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宗华:对LNG行业发展的6个建议
王瑞嵚
据了解,目前小型LNG设备制造业的标准化、系列化工作跟不上推广应用的需要,小型LNG工程建设项目缺乏LNG行业设计和施工规范,同时针对LNG的液化、生产、运输、储存等也需要有一系列系统规范方能适应LNG行业的快速发展。因为政府相关部门LNG管理政策缺失,LNG相关标准的缺失,以及小型LNG核心工艺技术国产化乏力等诸多问题,造成LNG行业发展出现一些乱象。
陕西省燃气设计院院长郭宗华先生长期从事LNG工程研究与设计工作,参与多项国家LNG标准的制定,成功筹办多个国际LNG会议,在业界有很大影响。5月23日,记者专程来到陕西省燃气设计院,就目前LNG行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采访陕西省燃气设计院长郭宗华先生。
1 加强管理 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据了解,LNG发展现在出现一个问题,就是无序发展,个别地区LNG项目重复建设。如A国企在F地区建立一个LNG接收站,LNG液体通过海水气化后,送到周边大中城市。现在西气东输,B国企的管线也进到F地区。其结果,很可能是A、B两家大型国企的管线在F地区纵横交错,互相打价格战。
再如在G地区,C国企有一部分气体供应G地区,这时,D国企也在G地区建一个码头接收站,将来D国企的管线也引进去,C和D国企的管线如何处理?可以预计大型国企LNG项目无序发展,重复建设的结果,就是对国有资产和资金的浪费,也是对资源的浪费。
郭宗华先生认为,A和B国企在F地区,C和D国企在G地区的重复建设,不仅浪费了国有资源,接下来他们还会因打价格战,使投资的回报受挫,投资不能得到相应回报,作为建设方的A、B、C、D国企在该地区,很可能就不能持续发展,从而影响LNG事业的发展。只有得到相应回报,投资者才能进一步做好管理,也有资金做好管理。
为此,郭宗华先生建议:国家发改委应当对LNG行业加强管理,搞好项目审批工作,避免重复建设。打破垄断,并不意味着可以重复建设,国家应当从价格和政策上,去调节处理相关问题。特别应该发挥中国工业气体工业协会和中国城市燃气协会等行业协会的作用,在发布政策和项目审批前,先邀请行业协会进行调研,写出调研报告,从行业协会的角度通盘考虑地区和行业发展,提出建议。利用行业协会的平台协助政府工作,在行业协会调研的基础上,政府再从国家和地区层面考虑,发布相关文件,审批相关项目,这样,才能进一步促使我国LNG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2 经济扶植 国家应给LNG车购买补贴
现在LNG发展有一个问题,就是上游和中游发展太快,(上游主要指气田、煤层气开发甚至还有页岩气开发以及LNG接收站建设;中游主要指LNG加工厂和LNG加气站等;下游主要指LNG车辆和船舶。)下游的终端市场发展缓慢。为什么呢?
郭宗华先生认为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下面四个原因:
★ LNG车贵:据了解,LNG重卡运输车大约比一般柴油车贵7万到10万。很多运输车辆都是司机自己买的车,挂靠运输公司的牌子。这些司机当中有很多人是很差钱的,他们有的还是借钱买车,这多出的7到10万元,对他们说来是很要命的;
★ LNG车故障高:个别LNG重卡运输车故障偏高,维修费用大。曾经有过运输公司和物流公司到该LNG重卡经销部门闹事,就是这个原因;
★ LNG车发动机技术不过关:国产LNG车辆发动机技术不过关,使LNG车与柴油车相比较的经济优势上打了折扣。另外,改造的LNG车辆,因车辆原来的燃烧系统是按油路设计的,而现在又改为气路,发动机比较好的,只能达到85%以上;
★ LNG车加气网络不健全:因全国公路加气站不普及,LNG物流运输,只能用在点对点或短途运输。现在包括三大公司,还有一些民企和其他国企都在全国各地抢建LNG加气站,其实是为了占地盘。目前大约有相当一部分加气站效益不是很好。
另外,还有的城市把LNG加气站视作肥肉,增加加气站的赋税。如在某A城市,LNG加气站每卖出一方气,要交给该市0.20元。
郭宗华先生给记者讲了一个某城市大力发展LNG车辆的故事:该市发改委为了推进LNG公交车辆,规定该市的某LNG客车生产厂,每卖给该市一辆LNG客车,市政府给该客车厂补贴10万元,又给该市公交公司规定,每买进一台LNG客车,政府补贴2万元。这样该市公交公司每买进一辆LNG客车,就能够享受到12万元的财政补贴。该市公交公司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一直大力推进LNG客车运营,取得很好效果。
郭宗华先生建议:国家层面要从两个层面上综合考虑并决策:一个是从环境的角度考虑,发展LNG是对环境利好。现在各大城市的环境监测报告显示:机动车对城市大气环境污染的贡献率达到60%。因此发展LNG主要是社会和环保效应。第二个是从能源多元化和能源安全角度考虑。基于这两个方面,国家应给LNG车辆和船舶购买补贴和减免LNG加气站的赋税。
3 标准为本 缺失的领域可参考其他标准
目前小型LNG设备制造业的标准化、系列化缺失,小型LNG工程建设项目,缺少行业设计和施工规范,因此,对LNG项目的设计、施工、验收等进行系统化规定,很有必要。另外,针对LNG的液化、生产、储存、运输等等,也迫切需要有一系列系统规范。
郭宗华先生对记者说:最近两年来,我国对LNG行业标准的制定抓得比较紧。建设部制定了《LNG城市气源的工程建设标准和设计施工验收标准》,陕西燃气设计院正在主编《天然气液化工厂设计规范》、《液化天然气站场(陆上装置)设计防火规范》,参与编写《船舶加注码头设计规范》、《汽车加气站施工规范》、《LNG加气船设计规范》、《LNG码头接收站设计规范》等。
