audhumbla)的巨大母牛,这就是最初的生命。

    位于尼福尔海姆Niflheim)的赫瓦格密尔(Hvergelmir)是太古时代永远的微光诞生的一股不竭之泉,意即沸腾的大锅The seething cauldron)。除此之外,世界之树Yggdrasil)的三个分根之一也著根于此。有一只毒龙名为尼德霍格Nidhogg)不停地啃噬生命之树的根。

    欧德姆布拉是头巨大的母牛,同时诞生还有巨人尤弥尔Ymir)。欧德姆布拉舔著在冰上的盐巴维生,而尤弥尔就喝母牛分泌的乳汁。尤弥尔(Ymir)的另一个名字是奥尔盖尔米尔(Aurgelmir)。在北欧神话中,他是初生的巨人,所有霜巨人的祖先。

    乌特迦洛奇(Utgarda-loki)又名斯克里米尔(Skrymir)及法亚拉(Fjalar)。他是北欧神话中的一名霜巨人,是约顿海姆(Jothuheim)中厄特加尔(Utgard)地方的统治者。厄特加尔有时候也等于整个约顿海姆,其意为外域Outyards)。而乌特迦·洛奇这个名字就是外域的洛基Loki of the Outyards)之意,即是指计都,以和阿萨神族(Aesir)中的洛基(Loki)做区别。

    布利(Buri)是北欧神话中最早出现的神,包尔(Borr)的父亲,奥丁(Odin)的祖父。在《散文埃达》中提到,他是由母牛欧德姆布拉(Audhumbla)舔食寒冰上的盐粒而诞生的诸神之祖。布利后被最早的巨人尤弥尔杀害,但那之前,他已由自己身上生出了包尔。包尔(Borr)他是布利(Buri)之子,意即生产。他的妻子是巨人之女贝斯特拉(Bestla),他们生下了三个儿子,就是奥丁(Odin)、威利(Vili)、菲(Ve)。奥丁和弗丽嘉(Frigg)生下光明神巴德尔和黑暗神霍德尔,即意味着北欧诸神拥有光与暗两大血统,尤太YHWH血统为光,华夏NFLM血统为暗,汉民族史诗《黑暗传》《红暗传》《白暗传》《黄暗传》明确了这一点,暗字前面的那个字当指肤色,所以,北欧诸神实为亚夏半神和尤太牛族半神的杂交后代,阿萨(Aesir)神族的意思就是亚夏神族,意味着他们属于亚夏联盟,后为苏鲁特所灭。华纳海姆(Vanaheim):华纳神族居住的地方。天地之间万物的生养繁殖、海洋和风,都归华纳神族控制。此神族通晓许多连奥丁都不知道的神秘咒法。华纳神族显然在英伦,当属德鲁伊系统。

    这是流行于北欧的冰岛故事,欧德姆布拉就是为乌莎斯拉车的那头牛,远古苏默称其为欧倍拉,欧倍拉其实也是一个部落名称,乌莎斯逃往冰岛后,只剩下两个部落:尤弥尔(Ymir)部和欧倍拉部,每个部落有一座城市,一个按埃利伐加尔命名叫埃利都,驻乌莎斯后代尤弥尔(Ymir)部,另一个叫欧倍德,驻欧倍拉部,计都攻炎帝拿下美索后,在美索建立了欧倍德城,将炎帝首都改名为埃利都,美索城市名称埃利都和欧培德都是冰岛尤太地名移植过来的,颛顼占领美索后,毁了通天塔,把这两座城市中的埃利都作为国都,帝喾踏平冰岛后,冰岛的埃利都与欧倍德城也随之废弃。所以,欧倍拉文化并不专属于苏默文明,也包含与苏默文明敌对的尤太文明,考古发掘的文物与其他城市文物差异很大。

    苏默神话如是描述埃利都:当天地还是汪洋一片漫无边际的时侯,水成了宇宙之源.天上出现了神的形体.水源之王安启决定著众生的命运。伟大的水神安启王同时也是智慧之神,他在大海建造了金碧辉煌的宫殿.这个智慧的造物主用金子,天青石建造了圣洁的住所,他的臣民们毕恭毕敬地站在旁边,众人把安启王称为努迪穆德。安启在海水建造的这座宫殿是一幢会说话的房子.砖瓦能够发出声音.像公牛般哞哞叫喊,会说出水神安启的启示和劝导的话。宫殿落成之後,安启王把它命名为埃利都城.他的使者伊斯麦德为海中之家作了祈祷,代了咒语.然後,安启王准备将埃利都城从深不可测的大海升起,轰立於大海海面上。安启王在宫殿内部的园林中,放置各种鸟类和鱼类,使埃利都果实累累的园林更加繁盛.他又派人装饰了许多珊瑚,珍珠,宝石等东西,使宫殿更加显得精美绝伦。水神完成了他的制造之後,就乘上一草小舟,飘到尼普尔去了.他找到尼普尔的守护神恩里尔,要求恩里尔为他的城市埃利都和神庙祝福,立让埃利都浮出水面。恩里尔於是为埃利都祝福,这个城市又在恩里尔的法力推托下从深水缓缓浮起.宫殿园林池塘中的鱼儿也跟著游出水面.海水惊奇地望著这个庞然大物缓缓升浮,南风抓起幼发拉底河的水波,这条河流也吓得目瞪口呆,瑟瑟发抖。水神安启乘著小舟返回埃利都.他宰杀了大量牛羊,备好大量美酒,又回到尼普尔,把牛羊美酒送给恩里尔和众神,以犒劳恩里尔把他的宫殿升浮起来。神祗们现在聚集在一起,开始论资排座.天神安坐在首位,恩里尔排在他的身边,女神尼娜吐坐在另一边。众神安努纳启(Anunnaki)等也依次落座.他们欢聚在一起,开怀畅饮。酒喝得半酣之时,恩里尔从座上站起身,向众神宣布道:各位神灵,我们的安启建造了一座城市埃利都,把它建造得美丽非凡,我把这座城从大海深处升到地面,现在它像一座高山屹立在那里.埃利都城座落在一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谁也不许冒犯它.埃利都城是用银子盖的,用天青石作装饰,七首咒语歌保卫著它,优美的乐曲环绕全城.埃利都城是圣洁的住处,决定著万物的命运的安启神住在那里.让我们齐赞颂歌感谢安启。众神灵不断举杯祝贺,埃利都城名扬世界。

    这段神话表明,埃利都是梵天湿婆所建,到了颛顼时代,打败西亚尤太后,黎又进行了重建和扩充。埃利都的历史近万年,苏默地区发掘过八九千年前的城市,埃利都有近万年历史应是真实可信的。

 

 

    神话还原章十六  7000前神话还原

    1、维京玉碎

    在北欧神话中,描写了一战中的阿斯神玉碎之战:阿斯神族的末日,是一场被称为「诸神的黄昏」的战役。虽然奥丁预知到末日的来临,但他并没有告诉其他的神,因为这是众神都不能逃避的命运。在这场战役中,巨人族联同两头怪物攻进阿斯神族的住处,众神都全力作战,但在巨人的围攻下阿斯神相继战死。最后,战神扥尔(奥丁之子)也中毒身亡,奥丁自己也被巨狼芬离尔吞噬而死。等到所有神和巨人都死亡后,唯一幸存的巨人族之王,苏鲁特挥舞手中的烈焰魔剑烧毁了整个世界。等到烈火熄灭后,新的世界重生后,世上只留下人类继续生存,这便是北欧神话的终结。苏鲁特Surtr,另一个译名是苏尔铁尔,北欧神话中巨人族的王,支配着世界南方尽头的火焰之国Muspelheim。是在诸神们创造天地之前就早已存在的最古老的神。他在所有巨人中是体型最庞大的一个,浑身燃烧不止,身体呈黑色(他的名字就有的意思),手持可以烧尽一切的烈焰魔剑laevatain(雷万汀/莱万汀)。是诸神的敌人中最强大的一个,据说整个神族里只有雷神托尔才有力量和他单打独斗。苏鲁特Surtr统治的世界南方尽头的火焰之国Muspelheim。就是位于意大利西南沿海坎帕尼亚地区(Campania)的庞贝(Pompeii)古城附近的维苏威火山。

