旨在巩固旧制度的文化传统


 释道儒是我国的三大精神流派。释迦牟尼的佛教宣扬出世,六根清净,无欲无求。道教提倡一切顺其自然,清静无为,与世无争。孔子则提出用宗法等级制的“礼”来克己和待人。所谓“礼”,就是社会和人伦秩序。孔教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给每个人规定了在人世间的处身地位和处世规则,不得僭越。做父亲要有父亲的样子;对待父亲要像对待父亲的样子。如有违逆,那就不像样子!无处不在的礼数、礼仪、礼节,总称为“封建礼教”,把中华民族的观念、行为、举止规范化为“一统”。

 

孔子的历史贡献是建立和巩固了封建社会秩序,他的哲学的核心和重心当然是稳定。创新万万使不得,因为那样就破坏了祖宗立的规矩。所谓“克己”,就是提倡放弃个性,大家都“中庸”,由此产生的趋同效应,使人们不敢轻易造次,不愿与众不同,不想标新立异。一旦发现自己与别人不同,自己也觉得不很得体,终于随波逐流。

 

儒教是三派哲学中影响最大的一枝。孔子的“正名”、“复礼”被后人进一步发展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种按长幼尊卑序列形成的社会结构又延伸为所谓“五伦十义”。五伦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长幼这五对人伦关系,十义是平衡、调和这五对不平等关系的原则。十义是:君从、臣忠;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在十义中,权利伴随义务。你既然是纲,就要承担纲的义务,我既然是属,就有受保护、受关爱的权利,倒也合情合理。五伦十义,将人置于狭小的生存空间,并且受制于严格规定的责任和义务,对维护社会的和谐与安定起过核心作用。这种处理社会关系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沿用二千五百年,也使我们的封建制度稳坐了二千五百年。

 

五伦十义后来被极端化,失去了本来的意义。中国人一生下来,不被看成独立的个体,而是群体的一员,处于特定的关系之中,他的定位是子女、学生、臣民、下属,已经有“纲”,须遵守规定的纲纪和礼数。否则便不算得体,没有教养。纲纪之严明令人咋舌。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有赐死一说。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打骂子女算是爱,子女不得顶嘴、还手。娶媳妇由父母包办,自己做不得主。妻子对丈夫须百依百顺,不然,丈夫饱以老拳,妻子只有忍气吞声的份儿;如若被丈夫休了,生于羞辱,还不如死了自在。妻子尚在,丈夫可以纳妾,丈夫若死,妻子只能守寡,否则,不能立贞洁牌坊。显然,这种日后的发展,违背了孔老夫子的本意,他老人家以仁为本,而“仁者爱人”。

 

我们多数人尽管没有读过孔夫子的原著,有谁能说,我们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依五伦十义的原则!我们受的教育少了封建礼教的影子!从小,大人就告诉我们,在家要“听父母话”,上学要“听老师话”,到单位要“听领导话”。温良恭俭让,是我们民族通性。服从,不反抗,不改变现状,是我们赖以安身立命的法宝。近代的每一次革命和改革,都是年轻人同老派人,前进与守旧,创新和规矩,动力和束缚的冲突。在社会上革命如是,家庭里亦然。革命一方为了摆脱思想的羁绊,总要提出反孔的口号。儒家的说教里含有不允许犯错误的潜规则,鼓励人们循规蹈矩,不要越雷池半步。我们古代的价值观里,也有励志的内容,比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从整体看,没有成为中华民族的主流价值观。

 

但是,我们批判孔子没有理由,也没有意义。孔子在需要规则的时代提出了规则,这些规则经过“焚书坑儒”的全面围剿而终于被接受,说明孔子学说和主张有生命力,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如果孔子成为我们今天前进的障碍,那不是孔子的错。孔子的书不是为2500年后的人写的。禁锢我们思想的,是我们自己。如果我们用孔子的保守主义为我们的反对改革辩护,责任在我们,不在孔子!孔教不在书中,在我们心里,我们的批判对象不是孔子,应是我们自己思想里的奴性和惰性。

 

批判没有必要,不等于我们可以不对我们的传统文化进行辨析,合理扬弃。我们学习历史,分析历史,是为了今天的需要和明天的进步。我们的先人为他们的时代作了贡献。社会前进了,我们应该果断抛弃陈旧的东西,与时俱进,承担我们的责任,推断社会的发展。