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港交易所互联互通其实在玩火?


 近日,港交所停牌并发布公告称,正与内地交易所洽谈互联互通事宜,但未能确认有关洽谈将会达成相关协议,但即便如此也给市场以畅想空间,助推港交所在停牌前大涨5%。同样A股市场近期也表现不弱,沪综指已经站上了2100点大关。有业内人士表示,2014年版的港股直通车,其影响要远大于2007年版。

说到港股直通车,就是当年开放内地居民直接买卖港股的方案,那时设定了中国银行天津分行作为交易与结算的通道,在那里开户后就可以直接买卖港股了。但就在直通车行将发车之际被叫停。据说有关方面考虑到内地投资者还不成熟,同时港股受到直通车消息的影响已经大涨,因此认为此时让内地居民直接买卖港股风险太大。这一停就是整整7年。

很多投资者担心,由于沪深股市走势长期疲软,相比之下港股的行情要强劲得多,此时开通港股直通车,无疑会导致沪深股市的进一步失血,或者让外资了境内股市的底。那么这次内地的沪市交易所为何急着与港交所洽谈互联互通事宜呢?

其一,虽说在境内外市场上已经有了QFIIQDII等在运作,在一定程度上内地投资者也可以间接投资港股,而境外投资者也可以投资境内的股票。但我国的资本项目还没有完全开放是不争的事实。而中国政府想尽快让人民币国际化,也就是说希望人民币早日成为世界性货币,那么资本项目没有完全开放将掣肘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

而港股直通车的开通,实际上就是要在人民币国际化方面有所动作。如果不设置投资额度的话,那么就等于变相实现了资本项目的完全开放,境内外资金可以通过港股直通车随便进出。而如果设置额度的话,那么就会一系列的管理措施该如何制定?既要让额度管理满足投资者的需求,又要避免套汇逃汇现象的发生,这恐怕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件。

其二,沪港交易所互联互通后,境内个人投资者有更多的选择投资菜单的权利,这既能倒逼内内资本市场完善市场治理、加强信息披露、提高风险资产定价和资源配置效率,更加注重对投资者的保护。又能为香港市场引入新的投资者群体,提高港股的交易量和市场活跃度。

其三,从这次沪港两个交易所撇开深交所互动的举措看,这本身就有点让人啧啧称奇。上交所最近为了抢生意抢眼球,已经变得有点夸张了,一方面强调资金蓝筹市场被低估的投资地位,一方面又想设立战略新兴产业板,与深交所抢生意的意图昭然。现在,更是拉上港交所来赚吆喝,不把深交所打下去不服气。

不过,笔者认为,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本市场,都以本国或本地区的投资者为主来运行,在其自身资本市场还没有搞好的背景下,匆忙实现全面开放,这里的蕴藏着一定的风险,决策层不可失察:

首先,互联互通只能使A股市场更加失血。从表现上看当前在H股交易的银行股、蓝筹股基本都比A股贵,如海螺水泥、潍柴动力等,H股都比A股贵1.4倍以上,各家银行的H股也比A股贵1.1倍。但是,互联通了港资或者外资也未必会蜂拥来买A股市场的大盘蓝筹股,海螺水泥A股有39亿股,H股才13亿股,总流通筹码的供求比在那摆着的。要不然,那么多QFII不是傻子,人家未必不知道A股比H股便宜,

而恰巧目前香港那边的创业板成了估值的洼地。如果发生港资没有大量流入炒大盘蓝筹而先是在上交所开户的资金跑到香港炒创业板了,那不是反而肥水引入他人田,造成A股市场更加缺乏流动性了吗?这种担忧可能性是存在的。

再者,沪港交易所的互联互通,客观上为资金外流提供通道。随着美联储QE退出及不排除今年四季度启动加息政策,沪港交易所互联互通很容易成为欧美资本回流和内资外流的渠道,加剧中国国际收支大进大出风险。要不是当年出种这种担忧,决策层也不可能会放缓沪港互联互通步伐,如20078月外管局启动的港股直通车终究在当年11月被叫停。

最后,隐性外债风险。沪港交易所互联互通为香港离岸市场人民币的回流提供渠道,而这也为国内公私部门获取隐性外债提供方便之门,甚至可能会导致中国外债市场的紊乱。毕竟,随着美联储QE的退出,境外融资成本势必趋高,这在加重中国企业境外融资成本的同时,导致债务风险敞口高的企业更倾向于不计成本吸引外债,因为高企的负债风险敞口使其只考虑能融到资,并没考虑是否能还得起。

当前沪港交易所互联互通,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等,确实有助于内地和香港市场的竞合,提高境内居民投资选择自由和国内金融市场治理水平,并促进人民币国际化。但问题是A股市场还不够成熟,各项规章制度还有待完善的情况下,实行沪港交易互联互通是否妥当?沪港交易互联互通之后,如何避免国内外游资利用这个通道大进大出,给中国经济造成极大的不稳定性?这些都有待于考量管理层的决心和智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