    苏鲁特会飞,其国就是《山海经》中记载的羽民国。《山海经·海外南经》说:“羽民国在其东南,其为人长头,身生羽。一曰在比翼鸟东南,其为人长颊。译文:羽民国生长在(南山的)东南方,羽民国的人长着一颗长长的头,身上长满了羽毛。另一种说法是羽民国生在比翼鸟的东南方,他们的人面颊尖长,像鸟儿一样。

   《山海经·大荒南经》也说:“有羽民之国,其民皆生毛羽。郭璞注曰:(羽民国人)能飞,不能远,卵生,画似仙人也。

    《启筮》曰:羽民之状,鸟喙赤目而白首。《太平御览》卷790:“羽民,羽飞不能远,其人卵产,去九疑四万里。

     晋张华《博物志》卷2:“羽民国,民有翼,飞不远,多鸾鸟,民食其卵。去九疑四万三千里。

     译文:在距离九疑山(一说在湖南省宁远县南)四万三千里的地方,有一个羽民国,人有翅膀,能飞却不远,此地多鸾鸟,国民们以鸟蛋为食。

   图为木胎漆绘羽人,棺侧纵132厘米,横249厘米。湖北省博物馆藏。19785月出土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此图形为内棺侧板图像的一个局部,人面鸟身,头着两尖的帽冠,双翅舒展,一手持戟,腹部装饰着鳞纹,尾翼呈扇形散开,是传说中引魂升天的"羽人"的典型形象。

    苏鲁特只在最后大战诸神的黄昏中出现,带领着巨人大军与奥丁为首的阿斯神族决战。做为最后一个出现的魔王,当他跨过中庭的彩虹之桥以后,这座桥就被苏鲁特身上的烈焰所烧毁。虽然他力量强大,但是却一直被手持鹿角的丰饶神弗雷脱住。等到弗雷被杀死时,除他之外的所有神魔们都已经同归于尽,战斗已经彻底结束。随后,苏鲁特挥舞烈焰魔剑,烧尽了整个世界,然后就此失踪。

    按照传说,苏鲁特年龄比耶和华大,其实,他只是离开了西方,并没有失踪。由于基督教的原因,北欧神话和希腊神话都已经被彻底吞没,我们只能在中华典籍和传说中追寻苏鲁特的踪迹。

    今日黔西北苗族流传的古史传说,言其祖先原住积石山以西,从日没方向移到积石山,经过若干代的长途迁徙,渡过黄河,到了长江中游一带,最后进入西南地区

   《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有人有翼,就是圣经中的天使呀,翼是尤太飞行器,华夏飞行器是蛇尾和虎身,苗民无疑是尤太巨人,欧亚非大陆的西北海就是波罗的海,波罗的海西北日没方向就是北欧,苗民显然是尤太系列的北欧天使,维京玉碎之后,北欧战场只剩下一神一巨狼,可见此苗民是苏鲁特无疑。作者不知其名,笼统地以其后代的称呼,称其为苗民

    既然是苗民的先祖,我们就可以从今天的苗族开始,向前追溯。苗族这个称呼是宋代才有的,与三苗时代隔了三千多年,而且苗并非苗族的自称,是宋人对南方少数民族的通称。

    苗族人民较普遍地将蚩尤视为自己的先祖,长期地怀念和祭祀。湘西、黔东北的苗族祭祀时,须杀猪供奉剖尤,并传说剖尤是远古时代一位勇敢善战的领袖。,按湘西苗语意为公公,是名字,剖尤就是尤公之意。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的苗族人民有祭枫神为病人驱除鬼疫的习俗,装扮枫神的人打扮得十分威武;这位令人敬畏的枫神就是蚩尤的化身,这与《山海经·大荒南经》所记载的蚩尤所弃其桎梏进为枫木的传说有关。黔东南的《苗族古歌》中有一首叫《枫木歌》,歌中唱词的含义也是把蚩作为苗族的始祖来看待和怀念。时至今日,布依族仍称苗族为布由。布依族意为。在词法上是限制成分在中心成分之后,布由意为由族亦可记为尤族。与蚩尤部落的他称一致。

    榕江一偏僻苗寨中发掘出的苗族古歌,解答了榕江西山上苗王庙的千古之谜,同时解释并确认了苗王庙所供的祖像是中华民族三大始祖之一蚩尤。苗族西部方言区,流传有格蚩尤老的传说,格蚩尤老(苗语音译格蚩,意为爷爷、老人,尤老是英雄之意,是否就是蚩尤,尚有争论。黔东南广西融水等地苗族,每六年或十三年举行一次大型祭祖仪式吃鼓脏时,也要首先祭始祖姜尤。黔南还有苗族史诗《榜蚩尤》在民间传唱,歌唱第一位祖先香尤公的故事。

    “三苗之始见载籍,有《尚书·虞书》:窜三苗于三危孔颖达疏:三苗,国名,缙云氏之后。此所谓国名,实为部落名称。缙云氏是黄帝部落中的一个氏族名称,后发展为部落名称。《史记正义》案:黄帝有熊国君,号曰有熊氏,又曰缙云氏,又曰帝鸿氏,亦曰帝轩氏。直接指缙云氏为黄帝。《史记集解》说黄帝亦号轩辕氏。杜预注《左传·文十八年》:缙云,黄帝时官名。此所谓官名,实指黄帝部落的分职名称。《左传·昭十七年》记: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名。即以云作为本部落以氏族为单位的军事编制(云师)的名称和该氏族所担任的部落公职名称(云名)。

   史记集解》引应劭曰:黄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也。春官为表云,夏官为缙云,秋官为白云,冬官为黑云,中官为黄云。列出春夏秋冬的官名,如《周礼》,春官宗伯管祭祀礼乐,夏官司马管行政军事,秋官司寇管刑法禁令,冬官司空管工程建设。这种以云为公职名称是早期黄帝部落内部由各氏族分别担任的部落公职,至于黄帝成为部落联盟首领之后,由各部落分别担任的部落联盟公职名称,如《管子·五行》所记,则称为当时(天官)、禀者(地官)、土师(春官)、司徒(夏官)、司马(秋官)、李(冬官)。浙江省缙云县,其县有缙云山,相传为黄帝游仙之处。

  《广韵》释放也,即流放之意。三危孔安国传曰:西裔之山,裔指边远之地。《山海经·西山经》有三危之山,郭璞注:今在敦煌郡。汉置敦煌郡,治在今甘肃敦煌市。敦煌市东北有三危山,今置三危镇。《史记·五帝本纪》载: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本意指山间谷地,用以指人群,意即居于山间谷地之人,今之所谓山地民是也。西戎即西方山地民。

    《山海经·大荒北经》记:颛顼生驩头,驩头生苗民。驩头又作驩兜(敦璞注:三苗之民),见《尚书·典》:放驩兜于崇山。又作驩兜,见《史记·五帝本纪》:放驩兜于崇山,以变南蛮。崇山在今湖南大庸市西南,此地属武陵山区,行政建置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苗族简史》说,湘西苗族五大姓之一的石姓,与驩兜有亲缘关系。石姓有大小之分,大石姓在苗语中被称为驩兜泸溪花垣有驩兜墓、驩庙。

综上所述,苗族古称苗民三苗,今天的苗族由蚩尤后代、被兼并的炎帝神农氏后代、黄帝缙云氏后代和颛顼之裔驩兜后代组成,其中,颛顼是黄帝后代,应合并为黄帝系,故苗民的族起源有蚩尤、炎帝和黄帝三支,这大概是三苗一词的来源吧。果真如此,则蚩尤必然不属于炎黄系列。如非昊(太昊少昊)系列,必然属于外来者。严格地讲,中华人文始祖有四:炎黄昊蚩,文人们总爱漏掉与西亚和欧洲交往频繁的少昊。

