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什么时候能诞生一批“隐形冠军”


德国制造在百年间经历了从屈辱到奋起的大逆转,中国制造迎来这一天要多久?
在德国活跃着360万家中小企业以及自主创业者,其中30%从事制造业。据统计,德国高端制造业为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高达到29%,而德国的中小企业由于其极具创新性,对市场需求反应迅速,为德国“制造业强国”这块金字招牌提供了扎实的支持。中国中小企业有5000万家之多,占到企业总数的98%以上,但是真正能踏进世界企业丛林的少之又少,且目前面临着研发难、融资难等多种发展瓶颈,我们究竟应该向德国中小企业学习什么?
在德国的360万家中小企业中,有大约1200家“隐形冠军”,他们是撑起德国经济的脊梁。
我们一起来看看德国“隐形冠军”有哪些特点,希望带给中国中小企业家一些思考。
一、只关注客户关注的东西
“隐形冠军”在竞争中并非样样都求比对手强,它们集中资源,确保公司在顾客最关注的领域做得比对手强。包括隐形冠军在内的多数企业认为,顾客最注重的是产品质量、公司贴近顾客的程度、服务、是否节约、员工素质、技术领先性和创新能力。“隐形冠军”认为自己在产品质量、公司贴近顾客的程度和服务上的表现极其出色。
二、注重技术创新
德国制造在金融危机中的强劲表现,得益于像瑞凯威这样的中小企业长期注重研发的政策。瑞凯威投入的研发经费占营业额的13%,主要花在对产品、工艺、材料的研发活动上。正是这种“小事大作”的精神,成就了“小企大业”。生产卷烟机器的豪尼公司拥有全球市场90%以上的份额。Koenig&Bauer的印染压缩机、RUD的工业用链、Karcher的高压专业吸尘器都是行业的全球领袖。
“我们只想做得更好。”1906年Wilhelm Reutter在创立德国瑞凯威公司(Recaro)时所说的这句话,穿越100多年的时空,仍留给企业界以思考。
三、注重专业化
是的,德国瑞凯威(Recaro)飞机座椅制造有限公司,是德国1200家左右“隐形冠军”中的杰出代表。为避免与大企业发生正面冲突,德国中小企业通常将自己的资源集中于一个非常狭窄的市场缝隙中,从事专业化生产并力争在特定市场中坐上头一把交椅。正如著名经济学家赫尔曼·西蒙(Hermann Simon)教授所分析的那样,这些优秀的德国中小企业成为自己所在领域的全球领袖,年增长率达到10%,是德国经济的核心。它们往往独具特色:大力关注能让自己占据统治地位,并在高成本的德国继续生产的细分市场;拥有开拓新市场的全球战略,以及亲力亲为的创新和生产方式;
四、走向全球的市场营销
这些“隐形冠军”会投入全部的资源,确保自己在缝隙市场中取得霸主的地位,实行经营专业化与地域多元化相结合。它们认为多元化战略只会分散公司的精力。由于专业化程度高,规模小,因此它们无法获得规模经济。为了克服这个困难,它们积极开拓海外市场,让产品销售到全球。全球化带来的规模效应足以让公司收回研发投入,并控制住成本。
五、非标准化生产
长期接触美国、日本、德国客户的夷萍对几个国家的企业进行过深入的比较,与其他企业进行大批量生产不同的是,德国企业多专注小批量、非标准化的定制产品。比如各种机床、制药设备等。他们按照个性化、非标准化的需求生产,因此比很多国家的企业更深入接触客户,在基础研发上满足对方的需求。甚至在销售模式上,它们常常不用分销和代理商,而是采用直销。
在马克·希勒看来,德国制造并非仅局限于在德国生产的产品,而是来自于德国的创新产品,它可以在全世界各地生产和销售。       
六、学徒制逐步确立
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再次受到巨大创伤。作为战败国,其民生凋弊、满目疮痍。随后,德国政府实施了另一项对德国制造崛起相当重要的举措,这就是职业技术教育。
德国通过立法并逐步形成完善的职业教育系统,成为免费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969年8月,德国通过并颁布了《职业教育法》,首次以法律形式对职业教育作出全面的规定。1981年12月,又颁布《职业培训促进法》,对职业教育规划的目标、年度职业教育报告、职业教育统计的目的及实施,以及建立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的任务、机构和经费的筹措等作出具体的规定。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个特殊的“学徒制”教育体系。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必须当3-4年学徒,同时兼顾在企业“实习”和在学校学习理论。工会在450个行业里有严格规定:工人必须通过学徒制的培养才能被企业聘用。更重要的是,一旦成为企业的技术员工,薪水相当可观。
从某种角度上说,正是这种职业教育模式使德国经济快速走出困境,德国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一跃成为欧洲工业强国。
七、政府是其强大后盾
在德语中,祖国(Vaterland)是由“父亲”和“国家”组成的复合词,意为祖国是有宽阔的胸膛,强有力臂膀的保护者。尽管德国并不奉行大政府管理,但德国中小企业的成绩依然与政府的支持密切相关。
在德国,任何一家中小企业如果能存活10年,并且员工的收入不出现严重下滑,政府可以将各项税收减免80%,甚至全免。”众所周知,融资难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中小企业。但是,多位德国专家均表示融资问题在德国中小企业中不是难题。除了自身业务积累大量资金外,也与政府的支持密不可分。德国联邦政府在金融危机后,提出了专门为中小企业释放新增长力的投资和工作岗位的行动纲领。联邦和各州提出了扶持中小企业大约600项措施,同时还制定了财政金融政策。主要有一般性财政援助、促进研究并发放贷款、改善地区经济结构补贴、改善环境优惠政策、职业教育资助贷款、促进咨询补贴、新建企业资助七大类。分别由政府有关部门和银行、信贷机构专门负责直接兑现。德国政府还通过制定《反对限制竞争法》,为中小企业自由发展创造公平环境。
八、家族企业管理体制
无论德国还是日本,长寿企业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采用家族企业管理体制,以确保连贯性。但是现在一些德国家族企业也开始更多地引进职业经理人了。
“德国中小企业大概有20%是靠职业经理人,30%靠家族员工的,还有50%是混合的。”长期来往于中德企业之间的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合伙人夷萍对记者表示。素质较高的职业经理人可以弥补家族成员国际化视野不够宽泛的缺点。比如瑞凯威飞机座椅公司CEO马克·希勒就是典型的职业经理人。他于2003年进入该公司,2007年担任董事总经理兼首席营运官,2012年4月被任命为该公司CEO,与拥有瑞凯威的普曲家族企业一起组织瑞凯威的经营活动。
(龙吟山论道,颜伦琴,2014-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