但是,现在LNG标准除了建设部制定的国标外,还出现一些单位或部门制定的LNG推荐性国家标准,这就给用户带来混乱。如果用户按推荐性标准去设计和施工,很可能在工程验收时,被国家职能部门拒收。
郭宗华先生建议:设计施工单位任何时候都要采用国家强制性标准去设计和施工,因为国家的公安、消防、质检、建设和环保部门在验收时,是以强制性国标为根本,为尺度,为规范的。如果在设计、施工和建造时,遇到标准缺失,无据可依,可以参考行业标准、协会标准或推荐性标准。
4 国家牵头 组建产学研联盟攻关
据了解,目前小型LNG的核心工艺技术及设备一直受制于外国公司,影响了我国小型LNG行业的科技进步和发展。现在各个国有、民营和个人的科研攻关都是各自为政,缺乏协调。为此,很多专家和国家政府部门官员呼吁通过组建产学研联盟来进行小型LNG关键技术的研发。
郭宗华先生说:这两年中小型LNG方面,如流程方面我们国家也有很大改进,特别在LNG装备制造方面有突出进步,但和国外的技术相比较,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如果单靠民间研发,技术力量薄弱,资金上也有问题。建议国家加大资金投入,组织团队搞中小型LNG核心技术研发。
5 国家投资 建立LNG安全试验基地
相关资料显示:2012年我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为1470亿立方米,预计2020年需求将达3000亿立方米,我国天然气将进入持续20到30年的快速发展期。全国在役、在建和规划中的卫星站总数超过663座。这些“卫星站”的液态LNG储存规模的区间从50立方米至5000立方米不等,其中最常见的站点规模位于200至500立方米之间。无容置疑,中国很快成为LNG大国。中国的LNG无论是上游、中游到下游,都呈现数量多,规模大,在这种情况下,如不关注LNG安全问题,那么将带来的后果就会很严重。在这方面,美国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据了解,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就有一个LNG实验基地,专门研究LNG泄漏后,如何扩散,LNG着火后,如何扑救等经验。但我国仅有两家类似研究机构,如2005年 5月23日,中山大学与BP公司正式启动“中山大学—BP液化天然气教育培训与研究中心”,该中心将致力于LNG工程技术的研发,开展国内外信息、科技和学术交流,并为广东省LNG项目工程的起步和发展提供教育培训和技术服务。2007年8月15日,广东省教育厅批准建设“液化天然气(LNG)低温技术广东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人员以中山大学-BP液化天然气教育培训与研究中心、工学院安全技术中心、工学院节能技术研究中心和中山大学空间技术中心的教师为主体。包括“LNG低温流体热物性”,“气体液化与低温技术”、“能量综合利用与仿真”、“LNG过程安全分析”、“天然气水合物”和“分布式能源与CCHP”6个研究室。
郭宗华先生说:我国与国外不能比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国外土地宽广,人口密度小,而我国特别是城市建筑物多,人口稠密;在城市里,一旦发生LNG泄漏或爆炸,后果不堪设想。
郭宗华先生特别强调:LNG有个特点是一旦泄露,因为其温度低,消防人员根本到不了事故点,也就意味着事故不能控制,只能任由事故扩大。在事故扩大或扩散时,就看届时消防人员处理得当与否了;处理得当就不会发生意外,处理不当,就很容易发生火灾或爆炸事故。因为,以一个二级LNG加气站为例,两个60立方米的储罐,都同时泄漏的话,能释放出7.2万立方米的气体,这个量在城市里是很可怕的。最让人担心的是LNG加气站往往都是建在城市里,巴掌大的一块地建站,非常不利于消防扑救,作战半径很小。另外,在航运线路上,建LNG加气站或接收站也面临着这个问题。
为此,郭宗华先生建议:国家层面上,政府必须投入必要的资金,研发应对这些安全问题。国家可以给公安部消防局拨款,让他们和高等院校相关专业联合建立LNG安全研发基地。高等院校有理论方面的优势,公安消防部门有实践经验,两者结合,完全可以加强LNG安全的科研攻关。
6 持证上岗 杜绝安全隐患
据了解,现在LNG公路运输量增大,交警部门也感到LNG对公路安全所造成的隐患。有的高速公路如河南省和陕西省就不允许LNG罐车通过。陕西省近两年放宽了些,但是重要公路隧道仍然不让过。因为LNG的性能有特殊性:一旦LNG罐车在公路上被撞而导致LNG泄漏的话,一般是10个小时封路。主要原因就是等着LNG气化并释放完。
郭宗华先生担忧的是:现在我们使用LNG越来越普遍,LNG终端市场越来越扩大,可从业人员的素质却良莠不齐,而且流动性大,缺乏有效管理机制。为此,郭宗华先生强烈呼吁: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对LNG车船运输人员和LNG加气站从业人员加强管理,并进行安全技术培训,从业人员必须有上岗证。
据悉,去年中国工业气体工业协会利用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修订机遇,在99版国家职业分类大典的基础上,增加了“气体小类”,并在此之下设置“液化天然气生产工”职业(含“液化天然气操作工”及“加气站操作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