    《战国策·秦策一》高诱注:蚩尤,九黎民之君子也。

   《五帝本纪·正义》引孔安国语:九黎君号蚩尤是也。

   还有《尚书·吕刑》、《吕氏春秋·荡兵》、《战国策·秦》等,都说蚩尤是九黎之君。史籍普遍认为,三苗是九黎的后代。而九黎之君无疑是蚩尤,远古黎字的意思是移民,系指外来民,民字的意思则是本地民,九黎就是9个外来的部族,最古老的苗民出自北欧,《山海经》中的有翼苗民是神,不是普通人,所以,九黎也是出自北欧,那时的北欧之主神只能是苏鲁特,所以,蚩尤就是北欧神话中的苏鲁特,今苗族中的尤人就是蚩尤嫡传后代。

    现在中国军事博物馆记述蚩尤造兵器一事,文字表述:传说,蚩尤既聪明又勇敢。他将牛角装在头上,作为兵器使用;为了鼓舞士气,他又用兽皮制成大军鼓,军鼓发出响雷般的声音,曾让黄帝的军队胆战心惊。他制五兵,造九冶,对中国兵器的发展有过重大贡献。人们将蚩尤与天、地、日、月诸神并列,称其为兵主之神《史记·正义》:秦代祀东方八神将,三曰兵主祠蚩尤。

   根据蚩尤为黄帝六相,首管天时,故成为某种星相名称,称为蚩尤旗。根据《吕氏春秋》《史记》《隋书》等文献的描述,蚩尤旗应指某种彗星,是战伐的征兆。在中国古天文史上,常常把慧星当成兵主,慧星多产自柯伊伯带(即计都),蚩尤作为慧星之源,应为柯伊伯带海神。苏鲁特黑皮肤,全身冒火,走上彩虹桥,就是慧星落入大气层中的形象。苏鲁特与蚩尤有着同样的神话形象。旧约中,基督能造彩虹,可见,苏鲁特属于尤太系列。雅利安佛则用佛光,而不用彩虹。

    蚩尤部落遗裔之向南迁者,不见经传,但存口碑。黔东南苗族史诗《枫木歌》,说苗族始祖姜央(炎)是从枫树树心中生出来的。苗族学者联系《山海经·大荒南经》记:有宋山者,有木生山上,名曰枫木。枫木,蚩尤所弃其桎梏,是谓枫木。论证苗族为蚩尤之裔。《苗族简史》载:川南、黔西北一带有蚩尤庙,受到苗族人民的供奉

   秋天的枫叶红似火,颇像苏鲁特之烈焰魔剑laevatain,蚩尤铸剑,必放剑于火炉,锤炼之时,火花四散飞溅,也如秋天的枫树,从枫木中生出苗族始祖之传说,实际上是蚩尤发明金属武器和使用苏鲁特之剑的象征。《太平御览》引《皇览·冢墓记》云:蚩尤冢在东平郡寿张县阚乡城中,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气如绛,名曰蚩尤旗。大概是蚩尤部众根据其生前特征特意选定的首级墓址吧。蚩尤曾经火攻黄帝,大概是用了喷火器之类的装备。蚩尤头上的两个角,似乎带着机关,可能是喷火器。用作冷兵器攻防,意义不大。打开喷火器,冲入敌阵,应该能破千军,故应龙不强攻蚩尤,以水代兵,终于取胜。

    图为山东济宁嘉祥县武氏祠东汉石刻蚩尤像

    这幅画像上的脚上也有兵器,小腿极细,形如鸟腿,脚上还有兵器,显然不适合在地上走路,说明蚩尤会飞行,头上的其实是飞行器,为掩饰身份,蚩尤显然不会用尤太制式的扑翼飞行器,而采用螺旋浆式飞行器,螺旋浆不旋转时,人们看到的是两个角的形象。与《山海经》记载的有翼苗民形象相符。

   初学记》卷九引《归藏·启筮》云: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黄帝杀之于青丘。其后《龙鱼河图》(《太平御览》卷七八引)云: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述异记》云:蚩尤食铁石人身牛蹄,四目六手,耳鬓如剑戟,头有角。而云:蚩尤兄弟八十人(《龙鱼河图》)或七十二人(《述异记》)者,则神之蚩尤又类人间一巨人部族。

   夸父归顺蚩尤,说明蚩尤和苏鲁特一样,是巨人。黎色即黑色,与苏鲁特身体黑色相符。蚩尤冶制金属兵器,开启了中华的青铜时代,食铁石即熔炼矿石,铜头铁额疏首就是带有金属头盔,八肱八趾意思是单手可操多个兵器,可能是流星锤和三节棍之类的兵器,每一个棍节如人的肱骨,两手各执一个三节棍,看起来好像多了6条手臂。每个靴子前装有4个棱刺,就是八趾,兽身即穿铠甲如兽状。此套装备,应该不逊色于中世纪重装武士。蚩尤兄弟食沙石子,表明蚩尤部队中有北非无启国人,在直布罗陀海峡南端,耶和华基地在直布罗陀海峡北端,无启国人叛逃,投奔耶和华,耶和华将他们交给了蚩尤。

    10、天狗追月

    东罗马帝国的日历认为西元前5509年的九月初一是创世纪开始。现行的犹太历以每年秋分后的第一个新月为一年的开始,所以,犹太历一般以农历9月为一月,这个创世日应该是基督驱逐入主欧洲,在埃利都登基建立计都朝的日子,基督登基后驱逐了亚该亚族和夏族(即亚当夏娃),基督登基之时,尚未占领北非,当时的北非盘踞着共工氏和撒旦,也有夏族,基督击败共工氏和岐伯后,抹去了金字塔的文明宣示,数代之后北非共工氏才投降,至康回时代才修复吉沙三塔,立蛇身人面像以志,西元前5509年的九月初一这个日子源于拉丁人和希腊人共同的拜占庭,拜占庭帝国的国教--基督教东支东正教比基督教其他支派更遵循古典,他们可以为一个字的修改与西支的罗马教廷长期争论,这个日子应该是可信的,但不是创世日,因为当时欧亚非大陆还有末代炎帝在,炎帝之前还有很多朝代。欧亚非大陆两帝的局面从末代炎帝一直持续到帝喾。

    依据古印度叙事诗《摩诃婆罗达》(Mahabarata)中所言:罗睺(Rahu)是古印度神话中的阿修罗。相传罗睺是达耶提耶王毗婆罗吉提与辛悉迦所生之子,为一阿修罗。他被称为行星、流星之王,西南方的守护神;他长有四只手,下半身是多龙尾,性残暴,好非作歹。毗湿奴(Vishnu)是印度教主神之一。他是保护之神,与破坏之神湿婆(Shiva)并称是印度教两大主神。当年毗湿奴与阿修罗斗争了上千年,终於暂时讲和,由於天神与阿修罗在印度教中均仍处於六道轮回中,并非长生不老之身,二者协议搅动大海,获取海底的长生不老之水。毗湿奴大神变成巨龟潜入海底,其他神魔将曼陀罗山压在海龟背上,把婆苏吉蛇缠在山腰,以山做搅棒,蛇做绳索,搅拌著海。

