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击生活的虹影
———读曾德强散文集《品茶论道》
叶松铖
文学体裁只是一种形式,它并非不可跨越。其实,在中国现当代文坛上,各种不同的文学体裁卓有建树的作家,比比皆是。因此,体裁只是一种界定,它不是一种屏障。只要有真性情、真感情,体裁最终会成为你手中的一把剪刀,它会在你的思想的支配下剪出美丽的窗花。曾德强是否也剪出了美丽的窗花,我的回答是肯定!《品茶论道》(以下简称《品》)对曾德强而言,它是金秋的田埂上,随意绽放的紫色的、粉色的或者嫩黄的小花,是的,稻田里有厚实的沉甸甸的稻穗,但这些不起眼的小花,它依然是对稻田的一种镶嵌。它的淡雅和素朴,值得我们去品尝。《品》里所收录的文章,时间的跨度较大,从这些情感的轨迹、思想的轨迹中,我们能依稀发现作家的创作脉络。这些零碎的,散落在田埂上的花卉,它其实和那块让我们感动的稻穗在一起成长。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曾德强的散文,是他报告文学创作中留下的余韵,是收割稻穗时,在田埂小憩的轻叹。有了这中联系,我们就不会奇怪,就会客观地看待他的散文。
体 裁的成熟取决于艺术技巧的成熟。这一点非常关键,我曾先后读完曾德强的三部报告文学专著:《心中有个太阳》、《生命之巅》、《中国之痛》。我做个比较,他的成长的足迹,在他的报告文学中表现的非常明显,他从“报告”过度到文学,再到报告文学的结合体,走过了一段不短的路。文学巨匠
从《品》里的文章我们可以感受到,来自作家内心深处的烫热:这些真挚的、善良的、朴素的情感,这些没有丝毫的装腔作势的扭捏的文字,它越过了文体本身。它将思想和情感敲击出了生活中的一道道虹影:“母亲你是一本博大精深的书啊,我怎么也读不完其中的内容。如果把你的额纹读成纵横山村的道道沟壑,我便是山沟里涓涓流淌的小溪,无论流到哪里,都不会忘记你是我生命的源头;如果把你的睫毛读成家园的篱笆,我便是篱笆里展翅飞出的燕子,无论飞到哪里,剪去多少春风、秋雨,总是忘不了你的厚爱和深恩……”(《端午祭》)这些敲击出的虹影,它是自然迸发出来的,它也许只有一簇,但它却有着自身的明亮和璀璨。
曾德强是一个报告文学作家,他擅长写人。在散文集《品》中有一辑写人的文章,如《黎成生和他的浮雕》、《行者无疆》、《从泥腿子到书法家》……这些文章都具有两栖性,即,我们可以把它当作报告文学来读,也可以当作散文品评。这些文章中的有些篇什甚至很精美,《行者无疆》应该是其中最值得推崇的一篇,为什么这样说,有两个理由:一是这篇文章体现了两个高度:报告文学的高度、散文的高度。从报告文学的角度,它抓住了人物的特征,表现了一个自由撰稿人最本真的一面;从散文的角度,那首先是它的语言,在从容的叙述中,机智、诙谐的语言让人产生阅读的轻松和快意:“他的灵感来自于行走。他在行走中写作赚钱,然后又把钱花在行走中。一位并不认识他的作者在评论他的文章说:邢世嘉那些文采斐然的作品,让人领略到了一个外交家和美食家的风采。然而,认识他的人都知道,他既不是外交家,也不是美食家,而且除了稿费也没有别的收入。他只是一个不甘蜗居一处的‘行者’”(《行者无疆———邢世嘉其人其文》)。二是这篇文章是作家唯一一篇写本土作家的作品,他不粉饰、不夸张。他的冷静和客观,溶解在字里行间,却又让我们感觉到了一种真诚的企盼和祝福。
《品》当然是有瑕疵的,且十分明显,如果按狭义的散文要求,它缺少话语的蕴藉,缺少散文的起伏跌宕,缺少峰回路转的曲折和委婉。有些篇章结构松散,有些又太过冗长,由于时间跨度较大,文章在梳理和分类上,也显得较为零乱。当然,这些瑕疵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又是一种“真”的表现,因为作家一直在敲击,我相信,有了这簇虹影,今后还会有新的、更加耀眼的迸发!
(作者单位:紫阳县委组织部;潘世东转载于安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