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基本人文理念诠释


     绿色建筑基本人文理念诠释

陈柳钦

《中国能源报》(2014年02月24日 第21版)

   建筑是人类抵御人自然对人类伤害与威胁的庇护所,保障人类生产、生活的生存安全、健康、舒适,从远古人类栖息的“巢”“穴”到“器”含义的建筑,人类始终把集人类智慧、文明的建筑与文化、关学、哲学紧密相连。凝固的文明结品、社会人文雕塑都是对建筑人文价值的高度概括,建筑既有历史性,也有传承性,更有人文特征。“自然”和“人文”的对立应当在“建筑”中得到统一,且三者中应当以“人文”为主线。无论在任何国家、城乡、地区,没有文化内涵的建筑都会使人居系统缺少特点、特色与特质,不但丧失了地域化优势,更失去了国际化能力。这也是失去了人居生态系统,除自然生态、经济生态以外的另一个重要生态要素—社会生态,人文原则就是一项不可或缺的生态原则。

  在历史长河中寻觅绿色痕迹,探讨世界建筑发展史中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思想观念及实践经验。你会发现,原来在世界建筑史的长河中,不乏绿色的思想、传统与实践,这些绿色要素闪烁着永恒的绿色的光芒,超越了时空界限。从古代中国的自然与人文巧妙结合的城市规划方法、适应环境的民居营造策略、师法自然的园林艺术手法到美化环境的寺院取向,从古罗马维特鲁威(Vitruvian Man)的建筑三原则、与自然地景结合的古希腊神庙、与自然相结合的中世纪民居建筑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别墅园林,你会惊讶于古人在追求“天人合一”时表现出的智慧。就我们中国而言,北方的四合院厦房,南方的吊脚楼,这都是极具地域特征色彩的,其间所蕴含的建筑地域文化,也是显而易见的。地域建筑大部都是随形赋势、趁势造型,因地制宜、随遇而安,虽为人工,但不违自然。比如陕北的窑洞,可谓是这一方面的典范。

  绿色建筑理论是全球生态意识觉醒的产物,一些学者将绿色建筑明确地称为“健康建筑”。健康建筑并不是利用高新技术建成的建筑物,而是利用现有的对环境和健康有益的材料建成的,对于城市、郊区和农村的每家和每个单位都是可望且可以实现的,它向人们提供一个清洁而舒适的室内环境,而且与自然、社区和整个环境相协调。健康建筑应当考虑:有效地使用能源和资源;提供优良空气质量、照明、声学和美学特性的室内环境;最大限度地减少建筑废料和家庭废料;最佳地利用现有的市政基础设施;尽可能采用有益于环境的材料;适应生活方式和需要的变化;经济上可以承受。健康建筑的设计应当包括五个方面:居住人的健康;能源效率;资源效率;环境责任;可承受性。如果将一座建筑比拟为一个生命体,健康应该体现在“身、心”两方面。“身”包括所有物质层面的构成内容,“心”则涵盖了精神、伦理、文化、艺术等多方面因素,这种两分法也刚好呼应了建筑的技术性与艺术性整合的特征。从与绿色建筑相关联的生态建筑学理论看后者并不忽视对社会文化的关心,如设计目标中有“社会目标”(使建筑获得更多社会效益,它应包括文化内涵的体现、心理结构的对应、地域特征的反映、生活方式的体现等),设计策略中有“历史文脉策略”等等。但是,在具体研究和实践操作层面,对物质主体和技术的关注根本压倒了对文化内容的关注,所言的绿色文化也只是从绿色生态技术美学的角度描述。

  所谓“绿色建筑”的“绿色”,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花园,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绿色”可以被看成是一切关于富有远见的活动的总称,它包含呼吁停止所有可能导致环境资源与质量出现重大破坏的活动,可持续发展运动要求我们重新评估有关社会与经济福利的“经典”价值观。“绿色”是自然、生态、生命与活力的象征,它代表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的文化,贴切而直观地表达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内涵。