    正当天神与阿修罗搅乳海以制不死之水时,罗睺阿修罗乔装改扮,混在天神队伍裏偷喝不死甘露,结果被日神苏利亚和月神索玛发现,向印度大神毗湿奴打了小报告,毗湿奴当即用神盘砍下了罗睺的头和手臂。但因为罗睺已经喝了不死之水,成为不死之身。他的上半身变成了黑暗之星,为了报复日神与月神打小报告,就经常吞噬太阳和月亮,从而引起日蚀和月蚀,此为日、月蚀的由来。罗睺的上半身化成黑暗星,下半身仍维持多条龙尾的型态在宇宙中流窜,成了扰乱天际之星,也就是彗星!古印度称为“ketu”,在中国称为计都,在西方称为基督。由於罗睺生前的个性,死後所化之双星-罗睺、计都皆被视为不祥之星。这就是古印度占星术上的概念:在夜空中突然出现威胁着每个人的星称为计都;抢夺太阳和月亮的光而引起日蚀的星称做罗睺。

    在东南亚如泰国之处流传著一个类似的《罗夫神话》:太阳与月亮是兄弟,他们的下面还有一名叫罗夫的弟弟,罗夫行为十分乖戾为一妖星,经常导致太阳与月亮不见。这应该也是罗睺的另一变形传说。

    由以上神话可知,远古所言的日食月食并非太阳月亮地球互相遮掩,而是被外太阳系的孛星遮住,在远古,黄道与白道可能并不在同一个平面,太阳不可能与地球、月亮排列成直线,日食与月食只能是彗星孛星造成,这种日月食常常导致灾难,所以,日食月食预示灾难并不是一种迷信说法。印度天狗食日与北欧天狼食日故事不同,应该是不同时期的作品,印度天狗食日可能是万年前的,而北欧天狼食日故事应是7000年前的,由此推断,毗湿奴在万年前打过尤太,其后有一段握手言和的时间。

    在北欧神话中,蒙迪尔法利(Mundilfari)是一个巨人,名字的意思是时间转动者the one moving according to particular times)或有真实者The Turner)之意。他有一个女儿叫苏尔(Sol)和一个儿子叫玛尼(Mani)。苏尔和玛尼这两个孩子长得很漂亮,蒙迪尔法利因此到处夸耀。诸神听了不高兴,就将他的两个孩子送上天空,苏尔驾驶著日车,成为太阳神,玛尼驾驶著月车,成为月神。

    苏尔(Sol)太阳驭者,是太阳的化身。他是巨人蒙迪尔法利(Mundilfari)的女儿,她的丈夫是火焰巨人史尔特尔(Surtur)的儿子格劳尔(Glaur)。她的兄弟是玛尼(Mani,月亮),玛尼则是月亮的驭者。在古英语中她对应的名字是西格尔(Sigel)。

    苏尔驾驶著由阿尔瓦克(Arvak)和阿尔斯维(Alsvid)拉着的日车,车上装载着由穆斯贝尔海姆(Muspelheim。火焰国)中撷取来的最大火块,由于火的热力太猛烈,所以在车前加装了巨盾斯瓦林(Svalin),以免烧坏车子。北欧神话中相信,太阳只提供热力而没提供光亮,耀眼的光明其实是来自阿尔瓦克和阿尔斯维的鬃毛之间。

    北欧神话中的太阳过于明亮,其车上装载着由穆斯贝尔海姆(Muspelheim。火焰国)中撷取来的最大火块,穆斯贝尔海姆是尤太的地盘,所以,太阳神苏尔是尤太Yhwh太阳神,并非华夏NFLM太阳神,且于人类无大功,故不能上星神榜,尤太太阳神苏尔(Sol)的丈夫是史尔特尔(Surtur=蚩尤)的儿子格劳尔(Glaur),这就明确地表明了蚩尤属于尤太系列。印度神话则说罗睺计都追日月,表明追日月的天狗属计都朝,在诸神的黄昏中,巨狼芬离尔战死,但其族类还在,比较著名的有:

    斯库尔(Skoll):追逐太阳的狼,名字的意思是嫌忌。它的兄弟哈提(Hati)则是追逐月亮,这对凶狼都想吞噬日月,而当诸神的黄昏到来时,它们就会成功的达成目标。一般认为哈提和斯库尔的父亲就是芬里尔(Fenrir)。

    斯库尔(Skoll)总是在车后追逐太阳,想把它吞下去。当发生日蚀时,就表示苏尔被追上了,这时候地上的人们就会敲锣打鼓以吓走天狼。但总有一天,斯库尔将把太阳吞下,那时就是诸神的黄昏到来的时后。而当世界重生之后,驾驭日车的任务会由苏尔的女儿苏娜(Sunna)继承,新的太阳无须用盾隔着,因为它将会无比温和,使大地再次重现生机。

    哈提(Hati):追逐月亮的狼,名字的意思是憎恨,另外它也被叫做月亮猎犬MánagarmMoon Hound)。它的兄弟斯库尔(Skoll)则是追逐太阳,这对凶狼都想吞噬日月,而当诸神的黄昏到来时,它们就会成功的达成目标。一般认为哈提和斯库尔的父亲就是芬里尔(Fenrir),母亲则是一个没有被记载名字的女巨人,这个邪恶的女巨人住在铁森林(Jarnvid)里。

    玛纳加尔姆(Managarm):这是一个解释比较模糊的生物。玛纳加尔姆是一头追逐月亮的狼,其名字意思为月亮猎犬Moon-Hound),但神话中也提到,哈提(Hati)追逐著月车并在诸神的黄昏时吞噬月亮,因此有人认为玛纳加尔姆其实等于哈提。

    在《散文埃达》中,作者史洛里提到,在铁森林(Jarnvid)里住着邪恶的老巫婆,她有很多长的像狼的儿子,每天老巫婆会用罪人的肉喂她的儿子们,其中之一就是玛纳加尔姆。我们不能确定的是老巫婆的名字,有人认为指的是安格尔波达(Angrboda──洛基(Loki)的第一任妻子,魔狼芬里尔(Fenrir)的母亲──这样的话,玛纳加尔姆和哈提都可能是芬里尔另外的名字。但也有说法认为玛纳加尔姆是芬里尔和不知名的女巨人生的孩子。在《诗体埃达》中也有提到,追逐日月的斯库尔(Skoll)和哈提都是芬里尔一族,芬利尔一族在远古典籍中叫葷粥。

    在另一个神话中则有玛纳加尔姆会领着英灵战士(Einherjar)前往英灵殿(Valhalla)的说法。按此说法,则玛纳加尔姆必然也战死在诸神的黄昏最后战场维格利德(Vigrid),而斯库尔(Skoll)追逐蚩尤的儿媳妇,蚩尤肯定讨厌他,不会带他,所以,随蚩尤征战炎黄的只能是天狗哈提(Hati)。在亚欧北部,还流传着恶犬食天的传说,中原一带也有天狗导致月食的说法,可见,天狗征战过整个欧亚大陆,是一个有作为的神。为与天狼星区别,国人将哈提(Hati)称为天狗。

    黄帝击败蚩尤后,驱逐荤粥,蒙古族学者陶克涛著《毡乡春秋——匈奴篇》,论蚩尤是匈奴在传说时代的称号,被黄帝北逐的荤粥当是蚩尤(部落遗裔)。司马贞《史记索隐》释荤粥:匈奴之别名也,唐虞以上曰山戎,亦曰熏粥,夏曰淳维,殷曰鬼方,周曰猃狁xiǎn yǔn,汉曰匈奴,根据文献记载,猃狁族自称自己的祖先是二白犬,并以白犬为图腾,中国古代文献也称其为犬戎,其先祖荤粥显然是蚩尤的爪牙天狗哈提,猃狁的祖先是鬼方,所以,天狗哈提是鬼,鬼方的祖先是山戎,山鬼之戎也,魈类鬼,有预言一年的能力,故善战,北欧神话中的天狗哈提就是荤粥,因是外来人种,且暴虐,黄帝将其驱逐。苗族崇狗,源于蚩尤与天狗哈提深厚的战斗友谊,世界上的狼图腾部族可能都是天狗哈提后裔。

