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两会之制约中国军工发展的因素


 中国军事工业的发展,在最近十多年取得了比较快的进步,但仍然受多方面的制约。

 
    新中国军事工业底子薄,在接管国统时期东北重工业基地的基础上,师承前苏联。由于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和中国高层卷入权力斗争,受经济发展的制约,军事工业的发展一直在摸索中艰难前进。前30年,中国军事工业主要发展两弹一星,在常规武器装备方面几乎停滞不前。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是用旧的军事家、旧的军事观念、旧的军事装备所进行的一场低端的常规战争,正是这一仗把“夜郎自大”的中国人打醒了。随后,中国进行了100万大裁军,决定走精兵强将之路。不过,还是“把脉”不准,陆军优先、二炮优先,致使海空军的发展不能跟上形势变化的步伐。其中运—10的下马,是一个战略性失误,导致中国至今没有自己的大型民用、军用运输机,在与国外搞了二十多年“共同研制”的路子失败之后,不得不重启灶炉,于本世纪初又走到“自力更生”的路子上来了。其实,西方国家,包括前苏联一直对我封锁高端军事技术和装备出口,我们就应该放弃幻想,坚持走自力更生的发展之路。
 
    有哪些因素制约中国军工的发展?1、研发能力比较薄弱。实际上是高尖人才的缺乏,具体的说就是拿不出图纸。以歼—10、歼—15系列战斗机为例,多少能够说明国产化能力的大小,机身和通信设备是基本是自主生产的,但心脏部分—发动机是整机从俄罗斯进口的,他们至今也不愿意把相关技术转让给中国。舰用发动机也是如此,中国要发展航母,这也是一个制约。航天科技这几年发展较快,这里面也有俄罗斯人的身影。受二战之后美苏吸纳德国军事科技人才和资料的启发,前苏联解体之后,部分军事人才流入中国。俄罗斯是中国名副其实的师傅,不过中国人的模仿能力比印度人要强,情报工作也做得还可以。这一点是国际公认的,美国一架预警机迫降海南陵水,使中国通信技术飞跃至少20年,使国产预警机至少提前10年面世。2、机械制造技术、工艺跟不上。好多东西,即便拿得出图纸,也生产不出来,受到加工设备和工艺的制约。高端生产设备(如精密机床等)西方国家也限制对我们出口。3、材料跟不上。这牵涉到提炼技术等基础工业的发展。有些东西拿得出图纸,就算能加工制造,但材料质量达不到要求。4、管理方面存在欠缺。上个世纪90年代末,军事工业部分地与国际接轨,在裁军的同时,也下马了部分军工企业,主要是后勤、维修行业大部分转入地方,由军企成为民企,使军队保障逐渐地方化。军队保留了大部分高、尖、大企业,通用型器材一律搞地方采购制。从保密的角度出发,中国并没有像西方发达国家一样,军事装备全部搞地方采购制。5、军队的腐败也是一个制约因素。军队的腐败体现在各个方面,以通用器材的采购为例,一件同样的东西,区别仅仅在于外表颜色的不同,在地方的售价只有军方采购价的1/3、1/5有的甚至只有1/10,只要外表变成了军绿色,价格就翻番了,显然,这里面存在猫腻。
 
    前段时间,从电视里看到东风—240汽车改装的通信车还在服役,还参与中俄联合演习,多少说明了一些问题。笔者不禁直摇头,东风—240汽车是上个时间60年代研发,70年代生产,地方上早在80年代淘汰了的产品,它不仅油耗高、动力小,还有一个跑到五六十码速度就抖动得厉害的毛病。
 
    世界上军事工业研发、生产能力强国是美俄、英法等国。日本在二战之前就具备生产大型航母和先进战机的能力,现在的能力仍然在中国之上,中国目前的能力甚至还不及以色列。尽管俄罗斯《军工信使》周报把中国最近十多年的发展吹嘘了一番,但我们必须要有自知之明。中国的常规武器可能与发达国家差距不大,航天科技和导弹技术已经步入世界先进行列,但无论质量和数量都不在塔尖之上;战斗机与西方发达国家还存在“代沟”;中国军事工业步入世界前三甲的路还很长。
 
    但是,我们期待中国军事工业不断取得突破,早日实现强军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