  因此,从文化层面认识绿色建筑的性能和特质,关注技术绿色之外的人文绿色品质,并进而尝试用绿色建筑的文化标尺来评判建筑的真实价值,应该可以成为理解建筑的一种富有启发性的方法并获取广义的绿色建筑认知体系。绿色建筑是以自然共同体为依据,以更大的地球、宇宙,以及人类精神为整体,来构思和叙述我们人类的故事。而建筑作为我们人类故事叙述的一种载体和方式,自然融入到地球、宇宙和神圣这一整体之中的。由此可见,绿色建筑思维,是一种融地球、宇宙与神圣为一体的整体性思维。自从人类从自然界脱离出来,以万物之灵长自居,无视自然界其它物类的存在,以一种役使的态度对待其它物类。自然也就以与人类同样的态度来对待人类。绿色建筑的观念,就是要将人类从脱离自然的迷途中召唤回来,使之重新回到自然之中。绿色建筑是实现“以人为本”、“人—建筑—自然”三者和谐统一的重要途径。我们说“以人为本,诗意安居”是绿色建筑的核心人文理念,是因为绿色建筑作为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是人所创造的,并且是为人所利用,就其根本而言,它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人。

  绿色建筑的发展使建筑的视野从人所使用的建筑本身扩展到人生存的整个环境,从当代人的建筑需求扩展到人类未来的发展空间,从致力于建筑功能和形式的统一扩展到人文、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绿色建筑的发展集成当代科学的发展成果,探索人、自然与建筑秩序的融合,架起沟通当代与未来、建筑空间与自然界的桥梁。绿色建筑的发展不仅是单纯建筑理念和技术的进步,而且是建筑人文精神的一次飞跃,阿莫里·B·洛文斯(Amory B. Lovins)对绿色建筑设计的概括具有较强的代表性:绿色建筑是利用先进技术,结合人的生理、精神现状以及理想进行的整体性建筑设计。所以说绿色建筑站在人类发展的高度,综合发展、公平、合作和协调理念,从人文和哲学层面概括了新时代建筑的发展方向,强调整体把握经济、社会和人文需要,以舒适、健康的生活为主导的同时,以最少的能源、资源和环境为代价,寻求综合集成的建筑解决方案,这些理念与当前指导中国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高度契合。

  歌德曾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后来有人补充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此二语遂成为艺术的至理名言。建筑要追求流动感,就是说,建筑要追寻音乐的境界,一个建筑群会让人们犹如聆听一曲荡气回肠的交响乐;音乐则要追求凝固感,就是说,音乐要追寻建筑的境界,一曲交响乐会让人们仿佛置身于一片巍峨错落的楼群。“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使建筑具有生命似乎已不再是什么梦想。当今建筑的含义已从古代避风遮雨的单一功能升华到居住、休闲、艺术鉴赏等集多功能于一身的现代化回归自然型绿色建筑。如果说绿色建筑技术是营造绿色建筑的基础,那么,绿色建筑人文理念则是绿色建筑的灵魂。从一定意义上讲,绿色建筑物、生态城市是绿色建筑科学理念、人文理念的物化形式;离开了绿色建筑人文理念的引导,绿色建筑体系、生态城市建设将很难健康发展。绿色建筑是节约的建筑,不仅是单纯的节约资源,同时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观,有限消耗、适度消费、自我克制等理念是绿色文明的精髓,在消费扩张的时代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西方国家经济高度发达,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人民生活富足,提倡可持续发展理念具有特定的前提和条件,既是顺应人类发展的需要又是西方国家主导世界潮流的工具。由于发展的历史阶段和基本国情不同,中国如果照搬西方的框架和模式,发展将步履维艰。中国作为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经济实力正在蓬勃发展的东方大国应该具有符合自身特点的绿色发展观。

  (作者为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首席研究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