    11、阪泉之战

    苏鲁特平定北欧之后,成了光竿司令,尤太因为损失惨重,数年之内无力对西亚发动攻势,这给西方带来了短暂的和平,岐伯一面备战,以抵御尤太,一面寻找智慧之果,以寻求致胜之道,两军一时对峙不下,为了打破眼下的僵局,也为了破解东亚援手岐伯,耶和华派苏鲁特去东亚,为他制定了先离间末代炎帝和黄帝、待其削弱再消灭的战略,耶和华给苏鲁特配了风师雨伯两个尤太半神做助手,苏鲁特改名蚩尤,意思是愚忠于尤太,并将其部族苗民改名为尤族,意思是尤太之子,一切准备停当后,蚩尤带着尤族、风师部、雨伯部共81个半神和荤粥鬼兵出发了。后世史家把蚩尤81兄弟误解为81部落,其实是81个天使,但是只有九个普通人部落,这九个部落只需要九个天使管辖,其余天使只有在兼并其他部落后才有兵带,实际上是只有番号没部队。《死海古卷》中的《光明之子与黑暗之子》详细介绍了古代尤太人的军事装备和布阵行军规制,其中的天使、祭师、士兵协同作战部分当源自远古。

    蚩尤来到东亚后,拜见了势力相对弱小但极富进取心的黄帝,《韩非子·十过》说:昔者黄帝俣鬼神于泰山之上……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蚩尤和风伯雨师的卓越才能得到了黄帝的赏识,《逸周书·尝麦解》中有命蚩尤于宇少昊之语。这里的释为。于屋则檐边为宇,于国则四垂为宇。意思是说蚩尤部落曾被安排在少昊部落的边垂居住。当时少昊部落居地,以曲阜为中心。《左传2定四年》杜预注:少昊墟,曲阜也,在鲁城内。蚩尤在少昊之西垂。此安置说表明,蚩尤九黎是外来部落,而不是本地土著,蚩尤定居后,发明冶金、金属兵器、刑法、百艺(如角抵、杂技等)、宗教,建立法治社会,很快因功被提拔为少昊,据《管子》所记,蚩尤部落加入了黄帝为首的部落联盟,并在其中担任了重要公职。《越绝书》马融曰:蚩尤,少昊之末,九黎之君。黄帝平定蚩尤后,任命蚩尤部将少昊清掌管蚩尤各部,这表明,黄帝曾经任命蚩尤为少昊,后来的少昊清是接替蚩尤的职务。

   蚩尤发明造冶和武器:

   《吕氏春秋·荡兵》载:未有蚩尤之时,民固剥林木以战矣,胜者为长。

   《尸子·地数》云:造冶者,蚩尤也。

   《世本·作篇》载:蚩尤以金作兵。

   《管子》曰:蚩尤受葛卢之金而作剑铠矛戟。

    蚩尤率先发明刑法:

   《周书·吕刑》载:蚩尤对苗民制以刑。

   《墨子·尚同中》载:昔者圣王制为五刑,以制天下。则此其刑不善?用刑则不喜也……苗民否用练折则刑,惟作五杀之刑,曰法。

    九黎之君,对九黎黎民制以刑,蚩尤所统领的九黎集团最早使用刑法。据载苗民的肉刑共分四类:劓、刵、椓、黥,说明蚩尤所率领的九黎集团当时已经率先进入法制社会。

    宋文炳在《中国民族简史》中说:苗夷文化,在现代似无可称述,惟于上古时期,极为发达,影响汉族亦很大。简单叙述,约分为:一.刑法。书吕刑苗民弗用灵,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爰为劓刵椓鲸越兹丽刑。是刑法为苗族所表明,汉族沿袭其用;二.兵器。史称蚩尤好兵作乱,作刀戟大弩。又管子地数篇蚩尤受金作兵。蚩尤在黄帝时,为苗族酋长,是兵器亦为苗族所发明。三.宗教。楚语:少嗥之衰,九黎乱德,民神杂揉,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为巫史,无有要质,民匮于祀。是宗教为苗族所发明。兵器乃自卫武器,刑法、宗教,亦维持社会治安不可缺少的东西。此三件,均为苗族发明,有裨益于汉族甚大。笔者补充一点,宗教是锻炼身心、保护环境的主要思想工具。拜鬼神有锻炼身体之效,信宗教有保护环境之功,今以体育代替拜鬼神,而信宗教却无切实可行的替代之物,导致对环境的破坏远甚于建设的产出。要说明的是,最早的宗教是萨满,苗瑶的发明是巫术,不是宗教,巫术并不是宗教,巫师也不是传教者,现代史家用词,远不及古代史家妥当。

    章钦在《中国古代史》中引《尚书·吕刑》有关苗族发明刑法记载后说:是则肉刑之创始起于苗族。自黄帝以来,至于唐虞,本族与苗族竞争方烈,本族卒代之而起,沿用苗族之刑法以制苗民……而其后,渐用其法以制本族。于是,肉刑之制立,而后也沿袭以行矣。

    民国《贵州通志·土民志》载:夫苗族之在中国,论者谓尚在汉族之先,彼族君长如蚩尤者,明乎天道……实始造兵为剑矛载以威天下,其才横绝一代。又如中国周秦之刑法,亦实始于苗族。由是观之,苗族之开化亦与汉族同时。徒以涿鹿之战后,一蹶而不能复振……以至日渐退化,保残喘于一隅。蚩尤之才横绝一代。蚩尤九黎率先发明武器、刑法和巫术,从某个角度上说,蚩尤对中华文明的历史贡献不亚于炎黄,不能因为蚩尤战败被杀而否定了他的历史功绩。

    少昊不只是一个酋长,而是一个区域若干个部落的大酋长,蚩尤担任少昊,显然是接管了少昊的后代。一般情况下是不会把亲族给外人统辖的,由此看出黄帝并不属于伏羲蓐收的后代昊系列,应该是句芒的后代。7000年前远古华族主要有四个血统:

      系:继承女娲伏羲蓐收血统

    炎帝系:继承祝融共工后土血统

    黄帝系:继承句芒(熊罴貔貅貙chū部)、西王母(虎部)和盖娅(魃部)血统

    蚩尤系:继承苏鲁特和芬离尔血统

    昊炎黄三系源于姆大陆,蚩尤系源于亚特兰蒂斯。今之汉人和印藏语系诸族都是四系混血的结果。炎黄子孙的说法有失偏颇,应该说,中国人都是华夏子孙。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造成了中华大地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的状况。

    关于蚩尤的遗迹、遗俗、传说,历数千年之久,逮至秦汉,仍然以浓烈的色彩保存于民间。在北至河北涿鹿,西至山西太原运城,东到山东东平,南至江苏沛县的广大地区,礼祠蚩尤之俗经久不衰。按民不祀非族的古俗,这些地区定有为数众多的蚩尤遗裔,才能具备形成和保持这种祭祀蚩尤民俗的社会条件。这些地区在两汉时期又是汉族政治经济文化的腹心之地,无疑有相当多的蚩尤遗裔成为汉族成员。

  蚩尤遗裔见于载籍者,有邹氏屠氏。王嘉《拾遗记》载:轩辕去蚩尤之凶,迁其民善者于邹屠之地,迁恶者于有北之乡。其先以地命族,后分为邹氏屠氏邹姓屠姓今为汉族常姓。有北之乡指北方寒冷不毛之地,见于《诗·小雅·巷伯》,孔颖达疏:北方太阴之气寒凉而无土毛,不生草木,寒冻不可居处。说明曾经有一部分蚩尤遗裔被迁到北方。

    蚩尤东迁领少昊后,国势日益昌盛。将其辖地分为三地,苏、鲁、特,江苏为苏,山东为鲁,山西或河北为特?合称为苏鲁特,并派芬离尔趁炎黄大战之际,收编南部土著,建立苗蛮部落(苗蛮不是《山海经》中的苗民,蚩尤把苗民的扩编叫苗蛮),楔入炎黄后方,导致黄帝一统天下后不得不营建新都,驱逐荤粥。这证明了蚩尤就是苏鲁特。苗族《跋山涉水歌》和裙子下边三杠表示迁徙路线从浑水河(黄河)--〉清水河(长江)--〉乌江。

