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利斌自焚的背后:政商关系的困惑


我们先来回忆一下曾经的“红顶商人”、包头巨贾金利斌的故事。
2011年4月13日,金利斌在自己的轿车里自焚。根据办案民警介绍,赶到现场时,金利斌的尸体已经是一副碳化的骨架。随后,警方通过DNA鉴定,认定死者正是金利斌本人,且死亡原因定性为自杀。
在此之前不就,金利斌以及惠龙集团还刚刚获得包头市委、市政府表彰。在这次名为包头非公有制经济工作会议上,惠龙集团共获得四项大奖,其中金利斌获得“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称号。在被宣称车内自焚之前,金利斌一直是包头商界举足轻重的人物。
没有任何背景的金利斌,绝对的白手起家。通过代理业务,金利斌一手打造的惠龙集团,资产一度超过25亿。
但是,生意风生水起的金利斌,最后之所以走上末路,起源于他的一次战略转型。
2007年9月,包头市福禾豆业有限公司成立,以代理食品起家的金利斌,因终于进军食品产业链源头而意气风发。
2008年8月,金利斌投资5亿元在包头市土右旗新型工业园区建设中国福禾豆业生产基地。但这项“集团领导高瞻远瞩”、屡次受到自治区、市等多级政府主要领导肯定的项目,这是金利斌人生的一个巅峰,最终将金利斌引向了末路。
对金利斌来说,2008年8月建立中国福禾豆业生产基地,是他事业发展的一大跨越。据当地媒体报道,当时,内蒙古自治区领导、包头市领导先后来到福禾豆业视察指导工作,并给予高度评价。绿色环保、带动农民致富,是其主要标签。
按照金利斌当初设立的目标,福禾豆业将力争在三年内实现上市,十年内实现总资产100亿元的宏伟目标。但在许多人眼里,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对金利斌的这项抉择,人们疑虑满腹。
“包头是北疆商贸重镇,完全可以把食品物流继续做大,代理甚至垄断性代理更多品牌。”金利斌在当地的一个生意合作伙伴说,金利斌耗巨资转投农产品加工业绝非明智之举。
为何避长扬短、创办福禾豆业?金利斌最初的动机眼下已无从可考。
一个事实是,这一投资巨大的项目一开始便获得政府的大力支持。福禾项目启动后,金利斌荣誉等身,先后获得“十大杰出青年”、“共和国经济建设元勋”、“感动包头人物”等称号。2010年7月,福禾豆业还被列为星火计划项目。
但是,福禾项目运作以后,惠龙公司的资金开始紧张,80%的员工都有借款在公司,但不是想要都能要回来的。相比内部员工几万元、数十万元的借款,金利斌外部借款数字更为惊人。债权人邓丽说,她个人借出了二三百万元,而几千万上亿元的借款,在金利斌众多的债权人中并不罕见。
然而,更多的债权人表示,敢借款给金利斌的一个原因是政府的宣传,在给金利斌戴上光环的同时,亦为其增加了信用。
值得关注的是,福禾项目巨资建设的同时,金利斌还在香格里拉酒店、惠龙商务会馆等酒店洗浴项目上进行了大规模投资。
“做生意的都明白,酒店会所投入,赚钱是小事,疏通关系才是主要目标。”一名债权人表示,这些投入显然更有利于金利斌拉近政府官员、合作伙伴间的关系。
显然,依托政府支持、壮大自己是金利斌投资福禾豆业的终极底牌。
然而,政府支持没有如期而至,最终将金利斌逼上了穷途末路。
坊间传言,当时有市领导曾答应给予其更多的支持。但到2011年1月,市领导换届后,资金支持也没了音讯。最终,金利斌穷途末路。
通过金利斌事件,我们可以看到,在他自焚的背后,有很多原因,比如“大跃进”发展导致的战略大败局、疯狂的民间借贷导致资金链断。但是,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政商关系。这可能是金利斌至死也没有想明白的问题。
其实,我们很多企业家其实都面临政商关系的困惑。要么是和政府关系搞得很僵,不善于妥协,不知道企业家是妥协的产物;要么走得太近,上杆子去求婚、结婚,但最后多数以离婚惨淡收场。离婚从来都是“双输”,除非有一方玩“仙人跳”。如何保持一种“不远不近”、“只恋爱不结婚”的政商关系,确实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就像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所说,比读博士后还要难。
我想告诉各位企业家:很多企业因为被政府树典型,结果,企业发展的战略被政府官员的意志给取代了。最终,企业也就脱离了原有的发展轨迹,破产清算也就不早了,除了包头的惠龙,还有珠海的巨人、常州的铁本。如果你的企业被赶鸭子上架当成当地政府的GDP支柱,最后,可能就变成政府的鸡屁股。
(龙吟山论道,颜伦琴,2014-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