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最后一公里”要从微小处做起


打通“最后一公里”要从微小处做起

  

  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主题不变、镜头不换,聚焦“四风”问题,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特别是要解决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应该说,活动开展以来,各级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能够坚持问题导向,做到边学边改、边查边改、即知即改,取得了让人民群众满意的初步成效。但是,也不可否认,个别地方、少数部门存在敷衍、应付、忽悠群众的情况,只满足于抓一些大的面上的事情,不能完全做到真心倾听群众呼声、真诚为民排忧解难,对于群众反映的诸如“行路难”、“用水难”、“环境脏”等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不上心、不入神、不用力,习惯于踢皮球、打官腔,相反,对一些所谓的面子工程、假大空事情很热衷、很热心、很卖力,满足于搞形式、走过场,导致教育实践活动看起来搞得轰轰烈烈、扎扎实实,但是很多老百姓仍然被排斥在“最后一公里”之外。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之所望,施政所向。老百姓有诉求并向政府提出来,是出于一种信任,同时也是一种期盼。作为党委政府、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做到有求必应、一呼百应。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积极回应群众诉求,也是保证活动成效的基础和前提。但是,反观时下,一些基层干部,身在基层,却不能与群众心贴心、情牵情,不能“以百姓之心为心”,眼光只知道盯着上级、上面、上层,只在乎自己的帽子、位子、票子。只要对自己有利,能为自己升官发财带来好处的事情,便抢着去做、争着去行,而对于老百姓的安危冷暖不闻不问,或者只停留在口头上、会议中、文件里,以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用官僚主义反对官僚主义,如此等等的做法和行为,不可能把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搞好,不可能将党的群众路线落实好、践行好,也不可能真正让基层呼声化为群众掌声。

  群众利益大于天,民生问题无小事。这是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的本质要求,同时也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尤其是第二批活动必须坚持和遵循的底线思维。这就要求各级各地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站在群众的立场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必须切实转变作风,坚决反对“四风”突出问题,坚持眼光向下,坚决做到“抓大不放小”。要走进基层、走进群众,尤其要深入到矛盾问题最多、群众诉求需求最急的地方,绝不能大而化之、走马观花;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征集征求群众呼声诉求、意见建议,并认真对待、切实整改、妥善解决,绝不能不痛不痒、不着边际地假应付、虚回复,更不能不闻不问、不理不睬。要通过一个个细小问题的解决和落实,真正起到暖民心、安民心的作用,使党委政府与群众之间没有距离感、生疏感、割裂感,让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直通群众家门口、心坎上。

  民心无影又无形,却是人间定盘星。民生微小又细小,却能惊动天和地。党的执政之基在基层、在群众。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民心不古,生计艰苦。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在群众“家门口”开展,群众看得最清楚,也最期盼。把小事做好才能成大事,把简单的事情做成功就是不简单。能不能把群众关心关注关切的小事做好、小问题解决好,事关教育实践活动成效,更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但是,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容易。联系服务群众,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转变工作作风,打通“最后一公里”从微小处做起,一直在路上,永远不停歇,使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变成“零距离”、“零障碍”。

  (倪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