     蚩尤当了少昊,虽然实力剧增,但是与炎帝、黄帝相比依然难以匹敌,于是,一边在炎黄之间制造边境争端,一面借黄帝名义收编末代炎帝部众,实则收编在自己名下,末代炎帝榆罔忍无可忍,发起了对黄帝的战争,蚩尤一面火上浇油,一面坐等炎黄悲剧。

  《尚书·周书·吕刑》将蚩尤与苗民相提并论,历数了蚩尤的所有罪过:蚩尤惟始作乱,延及于平民,罔不寇贼,鸱义奸宄,夺攘矫度。苗民弗用灵,制以刑,惟作五虐刑,曰法。说作乱是从蚩尤开始的,延及平民,无不以各种方式取人财物:群行攻劫曰寇,杀人曰贼,以鸱张跋扈为义;作乱在外曰奸,作乱在内曰宄guǐ,由内而起称;由外而起称。强取曰夺,窃取曰攘,诈取曰矫,固取为虔。意为善,即不以善教化,而是制作刑法。指斥苗民沿袭了蚩尤之习性。蚩尤作为黄帝部属,挑唆炎黄为奸,利用炎黄之争,收编炎帝部众为攘,炎帝系的夸父也加入了蚩尤,后为应龙所杀,假传黄帝命令,捞取利益为矫。蚩尤贪虐,阪泉之战时期,蚩尤还没有与黄帝撕破脸皮,主要是采用奸攘矫等阴谋手法,以贪为主。可见,犹太阴谋论在7000年前就已存在。

   《史记·五帝本纪》载: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依附杀蚩尤。太史公言黄帝名轩辕,国号有熊轩辕本意为车,应是指发明制作车的技术而得名的氏族及其首领的名称,如发明制作农耕工具技术称神农氏,发明制作捕捞工具技术而称伏羲氏,发明钻燧取火技术称燧人氏然。有熊国号。为六种兽名,应是有熊部落中六个氏族的名称,或谓图腾

   按史记的这段记载,阪泉之战在前,涿鹿之战在后,蚩尤作为外来部族,短时间内不可能变得很强大,只有在炎黄内耗之后,才有发动大规模战争的可能,可以说,没有阪泉之战,就没有涿鹿之战。

    阪泉,水名,在今河北省涿鹿县矾山镇四堡村,金时曰阪水村,唐时曰黄帝泉。涿鹿,山名,在今河北涿鹿县,与阪泉相距不远。涿鹿之战的战场与阪泉之战战场距离仅仅几十里,不可能是三方大战那么简单,作为黄帝属下,蚩尤决不会同时与炎黄大战,他必然是在黄帝阵营与炎帝作战,他想到的一定是先和黄帝联手消灭末代炎帝,再消灭黄帝,所以,在阪泉之战中,蚩尤一面与炎帝作战,一面修筑城堡,囤积军需,以便阪泉之战结束后立即与损失惨重的黄帝决战。

    关于蚩尤城的记载,见于(水经注·卷十三)涿水条记:涿水出涿鹿山,世谓之张公泉,东北流经涿鹿县故城……〈魏土地记〉称,涿鹿城东南六里有蚩尤城。泉水渊而不流,霖雨并侧流注阪泉。又引〈晋太康地理记〉曰:阪泉亦地名也。泉水东北流,与蚩尤泉会,水出蚩尤城,城无东面。故涿鹿在今河北涿鹿县。涿水待考。蚩尤泉在今涿鹿县矾山镇龙王塘村中央,河流源头来自东灵山,即《山海经》里说的灵山,河流从矾山镇折向东,流入桑干河

    蚩尤泉水出矾山汇入涿水。发现黄帝城(四)蚩尤传奇视频: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5sV240ZVfMo/     

    涿鹿县龙王塘村位于涿鹿古城东南3公里处,是一个有上千户人家的大村庄,这里的人们相传,龙王塘就是蚩尤屯兵的地方,在明代以前一直叫蚩尤寨,至今他们还称这个泉为蚩尤泉,蚩尤泉就处在村子的中央。它的背后是村委会,村委会的旧址上原来是一座寺庙。文革时期寺庙被毁。据《晋书·太康地理记》记载涿鹿城东六里有蚩尤城,蚩尤城里有一口泉,名为蚩尤泉,泉水深不测,一年四季流淌不止,水出蚩尤城向东北流,经矾山汇入涿水。

    蚩尤寨位于涿鹿县矾山镇龙王塘村的西山坡上,是由三块独立的黄土台地构成,当地人称之为蚩尤三寨,一棵上千年的古榆树和几段残破的城墙,显示出蚩尤寨沧桑的历史。蚩尤寨分北寨、中寨和南寨,三个寨子顺山势一字排开。现在,寨子上已经种上了庄稼。或是栽上了果树,但是,仍然可以看出,这里居高临下地势险要,寨子两边100多米的深壑,把三个寨子隔开,形成了独立防守又互为犄角的阵势,在冷兵器时代像这样的寨子势必易守难攻。

    《云笈七签·经传部》:(蚩)尤驱魑魅杂袄以为阵,雨师风伯以为卫,应龙蓄水以攻于(黄)帝。

蚩尤在阪泉之战中表现极佳,《逸周书·尝麦解》: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广平之地曰阿。争战发生在涿鹿山下的开阔地带,隅指角落,意指多,并不限于具体数目八加一。九隅无遗是说蚩尤驱逐赤帝(即炎帝)部落不留遗地。地冀指中原冀州。《尔雅·释地》:两河间曰冀州郭璞注:自东河至西河。当时把黄河入海处称为东河,河套向南流处称西河。《周礼·职方》记:正北曰并州,今山西太原、河北正定保定皆属之;东北曰幽州,今北京市属之。上古冀州位于幽、并之南,地在今山西南部及河北西南部。

    逸周书·尝麦解》的意思是说,蚩尤派巨狼端了末代炎帝的老巢,夺取了炎帝的大部分地盘,迫使炎帝老巢守军向涿鹿溃退,而与此同时,炎黄也在阪泉会战三次,蚩尤在阪泉附近趁机深沟高垒,筑三城,互为犄角,蚩尤、风伯、雨师各守其一,炎帝知道败局已定,与黄帝议和,黄帝也看出了蚩尤的阴谋,蚩尤主力其实在芬离尔手上,蚩尤建城并与芬离尔会师,形成了一支与战后炎黄联盟势均力敌的力量,远在陕西的黄帝老巢已被芬离尔控制,让黄帝感受到了极大的威胁,这时,亚夏的岐伯正好带天女魃和半神嫘祖面见黄帝,讲了西方亚夏战败的事情,给黄帝透露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消息,在北欧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的火焰巨人苏鲁特和天狗哈提并未出现在耶和华军中,经过调查,岐伯指出,蚩尤就是苏鲁特,荤粥就是芬离尔,他们在耍阴谋,企图彻底颠覆华族,后来的《山海经》中也就有了北欧苗民的记载,通过岐伯的斡旋,炎黄合为一体,此次议和,末代炎帝榆罔交出了华夏大酋长之权,黄帝成了炎黄总主,阪泉之战就此结束,炎帝黄帝组成炎黄联军,蚩尤看到炎黄结盟,阴谋败露,开始硬攻,拉开了涿鹿之战的序幕。


    
蔚县壶流河流域三关河两岸台地(西河营镇三关村)发现的6座金字塔形史前房屋,面积约40平方米,说明金字塔在6000年前就有了,可能是岐伯、女魃、嫘祖的住宅。

   金字塔形房屋内部结构。在生土层上向下夯或挖40cm,建材为草拌泥,然后用火焙烤。

    《山海经大荒北经》: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乡(xiàng)。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bá)]。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雨止,遂杀蚩尤。()[]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为田祖。()[]时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dú)

    这段故事说的是有座山叫系昆山,上面有共工台,射箭的人因敬畏共工的威灵而不敢朝北方拉弓射箭。有一个人穿着青色衣服,名叫女魃。蚩尤制造了多种兵器用来攻击黄帝,黄帝便派应龙到冀州的原野去攻打蚩尤。应龙积蓄了很多水,而蚩尤请来风伯和雨师,纵起一场大风雨。黄帝就降下名叫女魃的天女助战,雨被止住,于是杀死蚩尤。女魃因神力耗尽而不能再回到天上,她居住的地方没有一点雨水。叔均将此事禀报给黄帝,后来黄帝就把女魃安置在赤水的北面。叔均便做了田神。女魃常常逃亡,而民间就会出现旱情,要想驱逐她,便祷告说:神啊,请向北去吧!还要事先清除水道,疏通大小沟渠。

    郝懿行笺疏:《玉篇》引《文字指归》曰:女妭,秃无发,所居之处天不雨也,同魃。

   《山海经校译》女妭:相传是不长一根头发的光秃女神,她所居住的地方,天不下雨。

   《山海经》还说:有钟山者。有女子衣青衣,名曰赤水女子[]说明女魃曾经是钟山之神千里眼的部将。是非洲失守后逃到东方来的。

   《山海经校译》赤水女子魃:即被黄帝安置在赤水之北的女妭。

    共工之台就是吉萨三塔,女魃是埃及吉萨人,自然是共工与盖娅的后代,夏族,曾在北非千里眼手下服役。女魃是拥有神类血统的魃鬼,故称天女。嫘祖就是玄女,但不是九天玄女,后被讹传为九天玄女,以至于把嫘祖和玄女当作两个人,其实她们指同一个人。嫘祖是蚕丛、西王母后代,亚族。

    旧约把嫘祖和女魃称为亚当夏娃,其实,她俩性别都是女,不是夫妻,夫妻说是隐寓亚族和夏族的联姻,该隐是盖娅的谐音,夏娃生该隐,寓夏族是盖娅的后代,在神话流变过程中颠倒了年代,嫘祖与女魃的东逃,就是亚当和夏娃被驱逐出伊甸园。耶和华并不知道,被驱逐的亚当夏娃在东亚战场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山海经》从未说过女魃就是旱魃,后世史家和凡人把女魃称为旱魃,系误传。女魃虽然致旱,但并不是旱魃,女魃是神名,是神与鬼的杂交后代,而旱魃是纯鬼;女魃能发出极强的光和热,靠迅速蒸发水分而致旱,而旱魃是靠吸收水分致旱,两者致旱机制不同。民间认为,旱魃是一种僵尸,无性别,僵尸可分为六级:

    一是白僵,尸体入养尸地后,一月后浑身开始长茸茸白毛,这类僵尸行动迟缓,非常容易对付,它极怕阳光,也怕火怕水怕鸡怕狗更怕人;

    二是黑僵,白僵若饱食牛羊精血,数年后浑身脱去白毛,取而代之的是一身几寸长的黑毛,此时仍怕阳光和烈火,行动也较缓慢,但开始不怕鸡狗,一般来说黑僵见人会回避,也不敢直接和人厮打,往往在人睡梦中才吸食人血(黑僵与白僵合称为黑白僵煞)。全世界乡村和农场已报告出数万起不明吸血生物攻击牲口的事件,甚至有人认为野人就是黑僵;

    第三种为跳尸,黑僵纳阴吸血再几十年,黑毛脱去,行动开始以跳为主,跳步较快而远,怕阳光,不怕人也不怕任何家畜(平时再能叫的狗,一旦遇到黑僵跳尸就不叫了,但是猫见僵尸就会冷叫);

    第四种飞尸,由跳尸纳幽阴月华而演变,飞尸往往是百年以上甚至几百年的僵尸,行动敏捷,跃屋上树,纵跳如飞,吸食精魄而不留外伤;

    第五种僵尸已近乎魔,名为,又称旱魃、火魃、干魃,飞尸吸纳精魄数百年之后,相貌愈发狰狞,可谓青面獠牙啖人罗刹,还能变幻身形相貌迷惑众人,上能屠龙旱天,下能引渡瘟神,旱天瘟疫由此而发(古代,瘟疫如果伴随着旱灾蔓延,老百姓们就会坚信不疑地认为是旱魃在作怪)。

    最后一种也是最可怕的僵尸,应该说它已不再是,而是魔王,拥有着与神叫阵的恐怖力量,数千年甚至万年的道行,相传华夏大地只出现过一个这样的魔王,千年前它被观世音菩萨收服为坐骑,名曰

    从远古到近古,“概念的巨大变化可能因僵尸而起,僵尸神出鬼没,感觉与真鬼差不多,久而久之,民间就把僵尸当成了鬼,使得鬼的概念发生的巨大的流变,灵魂说的引入,又使得鬼的概念发生颠覆性变化。

    木乃伊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8000年前人们根据先天佛死后肉身不腐,发明了把死者做成木乃伊的技术,后来,觉得这仍然远远未达到先天佛的境界,继续研究,终于发明了活体木乃伊技术,就是佛教中的肉身舍利,人死后基本不做尸体处理,整个身体自动变成舍利,肉身舍利不只存在于佛教中,修道者也可能练成这样的肉身舍利,第一代轪侯利仓夫人辛追是马王堆一号墓的墓主,她修道虽然未得道,但配合方士之术能做到尸体不腐,三号墓的墓主是她儿子,死于她之前,墓中藏有许多方士之书,可以作为辛追精通方术的佐证,这种尸体处理技术超越了现代,毛润芝遗体处理技术远不及辛追之术,汉代方士的技术水准不可小视。马王堆《老子》德篇在前,道篇在后,所以,马王堆《老子》是尚欠完善的得道经,而不是道德经。

    类似的技术向另一个方向发展,就有了僵尸,可以想见,僵尸制造技术也经历了这样的两个阶段,先是用尸体作僵尸,后来技术发展,通过某些修炼和处理,某些人死后自然就变成了僵尸,或者是修仙失败,不成仙反成僵尸,远古有些人似乎把僵尸也当作不死之身,阿修罗喝了不死之水,似乎意味着僵尸技术是阿修罗发展的,基督系统在吞并埃及后,吸纳当时并不成熟的活体木乃伊技术,发展了僵尸技术,利用被征服民族制造僵尸,故在数十年间一直保有军事优势,火葬杜绝了僵尸的出现,远古先民采用天葬,似乎也是为了避免出现僵尸。

    印度为佛国,既然先天佛与木乃伊都出现在7000年前的埃及,按木乃伊技术的发展轨迹,可以想见,在雅利安人之前到达印度的人,可能是远古埃及人。由于基督已经占领新月沃土,炎帝在西方的臣民埃及人,战败后只能逃往印度,今尼泊尔伯塔里东北有地名dakini,孟加拉国首都达卡,在梵语中皆有空行之意,藏民信奉空行母,这一带的人可能是远古埃及人的后代,战败后飞往喜马拉雅山脉周边,阿富汗恰里卡尔北的Matak和印尼馬塔克島(Matak)可能源于远古埃及的另一个部族。埃及失守后,强大的炎帝部落衰落,这也是后来黄帝能取代炎帝的主要原因,古书上所说的炎帝与蚩尤之战,也包括蚩尤之前末代炎帝败于基督的情节。

    11、涿鹿之战

    涿鹿之战是蚩尤计划中的战役,发生在西方的耶和华岐伯之战之后、撒旦策反之战之前,而对炎黄而言,属于仓促上阵,不得不战,涿鹿之战与阪泉之战几乎没有间隙,蚩尤不会让炎黄作好准备,故战争开始,黄帝处于败势,以致民间传风后战死。

   《逸周书·尝夏》:黄帝与蚩尤九战九不胜

   《广博物志》卷九引《玄女兵法》载:蚩尤幻变多方,徵风招雨,吹烟喷雾,黄帝师众大迷

   《述异记》载:蚩尤能作云雾

   《山海经·大荒北经》云: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

    不难看出,蚩尤在与炎黄的战争中使用了战争巫术手段,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变幻云雾徵风招雨等自然神灵和实施本族团巫术手段攻伐黄帝。巫术是苗族瑶族率先发明。这些技能,在现代西方,被称为地球物理武器。

    民间相传,因蚩尤能十里吐雾,黄帝打了败仗,退到太乙池王屋山的主峰天坛山上。黄帝清斋三日,登山至顶,于琼林台祷上帝破蚩尤。帝遂敕王母降于天坛”“王母乃召东海青童君,召九天玄女,授破蚩尤之策。黄帝依命杀蚩尤于冀,天下乃无不克,海内安然(杜光庭撰《天坛王屋山圣迹叙》)。从此,每年八月十五黄帝都到天坛上设坛祭天,故名曰天坛山。以后历代皇帝每年也都到天坛山设坛祭天。明清迁都北京后,皇帝祭天嫌路远,就在地球同一轴线上在北京建起了天坛祭天。济水发源于中国河南省济源市区西北太乙池,济源也因此而得名。俗称大清河。济水在古时独流入海,与江水(长江)、河水(黄河)、淮水(淮河)并称华夏四渎

   《山海经·大荒北经》载: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

    女魃来到阵前施展神力,风雨迷雾顿时消散,黄帝终于擒杀了蚩尤。如此说来,女魃亦可能是东海青童君。

蚩尤又用巫术制造了一场大雾,使黄帝的兵士迷失了方向。黄帝利用天上北斗星永远指向北方的现象,造了一辆指南车,指引兵士冲出迷雾。

   《帝王世纪》:又徵诸侯,使力牧神皇直讨蚩尤氏,擒之于涿鹿之野,使应龙杀之于凶黎之丘

    据史书记载,蚩尤与黄炎联盟,在涿鹿之野展开决战,黄帝命令部将应龙到灵山河上游筑坝蓄水,伺机用水攻击蚩尤部落,恰逢这时天降大雨,应龙便将蓄满水的堤坝扒开放水,将蚩尤城冲毁,随后,蚩尤被杀于凶黎之谷。

             皇帝战蚩尤图

    原北京大学教授王北辰认为,蚩尤被杀的凶黎之谷,就是现在龙王塘村所处的这个河谷地带。凶黎,是大汉族形成以后对九黎族的称呼。而蚩尤则是九黎族的首领。这条河是一条季节性河流,河水的源头出自东灵山,也就是《山海经》里所记载的灵山。河道全长25公里,每当雨季,河水便溢满河川,顺流而下注入古涿水,然后从矾山镇折向东汇入桑干河。

    关于蚩尤被杀的经过,在当地还流传着一个传奇的故事。蚩尤兵寨被洪水冲毁以后,蚩尤部族仓促间撤到了位于半山坡上的蚩尤寨,但是,黄帝和炎帝联盟士卒却穷追不舍,对蚩尤部族进行南北夹攻,于是,三个部落集团在涿鹿之野展开了激烈的厮杀。蚩尤在鏖战中身负重伤,他的几名部将拼命把他从战场上救了出来,驮着他向南面的山沟里逃去。跑出几十里以后,遇到一个大峡谷,身负重伤的战马不肯前行,拼尽气力扬蹄长啸,继而倒地毙命,蚩尤也早已气绝身亡。从此以后,当地人就称这个地方叫立马关。这时,黄帝的追兵马蹄声急,眼看就要赶到,其中一名部将把蚩尤的衣服扒下来穿在自己身上,然后,一头撞在山崖上,为主捐躯,其他的人背起蚩尤的尸体向东面的山沟里跑去。等黄帝的追兵赶到,发现了穿着蚩尤衣服的士兵,误以为是蚩尤,将其抬了回去,黄帝下令将其肢解掩埋。

    八卦村有一位老农叫李锦,他听祖上的人给他传言下来说,立马关,就在涿鹿县的虸蚄口一带,但是,他当时也没到过这个立马关,根据他提供的这个线索,任昌华等徒步走了10多里路,最后就在涿鹿县的虸蚄口的柳树庄附近找到了立马关。

    立马关,是进出柳树庄村的一个大峡谷,山峰高耸遮天蔽日,是一个天然的屏障。任昌华介绍说:这是立马关,那么立马关的北边是涿鹿大战的主战场,当时这个地方已经是黄帝、炎帝的势力范围,那么蚩尤要逃难,只能向南前进,而面对的是东灵山,东灵山的海拔是2306米,山特别陡峭,无路可走,所以,当时蚩尤的部下只能抬着他的尸体向东面这条沟前进,那么这条沟的前面就是塔寺村。使任昌华感到奇怪的是,这个故事与塔寺村周德瑞说的蚩尤坟竟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链。塔寺村与八卦村相距几十公里,这些老人世世代代疏于来往,为什么他们讲的故事前后呼应、来龙去脉如此严密?这难道真的是一种巧合吗?那么蚩尤被杀以后葬身何处,在历史上众说纷纭,一直是一个谜。

    塔寺村,塔寺村距离龙王塘将近15公里,是一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山村,村民们依山而居,村庄对面就是高耸入云的灵山,在灵山的山脚下,有一条进出村庄的小道。而在村子背后的山脊上,有一座古塔,塔寺村的名字就是因这个古塔而得名,在古塔脚下的山凹里,长着两棵高大的千年古松,直径约在一米左右。由此可见,这个村庄的历史悠久。老乡们告诉任昌华,与这个古塔遥相对应的那个山包,就是一个古墓。听老辈人们讲,那里边埋的是一个老祖爷,叫白龙。所以,那座山也叫白龙岭。每年的清明节,附近几十里范围内的人们,都要来到这里上香添土。原来在坟前的平地上,在这两棵大松树之间,还有一座白龙祠,不知什么时候白龙祠被毁了,只剩下这两棵大松树和那个矗立在山顶上的古塔了。

 
    
蚩尤墓对面六边形塔是否意味着六芒星?

    据周德瑞介绍,他们家祖祖辈辈都是看守蚩尤墓的,传到他这儿已经无法考据有多少代了,但是,前辈传下来的祖训却没有忘记。这个墓原来是由蚩尤祠里的和尚们看守的,蚩尤祠被毁以后,只剩下一个老和尚看守蚩尤坟,当时周德瑞的祖上是老和尚的一个俗家弟子,老和尚死了以后,就把看守蚩尤坟的这个差事交给了周德瑞的祖上了,对外不让说是蚩尤坟,让他们谎称是白龙坟,每一代守墓的人只能在临死的时候,才能够把真相告诉给他的继任者。就这样,周家世世代代一直信守着这个承诺。这块蚩尤无字碑,就是十年前任昌华和赵育大那次来调查时与周德瑞交谈之后,他才献出来的,讲起这件事,还引出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涿鹿炎黄蚩三祖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赵育大说:到了文化大革命’‘破四旧,他们哥几个就怕把这块碑给毁掉,所以他们就把碑埋在下边的一个猪圈里,埋在地底下,他刚才讲,改革开放以后,他们又把这块碑重新刨出来,立到这个地方

    为保守秘密,世袭守墓人周德瑞谎称蚩尤墓为白龙坟,白对应西方金,龙即天子,白龙就是西方天子少昊,蚩尤发明金属兵器和刑罚,金德,蚩尤死前官至少昊,农民周德瑞善意的谎言暗含玄理,蚩尤碑的图案不见于任何已知的文明,足以说明其所言非虚,此蚩尤墓为真身墓无疑。【详见2012-09-02央视 探索发现 

    (潘世东转载于武陵君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